高校人文教育浅论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lingyuns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目前,全球范围内目前的高等教育职业和技术导向趋势明显,以“实用”为旨归,人文教育“无用”论喧嚣尘上。将高等教育过于专门化甚至等同于职业教育的观点反映了狭隘的教育观与人文观,忽略人自身的综合性发展,充满功利性、实用性目的。而只有从根本上转变狭隘的科学观与人文观,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互融合,才能从根本上转变目前人文教育边缘化的情况。滋养文化精神,培养独立人格,以开放的心态接受教育,这才是人文教育的本质。
  关键词:人文教育 无用论 开放的人文观
  一.人文教育现状
  人文教育(Liberal arts),又称博雅教育、通才教育、文科教育、素质教育等。原为希腊、罗马时代定下来的基本教育方针,与中国古代的“六艺”及儒家的教育思路相似。[1]在全球文化史上,人文教育曾一度盛行,对东西方的文化繁荣与社会发展功不可没。但现近几年,全球的人文教育遭遇了寒流。
  在西方国家,人文教育曾历久不衰。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的彼得拉克在文艺复兴时期推行人文主义教育,德国、奥地利等国家也都早在14世纪时的大学里便开设人文主义课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正值高等教育的快速增长期,人文教育大行其道。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欧美学生倾向于职业培训。美国的四年制大学里,商务专业、健康专业的学生占到了三分之一,只有百分之一点八的学生选择进入典型的人文学院。[2]而不少政府官员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也更偏向于技能型专业。
  在亚洲,人文教育也遭遇到重重障碍。2015年6月,负责教育事务的日本文部大臣下村博文致信日本86所公立大学,要求他们“采取必要的措施,取消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或促进其转型,以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而据《读卖新闻》的调查显示,近一半的日本国立大学有意在2016学年关停人文社会科学学部,其他国立大学也表示将限制录取人文学科的学生。在中国,不少高校进行实践化转型,删减人文专业,保留专业的也对学时大量压缩。越来越多的家长与学生倾向于技能型专业,以就业为风向标而忽略学习兴趣,因为他们觉得这是职场所需。
  越来越多的例子表明,目前的高等教育被定位为职业和技术导向趋势明显,一切以“实用”为旨归,能够直接带来就业是其终极目的。“在这个技术和全球化主导的世纪,大家津津乐道的,是基于技能的学习。政治家、商人,甚至很多教育家,都认为这才是一个国家维持竞争力的唯一途径。”[3]实用技能培训被过度推崇,而以开放的心态来追求知识,则被视为没有前途。大学,似乎越来越退化为高级职业学校。高等教育走向了职业教育而非人文教育。但令人反思的是,这种一味功利性、实用性操纵下的教育是否正确?人文教育是否只是盛世的点缀而不能承担社会支撑的功用?如何正确、理性第看待人文教育?
  二.人文教育“无用”论的背后
  许多人反对人文教育的重要理由是它不能直接提供技能培训,对就业不能提供立竿见影的帮助,是“无用”的。学生家长担忧高昂的教育成本收不回成本,高校校长、政府官员担忧人文教育专业会降低学校的整体就业率,人文教育似乎越来越失去吸引力。能够直接带来就业的教育,则成为社会各界共同追捧、鼓吹的教育。这种人文教育“无用”论被一再渲染,全球范围内的高校人文教育专业普遍压缩,边缘化趋势加强。
  这种只专注于“用”的人文观与教育观无疑是狭隘的,它过于强调所谓的“有用”。所谓“有用”更多是从技术层面来说的,忽略了更深层的知识的有用性。它促使教育过于实证化和技术化,而忽视人文性和创造性,而恰恰是后者对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更具有决定性影响。将“有用”看做是唯一目的,忽略人自身的综合性发展的教育理念充满功利性、实用性目的,缺乏长远性视野。
  当然,技术本身是人类聪明才智的极好体现,就个人而言,个人具备技术专长,也的确更利于求职、就业和生存。但没有必要为了颂扬技术而贬低人文,而这正是当下之现状。哈佛大学学长德鲁·福斯特曾经说过:“人文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大家提供‘第六份工作,而不是第一份工作’所需要的技能。”耶鲁报告中也指出,人文教育的根本意义“不在于教授任何特定职业所需,而是为所有职业的共同点奠基”。[4]将高等教育过于专门化、等同于职业教育的理念与做法过于简单粗暴,短期内可能会有利于提高就业率,但忽略知识的全面汲取终将导致人的单向度的片面发展。从长远来看,不但损害了学生在文化层面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对社会进步也造成了滞碍,会导致整个社会人文精神的缺失。