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些教师对课程改革认识上有偏差,片面地看待课改,走形式主义,不注意音乐课程本身所固有的特点,出现了许多异常现象:教室里响亮和谐的合唱越来越少,学生通过几年的音乐学习,却看不明白一张简单的歌谱,音乐课像游戏课或者像体育课……这岂不是音乐教育的悲哀?这样的结果并不是音乐教学改革的初衷,所以我们认为,在音乐教学改革中,应该紧紧把握"度"。
【关键词】度;课程改革;多元文化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颁布以来, 中国音乐教育界广泛掀起了一场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的浪潮。音乐教学改革应朝着隐形、简略、开放的方向发展, 不应再以传统的显形、具体、封闭的教学模式为主体进行音乐课程的教学。但在音乐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 一些音乐教师片面追求教学风格和课堂气氛,忽略学生的音乐感知和感悟能力, 只追求表面热闹,已成为当今课改中的普遍现象。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 一些教师对课程改革认识上有偏差, 片面地看待课改, 走形式主义, 不注意音乐课程本身所固有的特点, 出现了许多异常的现象,教室里响亮和谐的合唱越来越少, 学生通过几年的音乐学习, 却看不明白一张简单的歌谱, 音乐课像游戏课或者像体育课,这岂不是音乐教育的悲哀? 这样的结果并不是音乐教学改革的初衷, 所以我们认为, 在音乐教学改革中, 应该紧紧把握度。
一、把握音乐教学过程与音乐教学目标的度
音乐课堂教学是教与学双方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输出的流动过程。科学的制定教学目标是提高这一流动过程的有效度,获得课堂教学高效率的重要因素。实现教学目标的优化,把握音乐教学过程与音乐教学目标的度,可以分三个步骤进行:
1、根据新课程标准制定学期目标。为了更好的把握本学期的音乐教学方向,了解本册音乐教学的重点、难点,在开学之初,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制定一份详细而清晰的学期总体教学目标。这将对每堂课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起到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
2、根据学期目标制定课堂目标。每堂课应有科学而明确的指向性、能反映教材的本质内容,而这个方向和目标必须以总体目标为依据。例如有位老师在上《国歌》这一节课时, 没有像传统教学方式那样, 给学生放录音、教唱、讲解三连音节奏、分析歌词等等, 而是在晨曦中把学生带到天安门广场看升国旗, 让学生亲自感受那种神圣庄严的气氛。当国歌响起时, 五星红旗伴随着朝阳徐徐升起, 同学们的眼睛里充满了激动的泪花, 心中涌动着对祖国的深情。
3、根据课堂目标制定环节目标。抓住课堂目标的总体走向之后,细化每个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根本途径。在每堂音乐课中,课堂是靠环节目标去实现,环节目标靠课堂目标去统一,这是目标有效教学的原则。它们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没有总体课堂目标,课堂教学组织就不明了,会显得乱。那光有课堂目标,没有环节目标,教学会显得空洞。所以有了课堂目标后,制定环节目标必须注意,环节目标有若干,都为实现课堂目标而服务,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坡度,让学生的思维经过“爬坡”的过程,不断激起学生“跳起来摘果子”的热情和欲望。
二、把握学科综合的度
学科综合的理念要求教师全面提高素质, 拓宽知识面, 有机合理地进行各学科知识的穿插。一个好的音乐教师应明确教学目的, 把握课堂的时间,有选择地进行知识穿插, 而不是漫无目的, 发散性讲解。有这样一堂音乐课,要教唱歌曲茉莉花, 老师在教室里放一盆茉莉花, 先请学生上来闻花香, 再泡一杯茉莉花茶让学生尝尝, 然后叫学生说说古人赞美茉莉花的诗句, 最后, 所剩时间不多了, 把歌曲唱了一遍就下课了。试问这节音乐课是成功的吗?否也。对茉莉花从嗅觉、视觉、味觉等解释尽管非常清楚, 但忘了这是一堂音乐课, 而不是一堂生物课,学生能从这节课中学到多少音乐知识呢? 学生能从中感受到音乐的美吗? 诚然教师的目的可能是想结合新课标中所提倡的应注重学科综合以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关系的理念而入手的, 但最终的课程设计却偏离了方向。我觉得不应该排斥音乐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学习, 关键是教师如何将知识技能、技巧巧妙地融入到学生的音乐感悟中去。因此, 学科综合应体现学科特点, 不是本末倒置, 而是围绕教学目的来实施。在以往的音乐教学实践过程中, 过度强调音乐知识的讲解和音乐技能的传授, 导致课程理论性强、专业性强, 这是学生产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原因之一。这引发了音乐教育者的深思, 如何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呢? 于是大家开始思考创新, 进行教学改革。
