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日本发明的定义

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zlzsja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各国专利法,无不把“发明”作为其无可争议的重要保护对象。但各国在对“发明”进行定义时,做法却不尽相同。究其原因,语言的天然局限性成为阻碍人类完整清晰地表述“什么是发明”这一基础性抽象概念不可逾越的障碍。因此,一些国家选择从正面对“发明”进行积极的定义,而一些国家选择从反面对“发明”进行消极的定义。例如,欧洲就采用了简单明了的排除式消极定义方法。《欧洲专利公约》第52条第2款中直接规定,“商业方法”、“计算机程序”其自身不具有专利适格性。而美国和日本则都采取了积极的定义方式,在其专利法中正式对“发明”的概念作出定义。
  日本早期的《专利法》(大正10年制定),也没有对“发明”进行明确的定义,但二战后,世界范围内对发明进行积极定义的立法逐渐增多,加之希望将发明的定义予以明确的呼声越来越高。昭和34年制定《专利法》(现行专利法),就在其条文中的第2条第1款中明确对“发明”进行了正式的定义。具体表述为:本法所称的“发明”,是指利用自然规律进行的具有高度的技术性思想的创造。根据该条款的规定,“发明”必须满足以下三个要件:即,自然规律的利用、具有高度及技术性思想。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新兴技术给“发明”这一传统概念带来了冲击。计算机软件、商业方法及人类基因技术是否属于本条款定义的“发明”,即是否具有专利适格性,成为备受争议的法律问题,争辩旷久持长,至今尚无定论。传统专利法中“发明”的定义是否可以从容地应对新技术的不断挑战,是我们当下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对日本专利法第2条第1款的立法渊源进行介绍,并对日本《专利法》第2条第1款中规定的“发明三个要件”的含义进行分析。
  发明的定义
  在法律中明确“发明”的定义,将其明文规定,其目的在于,首先将不属于专利法保护的对象排除,然后再判断其是否具有可专利性。
  资料表明,日本专利法中“发明”的定义,源自20世纪初的德国Josef Kohler教授的学说。
  Kohler教授在其著书《专利法原论》中对“发明”作出如下定义:“客观意义上的发明是指,阐明自然界中的新侧面,属于利用自然规律来满足人类社会要求的、表现为技术形式的人类的思想创作”。根据Kohler教授的定义,“发明”的定义包含如下三个要件,即利用自然规律、技术及创作。20世纪初,德国《专利法》中对“发明”并没有进行明确的定义,而实际裁判例中,很多判决却受到Kohler学说的影响,即认定“发明的本质为技术”。这种观点,至今为止为大多数人公认。但值得思考的是,所谓“技术”同“发明”一样,也属于抽象的基础概念,如果对其定义,亦属不易之事。德国法院在一次判决中表示;“技术,是人类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将自然规律作为手段发挥作用”。那么再进一步对“利用自然规律”的含义进行思考,最初,Kohler教授的解释为,利用自然规律是为了将作为专利法保护对象的“发明”从纯粹的精神世界中分离出来。即,可以这样理解,世界分为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物理世界是我们可以感触到的,而精神世界则不同,精神世界由人们大脑中的观念和意识构成,而“利用自然规律”或“技术”指的是物理世界,而非精神世界。
  三要件的含义
  日本《专利法》中对“发明”的定义带有很浓重的Kohler学说的色彩。接下来对日本《专利法》中“发明”的定义三要件进行分析。
  首先,关于“利用自然规律”中的“自然规律”,其含义被解释为,不属于纯粹的精神活动、智力规则和人为的交易方法。虽然这种消极的定义方式并没有给“自然规律”的含义作出一个明确的解答,但可推知,纯粹的精神世界活动是不受专利制度保护的。进一步来分析法律不保护纯粹的精神活动的原因,是否可以理解为,法律的制定要以确保人类的自由为前提?如果法律干涉到人类的精神世界,那是否会导致过分干涉人们行为的后果呢。无论如何,从目的和效果来看,日本《专利法》中“利用自然规律”要件与Kohler教授的解释可谓是一脉相承。
  其次,关于“具有高度”这一要件,其目的仅是为了将《专利法》中的“发明”与“实用新型”进行区分。关于这一点,无争论之处。
  最后,关于“技术性思想”这一要件,日本学者将其解释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使用的具体手段,该具体手段具有可实施性和反复性。虽然该解释与Kohler教授的解释稍有不同,但可以确定的是,“发明”一定是技术性思想。此处所指的“技术性”须具有客观性,单纯的技巧、演奏技术等不具有这样的“技术性”。
  总之,发明是一种关于技术的思想,属于一种无形的存在。既然要求技术性具有客观性,换言之,专利法中的技术应该是人们在物理世界中可以真实接触的。随之,这就要求技术在某种程度上是具体的,例如,只是提出一个技术问题,却没有解决方案,那么就不能认为其是具体的。
  发明的定义原本就是为了排除不具备专利适格性的对象而设置的。也就是说,如果对发明进行明文定义,那么,首先要对专利适格性进行判断,然后再对新颖性和创造性等要件进行判断,反之,如果不对发明进行明文定义,淡化专利适格性的判断,那么,主要进行新颖性和创造性等的判断即可。
  另一方面,Kohler学说是在洛克的“自然权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Kohler教授认为,只有人类创造出来的物质才可以成为专利法保护的对象。但1975年日本《专利法》修改时,导入“用途发明”制度,即有关一种物质的新用途的发现,即使其不是人类的创造,也可以受到专利制度的保护。另外,计算机软件相关发明和人类基因技术的专利适格性问题,也在不断冲击Kohler教授关于“发明”定义解释的界限。
  传统的“技术”这一概念是否能够囊括不断出现的新技术,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如果我们可以对“技术”这一概念进行弹性的解释,那么,“发明”的界限也在动态地变化。反之,在新技术不断突破“技术”的传统边界的现今,Kohler以洛克的自然权这种传统学说为基础对“发明”作出的定义,是不是应该被摒弃?
