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组织信息技术考试时,我们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学生参加开卷考试,带教材的却不多。于是问:“为什么不带教材来考试?”学生回答:“把教材弄丢了。”这不禁让人联想起平时的信息技术课堂,不带教材上课的学生大有人在。
尽管出现上述现象有诸多原因,我们还是更愿意直面信息技术教材本身的问题。在义务教育阶段,个别学校用校本教材、计算机职业培训教材代替信息技术教材;有些教材修订不及时,造成知识体系陈旧;一些地方初中和小学使用不同出版社编写的教材,知识体系差异大、重复性知识多……这些都是我们需要面对的现实。
近年来,我们多次参与了湖南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教材的立项与编写工作,对全国范围的多套教材进行了调研,对教材的知识体系构建有了些肤浅认识。
一、目前教材知识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目前没有颁布全国统一修订的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不同教材的编写者还是从义务教育的现实出发,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重构了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教材的知识体系。但经过调研我们发现,不同教材的知识体系差异过大,部分编写者对“教材知识体系构建”还存在认识误区。
1.束缚于主题活动的知识体系
目前,“任务驱动”或“主题活动”式教学已成为信息技术学科常见的教学方法。以上述方法开展教学,不仅有利于教学任务的落实,还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技术、感受生活,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以完成技能任务或活动主题为编写思路,会忽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不利于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提高和灵动课堂的生成。这类教材的知识与技能被淹没在技能任务或主题活动中,学生难以提炼知识点,更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基础。
2.仿效于高中课标的知识体系
有些教材完全模仿高中教材来设计和编写,按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技术与社会的顺序编排。这类教材需要学生有深度分析和归纳整理的能力,不适合小学、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小学生开始接触信息技术,应在体验信息技术中形成感性经验;初中生开始运用信息技术去解决生活与学习中的问题,应在应用中提高信息技能。因此教材的编写,小学应以体验为主,初中应以应用为主。
3.局限于软件应用的知识体系
有的教材采用基于软件应用的知识体系来设计,软件操作步骤与软件界面图形充满书页。这类教材缺少文化内涵,缺少程序设计思想的培养,更缺少对技术原理的理解。尽管只有依附于应用,知识与技能才更易落实,但打破操作软件界限、寻求知识内在联系与相互衔接的教材体系,更能让学生获得信息能力的迁移。
4.拘泥于模块化的知识体系
一些教材根据软件功能或完全依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分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图形图像、多媒体、互联网等模块。这类教材的编写者误认为,小学、初中、高中相衔接的知识体系就是没有重复的模块化知识组合,造成低年级学生不易理解模块中较难的内容,中高年级学生又对模块中较容易的内容不感兴趣。
二、教材知识体系的构建策略
我们认为,目前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教材的知识体系构建,应该参照《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试行)》(信息技术)的思想、理念和培养目标,参考部分地方修订的《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并与高中新教材形成有机的整体。
1.构建内容衔接的知识体系
目前,构建一个小学、初中和高中内容有机衔接并螺旋式上升的知识体系,是一种普遍认同的教材编写策略。但对于怎样去构建这一知识体系,许多人的理解并不深刻。我们认为,可从以下方面体现:一是同一知识点在小学、初中、高中学段的逐步综合和提升;二是一个学段的知识体系应相对完整并自成体系;三是不同模块内容之间应存在联络线和层次感;四是基本知识与拓展知识之间应体现学习支持与知识升华等。当然“衔接”与“上升”应隐性地存在于教材内容中。下表是我们设计的小学和初中相联系的知识点。
2.构建层次合理的知识体系
构建一个“立足现实、稳定基础、兼顾发展”的、适应不同教材使用环境的、满足不同条件学校需要的知识体系,是教材编写者共同的追求。为此,我们设计了融合基本知识与拓展知识的课程层次结构。
基本知识 越基础的知识越具有普遍性、迁移性和长远性。我们将信息技术课程长期沉淀下来的、较为稳定的学习内容,作为课程的基本知识。如:小学阶段的初步知识与基本操作、图文处理、制作演示作品、网络应用;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网络技术应用、多媒体信息处理、数据表应用。