苏联、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就曾遇到到此类问题。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苏联、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国家与社会需要大量实用型的专门技术人才,对教育提出功利性要求,大量高校开设社会所需要的技术专业,文理分科成为政策,并影响至今。“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理念至今仍有相当市场。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种功利主义的教育观造成了整个社会人文精神的缺失,导致了诸多社会问题。其中种种,值得反思。
  三.人文教育路在何方
  要实现人文教育的发展,必须要改变狭隘的教育观,从根源上克服狭隘的科学观。
  目前全球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问题,绝不是太多的学生追求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在很长时间内也并不被视为女孩子或富贵家庭子女的专利。如前所述,人文教育原是希腊、罗马时代定下来的基本教育方针,与中国古代的“六艺”及儒家的教育思路相似,长久以来在东西方盛行,缘何遭遇全球性寒潮?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文教育受轻视的原因有很多,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层面,但狭隘的科学观和人文观也是狭隘的教育观的重要根源之一。真正的人文教育,应当包括科学与人文,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文学、哲学等学科,还包括物理、数学等学科。但近代以来,人文教育最大的变化就是对科技主题的排斥。在这个方面,东西方保持了惊人的一致。“包括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在内的狭隘的科学观与包括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和现代新儒家在内的狭隘的人文观,不仅是导致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分离的重要根源,而且也是导致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分离的重要根源。”[5]体现在教育结构上,就是重视工科,轻视理科,漠视文科。只有从根本上转变狭隘的科学观与人文观,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互融合,才能从根本上转变目前人文教育边缘化的情况。滋养文化精神,培养独立人格,以开放的心态接受教育,这才是人文教育的本质。
  参考文献
  [1](美)法里德·扎卡里亚著,梁栋译.为人文教育辩护[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5:1.
  [2](美)法里德·扎卡里亚著,梁栋译.为人文教育辩护[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5:3.
  [3](美)法里德·扎卡里亚著,梁栋译.为人文教育辩护[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5:1-2.
  [4]Committee of the Corporati
  on and the Academical Faculty.Reports on the Course of Instrction in Yale College (New Haven,CT,1828):14.
  [5]孟建伟.试析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分离的根源——从科学观与人文观的角度看[J].教育研究,2004(1):26.
  基金项目:2014年辽宁省教改项目《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辽宁高校为例》(编号UPRP20140419);2015年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推进辽宁省本科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转型发展的路径与对策研究》(编号L15BZW001)。
  (作者介绍:潘晓玲,大连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系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古典文学、高等教育;李丹,大连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系教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高等教育)
