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辅导员在成人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se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实践具有立体、生动、形象的特点,对成人大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是新形势下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之一。成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是否有辅导员的参与和指导,直接影响着社会实践的成效。
  辅导员,尤其是学识水平高、经验丰富的辅导员,往往容易抓住社会生活中问题的关键,并使其尽快得以解决,从而赢得干部和群众的信任,有利于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有辅导员的具体指导,可以加快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实际能力,增强创造精神。由于师生在社会实践中朝夕相伴,辅导员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的品行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作风会耳濡目染地影响学生,产生“示范效应”。辅导员在实施社会实践的计划过程中,可利用地方优势和典型,发挥学生特长,采取活泼多样的方式,丰富实践的内容,增强社会实践的整体功能。
  辅导员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主要决定于辅导员的职业特点和社会实践的特殊性。主要包括:
  
  一、辅导员是社会实践中学生安全的保护者
  
  家长把学生送到学校,学校如果不能安全的把学生送回家,那是辅导员最大的失职。而成人大学生中有部分是自制力相对较差的群体,并且社会实践活动又是一项校外活动,学生面对着陌生的环境,安全事故极易发生。这就决定了辅导员更需要绷紧一个弦:时刻关注学生的安全,安全第一。
  
  二、辅导员是社会实践中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促进者
  
  学生在学校遇到的是同学和老师;在家里,遇到的是父母和朋友,这些人际关系都比较简单,但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他们会和各种各样的人交流,因此他们要处理的人际关系就要复杂得多,由于社会上各种利益无处不在,很容易阻碍学生和别人形成良好人际关系。这就需要辅导员抓住典型的实例,和学生分析,使学生懂得享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辅导员是社会实践中学生业余活动的组织者
  
  长时间的做同一件事情会让人感到疲惫和厌倦,工作之余总会去做些事情,如果不去组织,他们会去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对于成人大学生,男生大多喜欢喝酒、打牌;女生喜欢逛商场、买衣服,然而这些爱好对学生的发展是没什么好处的。因此组织好学生的业余活动就很有必要,辅导员在组织活动时要把握以下几点:第一要安全,第二要有益,第三要有趣味性。
  
  四、辅导员在学生社会实践中还具有点化、转化与强化的作用
  
  所谓点化作用,就是说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理论的、知识的、技术的、生活的以及行为取舍等方面的一些难题,他们似懂非懂,能解又不完全会解,可以处理又不会妥善处理。这就需要辅导员依靠自己的知识储备和阅历经验给予力所能及的指点,帮助学生恰到好处地解除难题。
  所谓转化作用,主要是说学生与社会生活实际广泛接触,与群众频繁交往的过程中,诸多事件的表里和人物的行为冲击着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举措,必然引起思想上的复杂矛盾斗争和行为举止上的选择。这就需要辅导员在摸清情况和原因的基础上给予指导,力求起到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消除疑难、协调关系的作用。辅导员在学生社会实践中的转化作用还表现在对于进入学生视角的社会消极现象加以疏导的工作上。这就是要在正视现实的基础上,从现象和本质、主流和支流、长远和暂时、个别和一般等关系上教给学生辩证地、历史地分析事物的方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并通过对消极现象的剖析,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变消极现象为积极的教育因素。
  所谓强化作用,就是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触了开放的、立体的、火热的现实生活,必然会得到多方面的收获,特别是知识上、能力上和思想上的收获,不能让其停留在一般感性认识的水平上,这就需要辅导员通过必要的方式和方法帮助梳理、总结和提高。撰写总结报告,召开不同范围的心得体会座谈会、汇报会、举办展览以及利用新闻媒体宣传等,都是巩固、深化所得的好形式。既可以引导实践者深入思考、相互感染、唤起共鸣,又使没有亲身参加实践的人受到启迪和鼓舞,扩大受教育的范围和影响。
  事实证明,社会实践是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能训练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教育措施,是辅导员教书育人、有所作为的广阔天地。
其他文献
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为提高效率,政府部门裁减冗员,企业实行下岗分流。一时间,似乎只有减员才能增效。自1983年以来,城镇下岗职工激增,时至今日,仍有部分国有企业在岗职工担心下岗命运是否会波及自身。下岗与再就业问题解决不好会引发和激化社会矛盾,成为党和国家以及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直接关系到群众生活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改革的深化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可贵的是,我们已经认识到了,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
一、问题的提出    “十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尤其是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还存在很多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如大学生的“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其中“上学难”主要是由“上学贵”引发。据2004年3月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中心作过的一次关于高校收费问题的调查显
本科生导师制源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是由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和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人才培养制度。那里的新生入学注册后,学校即刻指派一名老师,负责对他在大学阶段的全程指导。几百年来,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备受推崇,成为世界许多国家高等学校教学模式的样板。在我国,导师制习惯上用于博士研究生的培养。2002年9月,北京大学、浙江大学针对学分制实施后,高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将导师制正式引
高校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深化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高校教书育人和构建和谐校园的关系    弄清两者的关系,首先要搞清楚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的关系。胡锦涛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