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稻瘟病发病症状的特点,要采取综合防治手段。首先选用抗病品种,其次加强水、肥管理,最后再配以药剂防治。这里要强调的是,大田施药期和次数的掌握,须建立在田间病情准确检测的基础上,再根据本地的气候条件和品种状况综合考虑,注重发病初期施药,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稻瘟病;发病规律;综合防治
稻瘟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我国各水稻产区均有发生,尤其是丘陵和山区等地危害最为严重,只要是条件比较适宜,很容易造成流行趋势。该病的发生与品种、寄主、环境和防治措施不利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丘陵和山区因雾露多、日照少,故发病较为严重。稻瘟病流行年份通常减产10 %~20 %左右,严重时减产程度可达50 %~60 %,个别地区甚至能绝产。
1 发病症状
稻瘟病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叶片、茎秆及穗部。由于稻瘟病的危害期与所受害的部位不同,所以一般都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
1.1 苗瘟
基本发生在三叶前,是由于种子带菌所导致。病猫的根基部现灰黑色,上部则为褐色,呈蜷缩状而死。空气湿度大时,在病部会产生大量的灰黑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1.2 叶瘟
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但以分蘖期和拔节期最为严重。叶瘟一般分4种类型:
1.2.1慢性型 起初在叶片上出现暗绿色小病斑,逐渐扩展成梭形病斑,并伴有伸展的褐色坏死线。病斑中间呈灰白色,边缘呈褐色,再外边有淡黄色晕圈,叶的背部有灰色霉层,病斑增多时会连成不规则的斑片。
1.2.2急性型 病斑发展很快,由此可断定是叶瘟流行的先兆。在感病品种上形成暗绿色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叶片两面都有褐色霉层,如此时的条件对发病不利,往往就会转变为慢性型。
1.2.3白点型 病斑不多见,大多在连续阴雨后天气转晴地变干旱的情况下,就会在感病品种的嫩叶上发生。感病的嫩叶发病后,出现白色的近乎圆形的小斑,并在气候条件极为有利时转为急性型病斑。
1.2.4褐点型 多发生在高抗品种或老叶子上,传病的危险性相对较小。褐点主要产生在叶脉间,但叶舌、叶耳和叶枕等部位也有可能发病。
1.3 节瘟
一般在抽穗后发生。初始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随后逐渐围绕稻节扩展,病部变黑、折断。由于病组织干枯,使之难以输送水分和养料,最终影响到灌浆结实和谷粒的饱满。早期发生的可形成枯白穗,仅在一侧发生的会造成茎秆弯曲,较严重的一株茎秆上多达2~3个节受害。
2 病原
稻瘟病病原是一种真菌,属半知菌亚门的稻梨孢。分生孢子梗不分枝,3~5根从生,从寄主表皮或气孔伸出,大小80~160μm×4~6μm,具28个隔膜,基部稍膨大,淡褐色,向上色淡,顶端曲状,上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洋梨形或棍棒形,常有1~3个隔膜,大小14~40μm×6~14μm,基部有脚胞,萌发时两端细胞立生芽管,芽管顶端产生附着胞,近球形,深褐色,紧贴附于寄主,产生侵入丝侵入寄主内。
3 发病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的形式在稻谷与稻草上越冬。第二年产生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到株体上,萌发后侵入寄主向附近细胞扩散并形成中心病株。病株形成的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带菌种子容易引起苗瘟,而高湿、雨雾气候条件下利于发病。菌丝生长温限在8 ℃~37 ℃,最适宜温度是26 ℃~28 ℃。孢子形成温限10 ℃~35 ℃,最适宜温度是25 ℃~28 ℃,相对湿度在90 %以上。
连续阴雨,光照缺乏,早晚雾气露水较大,都会使病情加速加快。水稻不同品种对该病的抗性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也表现出不同的抗性。另外,肥水管理也与之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像氮肥施用超量,就会导致植株徒长,造成植株间过密影响通风和透光,从而给病菌的繁殖和侵染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放水过早或长期深度灌溉,由于水温低,根系发育差,吸收养分能力降低,抗病力减弱使病情加重。
