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嘉业藏书楼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qu87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1月23日,北京零下16度,报上说是几十年来气温最低的日子。这天我在南浔。
  湖州博物馆近年来总有大手笔,举办了“归去来兮——赵孟頫回家展”、“海上双璧——吴昌硕王一亭书画精品展”、“又见江南——齐白石书画精品展”、“晋韵流衍——沈尹默书法艺术精品展”等大型展览,全部是真品。这次来湖州,是应湖州博物馆之邀,准备联合举办“鲁迅的艺术世界——鲁迅博物馆馆藏文物精品展”。展出的内容拟包括鲁迅所藏美术图书、中外版画、书法、汉画像、湖州名人手迹、嘉业堂刻书等200多件珍贵文物原件,这样大规模的以纸质文物为主的展览在国内尚属首次。我们考察了展览场地、展柜及安全设施后,次日到南浔水乡参观,并瞻访了著名的嘉业藏书楼。
  嘉业藏书楼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藏书楼之一,由南浔“四象之首”刘镛之孙刘承干创办,1924年落成。刘承干(1882-1963),字贞一,号翰恰,又号求恕居士,1913年起开始收藏古书,不惜万贯家赀购书、抄书、藏书、刻书。嘉业藏书楼藏书18万册,60万卷,为近代江南最大的藏书楼,刘承干也成为江南最大的藏书家。后嘉业藏书楼历经战火和动乱,至新中国成立时已日益破败,1951年刘承干将其藏书全部捐献浙江图书馆。现在的嘉业藏书楼是浙江图书馆的一部分。
  藏书楼有介绍刘承干的图片展,其中介绍了鲁迅对刘承干的评价。鲁迅生于1881年,长刘承干一岁,鲁迅与刘并无交往,但很重视刘承干刻印的书籍,曾购买过约二十多种嘉业堂刻书。这些书有的是自己在书店购买的,有的是由许广平、周建人夫妇等人代购的。据《鲁迅全集》统计:
  1923年1月5日购《月河所闻集》一册。0.20元;
  1927年2月10日购《玉溪生年谱会笺》四册,4元;
  1934年2月10日购《司马温公年谱》四册,3元;
  1934年6月2日购《八琼室金石补正》六十四册,60元;
  1935年1月31日购《句余土音补注》五册,1.80元;
  1935年2月1日购《松隐集》四册,2.10元。
  1934年5月3日鲁迅收到了许寿裳寄来的《嘉业堂书目》,5月8日在致许寿裳的信中描述了到上海爱义路刘宅购书的经历:“《嘉业堂书目》早收到。日来连去两次。门牌已改为八九九号,门不肯开,内有中国巡捕,白俄镖师,问以书,则或云售完,或云停售,或云管事者不在,不知是真情,抑系仆役怕烦,信口拒绝也。但要之,无法可得。兄曾经买过刘氏所刻书籍否?倘曾买过,如何得之,便中希示及。”后又通过在上海做编辑的陶亢德打听到嘉业堂买书的方法。到嘉业堂买书难,鲁迅在著名的杂文《病后杂谈》中有更生动和详细的描述:“但是到嘉业堂去买书,可真难。我还记得,今年春天的一个下午,好容易在爱文义路找着了,两扇大铁门,叩了几下,门上开了一个小方洞,里面有中国门房,中国巡捕,白俄镖师各一位。巡捕问我来干什么的。我说买书。他说账房出去了,没有人管,明天再来罢。我告诉他我住得远,可能给我等一会呢?他说,不成!同时也堵住了那个小方洞。过了两天,我又去了,改作上午,以为此时账房也许不至于出去。但这回所得回答却更其绝望,巡捕曰:‘书都没有了!卖完了!不卖了!’我就没有第三次再去买,因为实在回复的斩钉截铁。现在所有的几种,是托朋友去辗转买来的,好像必须是熟人或走熟的书店,这才买得到。”这年11月3日,鲁迅托三弟通过当时主编《申报》副刊《自由谈》的张梓生“从吴兴刘氏买得其所刻书十五种三十五本,共泉十八元四角”。这是鲁迅购买嘉业堂刻书最多的一次。鲁迅的书账中记载了这十五种书名及价格:
  《三垣笔记》四本,1.60元;
  《安龙逸史》一本,0.32元;
  《订讹类编》四本,1.90元;
  《朴学斋笔记》二本,0.80元;
  《云溪友议》二本,1.12元;
  《闲渔闲闲录》一本,0.56元;
  《翁山文外》四本,1.92元;
  《咄咄吟》一本,0.48元;
  《权斋笔记》附文存二本,0.64元;
  《诗筏》一本,0.40元;
  《渚山堂词话》一本,0.16元;
  《王荆公年谱》二本,0.80元;
  《横阳札记》四本,1.60元;
  《蕉廊脞录》四本,1.28元;
  《武梁祠画像考》二本,4.80元。
