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我们的德育工作一直不断地在加强,同时也不断地被指责,如,“德育工作针对性不强”“德育工作实效性差”等。我们天天抓、月月抓、年年抓,费尽心思,到头来效果不理想,究竟为什么?影响德育实效性的因素是什么?探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单纯的学校德育无法应对纷繁的现实生活。社会道德的多元化与学校德育的一元化问题产生碰撞。社会转型阶段,新旧价值体系正在发生激烈的碰撞,道德价值的选择处于不确定状态。传统道德体系开始受到冲击,而新的道德体系尚未建成。面对大众传媒的多样化和社会价值的多元化,以往那种非常正规、认真、系统然而单纯的学校德育已无法应对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致使学生在现实生活面前产生迷惘,这影响着德育的实效。如,辛辛苦苦进行了一年的诚信教育,远远不如年终一次督导检查(学校造假、老师造假,学生必须说假话)负面影响大。
2.德育目标定位太高,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定位太高,老师的主观愿望超越了学生的实际需要,学生就无法理解,也无从人手。教育内容与学生成才需求结合不紧;德育的手段方法存在着成人化、形式化和简单化的现象。学生对德育感到枯燥乏味,德育活动停留在“口号式”“文件式”“运动式”,赶浪潮,追求轰动效应,文件满天飞、会议如潮来,上面热热闹闹,下面波澜不兴,德育离学生还是那么远!学生不理解、不接受,甚至反感。
3.忽视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长期以来,德育过程重认知、轻实践,重灌输、轻内化,重校内、轻校外,忽视了学生在道德建设中的主体地位,道德体验缺失,导致学生知行脱节,言行不一,这也是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4.德育力量缺少整合,产生割裂现象。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施加的影响形不成一股合力,常常是学校进行正面教育,家庭则采取现实态度,而社会却提供反面教材,使学生无所适从。在学校教育中,德育似乎只是政教处、班主任的事情,一些教师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有的超然于道德之外,将自己与受教育者的伦理价值割裂开来,要求学生做到而自己往往做不到。德育工作还主要局限在德育系统内部,专业教育、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还缺乏自觉的育人意识,全体教师“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大德育”格局尚未形成。
5.不恰当的教育评价也影响着德育实效。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普遍存在,评价老师以学科成绩和论文为主要标尺,奖金、评优、评职称均与此相关。而德育说起来重要,但真正重视的并不多,研究不够,搞德育教科研常常是吃力不讨好,这对德育工作产生较大的负面效应。
6.教师素质有待提高。对德育存在片面的认识,认为德育就是管住学生,镇住学生。从政教干部的安排使用上明显有这个倾向,多数学校安排体育教师担任政教干部。政教干部的形象依然是学校里的“警察”,是“扣分”老师。有的学校过分强调科学管理,强调量化考评,以严格的制度、冷冰冰的数字去约束学生,见物不见人,扼杀学生的天性。眼下流行的量化管理在校园里大行其道,数字化的评比已经渗透到课堂教学、常规检查的方方面面,校园里带红袖章的人越来越多,行政领导、值日教师、巡逻学生,他们都带着一个目的——扣分。最为可笑的是,有的学校竟然让任课老师给课堂纪律打分,倘若上课时班级秩序不好,就扣该班的常规分数,却不要求教师去检讨反思自己的课堂调控能力的欠缺与失误,简直是本末倒置。德育的核心在于“育”,是心与心的交流,是在日常生活中、在点滴小事中感受道德规范,德育的最高境界是“不教而教”,而兴师动众的检查评比代替不了学生自己的领悟、体会、反思、践行。这种带有强制性的、以检查评比为主要方式的教育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需要,学校德育不应该成为冷冰冰的道德律令的堆积,而应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的自我内化、自我约束和自律。
7.课内、课外的壁垒还未完全打通。德育的空间好像就在课外,就在活动。同时存在着新课堂“反德育”现象,如:过分尊重“独特体验”忽视了“价值取向”;过分推崇“赏识评价”忽视了“是非准则”;过分追求“新课堂”忽视了“诚信原则”等。如,说“这个问题,课下老师一定和你讨论。”事实上,许多教师下课后早已将上课时对学生的承诺抛之脑后;课堂上发给学生的奖品。课下就收回,学生感觉在欺骗。
