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效祖国是我的梦想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zi_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一个50后,出生于一个军人家庭,从小接受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求学时,为三国诗人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豪迈所深深吸引,以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1977年恢复高考时,已参加工作4年的我,决定报名参加。当时,考虑到石油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而大庆是我国石油工业的“航空母舰”。所以,我毫不犹豫,报考了当时的全国重点大学——大庆石油学院,立志为国家的石油事业奉献微薄之力。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我的求学之路越来越长,但我的专业知识也越来越丰富。毕业后,我决定回到母校,在大庆石油学院任教,把自己的知识奉献给更多的人,培养更多的石油人才。
  访问学者的访问之路
  1998年1月,我赴美国休斯顿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主攻油田地面工程系统优化方向。一年多,在美国的学习和生活,除了专业上的提升外,给我思想上带来的冲击和变化很大。
  当时,最让我吃惊的是美国开放式的办学。美国大学非常开放,一方面美国大学都没有围墙,校园区与社区高度融合,这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另一方面,美国大学包容多元的思想,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有不同信仰、不同肤色却都可以平等相处。
  同时,美国高校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也很充分。20世纪初,威斯康辛大学校长查尔斯·范海斯提出的“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成为现代大学发展的新里程碑。美国大学面向社会办学,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同时,美国政府特别重视大学,依托大学制定政府的规划和决策,充分发挥大学的人才、科技和文化的辐射作用。
  此外,美国高校还特别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通过高考指挥棒,培养了大批具有应试能力的“精英”,但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普遍不足。而美国大学特别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本科生直接参与科研等方式,逐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意识。
  美国之行,带给我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美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丰厚的学术成果领先于世界,优厚的待遇和个人广阔的发展前景充满着诱惑力。但我并没有为之所动,我从小接受传统爱国主义教育,身为一名中国人、一名中国科技工作者,我始终记着自己的座右铭。更重要的是,当时我们的祖国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是科研环境,还是学术氛围都越加宽松和浓厚。特别是国内石油石化行业对科技人才的需要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状态。也正是由于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对石油的无比眷恋,我毅然决定回国投身到祖国的石油教育和科研事业。我觉得只有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才能无愧于国家对我多年的培养。
  选择石油教育作为终生事业
  当时的石油部特别重视海外留学经历的学术型人才,1998年未回国前,就任命我担任原大庆石油学院的副院长,而后学校相关领导也辗转找到我,希望我能够尽快回国履新,为石油高等教育的发展尽一份力,我责无旁贷地答应了。除了组织需要,也有我个人的价值追求。报效祖国的石油工业一直是我的梦想,而在当时的条件下,我深刻认识到,促进石油工业的最紧迫问题是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因此,我选择了石油教育作为我的终生事业。
  从教30多年,对于大学之道的求索,对于教学理念的定位,始终是我苦苦追求和不断探索的重要方面。特别是美国大学所给我全新的体验,激发了我的思维,让我的思想不断碰撞,智慧不断闪现,慢慢地,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即致力于建立一个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教育模式。第一是知识,要着力培养学生扎实而宽广的基础知识、先进的专业知识、全面立体的交叉知识。第二是能力,要努力造就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对外的表达能力、新锐的创新能力、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第三是素质,要使学生具有坚强的心理素质、高尚的道德素质、成熟的职业素质。
  新院长破开新校区困局
  2002年,我被组织上任命为大庆石油学院院长,成为学院搬迁后的首任院长。上任伊始,就面对新校区建设的繁杂事务,资金大量缺口、内部管理体制不顺、外部运行环境不佳、人才流失严重、人才引进困难、学科增长乏力、后勤改革阻力重重、科研深陷困境等等问题和矛盾,可以说是困难重重,发展举步维艰。面对千头万绪的新校区建设工作,我能做到的就是带领我的团队凝神聚力、负重前行、攻坚克难,征服一个个难关,克服一道道难题。
  首先,极力争取省、市政府的支持,在银行贷款、教职工待遇、医疗和保险政策、住房改善等方面获得了较大突破,学校资金瓶颈得到有效破解,教职工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逐步解决了学校生存和教职工稳定的问题。其次,我们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理念,在办学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集中民智、凝聚民力,在得到教职工充分理解和支持的情况下,我们着手进行了一系列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如津贴分配制度改革、职称评审制度改革、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后勤社会化改革、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改革,逐渐捋顺了体制机制,极大增强了办学的活力,提高了办学效益和质量,逐步解决了学校的制度壁垒、释放了发展活力。再次,根据内外发展形势,适时提出“三结合一融入”的发展理念。即结合学校发展实际、油田发展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融入高教强省战略,实现了“以贡献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的战略,逐步解决了学校健康科学跨越发展的问题。
  “奉献”是教育最重要的关键词
  在校长的岗位上,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家办学是教育的本质要求,要做到不容易。我认为,所谓教育家,首先要懂教育,熟悉教育规律,懂得国家教育方针,知晓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其次要善管理,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技能与能力去完成自己所承担的教育或管理工作,不能“外行领导内行”;再次要知奉献,教育不同于经济,不能用“GDP”思维去考量,必须投入真情、真心,因此“奉献”是教育最重要的关键词。
  东北石油大学:实现华丽转身
  近年来,东北石油大学教学质量不断提升。2007年,获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的成绩。2009年,石油工程与地质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批,课题《石油石化行业紧缺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另外,学校还获得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学校。“十一五”期间,学生在国内外各种科技竞赛中,获国际奖6项、国家级奖259项、省级奖144项。同时,学校科技实力不断增强。学校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形成了“立足大庆,面向东北,辐射全国”的服务理念,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大型企业发展深度的合作关系,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科研成果,科研成果应用率达85%以上,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09年,学校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获批,成为黑龙江省第三家,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了新平台。近年来,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大油气专项等国家级项目9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2.5亿元;有13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其中,获得国家级奖励10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 项、二等奖4 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 项。
  教学质量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现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有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8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55种本科专业,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有1个国家级一级重点学科、3个国家级二级重点学科、14个省级重点学科;有14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研究室,其中,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工程研究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
  2010年4月,大庆石油学院正式被批准更名为东北石油大学。由学院升格为大学,这一华丽转身完成了学校几代人的夙愿,开启了学校发展史上的新里程。东北石油大学确定了学校发展的中长期目标:到2015年,将学校建设成为国内外有影响的教学研究型高水平特色大学;到2020年,把学校建设成为优势学科国内一流、人才培养特色鲜明、科学研究水平高、综合办学实力强的研究教学型高水平大学。
  前不久,大庆油田装备制造集团、省机械工程研究院和学校共同申报的“黑龙江省石油装备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经获批,共同申报成功了国家级石油石化装备制造特色基地。同时,学校牵头承担了“大庆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组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培训实训基地已被省教育厅授予为“黑龙江省省级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目前,学校已与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俄罗斯库班国立技术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美国中央俄克拉荷马大学等在师资培养、学术交流、教学改革、科研协作等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与德国、加拿大、美国、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的许多知名大学建立了校际关系并签署了学术交流协议。
其他文献
自然资源的严重匮乏,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自然通风作为一项传统的生态节能技术,又重新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本文通过对自然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