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由于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越来越受到重视,不仅新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比重大为增加,而且高考试题对文学作品阅读考查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尤其是散文阅读,因作品篇幅短小,文字精练,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意蕴深邃,可操作性强,所以深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基于此,高考复习中散文的阅读,理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高考散文阅读测试的解答应掌握一些技巧,它能帮助我们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提高答题的准确率。下面试谈四点。
一、读懂全文,整体把握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总是与整体联系着,确认某一语言单位所负载的信息,准确地理解它们,离不开对整体的把握。不少试题,往往明确要求“联系全文”加以作答。比如2010年北京卷所选季羡林先生的《海棠花》,串联起作者生命中从故乡到异域的一些断片,运用了首尾照应、寓情于物的手法。全文共九段,其大意分别可概括为:想起故乡院内的海棠花→院内海棠花的深刻记忆→在北京与海棠花无缘分→夏天故乡只有海棠叶子→异国在思想挣扎中度日→花城中没有注意海棠花→见海棠花引发浓浓乡情→海棠花把祖国召到眼前→异国海棠花不解我心情。整体把握了全文的内容要点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再来看试卷上的考题,答案就非常明确了:
17.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7分)
(1)文章第②段开头说“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作者与海棠花真的是“无缘”吗?为什么?(3分)
(2)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4分)
第(1)题第二问,其答案区域显然在文章第⑦、⑧段,本题可答作“并非无缘。文中的一些片段看似与海棠花无缘,但海棠花最终唤醒了作者浓烈的乡思,使‘有缘’构成了文章的归结点”。解答第(2)题,应注意这是一篇借物抒情类散文,这类散文中的“物”,作用一般有二:一是作为行文线索、抒情线索出现,二是承载作者的某种情感,化虚(情感)为实(实物),因此本题可答为“海棠花构成了文章的行文线索。海棠花寄托了作者的乡思,升华了作者的爱国情感”。
解答散文阅读题,切不可还未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就“带着问题”去读,甚至是“带着问题”东寻西找,那样势必断章取义,脱离文章的主旨。
二、锁定方位,认真探究
一般而言,散文阅读前两道简答题的顺序与所涉及的文段在文中顺序大体一致,但也有较难捉摸的,这时就需要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锁定作为答题依据的有关文句的方位,认真理解,以确定答案。例如2010年四川卷(选文为爱默生的《自然》)第15题是:“第三段写到:站在神圣的自然面前,作者感到头脑‘上升到无限的空间里’。结合上下文,简要概括他的内心世界此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要答好此题,一定要回归原文,在领会主题的前提下,根据语境加以理解。事实上,作者内心的变化具体体现于下面一段文字:
站在赤裸的土地上——我的头脑沐浴在无忧无虑的空气中,上升到无限的空间里——所有卑贱的自私自利的想法都消失无踪了。我变成了一个透明的眼球:我空如无物,但我却将万物都纳入眼中,那共同生命的暗流在我全身循环流动。我是上帝的一部分。在那时,最亲近的朋友的名字听起来也觉得陌生而并不重要了:所有的人都是兄弟,都是朋友,谁是主人谁是仆人就只是微不足道的干扰而已了。
只要准确锁定答题方位,明确本段文字可分三层(“所有卑贱的自私自利的想法都消失无踪了”为一层,第②、③句是第二层,“在那时”以下是第三层),并注意理解“透明的眼球”这一比喻及“兄弟”“朋友”等的含义,就会明确此题答案:“自然的庄严神圣与博大深邃,使他的精神受到洗礼,灵魂得到升华:内心变得高尚无私,认识到人与万物的契合以及人与人的平等、博爱。”
三、返本求实,准确概括
阐释、概括具有一定文学色彩的词、句的意思,要努力探求其本义:是比喻的,要透过喻体看到本体;是象征的,要透过象征体看到象征意义,等等。只有探本、返本,才算从根本上理解、掌握了实质性的东西,同时也可进一步看出文章的行文之妙。
