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浴兰汤客斟菊酒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xqz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国古代民俗节日中,有很多富有生活情趣的生活习俗。本文从这些习俗入手,分析了中国古代人民生活的精神情趣。以及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的先民们温馨浪漫的情怀。
  [关键词]民俗节日 生活习俗 浪漫情怀
  
  “寒食芳辰花烂漫,中秋佳节月婵娟”。“人浴兰汤。事不忘于端午;客斟菊酒,兴常记于重阳”,这是《声律启蒙》上的对联,写古人的节日活动,寒食观花,中秋赏月,端午浴兰汤,重阳饮菊酒。而大量的节日诗歌,则更多地反映了古人的传统风俗,表现了吉人的生活情趣,揭示了古人的浪漫情怀。
  一、古人爱装饰。古人有很强的审美观念,注重个人仪表端庄美好,平时讲究整洁光艳,节日更是打扫庭院,美化居室,穿新衣,戴新帽。宋朝杨徽之有诗:“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记写了寒食特有之景——“柳映门”。柳色青翠,柳条柔长,宋人每逢寒食,就将柳条等装饰在轿顶之上,四垂遮蔽。每家串上柳条,插在门楣,东风吹来,婆娑起舞。
  元朝舒顿的《小重山·端午》写道:“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描述了荆楚一带端午风俗。青年男女到处采集青艾,人人插上香蒲;还有人买来五彩丝线,缠在臂上,巧扮自己,显现美好的形姿神韵。
  重阳节有插茱萸登高的习俗,这有王维的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为证。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插戴头上可以避邪益寿。另外。古人也借此美化自己。而重阳插菊花则主要是修饰打扮,如杜牧诗《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常日的久不得志、抑郁苦闷暂时放在一边,今日佳节登高,一定耍折上几朵美丽的菊花,插个满头,大笑而归。真个是“老树着花无丑枝”。
  二、古人爱出游。古人虽没有便捷的交通条件,却有强健的体魄与顽强的意志。一遇节日,抬脚出门,春天赏景田野,夏天泛舟湖面。秋天登高望远,冬天踏雪寻梅。李商隐有诗《二月二日》:“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二月二日是蜀地踏青节,诗人来到江边,见人来人往,听欢歌笑语。春风和畅,笙簧悠扬。花朵吐蕊,细长如须,柳长嫩叶,细小如眼。蝴蝶蜜蜂穿梭花间柳下。呼朋引伴,谈情说爱。
  陈师道的诗《次韵李节推九日登南山》写他重阳出游,“平林广野骑台荒,山寺钟鸣报夕阳。人事自生今日竟,寒花只作去年香…”作者任徐州州学教授时,九月九日登南山,见到平林茫茫,原野空阔,戏马台一带荒草萎萎,夕阳落山,周围一片晕黄:听到山上寺庙钟声响起,低沉而又悠远。于是,生发感慨之情:岁岁重阳,今又重阳,菊花依旧开放,依旧送来阵阵寒香。诗人即使在困顿中也不失生活情趣,依旧登高赋诗。
  清明出游,最美的无过唐朝崔护,他有《题都城南庄》一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诗中故事美丽动人,尽人皆知。题诗后数日,崔护再游城南庄,终于得到桃花般的美女为妻。赏春景观美色,还生春心成美事。不仅如此,崔护清明节的浪漫一游,还使后世诞生了杂剧《桃花人面》和京剧《人面桃花》。
  三、古人爱聚会。古人重情,节日多爱聚会,少则二入,晤谈一室之内;中则七八人不等,设宴于客厅;大则整村出动,或祭祀神灵,或搞体育娱乐。某一年重阳,杜甫老迈体弱,心情抑郁,仍然去崔氏庄与朋友小聚尽欢。他请人正帽,护住萧萧短发;醉看茱萸,怅问明年之寿。他望见干涧汹涌奔流,玉山两峰商耸,豪壮中生悲情,于是诗兴大发,作诗《九日蓝田崔氏庄》:“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请旁人为正冠。蓝水远从干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宋朝韩琦丞相,重阳节大宴宾客,名流汇聚,弦乐助兴。兴起赋诗一首《乙巳重阳》,宾客尽欢而散。苏洵夜不能寐,慨然命笔《九日和韩魏公》,感谢韩琦佳节邀请,东阁举金杯,佳节生壮心。
  社日是古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唐朝王驾的《社目》是这样记载:“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村外五谷丰登,村内六畜旺。柴门半掩,乡人倾村上祭,庆祝丰收在望。夕阳西下,树影东斜,热闹了一天,春社才散,村民醉意朦胧,相扶而归。
  四、古人爱酒。古人出游携酒,聚会劝酒,因此推动并发展了酒文化。寒食节天寒地湿,饮一杯酒取暖,然而“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清明节给亲人扫墓,心情黯淡,饮一杯调剂心情,于是“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秋聚宴,开怀畅饮,活跃气氛,韩愈吟唱:“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重阳饮酒,是古代高士欢度佳节的传统,杜甫虽是在客中,而且疾病缠身。但他仍然勉力而起,抱病登台,独酌杯酒,“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足见他热爱饮酒,热爱生活。杜牧则是“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非醉无以酬答佳节美景。古人春节要给老人敬酒,清明要给先人上酒。端午香蒲酒,中秋雄黄酒,重阳菊花酒,每逢佳节倍爱酒。在节日风俗中,酒占有重要的地位。
  古人心胸是开阔的,气质是浪漫的,情调是高雅的,他们向自己要趣味,向朋友要感情,向山野要灵气。他们纯朴自然,心性率真,所以敢大胆爱美,身佩香囊,头插菊花。他们淡泊名利,内心宁静,所以有闲情逸致,能放松自己,走入郊外,欣赏无边风光。他们大方厚道,真诚待人。所以爱结交朋友,拜访故人,诗酒娱情。古人物质生活简单,而精神生活丰富,一鸡一黍就能邀客,开窗闲谈。今人淡漠了传统节日,冷落了风俗活动:公园尚且不爱去,哪里肯野外出游;邻居尚且不来往,哪里能外乡寻友。局促一室之内,紧守电视之旁,生活情趣少得可怜。对照古人的浪漫情调,富裕的今人该好好反省,去物欲,去保守,去懒惰,去虚伪,珍爱节日,传承风俗,敞开自己。快活一生。
