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思想政治课也一直承载着传播中华文化知识、渗透文化理念、传承文化精神的重要任务,教师也应挖掘出传统文化精髓、弘扬优秀民族精神作为教学的价值导向。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中政治教材;价值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传统文化是在农耕社会人类创造的一切成果,狭义的传统文化是在农耕社会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式及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本文研究的是后者。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必须蕴涵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本中,不仅要继承它,更要发扬光大。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分布
新课改以来,高中思想政治课本有了很大的变动。为响应新课标的理念,加大传统文化的传播,在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编排上,处处渗透着和体现传统文化的精髓。本文以《经济生活》为例,着重分析课本编排上传统文化的分布。
(一)教材“相关链接”涉及的传统文化
《经济生活》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都会穿插“相关链接”这一部分,是对课本重难点知识的补充。比如在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中,就有“相关链接”,目的是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爱护人民;又比如在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二框的“相关链接”中,用相关法律规定,作为中国公民应该依法纳税,不得偷税漏税,这无形中也体现了传统文化一直坚持的诚信和爱国理念,等。
(二)教材“综合探究”涉及的传统文化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本中,每一个单元最后都会有一个“综合探究”,这一节是让学生自主讨论,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而在选择“综合探究”的题材时,都或多或少会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播。比如在第一单元,是以“正确对待金钱”为主题的综合探究,此节编排上,为老师提供了一定建议,也为同学们讨论提供了一个方向。主要是探究活动目标、探究活动建议、以及探究路径参考。而在探究路径参考上,所提供的材料也大部分蕴涵着优秀传统文化,在此节中,借用挪威劇作家易卜生和海伦·凯勒的话表达出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热爱生命等。这都是传统文化中,我们一直所提倡的。
(三)教材“思考探究题”涉及的传统文化
在教材中,教师讲解知识过程中,为了方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会在讲授的基础上,结合生活的实例并提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问题,供学生们思考和谈论,而这些生活实例中,往往也都会体现传统文化。比如在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二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中,在课本的二十二页中,所涉及的“思考探究题”是关于日常生活中,我门经常使用发泡塑料餐盒所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以及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还有在课本此页也有一个题是关于饭店剩饭打包的现象,让学生们讨论这一勤俭节约作风是不是过时了。这两个问题都在告诫学生们要保护环境,坚持勤俭节约,这也是传统文化中,我们一直要学习的。
三、高中思想政治教材蕴涵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
一个民族之所以源远流长,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拥有着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根基。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充实课堂,提升课堂的文化底蕴,需要积极地促进思想政治课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紧密结合。这足以表明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重要地位。
(一)丰富教材内容
在《经济生活》中,并非僅仅是一些经济生活常识,在其中随处可见传统文化的踪迹,而且传统文化的融入丰富了课本内容以及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比如,在《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市场经济中充斥着许多“负能量”,导致中学生的消费观、金钱观扭曲,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因此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中明确提出:要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在《经济生活》中,内容上处处都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教材内容。
(二)改进教学方式
传统教师以升学为目的,大部分均采用单一的课堂讲授方式,督促学生机械式的记忆。而新课改下的教师,要求思想政治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观念,同时也要提高自身的素养,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经济生活》教材中,到处渗透着传统优秀文化,教师如果去充分开发和挖掘,将其应用于教学,不仅会丰富自己讲授内容,还在一定程度上会改进自己单一的教学方式,将会发挥其润物细无声的妙用。传统文化的渗透,也为教师授课提供了更多的素材,这在一定程度上,教师必须将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融合到一起,才能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三)吸引学习兴趣
思想政治课自开展以来,许多中学生普遍对政治课无感,认为其枯燥,假大空,是骗人的。而且课堂上学生处在被动的状态,老师与学生之间是没有互动的,老师只是在课堂上,泛泛而谈,讲枯燥的课本内容。新课改以来,传统文化的极大融入,一方面能为教师提供更多的素材,另外一方面,能够吸引学生们的兴趣。比如在课堂上,老师会通过一些反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小故事,给学生们讲解,不仅会帮助他们理解晦涩难懂的知识,还能吸引他们去听课,这样就达到了思想政治课的效果。
(四)提升德育功能
思想政治课本就担任着提高学生们的德育的使命。新课改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更有利于提升学生们的道德修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蕴涵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加大传统文化的涉及,有助于培养高中生健全的道德人格。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观教育是中国优秀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结晶,也是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有利于提升高中生的思想道德境界;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丰富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境界,有助于高中生陶冶情操,提升道德境界。所以,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课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更不能忽略它,还要极其重视。
实践证明,在《经济生活》中贯穿传统文化的内容,其意义重大。在今后的教学中,更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播,这将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我们应该不遗余力的继续推进传统文化在中学政治教学中的深入,更大程度发挥其效用。