对于概括句段意思的试题,也要做到实在、明确而具体。概括的要求主要有二:一是全面把握有关句段的要点,二是用精练的语言表述要点。要点全,内容实,文句简,这是良好的概括所必备的条件。请看下面的文段与试题:
她(指冰心)更“平常”,但她响应和参与了这种英雄业绩的创造和建设。她和“五四”一代人有着共同的性格,那就是反抗和批判。他们同样是新时代和新潮流的推动者,共同完成了中国20世纪伟大的精神革命。伟大的五四精神突出地表现在对于旧文化和旧礼教的抗争,但“五四”并非一味地“破坏”,它有鲜明的建设精神;“五四”也并非一味地“激烈”,它的本质是温情和人性的。这些本质在那些猛将身上,是隐藏着和潜伏着的,而在另一类“非猛将”如冰心这样的人身上,则成为一种非常明显确定的品质。(节选自谢冕的《这颗心燃烧了一百年》)
五四运动中的“猛将”与“非猛将”的共同点是。
原文有三个要点——“都具有反抗和批判精神,都参与创造和建设,都具有温情和人性”(参见笔者加点的文句),而一般考生容易遗漏第三点。此外,概括意思有时会限定字数,那么,就要在有限字数中包容较多的实实在在的要点。
四、如实赏析,力避拔高
散文阅读的赏析考查,前些年主要表现为最后一道多选题,有时也出现在前面三题中。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除北京卷、天津卷、上海卷、湖北卷、福建卷、江西卷外,其余各份试卷的散文阅读都取消了最后的多选题,试题全部为简答题。这一取消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极大减小了侥幸选对的可能性,也意味着考点的减少——原来的多选题有五个选项,也就是说着眼于全篇或局部选择了多个考点,现在的一道简答题则只有一个或两个考点。当然,对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的考查力度并未减弱。
从我们学生来说,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要努力掌握一些基本的表现手法(比如铺垫、烘托、对比、象征、人称、联想、想象、引用、情景交融等),重要的谋篇布局方法(比如线索、顺序、过渡、悬念、照应、详略、首尾呼应等),常见的语言表达技巧,答题时再结合文章实际予以分析鉴赏,简答就有了准绳,就容易上路。比如2010年上海卷考查张抗抗的《天目山》,有道试题为“从表现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对第⑨段作赏析。(3分)”。解题时应当先细读原文:
⑨母亲依然走在前面。从上山那一刻起,她的双目就被山峦雾气染得湿润。树林深处鸟鸣啁啾,声声如歌,让人想起遥远的青春季节:一群女生欢笑着从禅源寺的临时课堂上跑出来,手拉手围着寺前的老银杏树,雄壮的抗日军歌惊飞了树上的小鸟……待她几年后重回天目山,却是被押解着,一步步踩着前头他沉稳的脚印。直到今日,她一抬眼仍能看见他坦然的目光,如阳光下流淌的山涧小溪,从石缝里透出乌亮的光泽。
在此基础上如实赏析:该段文字主要表现母亲对青春岁月的追念,这从“声声如歌,让人想起遥远的青春季节”等描写中可以看出;而在母亲的追念中突出了烈士的坚毅,文中写到他的脚印“沉稳”,他的目光“坦然”等。可见,这段文字最突出运用的是:虚实结合、联想想象。比喻、对比、借景抒情等也有使用。答题时,先概括作者使用的手法,再具体分析是如何使用的,表达效果是什么。参考答案:“虚实结合,将现实场景与历史回忆交织起来(或:由林中景色联想到战争岁月;欢快的场景与悲壮的场面形成对比),突出了萧洪明坚毅不屈的形象,表达了母亲对青春岁月的追念。”
如果依然是选择题,关键问题还在于实事求是地鉴赏品味。一要看选项有没有根据。比如2010年上海卷第11题C项为“描写‘大树王’死而复生的情景,突出了它顽强的生命活力”,实际上,文中“大树王”死而复生的情景只是作者的一种想象,并非直接描写;“突出了它顽强的生命活力”也不对,此处应为设想、期盼一种崇高精神的复活。二要看选项的“质”是否正确。比如2010年北京卷第16题E项说“文章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映了作者对战争年代德国社会现实的思考与省察”,此项错在“反映了作者对战争年代德国社会现实的思考与省察”,其实文章主题应为乡思与爱国情。三要看选项的“度”是否恰如其分。有些选项往往存在着“过度”(过分拔高或夸大其辞)的情况。比如2010年北京卷第16题D项说“上世纪30年代赴德国留学的作者始终用苦行者的精神钻研学问,以致无暇顾及海棠花”,其中“始终”“无暇顾及海棠花”属夸大其辞——相关原文为“我本来是下定了决心用苦行者的精神到德国来念书的,所以每天除了钻书本以外,很少想到别的事情。可是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我这样做”“但我却似乎一直没注意到这里也有海棠花。原因是,我最初只看到满眼繁花,多半是叫不出名字,因而也就不分什么花什么花,只是眼花缭乱而已”。