其他文献
论述类文本能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信息筛选能力、推理判断能力。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人们为了生存,必须具备这个能力。正因为如此,多年来,各地的高考试题都出现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  认真研究近年来多地的高考试题,从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来看,大部分试题都出得很好,文本难易合适,设题科学严谨。但也有少量题目,不符合教学实际,超出高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这样的考查其实是一种伤害。  就拿2013年安
课外阅读的真正价值,是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它指导学生认识人生,热爱生活;它号召学生张开思索的翅膀,在书中寻求精神力量。应号召他们热爱读书,让他们在获取知识发展个性的同时,通过读书,给自己一份厚实的精神底子,最终,成为一个身心健全的人。  我们所说的精神底子,指的是高雅的兴趣、积极乐观的情感、坚强稳定的意志、良好的性格等等,而课外阅读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使学生具备这些精神内涵,同时提升他们
名著经典是文学百花园中散发着奇异香气的瑰丽之花。名著在扩大学生视野、丰富精神世界、提升文学素养方面,作用可谓大矣。经典名著优美的文辞、睿智深邃的思想,以在人生观和世界观方面对学生的影响和启悟可谓意义重大。近几年来,很多省份在高考中增加了对文学名著的阅读考察,由此可以窥探经典名著在提升学生文学素养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从事文科名著教学本身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和同学们一起徜徉在文学的海洋,分享着其中
古诗传递着古代文人的文学情愫和个性情怀,其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和深厚的情感值得我们去学习、品味。而阅读涵咏、鉴赏品鉴能够让我们的思想情感受到熏陶,文学素养得以提升。  一、有的放矢,明确诗歌鉴赏要求  学生要能够把握和理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诗歌作品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和人物形象都是作者情感寄寓、生活理想和哲学思考的载体。而凝练、简洁、含蓄富有变化、具有音韵和谐之美的语言,是我们语言能力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游记散文,文言文教学中一个最基本的目标就是:积累文言知识,通过学习掌握重要的文言字、实词、虚词、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理解一些较长的句子的意思。如果对基础文言关过不了,学生肯定很难理解课文。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打通了语言文字这一关,欣赏古文学的就不会少,虽然不会赶上欣赏现代文学的多。”朱先生在这里指出了语文文字关对欣赏古文学的重要。  的确,“文言”关过不了的
【原词点击】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重点注释】  ①堵:量词,座,一般用于墙。②袒:裸露。略记:大约记得。③赌:较量输赢。④轩举:高扬,意气飞扬。  【原词大意】  几座山峦像墙般低矮,鹰在广阔平原上秋风迅猛急速地掠过大地。天空澄清静谧古今不变。醉酣敞开貂裘,约略记得当年打猎
清 平 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这是一首怀想春天、依恋春天又珍惜春天的词。  黄庭坚这首词一开始就将春天拟人化,于是春天就像人一样有感知、有灵性、也有了感情。问春天会到哪里去了?去时如此寂寞——那般悄无声息,竟没有留下踪迹。于是词人突发奇想:有谁知道春天到哪里去了呢,要是有人知道,就呼唤春天
【摘 要】近年兴起的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是以“学”为主的“学生为中心”、“资源为中心”与“网上活动为中心”的“开放式”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既有优势也有劣势,理应取长补短,这样方能使语文教学真正“灵动”起来。  【关键词】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 新型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 取长补短    一、用信息技术更新语文学科教学理念,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
作文课堂:水相荡而生涟漪  课改要求课堂教学把学生当成课程的主体,并以学生为中心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在这样的理念的指导下,我想在我的作文课堂上激发学生主体参与写作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作文教学中愿学、乐学、会学;在交流提出自己的写作构思、准备的写作素材,在交流中提升写作能力,感受写作的快乐。  有一次我给学生这样一个题目:“亲情”是什么?请用一组生动、形象的句子来描述。  学生按小组讨论,
《项脊轩志》是一篇出色的抒情散文。作者“借一阁以记三代之遗迹”(清人梅曾亮语),睹物怀人,字字深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这番深情,笔者以为,在教学过程中当立足于文本细读,从“语言品味”起步,从以下若干方面引导学生细读《项脊轩志》。  一、品味环境描写语言  文章第一段中,“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用“寂寂”描写“庭阶”,便使白天的整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