三、把握音乐知识技能与音乐表演的度
1.情感融入。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像艺术家那样善于进人角色。教师依据歌曲、乐曲的内容,声情并茂地表现相应的情感,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如:通过眼、眉等做出夸张的面部表情来达到幽默的效果。用双眉紧锁到伸展来表示困惑到明朗;用惊恐、欢乐、悲伤的表情来表现不同旋律的情感。我在教学时,故意在上课伊始无精打采地打开录音机,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慢慢垂下眼帘,伏在讲台上作昏昏欲睡状;在猛然响起的强音中惊恐地睁大眼,倒吸两口气又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昏昏欲睡。此时,音乐未结束,教室里已由窃窃私语变成哄堂大笑了,我这才清醒过来,给大家讲述与所放歌曲和其作曲者的故事。同学们饶有爱好地听着讲述,欣赏着乐曲,并积极地投人表情模仿,大家完全沉醉在乐曲的情绪、情感之中了。
传统的音乐课程教学大纲中多注重音乐知识的教授, 而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多注重音乐情感的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和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因此, 就必须注意把握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与音乐表演的度。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不再讲授基本的音乐知识, 课堂上全部用音乐表演来代替基本技能的学习, 如歌唱表演、舞蹈表演、器乐演奏、重奏等形式将课堂设计得非常花哨。虽然音乐知识的系统掌握不是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先决条件, 但却是使他们更好地从事音乐活动、培养音乐能力的保证。
四、结束语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教学的度的把握,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教材,理解教材,从而把教学的真正内容传达给学生,使学生更好的学好音乐,以提高自己的情操,从而达到保证教学质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卫燕萍.课程改革中的沉思[J]. 中国音乐教育. 2005(09)
[2]刘达元.“教学案例”引发的思考[J]. 中国音乐教育. 2005(08)
[3]郑莉.普通学校音乐课教学过程刍议——关注过程,也就是关注音乐[J]. 中国音乐学. 2003(04)
【关键词】度;课程改革;多元文化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颁布以来, 中国音乐教育界广泛掀起了一场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的浪潮。音乐教学改革应朝着隐形、简略、开放的方向发展, 不应再以传统的显形、具体、封闭的教学模式为主体进行音乐课程的教学。但在音乐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 一些音乐教师片面追求教学风格和课堂气氛,忽略学生的音乐感知和感悟能力, 只追求表面热闹,已成为当今课改中的普遍现象。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 一些教师对课程改革认识上有偏差, 片面地看待课改, 走形式主义, 不注意音乐课程本身所固有的特点, 出现了许多异常的现象,教室里响亮和谐的合唱越来越少, 学生通过几年的音乐学习, 却看不明白一张简单的歌谱, 音乐课像游戏课或者像体育课,这岂不是音乐教育的悲哀? 这样的结果并不是音乐教学改革的初衷, 所以我们认为, 在音乐教学改革中, 应该紧紧把握度。
一、把握音乐教学过程与音乐教学目标的度
音乐课堂教学是教与学双方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输出的流动过程。科学的制定教学目标是提高这一流动过程的有效度,获得课堂教学高效率的重要因素。实现教学目标的优化,把握音乐教学过程与音乐教学目标的度,可以分三个步骤进行:
1、根据新课程标准制定学期目标。为了更好的把握本学期的音乐教学方向,了解本册音乐教学的重点、难点,在开学之初,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制定一份详细而清晰的学期总体教学目标。这将对每堂课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起到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
2、根据学期目标制定课堂目标。每堂课应有科学而明确的指向性、能反映教材的本质内容,而这个方向和目标必须以总体目标为依据。例如有位老师在上《国歌》这一节课时, 没有像传统教学方式那样, 给学生放录音、教唱、讲解三连音节奏、分析歌词等等, 而是在晨曦中把学生带到天安门广场看升国旗, 让学生亲自感受那种神圣庄严的气氛。当国歌响起时, 五星红旗伴随着朝阳徐徐升起, 同学们的眼睛里充满了激动的泪花, 心中涌动着对祖国的深情。
