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虞:汽车出口应当步步为营

来源 :进出口经理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qiangge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年前入世的那一刻,很多人都在为中国的汽车工业担忧着,与一群比自己强大很多倍的竞争对手同台竟技,这对于中国的汽车企业来说,是不是就意味着一场灭顶之灾呢?那时候,作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的张小虞也满怀忧虑和担心。而当5年后的今天,盘点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时,张小虞用“真没想到”来表达他的感触和兴奋。
  
  中国的汽车出口刚刚处在一个起步阶段
  
  《进出口经理人》:入世5年来,中国整车出口快速增长,开始成为外贸出口新的增长点,从目前来看,您认为中国汽车出口整体状况怎样?
  张小虞:过去5年,从总数上看我们进口了90万辆汽车,出口了70万辆(包括2006年)。今年的进口额大约200亿,出口250个亿,截止到9月底已经出口25万台,进口20万台,全年的出口数量可能将达到30万台。从总体上来看,汽车的进出口大体平衡。对于汽车进出口我认为不要炒的太热,因为明年有可能进多一点,出口少一点,这个无所谓,但总的来说汽车进出口都保持了大幅度的增长。过去5年我国汽车出口略大于进口,最后形成了去年的这个转折。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出口大于进口只能是“略”,大家不要把它说的太大,我国的汽车出口才刚刚开始。从加入WTO这5年来看,进出口平衡比原来预计的要好的多,原来我们想可能挡不住国外汽车进来,根本没想到中国的汽车也能“走出去”,这一点确实出乎很多人的预料。
  《进出口经理人》:目前,在世界汽车贸易的格局中,中国占有怎样的一个位置?
  张小虞:从出口的意义上来讲,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工业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资金、技术的一部分,也是市场的一部分。2006年全球产量大概能达到6500万辆,中国的产量可能将达到700万辆,基本是全球总量的1/10。
  从整体上来说,汽车本身就是进出口贸易中很大的一个部分,全球产量在6300万辆的时候,其中有2500万辆是用于贸易,而且很多国家都是大进大出,像巴西、墨西哥、美国、加拿大,只有像日本、韩国这样的国家是以出口为主,进口的很少。我国目前正处在一种进出口大体平衡的一个起步阶段,如果按2500万辆进出口贸易来看的话,我们只有50万辆的规模,占有的份额还很少。从贸易总额来看,全世界大概有1万亿美元, 2006年我们刚达到450亿。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出口才刚刚开始,当然随着汽车产量的增加,汽车的进出口贸易也会增大。之前国家发改委曾经做过一个计划,打算到2010年有10%的汽车产品出口,估计将达到100万辆,这会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但是能不能达到,这很难预计。但我们希望能够如此,就像我国的摩托车出口的成长过程就非常吸引人。
  
  汽车的出口应该步步为营
  
  《进出口经理人》:入世5年来,自主品牌的汽车都在努力走向国际市场,尤其是2006年自主品牌的汽车出口又达到了一个高潮,对于这些在国内还没有完全站稳脚跟的企业来说,贸然走出国门是不是有些冒进呢?
  张小虞:中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既要进来、又要出去,这是势在必行、水到渠成的事情,但现在对企业来说,还是应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现在我最担心的还是产品的质量、服务体系的完善。对于想走出去的企业而言,首先基本的质量必须保证,第二服务要到家,不管是买断、代理,还是自己建装配厂的,都应该步步为营。如果是国外经销商代理,我国的企业就先得保证人员的培训、零部件的供应,然后如果条件许可,才是自己去建组装厂,之后我们也可以学习国外大厂进入中国的经验,扶植当地的工业、实现本土化等,这都需要我们的汽车企业一步一步来,绝对不能急功近利。日本车进入美国市场整整用了40年,韩国车从70年代开始,到现在也已经30年了,日本车快成为美国市场的主流了,但韩国车还差一点,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国汽车出口的路其实还很长。
  《进出口经理人》:目前,有关汽车出口已经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您认为,我国汽车出口的前景如何?
  张小虞:应该说,我国汽车出口的势头很好,但问题也不少。目前应该多做少说,步步为营。汽车贸易一旦做砸,会涉及到人身伤害、法律问题等,不管是代理商的问题,还是本身质量的问题,都是无可挽回的,三年五年、十年八年都缓不过劲来。有的时候10000辆车的利润都赔不起1辆车的损失,所以汽车企业一定要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我们真正的出口寄希望于自主品牌,我本人曾四次带队参加国际汽车巡展,去越南、柬埔寨、叙利亚。我国出口到这些国家的主要是以商用车为主,而商用车百分之七、八十是自主品牌,因此,主动权在我们手上。从出口的长远来看,寄希望于大集团、新兴的企业。当我们成为汽车制造大国的时候,当然要成为汽车贸易大国,这一点我们并不回避。大金龙的老总曾跟我说过,他们的车出口到沙特,沙特提出一个特殊的要求,大客车要改成带敞蓬的,原因是沙特的风沙大。当汽车正常行进的时候,顶上的蓬是盖着的;当他们到麦加朝拜快到目的地的时候就需要把敞蓬打开,人们要站出来朝拜。这种装置的客车在全世界是没有的,但金龙根据客户的特殊要求,研发设计了这款车。这就是我们自主企业的优势,决策灵活,行动快捷。如果是中外合资的企业,可能改装的程序很复杂。凭借这种优势,金龙急剧地占领了沙特的市场。这次卡塔尔的亚运会,主办方本来想买奔驰,但奔驰来不及按照他们的要求改变装置,因此主办方转而向中国订购了几百辆客车,因此中国车占领了卡塔尔的客车市场的大部分份额。
  