4 防治方法
4.1 选用抗病品种
首先根据抗病品种的特性,因地制宜地选择适于本地的抗稻瘟病品种。
4.2 加强肥水管理
从移栽到有效分蘖,通常是在移栽后30~40 d内长叶、长根、出分蘖,这一时期的肥水管理主要是促使早发,争得多穗,并为大穗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要做到基肥足、追肥快,同时注意氮。磷、钾的配合施用,有机肥和化肥的配合施用,适当施用含硅酸的肥料,如此会大大地降低其发病率。
插秧后及时浇灌护苗水,以促使早分蘖,在分蘖的盛期前要适当地控制水,可有效促进植株生根,分蘖盛期要适当排水晒田。抽穗期灌4~6 cm水,可满足花期需求,灌浆期保持湿润,对后期活秆成熟有利,还能减轻发病的几率。
4.3 药剂防治
4.3.1进行种子消毒处理 用56 ℃左右的温汤浸种4~6 min。选用10 % 401抗菌剂1000倍液左右,或者70 %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左右,或者80 % 402抗菌剂2000倍液左右浸种2~3 d。也可选择1 %石灰水浸种,在22 ℃~25 ℃中浸2~3 d,但捞出后要用清水冲洗2~3次。选用2 %福尔马林浸种25~30 min后,再用薄膜覆盖闷种3 h左右。
4.3.2 秧苗带药移栽 对已经发病的秧田,在移栽前3~4 d,每亩用20 %三环唑600倍液60 kg喷施后带药移栽。一般秧田可采用三环唑浸秧,具体做法就是将已起的秧苗倒置在20 %三环唑可湿性粉剂750~800倍液中浸泡2~3 min,随后捞出再堆闷20 min左右即可移栽。
4.3.3 喷药保护 这方面要针对感病品种和易感生育期,结合田间的实际情况与气候的变化,适时进行施药。叶瘟要早抓早放,穗瘟要狠治。防治叶瘟时首次用药应提早,如发现3片叶期间感病率达4 %左右就要给予施药。针对穗瘟,必须在破口至穗期开始用药,过后再根据天气条件在齐穗其进行第二次喷施。每亩可用40 %稻瘟灵乳油100~150 mL,20 %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 g,或25 %咪鲜胺乳油60~100 mL,或2%春雷霉素液剂100 mL,兑水55 kg喷雾防治。
关键词:稻瘟病;发病规律;综合防治
稻瘟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我国各水稻产区均有发生,尤其是丘陵和山区等地危害最为严重,只要是条件比较适宜,很容易造成流行趋势。该病的发生与品种、寄主、环境和防治措施不利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丘陵和山区因雾露多、日照少,故发病较为严重。稻瘟病流行年份通常减产10 %~20 %左右,严重时减产程度可达50 %~60 %,个别地区甚至能绝产。
1 发病症状
稻瘟病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叶片、茎秆及穗部。由于稻瘟病的危害期与所受害的部位不同,所以一般都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
1.1 苗瘟
基本发生在三叶前,是由于种子带菌所导致。病猫的根基部现灰黑色,上部则为褐色,呈蜷缩状而死。空气湿度大时,在病部会产生大量的灰黑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1.2 叶瘟
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但以分蘖期和拔节期最为严重。叶瘟一般分4种类型:
1.2.1慢性型 起初在叶片上出现暗绿色小病斑,逐渐扩展成梭形病斑,并伴有伸展的褐色坏死线。病斑中间呈灰白色,边缘呈褐色,再外边有淡黄色晕圈,叶的背部有灰色霉层,病斑增多时会连成不规则的斑片。
1.2.2急性型 病斑发展很快,由此可断定是叶瘟流行的先兆。在感病品种上形成暗绿色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叶片两面都有褐色霉层,如此时的条件对发病不利,往往就会转变为慢性型。
1.2.3白点型 病斑不多见,大多在连续阴雨后天气转晴地变干旱的情况下,就会在感病品种的嫩叶上发生。感病的嫩叶发病后,出现白色的近乎圆形的小斑,并在气候条件极为有利时转为急性型病斑。