希望同学们形成一个认识:散文阅读测试并不玄乎,只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回答时注重对原作词、句、段、篇的确切认识,致力于发现、筛选,准确地概括和阐释,终会取得良好的成绩。
(作者: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唐惠忠)
高考散文阅读测试的解答应掌握一些技巧,它能帮助我们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提高答题的准确率。下面试谈四点。
一、读懂全文,整体把握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总是与整体联系着,确认某一语言单位所负载的信息,准确地理解它们,离不开对整体的把握。不少试题,往往明确要求“联系全文”加以作答。比如2010年北京卷所选季羡林先生的《海棠花》,串联起作者生命中从故乡到异域的一些断片,运用了首尾照应、寓情于物的手法。全文共九段,其大意分别可概括为:想起故乡院内的海棠花→院内海棠花的深刻记忆→在北京与海棠花无缘分→夏天故乡只有海棠叶子→异国在思想挣扎中度日→花城中没有注意海棠花→见海棠花引发浓浓乡情→海棠花把祖国召到眼前→异国海棠花不解我心情。整体把握了全文的内容要点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再来看试卷上的考题,答案就非常明确了:
17.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7分)
(1)文章第②段开头说“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作者与海棠花真的是“无缘”吗?为什么?(3分)
(2)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4分)
第(1)题第二问,其答案区域显然在文章第⑦、⑧段,本题可答作“并非无缘。文中的一些片段看似与海棠花无缘,但海棠花最终唤醒了作者浓烈的乡思,使‘有缘’构成了文章的归结点”。解答第(2)题,应注意这是一篇借物抒情类散文,这类散文中的“物”,作用一般有二:一是作为行文线索、抒情线索出现,二是承载作者的某种情感,化虚(情感)为实(实物),因此本题可答为“海棠花构成了文章的行文线索。海棠花寄托了作者的乡思,升华了作者的爱国情感”。
解答散文阅读题,切不可还未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就“带着问题”去读,甚至是“带着问题”东寻西找,那样势必断章取义,脱离文章的主旨。
二、锁定方位,认真探究
一般而言,散文阅读前两道简答题的顺序与所涉及的文段在文中顺序大体一致,但也有较难捉摸的,这时就需要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锁定作为答题依据的有关文句的方位,认真理解,以确定答案。例如2010年四川卷(选文为爱默生的《自然》)第15题是:“第三段写到:站在神圣的自然面前,作者感到头脑‘上升到无限的空间里’。结合上下文,简要概括他的内心世界此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要答好此题,一定要回归原文,在领会主题的前提下,根据语境加以理解。事实上,作者内心的变化具体体现于下面一段文字:
站在赤裸的土地上——我的头脑沐浴在无忧无虑的空气中,上升到无限的空间里——所有卑贱的自私自利的想法都消失无踪了。我变成了一个透明的眼球:我空如无物,但我却将万物都纳入眼中,那共同生命的暗流在我全身循环流动。我是上帝的一部分。在那时,最亲近的朋友的名字听起来也觉得陌生而并不重要了:所有的人都是兄弟,都是朋友,谁是主人谁是仆人就只是微不足道的干扰而已了。
只要准确锁定答题方位,明确本段文字可分三层(“所有卑贱的自私自利的想法都消失无踪了”为一层,第②、③句是第二层,“在那时”以下是第三层),并注意理解“透明的眼球”这一比喻及“兄弟”“朋友”等的含义,就会明确此题答案:“自然的庄严神圣与博大深邃,使他的精神受到洗礼,灵魂得到升华:内心变得高尚无私,认识到人与万物的契合以及人与人的平等、博爱。”
三、返本求实,准确概括
阐释、概括具有一定文学色彩的词、句的意思,要努力探求其本义:是比喻的,要透过喻体看到本体;是象征的,要透过象征体看到象征意义,等等。只有探本、返本,才算从根本上理解、掌握了实质性的东西,同时也可进一步看出文章的行文之妙。
对于概括句段意思的试题,也要做到实在、明确而具体。概括的要求主要有二:一是全面把握有关句段的要点,二是用精练的语言表述要点。要点全,内容实,文句简,这是良好的概括所必备的条件。请看下面的文段与试题:
她(指冰心)更“平常”,但她响应和参与了这种英雄业绩的创造和建设。她和“五四”一代人有着共同的性格,那就是反抗和批判。他们同样是新时代和新潮流的推动者,共同完成了中国20世纪伟大的精神革命。伟大的五四精神突出地表现在对于旧文化和旧礼教的抗争,但“五四”并非一味地“破坏”,它有鲜明的建设精神;“五四”也并非一味地“激烈”,它的本质是温情和人性的。这些本质在那些猛将身上,是隐藏着和潜伏着的,而在另一类“非猛将”如冰心这样的人身上,则成为一种非常明显确定的品质。(节选自谢冕的《这颗心燃烧了一百年》)
五四运动中的“猛将”与“非猛将”的共同点是。
原文有三个要点——“都具有反抗和批判精神,都参与创造和建设,都具有温情和人性”(参见笔者加点的文句),而一般考生容易遗漏第三点。此外,概括意思有时会限定字数,那么,就要在有限字数中包容较多的实实在在的要点。
四、如实赏析,力避拔高
散文阅读的赏析考查,前些年主要表现为最后一道多选题,有时也出现在前面三题中。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除北京卷、天津卷、上海卷、湖北卷、福建卷、江西卷外,其余各份试卷的散文阅读都取消了最后的多选题,试题全部为简答题。这一取消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极大减小了侥幸选对的可能性,也意味着考点的减少——原来的多选题有五个选项,也就是说着眼于全篇或局部选择了多个考点,现在的一道简答题则只有一个或两个考点。当然,对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的考查力度并未减弱。
从我们学生来说,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要努力掌握一些基本的表现手法(比如铺垫、烘托、对比、象征、人称、联想、想象、引用、情景交融等),重要的谋篇布局方法(比如线索、顺序、过渡、悬念、照应、详略、首尾呼应等),常见的语言表达技巧,答题时再结合文章实际予以分析鉴赏,简答就有了准绳,就容易上路。比如2010年上海卷考查张抗抗的《天目山》,有道试题为“从表现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对第⑨段作赏析。(3分)”。解题时应当先细读原文:
⑨母亲依然走在前面。从上山那一刻起,她的双目就被山峦雾气染得湿润。树林深处鸟鸣啁啾,声声如歌,让人想起遥远的青春季节:一群女生欢笑着从禅源寺的临时课堂上跑出来,手拉手围着寺前的老银杏树,雄壮的抗日军歌惊飞了树上的小鸟……待她几年后重回天目山,却是被押解着,一步步踩着前头他沉稳的脚印。直到今日,她一抬眼仍能看见他坦然的目光,如阳光下流淌的山涧小溪,从石缝里透出乌亮的光泽。
在此基础上如实赏析:该段文字主要表现母亲对青春岁月的追念,这从“声声如歌,让人想起遥远的青春季节”等描写中可以看出;而在母亲的追念中突出了烈士的坚毅,文中写到他的脚印“沉稳”,他的目光“坦然”等。可见,这段文字最突出运用的是:虚实结合、联想想象。比喻、对比、借景抒情等也有使用。答题时,先概括作者使用的手法,再具体分析是如何使用的,表达效果是什么。参考答案:“虚实结合,将现实场景与历史回忆交织起来(或:由林中景色联想到战争岁月;欢快的场景与悲壮的场面形成对比),突出了萧洪明坚毅不屈的形象,表达了母亲对青春岁月的追念。”
如果依然是选择题,关键问题还在于实事求是地鉴赏品味。一要看选项有没有根据。比如2010年上海卷第11题C项为“描写‘大树王’死而复生的情景,突出了它顽强的生命活力”,实际上,文中“大树王”死而复生的情景只是作者的一种想象,并非直接描写;“突出了它顽强的生命活力”也不对,此处应为设想、期盼一种崇高精神的复活。二要看选项的“质”是否正确。比如2010年北京卷第16题E项说“文章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映了作者对战争年代德国社会现实的思考与省察”,此项错在“反映了作者对战争年代德国社会现实的思考与省察”,其实文章主题应为乡思与爱国情。三要看选项的“度”是否恰如其分。有些选项往往存在着“过度”(过分拔高或夸大其辞)的情况。比如2010年北京卷第16题D项说“上世纪30年代赴德国留学的作者始终用苦行者的精神钻研学问,以致无暇顾及海棠花”,其中“始终”“无暇顾及海棠花”属夸大其辞——相关原文为“我本来是下定了决心用苦行者的精神到德国来念书的,所以每天除了钻书本以外,很少想到别的事情。可是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我这样做”“但我却似乎一直没注意到这里也有海棠花。原因是,我最初只看到满眼繁花,多半是叫不出名字,因而也就不分什么花什么花,只是眼花缭乱而已”。
希望同学们形成一个认识:散文阅读测试并不玄乎,只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回答时注重对原作词、句、段、篇的确切认识,致力于发现、筛选,准确地概括和阐释,终会取得良好的成绩。
(作者: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唐惠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