拓展知识 拓展知识可体现课程内容的层次性与弹性,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其主要包括:基本知识的综合应用和提升、最前沿的技术和方法、为完善知识体系增加的新知识等。如:小学阶段的网页制作、LOGO程序设计与机器人初步、文字动画初步、制作电子相册、常用工具软件、多媒体素材获取;初中阶段的制作网站、VB程序设计(或易语言)与智能机器人、制作Flash动画、图像处理、数据库初步。
3.构建遵循规律的知识体系
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构建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知识体系。一是把不同模块的内容按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特点和认知能力拆分开,按“螺旋上升”的方式编排教材内容。这种设计既注重了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横向联系与层层深入,又注重了不同模块知识与技能的相互渗透和整体协调。二是从教材总体上设计活动任务,把每个活动任务放到整套教材知识体系中统筹考虑。这种设计不仅能用知识的相关性把活动任务穿起来,还能让不同活动任务中出现的知识点形成一定的体系。三是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材内容选取的基点,把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最有价值的知识与技能作为教材内容。这种设计需要我们思考教材能够解决的问题、能够容纳的内容,更要关注哪些内容能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知方法、在活动中迁移能力。
4.构建人文特色的知识体系
信息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生活应用和文化浸染。只有渗透情感和文化的信息技术才更鲜活、更有生命力。因此,教材知识体系的设计要重视信息技术与人类社会的互动,要展现信息技术的文明与创新,要发掘信息技术应用中蕴藏的神奇与趣味,以引导学生欣赏、体验信息技术活动中的文化性和社会价值,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还要将信息伦理道德教育广泛渗透到教材内容的细节中,让学生无形中养成良好的信息行为习惯。我们还应该开发体现地方差异、融合地域文化的地方特色教材。在选择教材的实例、场景、知识背景、语言风格等相关素材时,应尽量体现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让学生的身心浸润在地方文化之中。
当然,在注重纸质教材编写的同时,我们还应该逐步建立起立体化的信息技术教育资源支持体系;还应该加强教材编写队伍的建设,并对教材进行及时修订和完善;还应该开展对新教材的使用培训,为一线教师提供良好的服务,最终做到教材配套资源到位、教材修订更新到位、新教材培训到位。
(作者单位:湖南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教所湖南常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尽管出现上述现象有诸多原因,我们还是更愿意直面信息技术教材本身的问题。在义务教育阶段,个别学校用校本教材、计算机职业培训教材代替信息技术教材;有些教材修订不及时,造成知识体系陈旧;一些地方初中和小学使用不同出版社编写的教材,知识体系差异大、重复性知识多……这些都是我们需要面对的现实。
近年来,我们多次参与了湖南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教材的立项与编写工作,对全国范围的多套教材进行了调研,对教材的知识体系构建有了些肤浅认识。
一、目前教材知识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目前没有颁布全国统一修订的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不同教材的编写者还是从义务教育的现实出发,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重构了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教材的知识体系。但经过调研我们发现,不同教材的知识体系差异过大,部分编写者对“教材知识体系构建”还存在认识误区。
1.束缚于主题活动的知识体系
目前,“任务驱动”或“主题活动”式教学已成为信息技术学科常见的教学方法。以上述方法开展教学,不仅有利于教学任务的落实,还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技术、感受生活,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以完成技能任务或活动主题为编写思路,会忽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不利于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提高和灵动课堂的生成。这类教材的知识与技能被淹没在技能任务或主题活动中,学生难以提炼知识点,更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基础。
2.仿效于高中课标的知识体系
有些教材完全模仿高中教材来设计和编写,按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技术与社会的顺序编排。这类教材需要学生有深度分析和归纳整理的能力,不适合小学、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小学生开始接触信息技术,应在体验信息技术中形成感性经验;初中生开始运用信息技术去解决生活与学习中的问题,应在应用中提高信息技能。因此教材的编写,小学应以体验为主,初中应以应用为主。
