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朗读指导,激发学习兴趣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ie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提高学生的语感,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大量的朗读,对课文中准确优美的词语、生动鲜明的语感、奇特严谨的结构都能留下深刻印象。
  关键词:朗读;学习兴趣;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057
  汉语是世界上最富有音乐性的语言,抑扬顿挫,节奏感强。苏联有位诗人说:“只有用音乐才能传达出中国语言的声音,只有用音乐才不会把它损伤;从这声音里,可以隐约地听见钢铁的沸腾,猛虎的低啸,奔流的浩荡。”朗读作为语言的桥梁,把作家的文学作品,用有声的语言表达出来,绘声绘色地传达给听众,使其受到感染,达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地步,而朗读者——学生也在此过程中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和领悟。学生通过在语文课堂上阅读一定数量的文本,獲得某种语文素养,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已有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相应的类似问题。而现行的课文分析法往往忽视学生接触文本的过程,在学生并不熟悉原文的情况下就已经忙于讲解了。这样,从一开始学生所接受的就只是一些支离破碎的解剖形象,他们所获得的也并非是文章整体美感。如果只默读一下,或听听讲解看看注释参考,根本不读,就很难体会到这些千古佳作最初的内涵和大家笔法。只有进入角色,咏唱如流,才能体会文思、文理、文情、文气,产生共鸣,抒发心灵,达到愉悦的审美享受,激发学生对语文乃至文学的兴趣。
  一、加强朗读,提高学习热情
  语文课堂上要把充分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激发学生读的兴趣,要使学生真正读通、读懂、读透。多样化的朗读形式像一种调味剂给课堂学习带来积极的效果,更能调节学生的注意力、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朗读,学生会自己发现问题,并借工具书和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不少问题。一方面,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自学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不仅理解了文本的意思,包括难以言传的文章的韵味,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同类文章的阅读方法,由被动接受变主动的自我消化和吸收。学生感受到了作品的特色,既有兴趣又不易疲劳,往往还印象更深、记忆更牢。这样,似乎在“读”上费时较多,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抓住了根本,剩余问题是教师抓住重点、难点予以点拔,讲得可以少而精。由此可见,朗读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每一位学生都投入书声朗朗之中,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那么整个课堂就充满了浓厚的语文氛围。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富有生气和活力的语文课堂。
  二、通过朗读,激活学生情感
  语言是传递情感的载体。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与文本对话,也就是让学生跨越时空地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是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语言所传递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到蕴含在语言文字中丰富的情感美。美学家朱光潜在谈读李白的《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的体验时写出了如下文字:“常常高声朗读。朗读时心情是振奋的,仿佛满腔热血都沸腾起来了,特别读到最后‘唯见碧流水’四句,调子就震颤起来,胸襟也开阔起来,仿佛自己心中也有无限的豪情胜概,大有低徊往复、依依不舍之意。”这里谈的显然是读者通过朗读由外到内进入作品,即由语言媒介、外部艺术形式逐步深入到思想,设身处地,深入课文深层意蕴的情感思想,达到“与作者心灵相感通”,即神相遇、气相通、心相印、情相融的欣赏境界,造成全身心的感动震颤,形成主体对象的感应,自我与世界的交融,物我合一、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
  如高尔基的《海燕》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语言色彩厚重,情感鲜明激越,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学习此文时,笔者安排了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朗读。通过朗读,学生感受到暴风雨即将来临时气氛的紧张、浓烈,海燕的勇敢、高傲。进而把自己比作是一只置身于其中的海燕,进入角色朗读,调动主观情绪,充分接触感受,以声传情。读着读着,学生感觉到作者塑造出的“海燕”这一饱含力与美、深刻反映时代特征的艺术形象,犹如吹响了一曲嘹亮的时代进军的号角,唤醒民众,鼓励他们勇敢地投入争取解放的斗争中。这种作品中所寄寓的浓厚的思想感情,在学生平静的心海中激起层层涟漪,在情感上与作者达成了相通,产生了共鸣。
  三、通过朗读,形成良好语感
  语感之“感”,源于语感之“语”。它是从言语交际中产生,并由学习者对言语对象的感觉积淀而成。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的一种重要手段。只有在朗读过程中,达到“口诵心惟“,潜移默化,受到感染和熏陶,即在感知和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借助想象和联想,经过形象思维,产生语感,更好地体会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气势、韵味和语言美。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经常地进行美文听读、美文美读、美文研读等朗读环节,让学生在不断的朗读中,促成语感的形成,达到“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的美好境界。
  四、通过朗读,提高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朗读就是通过文情并茂的文本阅读,活跃学生的大脑,拓展思考问题的空间,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训练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在一定的场合完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意愿和情感,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由此可见,朗读是用形象化的口语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段,它是培养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学生通过朗读不仅能从文中获取大量的信息、积累知识,还能陶冶情操、塑造人格,所以朗读很重要。可是运用正确的朗读技巧更重要,它可以使文章的人、事、意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趣味绘声绘色地表达出来,使字里行间潜在的含义溢于言表。
  朗读教学最基本的方法是要让学生多读,培养他们朗读的兴趣。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向学生说明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使他们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教师在选择朗读范文时,可以找一些思想感情鲜明的、便于朗读的材料。在朗读方式上,可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
其他文献
随着电气化进程的发展,电网中大功率非线性负荷的投入向电网注入大量谐波,造成电压严重畸变,影响电能质量的同时还造成了电能计量误差的增大,致使线性用户产生正向误差,非线性用户产生正向误差。而现有的监测电网运行环境的设备普遍具有数据实时更新慢、功能单一、智能化程度低等缺陷。针对接入电网中的大功率非线性负荷的智能化监测和治理迫在眉睫。本文首先通过分析电网产生谐波的原因,总结电网谐波源的种类,研究感应式电表
夹层结构作为一种复合材料结构,由于其优越的材料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制造、列车机车、体育运动器材、医用设备配件等领域。近年来,在风力机叶片中大量使用一种
学位
本文主要针对500kV磁饱和式可控并联电抗器电气特性及其保护展开研究。首先介绍了磁饱和式可控电抗器的理论基础、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分析了其基本电气特性,针对磁饱和电抗器谐波含量高的缺点提出了谐波治理方法;在RTDS以及PSCAD上建立500kV磁饱和式可控电抗器仿真模型,通过仿真实验研究了电抗器的控制特性、触发控制系统,并对电抗器可能发生的各类故障进行了分析;在对其故障类型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确
针对城市道路交通获取技术中存在的多源异构传感器的接入、海量数据的传输以及现行的集中式检测方式等问题,本文以“交通状态获取的新型传感器、传感器网络优化与融合”项目
土遗址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考古价值。但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决定了土遗址的脆弱性。在自然及人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幸存土遗址大都存在多种病害,尤其是结构稳定性问题已成
现代舰船电气设备对电能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电站供电的连续性和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特别在战斗情况下。在战斗情况下,各种武器装备都可能攻击舰船,这就有可能给舰船的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