8.“德育行政化”过多。学校缺少依照实际去开展工作,形成自己的一套规律和流程,用了许多精力去迎接各个部门布置下来的走马灯般的种种活动。疲于应付,被动工作,造成基层的“唯上性”和“功利性”,为了追求“政绩”而“炒作”德育。当前中小学师生负担过重,尤其是班主任负担过重,大多数教师不愿意担任班主任工作,严重影响了德育在学生层面的真正到位。行政部门应当运用政策导向,为德育释放时间和空间,鼓励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等等。而不是越俎代庖地策划统一的德育活动。同时,德育检查应为基层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避免“以长官意志代替客观规律”,应在机制上、经费上、待遇上以及政教处的工作定位上给争取大力支持,而不是辛辛苦苦地做了大量工作,结果督导检查大大地被扣分,这样必然打击德育干部的积极性,降低德育工作在学校的地位。
要真正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牢牢抓住德育的核心,不在杂务中迷失。德育效果不是体现在组织了多少轰轰烈烈的活动,写了多少份漂亮的总结材料上,而是体现在学生行为品德素质上。政教主任没有一位不喊忙的。从早到晚一刻也不闲,搞得“德育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担负了过多的超范围的任务。杂事太多,很难集中精力完成德育自身的任务。其实德育的核心任务就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核心抓不住,忙在杂事上,政教处便不可能有真正的作为。闭着眼睛的忙是瞎忙;不用心的忙是乱忙;不动脑子的忙是白忙。政教干部必须忙到点子上,德育才能有实效。政教处必须找准自己的位置,不能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事情要做,必要的迎接也必须要搞的,但德育的核心任务却永远不能淡忘。这一点清楚了,我们的德育工作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才能取得实效性,这是前提,是基础,否则,我们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的工作重点和方向,必然工作上感到茫然。就会出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甚至等靠,等上边布置工作,靠领导分配任务。更何况,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德育是连续的系统工程。教育的特点是效果滞后,发现问题再去补救已经晚了。今天学生劳动观念差,就加强劳动教育;明天心理素质差,就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后天文明礼仪差,就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在如此“加强”的过程中,缺乏从“人的全面发
1.单纯的学校德育无法应对纷繁的现实生活。社会道德的多元化与学校德育的一元化问题产生碰撞。社会转型阶段,新旧价值体系正在发生激烈的碰撞,道德价值的选择处于不确定状态。传统道德体系开始受到冲击,而新的道德体系尚未建成。面对大众传媒的多样化和社会价值的多元化,以往那种非常正规、认真、系统然而单纯的学校德育已无法应对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致使学生在现实生活面前产生迷惘,这影响着德育的实效。如,辛辛苦苦进行了一年的诚信教育,远远不如年终一次督导检查(学校造假、老师造假,学生必须说假话)负面影响大。
2.德育目标定位太高,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定位太高,老师的主观愿望超越了学生的实际需要,学生就无法理解,也无从人手。教育内容与学生成才需求结合不紧;德育的手段方法存在着成人化、形式化和简单化的现象。学生对德育感到枯燥乏味,德育活动停留在“口号式”“文件式”“运动式”,赶浪潮,追求轰动效应,文件满天飞、会议如潮来,上面热热闹闹,下面波澜不兴,德育离学生还是那么远!学生不理解、不接受,甚至反感。
3.忽视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长期以来,德育过程重认知、轻实践,重灌输、轻内化,重校内、轻校外,忽视了学生在道德建设中的主体地位,道德体验缺失,导致学生知行脱节,言行不一,这也是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4.德育力量缺少整合,产生割裂现象。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施加的影响形不成一股合力,常常是学校进行正面教育,家庭则采取现实态度,而社会却提供反面教材,使学生无所适从。在学校教育中,德育似乎只是政教处、班主任的事情,一些教师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有的超然于道德之外,将自己与受教育者的伦理价值割裂开来,要求学生做到而自己往往做不到。德育工作还主要局限在德育系统内部,专业教育、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还缺乏自觉的育人意识,全体教师“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大德育”格局尚未形成。