  鲁迅对嘉业堂主刘承干间有褒贬,曾在致杨霁云的信中认为刘承干刻古书多是为名,还说:“其所刻书目,真是‘杂乱无章’,有用书亦不多,但有些书,则非傻公子如此公者,是不会刻的,所以他还不是毫无益处的人物。”1934年11月至12月,鲁迅大病,后作《病后杂谈》,谈到病中读书的事:“《安龙逸史》大约也是一种禁书,我所得的是吴兴刘氏嘉业堂的新刻本。他刻的前清禁书还不止这一种,屈大均的又有《翁山文外》;还有蔡显的《闲渔闲闲录》,是作者因此‘斩立决’,还累及门生的,但我细看了一遍,却又寻不出什么忌讳。对于这种刻书家,我是很感激的,因为他传授给我许多知识——虽然从雅人看来,只是些庸俗不堪的知识。”又曾在致台静农的信中提到:“瞿木夫之《武梁祠画像考》,有刘翰怡刻本,价钜而难得,然实不佳。”鲁迅还评论嘉业堂的刻书:“每种书的末尾,都有嘉业堂主人刘承干先生的跋文,他对于明季的遗老很有同情,对于清初的文祸也颇不满。但奇怪的是他自己的文章却满是前清遗老的口风;书是民国刻的,‘俄’字还缺着末笔。”鲁迅对刘承干是赞赏多于批评的。
  清乾嘉以后,藏书家刻书之凤甚为盛行。藏书,原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风俗。藏,即占有;书,即文化资源。古代藏书家期望占有尽可能多的文化资源,有钱人家读书可以做官,官宦人家藏书期望世代为官。就像宅院中古树越老说明宅子历史越老,家藏古书越多说明家族越显赫。有钱无书之家还欠风雅,有钱有书之家才够堂皇。刘承干30岁以后才开始藏书,开始恐怕还只是一种雅玩,以后便成为一种追求,甚至成为癖好,集数大藏书楼归一已之手,继而将稀缺版本刊刻流布,为此事业耗费巨量家财可谓“傻公子”也,但对于挽救古籍和推动文化事业可谓功莫大焉,在中国藏书、刻书史上传为佳话。
  刘承干是伟大的藏书家,然而最终破败了,这不免使人感到凄凉。他的藏书、刻书逐渐失去了史料价值而只剩下文物价值,因为乾嘉学派的学术已经少有人问津,因为做官可以不必读书,因为“傻人”已成凤毛麟角,因为教育和读书的目的都已成了功利,因而藏书已不再是藏书家的乐园,却成为投资家功利主义的园地。读书人、藏书家为今天日益高涨的书价感叹不已。书是为了读的,藏书家的目的在于传承和发展藏书文化、保存古代文化遗产、促进学术研究。然而今天这一层已经淡化了,好像只有升值才是硬道理。
  历史上的大学问家无不是藏书大家,鲁迅所藏古今中外图书、碑帖拓片以数万计,他的藏书多是用来阅读的。他还抄校了大量古籍并刊印了许多中外版画集,这一点与刘承干同工异曲,从一个藏书家角度来看鲁迅,他对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功绩也是巨大的。鲁迅说他几乎读过二十四史,并广览野史杂说,还提倡人们阅读。鲁迅建议:“我以为倘有购买那些纸墨白布的闲钱,还不如选几部明人,清人或今人的野史或笔记来印印,倒是于大家很有益处的。但是要认真,用点工夫,标点不要错。”“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只因为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细来。正如通过密叶投射在莓苔上面的月光,只看见点点的碎影。但如看野史和杂记,可更容易了然了,因为他们究竟不必太摆史官的架子。”作为思想者的鲁迅,他从野史杂说得出的结论与刘承干的角度是不同的。
  如今的嘉业藏书楼已成为大众走马观花游览的场所,能读懂其藏书的人已寥寥。13亿人口的中国,数万研究鲁迅的学者又有多少人能读懂鲁迅的藏书呢?伟哉嘉业堂,大哉鲁迅。
其他文献
《红楼梦》何时传入韩国    《红楼梦》传人韩国的具体过程现在考察起来比较困难。因为清朝和朝鲜王朝的交流相对频繁,可以推断当时到过北京的朝鲜文人可以轻易地接触到《红楼梦》,朝鲜的文人社会不可能不知道《红楼梦》的存在。可能是当时古典小说受到排斥,他们进行自由地阅读和讨论比较困难,所以几乎没有留下相关的记载。幸运的是,李圭景(1788-?)的文章中提到了《红楼梦》。他的《五洲衍文长笺散稿》卷七《小说辩
《股色股香》的作者萧洪驰、胡碧野,俱奇人也。他们是同年生的人,商界海龟,银行大家。照常理推想,风光体面,事业大成,二位纵不是乐享其成,也该是悠游看山,极乐人生才是。孰料于成功人生之峰巅,这对十数年邻居、十数年互补的人生知已,又以非同凡响的人生底色,写出了不同寻常的文字。  书的主人公王晓野,是金融投资巨子,股市精英,在他的身上,人性天然之雕饰尽去,神性与兽性同在,干戈玉帛,同其光华。与华夏经典相比
