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诉求:学校管理的起点

来源 :江西教育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bo3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少的学校管理者心中的“管理”,就是制定一大堆条条框框约束、管制教师和学生,企望他们服服帖帖地按照学校的要求和想法工作学习,这是学校管理定位出现了偏差。殊不知,这种“单相思”式的管理,无形中把教师和学生推向了对立面,使得师生对学校制度或措施产生本能的抗拒心理和抵触情绪,执行起来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在倡导“以人为本”的今天,学校管理者需要重新思考管理的意义和价值,认真审视师生诉求,制定出有效的管理措施。
  一、改变角色,重新定位管理的价值取向
  学校管理者应该认识到管理不是管制,而是服务。一直以来,学校管理受传统思想影响,管理者以“统治者”自居,无论是制定制度或实施方案,目的无非是想管住教师,给教职员工套上缰绳,使其规规矩矩做事,服服帖帖听话,即便学校的规章制度不合情理,甚至违背国家法律法规和教育教学规律,背离了教育本质,教师丝毫不能说“不”,更不能唱反调,否则就是犯上,就是不服从安排。久而久之,学校管理的“权威化”和“神圣化”愈演愈烈,在制定制度和施行管理方式时,往往只是从管理者的角度去思考怎样便于管理,如何让教师更听话,导致教师思想中的服从和奴化意识日益严重。
  众所周知,学生求知和健康成长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培养,学校的管理就是想方设法提升广大教职员工教书育人能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其热情,使其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工作,促进学生成人成才。教育是一门事业,教师服务于学生,管理服务于教师,学校服务于老百姓和社会。学校管理应指向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工作态度,以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出发点。从这个角度而言,学校管理是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的,无论是办学思想还是管理,都应该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去考量、思忖。这无疑需要学校管理者转变思想,从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变成真心诚意的服务者,在制定任何一个制度或一项措施时,都要基于师生的角度,多想一想假如自己是一个教师或学生能接受这样的制度吗?它是束缚教师手脚,还是激发工作热情?学校的每一项考核细则或设置的每一套方案,我们是不是该去问一问教师的意见,去听一听学生的想法。学校规章制度的建立只有有了教师和学生的参与,才有群众基础,师生对制度才会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心里才会接纳学校的管理,才可能更好地执行。这样的管理,就不会让师生感觉在执行别人的思想,而是在完成自己的想法,实现心中的蓝图。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身份从被管理转变为管理的主人,获得的是一种价值认同和人格尊严。
  遗憾的是,目前还有很多管理者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在管理中的错位,无视师生们的存在,使管理成为其一厢情愿的“独角戏”,导致教师越来越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自由的精神,禁锢了教师的创新精神和意识。这种抛开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师生置于对立面的管理,是不会取得好效果的,这值得学校的管理者深思。高效的管理需要管理者转变自身角色,懂得管理的真谛,从“掌柜的”变成“服务员”,“俯下身子”,“跑跑腿”,服务于教师和学生。
  二、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为师生铺设表达诉求的途径
  学校管理者要目中有“人”,真正关注教师和学生,了解他们的想法,才能让管理回归真谛,富有实效。这就需要管理者放下架子,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广开言路,深入到校园生活的每个角落,走近师生,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成全师生,发展学校。
  学校的各项制度在实施之前,要广泛征求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意见,听听他们的意愿,问问他们的想法,看看教师和学生最需要什么,有什么好建议。大到学校的校训,小到学校的每一个设备设施的安放,都可以让广大师生积极参与进来。这样做,实际上是把学校的每项制度内化为师生自己的意愿,自觉自愿地用制度引领自己的言行举止。
  学校的每一项制度都不可能尽善尽美,管理难免会出现遗漏和疏忽,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管理者走出办公室,经常到校园里的各个角落转一转,在楼层或走廊过道看一看,到教室里走一走,不仅能及时发现问题,而且能主动顺应师生的诉求。比如,某校长了解到一位教师在办公室里丢失了重要物品,于是,为每间办公室添置了一个储物柜,让教师都有一个独立安全的储物空间,便于存放挎包或重要物品,颇受赞美。再如,某领导下午巡视发现,夏天阳光直射着靠窗的学生,学生无法静心上课,学校立即为每间教室安上了窗帘,遮住了日照的强光,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这种管理就是以师生为出发点,为师生排忧解难,切实为师生服务好。这样的管理无疑具有很高的实效性,值得每一位管理者学习借鉴。
  倘若学校领导都能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办学,如何进行管理,如何制定规章制度,如何谋划校园活动,更多地考虑到师生诉求,更贴近教师和学生的心,就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学校管理实现服务功能。
其他文献
随着“博客”这种网络文化形式迅速蹿红和风行,“校园博客族”也悄然壮大,“博客”的显现方式也很是丰富,不少学校已经把校园博客、微信引入学校管理的武器库,记录管理思考的“私人空间”、探讨同一话题的“交互平台”、寻求即时帮助的“沟通渠道”、反思育人实践的“日记页面”……不得不承认,正是因为自身浓厚的“自主拓荒情结”,“校园博客”才会呈现出一种不断丰满的姿态。  可这种特有的“情结”却在一些校园里正悄然承
期刊
德育是贯彻教育方针的根本,是教育工作中永恒的重大课题。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需要我们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的道德规范、学校的制度要求具体化,分解为可操作的言行准则和行动步骤。比如我们平日里所说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培育,道德和意志品质教育,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等等,对中小学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高远的,还需要细化、小化、实化,才能被学生接纳,从而使对于德育的认识和概念内化为品质,继而外化为行动。因
期刊
目前,教育教学督查工作实效性不强、流于形式,是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为提高督查工作的实效性,我们创新督查形式,以服务、帮扶为理念,采取“四式”督查,从“我查你”到“我帮你”,把督查做成服务,让督查远离功利,使学校真心对待督查,督查工作的实效性显著提高。  一、“我查你”导致督查工作实效性不强  当前,教育主管部门很多督查项目着重于“查”“考”和“评”,与学校评优评先、业绩考核等挂钩。当督查带有很强的
期刊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而且还要求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内容。其目的是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进而“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这一要求,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与法治社会的具体生活方式统一起来。建设法治中国,要高度重视、优先推动教育法治化进程,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  基础教育中法治教育的内
期刊
在许多班级中,几乎都有那么几个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等方面存有严重问题及缺陷的学生,姑且称之为“行为失当学生”吧。针对这样的学生及其呈现的不良品行,班主任的转化教育工作特别要注重对症拟方,针对性施教。  一、以“攻心为上,刚柔相济”对“道德意识模糊”  道德意识模糊的学生,往往表现出是非不分的特性,他们因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上网吧、玩游戏、比阔气、讲排场,不自觉地沾染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习气。因为享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