其他文献
在没有遭遇商标案件时,企业管理者很少关注商标证据问题,但等到迫不得已去关注时,管理者往往会陷入证据不全、证据无效、证据收集困难的泥潭之中。许多惨痛的案例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商标证据管理。我们接触过的企业管理者大都希望能改变企业在商标案件中的被动局面,但对于如何改变却十分困惑。我和我的团队在开发I P f o l d e r TM企业商标管理工具(I Pfolder TM-TMS)时,就决定要通
期刊
在新一轮高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全球经济竞争格局和产业布局态势正在发生深层次的结构性变化,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知识经济递进式发展,国家综合竞争实力的增强越来越依靠创新驱动,尤其是关键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在这一新的发展趋势下,技术创新就更加需要按照正确的方向、沿着科学的路径、采取有效的方法运行,实现科学化的持续创新,就更加需要在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注重“思想理念引领,政策措施引领,思路方法引领和重点专项
期刊
2014年1月10日早八点,一个异常寒冷的北京冬日。民族饭店门口陆续有人进入,并走到中国知识产权新年论坛的签到台签到。寒冷的气候最后还是输给了知识产权人的热情,原定八点半开始的签到,不得不提前了半个小时。  论坛汇聚了知识产权领域的相关专家学者、企业主管及律所精英等围绕“新一轮改革背景下中国知识产权的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进行思想碰撞,为中国知识产权的发展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今年是《中国知识产权》杂
期刊
近年来,国际注册以其方便、快捷、节省费用等特点获得越来越多的申请人的青睐。但是,由于程序的特殊性和审查部门不同,申请人常常遇到各种问题。那么,在办理国际注册领土延伸申请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本文将逐一进行分析和介绍。  1、国际注册编号的含义是什么?领土延伸至中国的国际注册申请的编号以G开头。国际注册号后因不同案件类型可能后缀其他字母,例如A代表第一次部分转让,B代表第二次部分
期刊
历史上一幕一幕的经典电影,记录了一个又一个值得怀念的瞬间,在感受着进步的同时,知识产权为电影固化下来的魅力,是我们一生中一次又一次的感动。  4月 26日是世界知识产权日,每年春光烂漫之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都会顺时推出年度主题,意义非凡,知识产权日在全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2014年主题——“电影-全球挚爱(M ovies-A Global Passion)”。与往年均为刻意追求创新构想的主题
期刊
2014年3月11日,日本内阁通过《修改专利法及其他法的部分修改法案》。本法案提交于第186次通常国会,自2015年4月起施行。主要的修改点如下:  1·专利法的修改:专利权授予后异议提出规定的导入  现在的专利法规定,如果对登记后的专利请求宣告专利权无效必须向专利局审判部(相当于中国的复审委员会)提出请求。  本次修改法案,为了权利的稳定,仅限于自授予专利权起6个月之内的专利,任何单位和个人可以
期刊
搜狗、谷歌被“秒杀”的抢注纠纷能够艰险地获得胜利,正是仰仗对方的主观恶意。反过来讲,在申请商标注册前更要注意保守秘密。  网络速度有多快,商标抢注就有多快。2004年8月3日,搜狐公司推出搜狗搜索(w ww·sogou·com),号称是全球首个第三代互动式中文搜索引擎。然而,仅仅时隔一天,即2004年8月4日,就有人在商品分类表第42类的“计算机编程,计算机软件设计”等项目上申请了“搜狗”商标。 
期刊
知识产权作为一个抽象的权利种类在法律性质上属“私权”范畴,已经是业界共识,毫无争议。但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并不能否定其从根本上保护公共利益的作用和目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制度直接目的是通过对私权的保护鼓励创新,但根本上是为了增加公共领域的技术与信息,及保护广大使用者的权益,以增加社会整体福祉,推动社会整体进步。因此,公共利益是知识产权立法、执法与司法过程中最不能被忽视的关键要素。抛开公共利益,片面强调
期刊
在一起侵犯著作权案件中,审理该案的法院是否能够同时审理被告提出的有关虚假宣传的反诉是一个很前沿的复杂问题。  今年三月,美国最高法院针对利盟公司(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诉静态控制组件公司(Static Control Component, INC)侵犯著作权以及反诉虚假宣传纠纷案作出了终审判决。该案的主要案情:利盟公司是一家生产激光打印机的公司,并且其同时生产硒鼓
期刊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高校作为研发重地,一直走在科技创新的最前沿。清华大学作为中国顶级名校,更可谓是重中之重。为了促进创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意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清华大学于2013年4月建立了清华x-lab(清华x-空间——清华大学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平台),通过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商业模式和社会价值实现的方式和途径。2014年4月15日,清华x-lab迎来了成立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