《边城》表现了沈从文美丽而带点伤感的恋乡梦,是抒情诗,也是风俗画。它展现出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別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对于《边城》中人性美的赏析,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获得文学美的享受。   《边城》所写的故事很简单,然而却极美: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
马均略,广东省开平市吴汉良理工学校教师。   语文教学包括了多方面的教学要点,其中阅读与写作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将阅读和写作分开教学。而阅读与写作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将两者加以结合,扎根于阅读土壤,搭建起读写桥梁,可以实现两者的相互作用,有利于提升语文的教学效果。   一、语文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的内涵   语文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是当前
所谓“婚外恋”,是指已婚者与配偶之外的人发生恋情。也就是说,这种恋情是发生在婚姻之外的。“婚外恋”自古有之,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婚姻制度的不同,婚外恋的形态和结局却很不相同。  “五四”时期是新旧文化的交替期,很多“五四”时期处于青年年龄段的人们都跨越和经历了传统和现代两种婚姻模式。一方面,大多数已经进入婚姻年龄的“五四”青年都在家庭的影响下结成了传统的婚姻家庭,另一方面,这些青年学子们在经过
一年一度的高考作文题总能引爆全社会的一次话语狂欢。2019年的作文题能够毫无悬念地淹没六月七日中美贸易战、波斯湾危机、梅姨辞相等世界性话题,自然一点也不奇怪。八道题大致可以分为五个类型,你媚我怨,瑕瑜互见。笔者不揣浅陋,拟对八道作文题在题材、题旨面向、话语腔调、写作具体要求和技战术考查要点诸方面展开。期待方家批评。   一、题情概述及概观   题情概述既是考生作業之首务,也为命题评议所必需。概述能
文化沙漠化就是只有消费型文化,没有生产型文化    问:您提出中国文化现在有一个“沙漠化”的危机。请问,您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观察?  李德顺:关于文化沙漠化这个问题,我们最初在1999年出版的《家园》一书中曾提到。当时是从历史上、学理上,以及现实情况的分析中,探讨我国文化发展上可能发生的问题。之所以提出文化沙漠化这个概念,主要是想发出一个预警。在上世纪末的时候,我们观察到这样一些情况:封建迷信沉渣
很早就想写一写侦探小说。从传统上说,侦探小说不入主流文学殿堂,只茶余饭后消遣品也,但个人认为这值得商榷。我从少年时代就受家庭影响,喜读探案小说。从中国的公案小说读到欧美的侦探小说又到日本的推理小说,直到阿加莎、西默农等等,越读越有兴味。我以为,这其中最大收获当属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手头这本《点与线·零的焦点》正好可用来做引子。  此书是日本推理文学大师松本清张的杰作,南海公司2007年11月出版,2
《走向田野与社会》  行龙著,三联书店2007年12月版,35.00元  有句云:“青史有待垦天荒”,二十多年前,社会史领域还是一片天荒的时候,我认识了晋人行龙先生。那时,他正一页一页地翻看山西各县的地方志,做卡片,写提要,准备在社会史领域开出一片新天地。我那时与他有同好,研究的是民众信仰问题,但后来我落荒了,兴趣转到了写历史随笔,与他便失了音问。二十多年过去了,一日,忽然收到他寄来的一本书,棕黄
20世纪90年代初,东北师范大学古典文明史研究所编了一套《古史新译》丛书,我只收集到《格尔蒂法典》和《汉穆拉比法典》两种(至少应该出版过三种,后来似乎无疾而终了)。这两种都是原文和中译文对照,前者根据希腊文译出,后者根据阿卡德文译出。《汉穆拉比法典》中的阿卡德文原文当然是经过拉丁转写的(否则估计在出版社还找不到配套的铅字)。  我不研究法律史,收集《汉穆拉比法典》,一个原因还是好古成癖的老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