  汽车出口不会重蹈家电业的覆辙
  
  《进出口经理人》:近期,涉及到汽车零部件的反倾销案件不断出现,有人担心整车出口也将面临着同样的境遇,更有人悲观地说,我国汽车出口将重蹈家电业的覆辙,您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张小虞:我认为,中国的汽车工业绝对不会重蹈家电产业的覆辙,因为汽车工业是很成熟的。现在很好的一个现象是,不管是自主品牌,还是合资企业,所生产的汽车产品都在出口。前不久,广州本田把“飞度”这款车出口到欧洲,这对整个汽车工业、零部件工业都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
  汽车工业的发展,既要吸取自己的教训,也要学习外国公司进入中国的经验。我们的汽车不仅要进入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市场也要努力去闯。一些公司在这方面做的就不错,像福田汽车,从设计开始就按照欧洲的标准来做,请欧洲的设计公司联合设计,请欧洲的认证机构来评价产品,也就是说,我们的产品从根本上就能达到欧洲的要求了,之后要做的就是如何稳定质量、搞好服务,以低成本进入。还有吉利,近期准备专门建立一个针对欧美出口的基地,请海归派来主持这个工作。公司从研发开始就按外国的规矩来,然后利用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和劳动力优势,逐步进入欧洲的市场。因此,只要这样认真去做,不论是标准法规,还是反倾销,都不会成为阻碍我国汽车出口的因素。
  
  政府应当鼓励、服务、引导汽车产业
  
  《进出口经理人》:2006年8月份,商务部举行了为8个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授牌仪式,这表明了政府对汽车出口的鼓励和扶持,也将有力地促进我国汽车的出口趋势。但也有人指出,在1000多家从事汽车出口的企业中,竟然有一年出口仅一辆或几辆的情况,这同时也表明,我们汽车出口的秩序还有待提高,在这方面,您认为政府部门应该从哪些方面加强对汽车出口的宏观管理?
  张小虞:现在国家对汽车出口仍然是以鼓励、引导为主,我认为,不要怕汽车出口出现无序、压价的现象,这要靠市场来调节。低价竞争也好、内部压价也好,这都是政府管不住的东西,政府真正要管的是什么呢?是质量、标准、法规。前些天在一个汽车论坛上,商务部科技司的领导就说,现在他们是为企业服务的,而不是去管企业的。他们要把各个国家的法规、标准无偿地提供给企业,而不是制定什么门槛、准入。
  因此,政府要做的首先是鼓励,然后是服务,第三是引导,然后就是兑现政策。国家扶植一些出口企业和出口基地的政策,绝对不是一种荣誉的称号,需要真正去兑现。有的政策是中央政府要兑现的,有的是地方政府要拍胸脯的,在此之后才能谈到规范。不要一开始就管,就像摩托车搞一些配额、许可,最后变成一种行政性的管理,这些都没有必要,乱一点就乱一点,企业自己会去调整。一定要改变政府过去的做法,在鼓励、服务、引导、兑现政策上下工夫,有什么问题帮助企业解决什么问题。
  很多媒体报道,有的汽车企业只出口几辆,其实都不是事实。实际情况是,有一些代理商找到企业,说可以帮助企业把汽车卖到某地,而这只是试验性的,那企业肯定就同意弄5辆、10辆过去试试,因为就像吉奥的老板说的,不用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实验,就不知道产品会有什么问题,有问题就回来再改。而政府应该抓主流、主导的,不要被那些非主流的东西所迷惑,如果政府“一刀切”,往往是主流的管死了,小的还没管住,其结果是适得其反的。
  总的来讲,对于中国的汽车工业来说,就是要抓住机遇、扎扎实实地做工作。我在叙利亚巡展接受十几家媒体采访的时候就说过,第一要促进我们的比较优势,第二要改变过去的“游击战”为“阵地战”,第三改变过去的低质量、低价格,变成高质量、低成本,最后要保证服务,这样做好后,我们的汽车工业一定会很平稳地增长。
其他文献
近几年来,我国国货出口后复进口的金额逐年增长。大量国货出口后复又进口,使我国进出口统计的真实性受到影响。按2006年的统计,我国国货复进口高达733.56亿美元,使我国成为自己的第七大进口国,一出一进虚增1467.12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8.33%。    复进口的深层原因    补税手续复杂  国货出口复进口多是和加工贸易联系在一起的。我国对来料和进料加工贸易实行保税政策,即进口料件不征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