3.局限于软件应用的知识体系
有的教材采用基于软件应用的知识体系来设计,软件操作步骤与软件界面图形充满书页。这类教材缺少文化内涵,缺少程序设计思想的培养,更缺少对技术原理的理解。尽管只有依附于应用,知识与技能才更易落实,但打破操作软件界限、寻求知识内在联系与相互衔接的教材体系,更能让学生获得信息能力的迁移。
4.拘泥于模块化的知识体系
一些教材根据软件功能或完全依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分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图形图像、多媒体、互联网等模块。这类教材的编写者误认为,小学、初中、高中相衔接的知识体系就是没有重复的模块化知识组合,造成低年级学生不易理解模块中较难的内容,中高年级学生又对模块中较容易的内容不感兴趣。
二、教材知识体系的构建策略
我们认为,目前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教材的知识体系构建,应该参照《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试行)》(信息技术)的思想、理念和培养目标,参考部分地方修订的《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并与高中新教材形成有机的整体。
1.构建内容衔接的知识体系
目前,构建一个小学、初中和高中内容有机衔接并螺旋式上升的知识体系,是一种普遍认同的教材编写策略。但对于怎样去构建这一知识体系,许多人的理解并不深刻。我们认为,可从以下方面体现:一是同一知识点在小学、初中、高中学段的逐步综合和提升;二是一个学段的知识体系应相对完整并自成体系;三是不同模块内容之间应存在联络线和层次感;四是基本知识与拓展知识之间应体现学习支持与知识升华等。当然“衔接”与“上升”应隐性地存在于教材内容中。下表是我们设计的小学和初中相联系的知识点。
2.构建层次合理的知识体系
构建一个“立足现实、稳定基础、兼顾发展”的、适应不同教材使用环境的、满足不同条件学校需要的知识体系,是教材编写者共同的追求。为此,我们设计了融合基本知识与拓展知识的课程层次结构。
基本知识 越基础的知识越具有普遍性、迁移性和长远性。我们将信息技术课程长期沉淀下来的、较为稳定的学习内容,作为课程的基本知识。如:小学阶段的初步知识与基本操作、图文处理、制作演示作品、网络应用;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网络技术应用、多媒体信息处理、数据表应用。
拓展知识 拓展知识可体现课程内容的层次性与弹性,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其主要包括:基本知识的综合应用和提升、最前沿的技术和方法、为完善知识体系增加的新知识等。如:小学阶段的网页制作、LOGO程序设计与机器人初步、文字动画初步、制作电子相册、常用工具软件、多媒体素材获取;初中阶段的制作网站、VB程序设计(或易语言)与智能机器人、制作Flash动画、图像处理、数据库初步。
3.构建遵循规律的知识体系
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构建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知识体系。一是把不同模块的内容按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特点和认知能力拆分开,按“螺旋上升”的方式编排教材内容。这种设计既注重了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横向联系与层层深入,又注重了不同模块知识与技能的相互渗透和整体协调。二是从教材总体上设计活动任务,把每个活动任务放到整套教材知识体系中统筹考虑。这种设计不仅能用知识的相关性把活动任务穿起来,还能让不同活动任务中出现的知识点形成一定的体系。三是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材内容选取的基点,把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最有价值的知识与技能作为教材内容。这种设计需要我们思考教材能够解决的问题、能够容纳的内容,更要关注哪些内容能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知方法、在活动中迁移能力。
4.构建人文特色的知识体系
信息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生活应用和文化浸染。只有渗透情感和文化的信息技术才更鲜活、更有生命力。因此,教材知识体系的设计要重视信息技术与人类社会的互动,要展现信息技术的文明与创新,要发掘信息技术应用中蕴藏的神奇与趣味,以引导学生欣赏、体验信息技术活动中的文化性和社会价值,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还要将信息伦理道德教育广泛渗透到教材内容的细节中,让学生无形中养成良好的信息行为习惯。我们还应该开发体现地方差异、融合地域文化的地方特色教材。在选择教材的实例、场景、知识背景、语言风格等相关素材时,应尽量体现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让学生的身心浸润在地方文化之中。
当然,在注重纸质教材编写的同时,我们还应该逐步建立起立体化的信息技术教育资源支持体系;还应该加强教材编写队伍的建设,并对教材进行及时修订和完善;还应该开展对新教材的使用培训,为一线教师提供良好的服务,最终做到教材配套资源到位、教材修订更新到位、新教材培训到位。
(作者单位:湖南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教所湖南常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