其他文献
普里莫·莱维是奥斯维辛最重要的记录者和见证人,也是意大利国宝级作家,是“欧洲最高尚、最不可或缺的作家之一”,被卡尔维诺称为“我们时代最重要、最富有天赋的作家之一”。《再度觉醒》是普里奥·莱维继经典之作《奥斯维辛幸存者》之后最为畅销的大屠杀回忆录,被国外媒体称为“文学世界的卓越成就”。1945年,普里莫·莱维与另一些奥斯维辛幸存者,被苏联红军从德国死亡营中救出来,返回意大利时,经历了一段奇妙而坎坷的
摘 要:近二十年来,我国的教育改革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而小学体育教学往往被学校和教师忽略,体育教学是锻炼身体素质、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教学。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和有效教学在体育课堂的具体措施两个方面分析,如何开展小学体育课程的有效教学,为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提供思路。   关键词:有效教学;小学体育;开展分析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对未知事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天天出版社主办的第二届青铜葵花小说奖颁奖仪式日前在京举办。洪永争《摇啊摇,疍家船》获最高奖项“青铜奖”,西雨客《你的脚下,我的脚下》获金葵花奖,陈帅《莫里》、吴新星《苏三不要哭》获银葵花奖,马三枣《溪山雪》、王璐琪《刀馬人》、于潇湉《鲸鱼是楼下的海》获铜葵花奖,朱欢《沐恩奇遇记》、鹿鸣《草原之鹰》获潜力奖。“青铜葵花兒童小说奖”是由作家曹文轩发起,以其代表作《青铜葵花》命名,由人
悬疑小说作家蔡骏“最漫长的那一夜”系列故事集的第2季新书近日首发。“最漫长的那一夜”系列故事,自2014年在微博发布以来,引发广发书迷关注。该书第2季,共收录14夜故事,直击当下社会焦点,和当今社会诸多热门事件形成微妙的暗合呼应,极具现实意义。“强拆面前,老管理员率蜡像们展开保卫战,被埋之际,听到挚爱蜡像阿诗玛的绝唱。”“三个老闺蜜被困精神病院。面对医生质问,突然反目开撕。”“使用全球最新VR设备
这是一篇真正的小品散文,其篇幅之短在当下实属罕见;但是读起来却让人有惊奇之感。它不过一千五百字模样,这在当下的阅读环境中不过是一般文章的边角余料而已,一个潇洒的作者随便挥洒一下笔墨,千把字就流淌出来了,成什么问题呢?可是这里的情况是不同的,虽然只有区区千余字,你读它的时候却不觉得它短,我的感觉是陌生,别致,有点晦涩难懂,而且曲折复杂。这些共同地制造了阅读的些许的障碍,然而它却藏着什么吸引人的魅力,
记忆中的社区是充满烟火气的。  约莫五六歲的时候,我还住在一方小小的天地,虽处城市一隅,但没有化工厂,没有轰鸣的挖掘机。所以我的童年,自然是嗅着泥土芬芳、披着落日余晖的。  每天吃完晚饭,爷爷便会将小小的我架在肩膀上,像个老顽童似的,“举高高喽!”带着我去社区的广场。  那时的傍晚真的很美很美,天是火红色的,大团大团的云像浴火重生的凤凰,而天边的那个火球也在跳跃着,最后跃下山头。这时,天便不再火红
那段在黑暗中踽踽独行的日子,那段在荆棘中高声歌唱的日子,让我瞬间长大。  记得那年,我还年幼,正在家中看电视。屏幕上两个大姐姐长发飘飘,弹奏古筝。她们心无旁骛的样子,好美。我心里的一角被深深触动了。  从此,我爱上了古筝。凭着这份源于最初的热爱,我顺利地通过层层考核。考完九级时,我可谓是志得意满,日日夜夜便想着马上就能拿到十级证书了。  可奔赴十级的第一堂课就给了我一个狠狠的下马威!  全新曲调,
1.夏日时光  熟悉的夏日像一个穷亲戚  打开了门,送来去年的扇子  水壶与阴凉;风翻阅着  屋前的桑树叶片的反面  的灰光。风在传送热浪  我们关闭门窗,把热气挡在  正午的屋外。水是我们亲爱的  老水牛泡在河中只露出头角  几个赤身男娃在节制闸跳入河水  妇女们从来没有像这样展露身体  每个男人的肩头搭一条拭汗的毛巾  一只乌蛸蛇爬着爬着  停在了巷道:它的唾液没有了  偏西的太阳下一只吐出舌
内容摘要:乡村治理中的宗族权威是维护乡村秩序的基础,而随着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宗族权威与国家法治的冲突屡见不鲜。因此,本文将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基础,结合当前乡村治理现实,以乡村为本,以习俗为根,从宗族管制、纠纷解决、法治下沉等多方面来研究宗族权威的困境与出路,并为基层法检机关提供一定的政策与建议。  关键词:乡村治理 宗族权威 山杠爷  一.引言  在我国传统乡
孤独而倔强地写着,在犹疑中强化写作的意义,时而冥想,时而试图确定一些事物间的关联性,始终保持怀疑的姿态,与时间和记忆对抗着,并不断追问存在的意义。这是我读完闫文盛《灵魂絮语》后的直观感受,毫无疑问,闫文盛的《主观书》系列作品是当下散文中一种独特的存在,这些看似碎片化的沉思,直指个体的精神世界,它是一种私人化、抽象化的艺术表达。闫文盛是孤独的,他的孤独源自高度的文体自觉及艺术自信。同时,这些向费尔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