3、根据课堂目标制定环节目标。抓住课堂目标的总体走向之后,细化每个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根本途径。在每堂音乐课中,课堂是靠环节目标去实现,环节目标靠课堂目标去统一,这是目标有效教学的原则。它们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没有总体课堂目标,课堂教学组织就不明了,会显得乱。那光有课堂目标,没有环节目标,教学会显得空洞。所以有了课堂目标后,制定环节目标必须注意,环节目标有若干,都为实现课堂目标而服务,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坡度,让学生的思维经过“爬坡”的过程,不断激起学生“跳起来摘果子”的热情和欲望。
二、把握学科综合的度
学科综合的理念要求教师全面提高素质, 拓宽知识面, 有机合理地进行各学科知识的穿插。一个好的音乐教师应明确教学目的, 把握课堂的时间,有选择地进行知识穿插, 而不是漫无目的, 发散性讲解。有这样一堂音乐课,要教唱歌曲茉莉花, 老师在教室里放一盆茉莉花, 先请学生上来闻花香, 再泡一杯茉莉花茶让学生尝尝, 然后叫学生说说古人赞美茉莉花的诗句, 最后, 所剩时间不多了, 把歌曲唱了一遍就下课了。试问这节音乐课是成功的吗?否也。对茉莉花从嗅觉、视觉、味觉等解释尽管非常清楚, 但忘了这是一堂音乐课, 而不是一堂生物课,学生能从这节课中学到多少音乐知识呢? 学生能从中感受到音乐的美吗? 诚然教师的目的可能是想结合新课标中所提倡的应注重学科综合以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关系的理念而入手的, 但最终的课程设计却偏离了方向。我觉得不应该排斥音乐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学习, 关键是教师如何将知识技能、技巧巧妙地融入到学生的音乐感悟中去。因此, 学科综合应体现学科特点, 不是本末倒置, 而是围绕教学目的来实施。在以往的音乐教学实践过程中, 过度强调音乐知识的讲解和音乐技能的传授, 导致课程理论性强、专业性强, 这是学生产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原因之一。这引发了音乐教育者的深思, 如何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呢? 于是大家开始思考创新, 进行教学改革。
三、把握音乐知识技能与音乐表演的度
1.情感融入。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像艺术家那样善于进人角色。教师依据歌曲、乐曲的内容,声情并茂地表现相应的情感,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如:通过眼、眉等做出夸张的面部表情来达到幽默的效果。用双眉紧锁到伸展来表示困惑到明朗;用惊恐、欢乐、悲伤的表情来表现不同旋律的情感。我在教学时,故意在上课伊始无精打采地打开录音机,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慢慢垂下眼帘,伏在讲台上作昏昏欲睡状;在猛然响起的强音中惊恐地睁大眼,倒吸两口气又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昏昏欲睡。此时,音乐未结束,教室里已由窃窃私语变成哄堂大笑了,我这才清醒过来,给大家讲述与所放歌曲和其作曲者的故事。同学们饶有爱好地听着讲述,欣赏着乐曲,并积极地投人表情模仿,大家完全沉醉在乐曲的情绪、情感之中了。
传统的音乐课程教学大纲中多注重音乐知识的教授, 而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多注重音乐情感的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和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因此, 就必须注意把握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与音乐表演的度。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不再讲授基本的音乐知识, 课堂上全部用音乐表演来代替基本技能的学习, 如歌唱表演、舞蹈表演、器乐演奏、重奏等形式将课堂设计得非常花哨。虽然音乐知识的系统掌握不是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先决条件, 但却是使他们更好地从事音乐活动、培养音乐能力的保证。
四、结束语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教学的度的把握,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教材,理解教材,从而把教学的真正内容传达给学生,使学生更好的学好音乐,以提高自己的情操,从而达到保证教学质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卫燕萍.课程改革中的沉思[J]. 中国音乐教育. 2005(09)
[2]刘达元.“教学案例”引发的思考[J]. 中国音乐教育. 2005(08)
[3]郑莉.普通学校音乐课教学过程刍议——关注过程,也就是关注音乐[J]. 中国音乐学. 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