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长成自己

来源 :现代妇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lianghep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儿坐在地上,把前后鞋襻一一打开,把脚放进去,再一一扣上。我们第一次来上语言课,这样做会耽误老师的时间,我告诉她不用全部打开,并伸手帮她,女儿拒绝。老师曼女士说:“孩子脑子里有一整套程序,就让她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吧。”
  事实上女儿并没有耽搁太多时间,甚至少于我去干预而导致的延误。但是,按照我的成长经验,干预仍然是需要的,它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省时,也不是为了让孩子学会更快地穿鞋,而是为了成人间的交往,对老师表示并不是我不在乎你的时间,不管教孩子,你看我在催着呢。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下,孩子挨打挨骂,也不是真的因为他们做错了什么,而是要打骂给别人看。
  作为一位儿童语言老师,曼女士有很多不同的做法。当我和女儿同时走进她的房间,她会先和女儿握手,甚至蹲下来和她说话,然后再跟我打招呼。一般德国人的做法是:先跟大人握手或者拥抱,再跟孩子握手或者拥抱。一般中国人的做法是:只跟大人握手寒暄,等大人全部招呼完毕之后,没有时间就对孩子视而不见,有时间的话就把他们抱起来。
  我们也经常会碰到可爱的成年人,产生想要亲近的欲望,但是我们通常都会克制住自己,不会动辄就把别人抱起来。我认为对孩子也应该如此,太随便是一种对人的不尊重。陌生的成年人之间,可以做到彬彬有礼。很多人认为,他们和孩子之间不必有这样的界限,在彼此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去拍肩、搂抱甚至捏脸。其实孩子见到陌生的成年人,就跟我们见到两米以上的篮球队员一样,生怕被举起来戏玩的。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见到陌生的孩子应该表现平等和尊重。但是,在家庭内部或者师生之间,由于大人负有教导的责任,平等和尊重就经常靠边站了。出门之前,丈夫或者妻子花太长时间穿衣打扮,另一方可能会催促,告诉对方10分钟之内必须出发,但是不会跑过去摁住对方,三下五除二帮他/她穿好。孩子就不一样,眼看着幼儿园就要关门了,大人没有时间也没有耐心让孩子自己慢条斯理地穿鞋,于是就粗暴地夺过来,迅速帮他们穿上,拉着手往外跑。
  刚开始的时候,女儿总是事必躬亲,无论吃饭喝水,还是穿衣穿鞋,都拒绝大人的帮助。其代价就是,吃饭时,汤汤水水弄得满身都是;出门之前,要花很多时间等她收拾停当。有一次,妈妈实在等不及了,抱着她就往楼下跑。到了门外放下来,她横竖不干,坚决回到楼上,自己从头走一遍。
  你永远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在赶时间,因此以“等不及了”为名的斗争一直在持续。只要持之以恒,大人总会获胜。我发现女儿慢慢地接受了妈妈的帮助,甚至依赖上了,有时会把脚一伸:“你帮我穿鞋吧!”有时还往地上一蹲:“你抱我下楼吧!”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大人往往也乐此不疲。有研究表明,富人的孩子未来的成就总体上比穷人的孩子大,不仅因为他们有丰裕的物质支持,还因为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心情,陪着孩子一起成长。一个8小时之外还要兼职挣钱的母亲,一方面给了孩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剥夺了孩子很多自主成长的权利。
  女儿第一次去上钢琴课,打开琴盖之后,我忍不住告诉她:“你可以按这里和那里。”老师说:“要让孩子自己发现声音,享受声音,对声音产生好奇心,然后她就有兴趣制造声音。”听起来,这又是半年弹不出一首曲子的教法。有一位母亲送儿子学画,半年之后也没见他画过一朵向日葵,还在那里把颜料随心所欲地涂来抹去,难免有些失望。女儿也上了大半年音乐课了,我有时也会问她学会了唱什么歌,玩什么乐器。但是好像这些都不是学习的重点,老师花了很多时间让他们感受节奏和旋律。我能看到,对这些孩子来说,音乐不是外在的技巧,而是内在的生命。
  (摘自《南方周末》)(责编 亦宣)
其他文献
在信息化时代,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在了社会各领域.随着社会其他行业消费热点温度的下降,人们在信息产品方面的支出增加,信息必将成为消费的新亮点.本文主要分析信息
两年前,《推着妈妈去旅行》的新闻报道,让北京小伙樊蒙成为最感人的孝子。到达西双版纳后,母亲寇敏君十分喜欢西双版纳闲适的生活,母子俩决定定居于此。感念他的孝心和不易,拉祜族女孩石梦茜给他当起了生活向导,走进了他的生活,她带着异域风情的美丽和善良,陪伴母子俩一路前行,到达寇敏君“梦想地图”上的一站又一站。而他给她的,仅仅只是一枚简单的草戒指。  2014年5月15日,樊蒙带着他的爱情和他的新书《推着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