5.不恰当的教育评价也影响着德育实效。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普遍存在,评价老师以学科成绩和论文为主要标尺,奖金、评优、评职称均与此相关。而德育说起来重要,但真正重视的并不多,研究不够,搞德育教科研常常是吃力不讨好,这对德育工作产生较大的负面效应。
6.教师素质有待提高。对德育存在片面的认识,认为德育就是管住学生,镇住学生。从政教干部的安排使用上明显有这个倾向,多数学校安排体育教师担任政教干部。政教干部的形象依然是学校里的“警察”,是“扣分”老师。有的学校过分强调科学管理,强调量化考评,以严格的制度、冷冰冰的数字去约束学生,见物不见人,扼杀学生的天性。眼下流行的量化管理在校园里大行其道,数字化的评比已经渗透到课堂教学、常规检查的方方面面,校园里带红袖章的人越来越多,行政领导、值日教师、巡逻学生,他们都带着一个目的——扣分。最为可笑的是,有的学校竟然让任课老师给课堂纪律打分,倘若上课时班级秩序不好,就扣该班的常规分数,却不要求教师去检讨反思自己的课堂调控能力的欠缺与失误,简直是本末倒置。德育的核心在于“育”,是心与心的交流,是在日常生活中、在点滴小事中感受道德规范,德育的最高境界是“不教而教”,而兴师动众的检查评比代替不了学生自己的领悟、体会、反思、践行。这种带有强制性的、以检查评比为主要方式的教育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需要,学校德育不应该成为冷冰冰的道德律令的堆积,而应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的自我内化、自我约束和自律。
7.课内、课外的壁垒还未完全打通。德育的空间好像就在课外,就在活动。同时存在着新课堂“反德育”现象,如:过分尊重“独特体验”忽视了“价值取向”;过分推崇“赏识评价”忽视了“是非准则”;过分追求“新课堂”忽视了“诚信原则”等。如,说“这个问题,课下老师一定和你讨论。”事实上,许多教师下课后早已将上课时对学生的承诺抛之脑后;课堂上发给学生的奖品。课下就收回,学生感觉在欺骗。
8.“德育行政化”过多。学校缺少依照实际去开展工作,形成自己的一套规律和流程,用了许多精力去迎接各个部门布置下来的走马灯般的种种活动。疲于应付,被动工作,造成基层的“唯上性”和“功利性”,为了追求“政绩”而“炒作”德育。当前中小学师生负担过重,尤其是班主任负担过重,大多数教师不愿意担任班主任工作,严重影响了德育在学生层面的真正到位。行政部门应当运用政策导向,为德育释放时间和空间,鼓励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等等。而不是越俎代庖地策划统一的德育活动。同时,德育检查应为基层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避免“以长官意志代替客观规律”,应在机制上、经费上、待遇上以及政教处的工作定位上给争取大力支持,而不是辛辛苦苦地做了大量工作,结果督导检查大大地被扣分,这样必然打击德育干部的积极性,降低德育工作在学校的地位。
要真正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牢牢抓住德育的核心,不在杂务中迷失。德育效果不是体现在组织了多少轰轰烈烈的活动,写了多少份漂亮的总结材料上,而是体现在学生行为品德素质上。政教主任没有一位不喊忙的。从早到晚一刻也不闲,搞得“德育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担负了过多的超范围的任务。杂事太多,很难集中精力完成德育自身的任务。其实德育的核心任务就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核心抓不住,忙在杂事上,政教处便不可能有真正的作为。闭着眼睛的忙是瞎忙;不用心的忙是乱忙;不动脑子的忙是白忙。政教干部必须忙到点子上,德育才能有实效。政教处必须找准自己的位置,不能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事情要做,必要的迎接也必须要搞的,但德育的核心任务却永远不能淡忘。这一点清楚了,我们的德育工作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才能取得实效性,这是前提,是基础,否则,我们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的工作重点和方向,必然工作上感到茫然。就会出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甚至等靠,等上边布置工作,靠领导分配任务。更何况,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德育是连续的系统工程。教育的特点是效果滞后,发现问题再去补救已经晚了。今天学生劳动观念差,就加强劳动教育;明天心理素质差,就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后天文明礼仪差,就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在如此“加强”的过程中,缺乏从“人的全面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