1.2.4褐点型 多发生在高抗品种或老叶子上,传病的危险性相对较小。褐点主要产生在叶脉间,但叶舌、叶耳和叶枕等部位也有可能发病。
1.3 节瘟
一般在抽穗后发生。初始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随后逐渐围绕稻节扩展,病部变黑、折断。由于病组织干枯,使之难以输送水分和养料,最终影响到灌浆结实和谷粒的饱满。早期发生的可形成枯白穗,仅在一侧发生的会造成茎秆弯曲,较严重的一株茎秆上多达2~3个节受害。
2 病原
稻瘟病病原是一种真菌,属半知菌亚门的稻梨孢。分生孢子梗不分枝,3~5根从生,从寄主表皮或气孔伸出,大小80~160μm×4~6μm,具28个隔膜,基部稍膨大,淡褐色,向上色淡,顶端曲状,上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洋梨形或棍棒形,常有1~3个隔膜,大小14~40μm×6~14μm,基部有脚胞,萌发时两端细胞立生芽管,芽管顶端产生附着胞,近球形,深褐色,紧贴附于寄主,产生侵入丝侵入寄主内。
3 发病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的形式在稻谷与稻草上越冬。第二年产生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到株体上,萌发后侵入寄主向附近细胞扩散并形成中心病株。病株形成的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带菌种子容易引起苗瘟,而高湿、雨雾气候条件下利于发病。菌丝生长温限在8 ℃~37 ℃,最适宜温度是26 ℃~28 ℃。孢子形成温限10 ℃~35 ℃,最适宜温度是25 ℃~28 ℃,相对湿度在90 %以上。
连续阴雨,光照缺乏,早晚雾气露水较大,都会使病情加速加快。水稻不同品种对该病的抗性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也表现出不同的抗性。另外,肥水管理也与之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像氮肥施用超量,就会导致植株徒长,造成植株间过密影响通风和透光,从而给病菌的繁殖和侵染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放水过早或长期深度灌溉,由于水温低,根系发育差,吸收养分能力降低,抗病力减弱使病情加重。
4 防治方法
4.1 选用抗病品种
首先根据抗病品种的特性,因地制宜地选择适于本地的抗稻瘟病品种。
4.2 加强肥水管理
从移栽到有效分蘖,通常是在移栽后30~40 d内长叶、长根、出分蘖,这一时期的肥水管理主要是促使早发,争得多穗,并为大穗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要做到基肥足、追肥快,同时注意氮。磷、钾的配合施用,有机肥和化肥的配合施用,适当施用含硅酸的肥料,如此会大大地降低其发病率。
插秧后及时浇灌护苗水,以促使早分蘖,在分蘖的盛期前要适当地控制水,可有效促进植株生根,分蘖盛期要适当排水晒田。抽穗期灌4~6 cm水,可满足花期需求,灌浆期保持湿润,对后期活秆成熟有利,还能减轻发病的几率。
4.3 药剂防治
4.3.1进行种子消毒处理 用56 ℃左右的温汤浸种4~6 min。选用10 % 401抗菌剂1000倍液左右,或者70 %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左右,或者80 % 402抗菌剂2000倍液左右浸种2~3 d。也可选择1 %石灰水浸种,在22 ℃~25 ℃中浸2~3 d,但捞出后要用清水冲洗2~3次。选用2 %福尔马林浸种25~30 min后,再用薄膜覆盖闷种3 h左右。
4.3.2 秧苗带药移栽 对已经发病的秧田,在移栽前3~4 d,每亩用20 %三环唑600倍液60 kg喷施后带药移栽。一般秧田可采用三环唑浸秧,具体做法就是将已起的秧苗倒置在20 %三环唑可湿性粉剂750~800倍液中浸泡2~3 min,随后捞出再堆闷20 min左右即可移栽。
4.3.3 喷药保护 这方面要针对感病品种和易感生育期,结合田间的实际情况与气候的变化,适时进行施药。叶瘟要早抓早放,穗瘟要狠治。防治叶瘟时首次用药应提早,如发现3片叶期间感病率达4 %左右就要给予施药。针对穗瘟,必须在破口至穗期开始用药,过后再根据天气条件在齐穗其进行第二次喷施。每亩可用40 %稻瘟灵乳油100~150 mL,20 %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 g,或25 %咪鲜胺乳油60~100 mL,或2%春雷霉素液剂100 mL,兑水55 kg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