作者简介:
戚艳娜(1992—),女,硕士,研究方向:学科教学思政。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中政治教材;价值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传统文化是在农耕社会人类创造的一切成果,狭义的传统文化是在农耕社会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式及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本文研究的是后者。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必须蕴涵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本中,不仅要继承它,更要发扬光大。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分布
新课改以来,高中思想政治课本有了很大的变动。为响应新课标的理念,加大传统文化的传播,在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编排上,处处渗透着和体现传统文化的精髓。本文以《经济生活》为例,着重分析课本编排上传统文化的分布。
(一)教材“相关链接”涉及的传统文化
《经济生活》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都会穿插“相关链接”这一部分,是对课本重难点知识的补充。比如在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中,就有“相关链接”,目的是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爱护人民;又比如在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二框的“相关链接”中,用相关法律规定,作为中国公民应该依法纳税,不得偷税漏税,这无形中也体现了传统文化一直坚持的诚信和爱国理念,等。
(二)教材“综合探究”涉及的传统文化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本中,每一个单元最后都会有一个“综合探究”,这一节是让学生自主讨论,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而在选择“综合探究”的题材时,都或多或少会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播。比如在第一单元,是以“正确对待金钱”为主题的综合探究,此节编排上,为老师提供了一定建议,也为同学们讨论提供了一个方向。主要是探究活动目标、探究活动建议、以及探究路径参考。而在探究路径参考上,所提供的材料也大部分蕴涵着优秀传统文化,在此节中,借用挪威劇作家易卜生和海伦·凯勒的话表达出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热爱生命等。这都是传统文化中,我们一直所提倡的。
(三)教材“思考探究题”涉及的传统文化
在教材中,教师讲解知识过程中,为了方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会在讲授的基础上,结合生活的实例并提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问题,供学生们思考和谈论,而这些生活实例中,往往也都会体现传统文化。比如在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二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中,在课本的二十二页中,所涉及的“思考探究题”是关于日常生活中,我门经常使用发泡塑料餐盒所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以及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还有在课本此页也有一个题是关于饭店剩饭打包的现象,让学生们讨论这一勤俭节约作风是不是过时了。这两个问题都在告诫学生们要保护环境,坚持勤俭节约,这也是传统文化中,我们一直要学习的。
三、高中思想政治教材蕴涵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
一个民族之所以源远流长,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拥有着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根基。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充实课堂,提升课堂的文化底蕴,需要积极地促进思想政治课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紧密结合。这足以表明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重要地位。
(一)丰富教材内容
在《经济生活》中,并非僅仅是一些经济生活常识,在其中随处可见传统文化的踪迹,而且传统文化的融入丰富了课本内容以及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比如,在《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市场经济中充斥着许多“负能量”,导致中学生的消费观、金钱观扭曲,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因此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中明确提出:要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在《经济生活》中,内容上处处都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教材内容。
(二)改进教学方式
传统教师以升学为目的,大部分均采用单一的课堂讲授方式,督促学生机械式的记忆。而新课改下的教师,要求思想政治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观念,同时也要提高自身的素养,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经济生活》教材中,到处渗透着传统优秀文化,教师如果去充分开发和挖掘,将其应用于教学,不仅会丰富自己讲授内容,还在一定程度上会改进自己单一的教学方式,将会发挥其润物细无声的妙用。传统文化的渗透,也为教师授课提供了更多的素材,这在一定程度上,教师必须将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融合到一起,才能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三)吸引学习兴趣
思想政治课自开展以来,许多中学生普遍对政治课无感,认为其枯燥,假大空,是骗人的。而且课堂上学生处在被动的状态,老师与学生之间是没有互动的,老师只是在课堂上,泛泛而谈,讲枯燥的课本内容。新课改以来,传统文化的极大融入,一方面能为教师提供更多的素材,另外一方面,能够吸引学生们的兴趣。比如在课堂上,老师会通过一些反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小故事,给学生们讲解,不仅会帮助他们理解晦涩难懂的知识,还能吸引他们去听课,这样就达到了思想政治课的效果。
(四)提升德育功能
思想政治课本就担任着提高学生们的德育的使命。新课改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更有利于提升学生们的道德修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蕴涵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加大传统文化的涉及,有助于培养高中生健全的道德人格。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观教育是中国优秀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结晶,也是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有利于提升高中生的思想道德境界;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丰富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境界,有助于高中生陶冶情操,提升道德境界。所以,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课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更不能忽略它,还要极其重视。
实践证明,在《经济生活》中贯穿传统文化的内容,其意义重大。在今后的教学中,更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播,这将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我们应该不遗余力的继续推进传统文化在中学政治教学中的深入,更大程度发挥其效用。
作者简介:
戚艳娜(1992—),女,硕士,研究方向:学科教学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