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隐喻机制看“上下”的一词多义现象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yle_x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隐喻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作为一种重要认知方式,它有效地解释了一词多义现象产生的原因。本文尝试从认知角度用隐喻机制来分析“上下”这一常用多义词的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以及产生和变化机制。
  关键词:隐喻机制 认知方式 映射 上下 一词多义
  
  “上下”作为一个多义词,大致可以将它的意义概括为以下几个:①方位词,与左右的用法类似,大约,附近之意;②指尊卑,长幼,有礼貌的意义;③公人,衙役;④专指父母,作为偏义复合词出现的,只指上,不指下,或者专指父母中的一方,父亲或母亲。
  首先,利用认知语言学中一词多义的隐喻机制来分析“上下”的各个意义彼此之间的引申关系。
  隐喻作为一种表述方式,为新事物命名确立了一种理据,提供了一种参照,就是指新的词汇意义产生时必然要求它与所借之词在内部形式中有一定的相似性,就如“上下”在产生之初指地形的高低,二字均属于指事字。最初,人们在表述中并没有延伸出我们现在看到的诸多意义,而随着“国家”这一政治实体的出现,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统治阶级高高在上,而被统治阶级则处于被奴役地位,这种情况与地势的高低上下在感觉上十分相似,于是人们在类比思维的引导下,将人的地位高低,上下等级相互比拟,使得二者的相似特性成为关注焦点并且互相彰显、互相映射,于是就参照地形的上下高低特征和形状来认知和解释封建等级社会人们的地位等级高下,建构起了反映人们地位高下与地形高低相似的心灵概念,即词汇意义“地位高的人,地位低的人”。如“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又如“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从而形成了给人们等级高下造词的需求和基础。另一方面,人们普遍有很重的家国观念。在一个家庭中,每个家庭成员的地位也是不平衡的,因此,也顺便把表地势高低的“上下”两个词借用过来,使之发展为一个新的词义:指尊卑,长幼,如《周礼·夏官·训方氏》:“掌道四方之故事与其上下之法。”因为尊卑长幼这一新的义项在感觉上与地势高低有一种相似性,可以通过隐喻方式来确定这一新的义项。从上述分析中可以了解到,“上下”两个词通过隐喻方式产生了两个新的彼此有紧密联系的义项,在心理感觉上它们给人一种归属感,得到了人们的认同并最终固定下来。
  其次,看“上下”组合成一个词组后的几个义项之间的联系。在词汇长期的应用中,“上”与“下”之间存在一个中间状态,即不上不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很多事情或事物的状态总是处在一种中间状态,或者是人们很难用肉眼去判断一个物体的精确程度,如烧一壶水究竟用21分钟还是19分钟?这时人们就迫切需要找到一类可以表达这种中间状态的词语,为之选词命名。而“上下”这个词也恰好有这么一种中间状态存在,当人们面对这一中间状态的命名对象时,基于丰富日常生活经验以及“上下”这个词组的常用性,发现二者在视觉或功能上有相似性,于是就将它们相互比拟,使得原本毫不相干的两种状态的相似特性成为关注的焦点并且互相彰显,相互映衬,建构起反映二者相似特性的心灵概念“大约,差不多”,如《儿女团圆》二中,“他有一个兄弟,在这四村上下。”此外,人們又在联想和隐喻的启示下,把原来的方位名词词组变成了副词,从而多增加了一个虚词意义,方便了表达的需要。
  最后,来看一下“上下”的其他引申义是怎么通过隐喻得到的。
  从目前的统计来看,“上”的使用频率要高于“下”,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向上看的心理,为了图吉利人们尽量说“上”而很少用“下”,这些在成语中有痕迹。久而久之,“上下”这一词组逐渐变成了一个偏义复合词,“上”的意义占主导,这时出现了另一个主要意义——父母,高堂。如“常欣伦早成家,以此娱上下,岂谓奄失此女,愍情至深,恻切心怀。”(王献之《白东帖》,《淳化阁帖》卷九)明代时期出现的以“上下”代指高堂的意义,就是从“上下”作为一个偏义复合词以后引申出来的。因为我国传统的封建等级观念认为,父母无论何时都是一家中最受人尊敬的,都是最高权威的代表,因此“上下”在视觉角度上与父母有相似性,容易在大脑的言语机制中引起“高高在上”的反应和心理联想。所以,通过这一相似点同样可以建构起反映二者相似特性的心灵概念——父母高堂。而在《古今小说·宋四公大闹禁魂张》:“众上下少坐,宋四公教我买粥,吃了便来。”为“公人”之意。这个用例将“上下”用作“公人,衙役”的意义,也是取“上下”作为偏义复合词与“公人、衙役”的“高高在上”这一相似点,再通过隐喻方式建构而成的。
  
  参考文献:
  [1]邢丽娟.多义词的隐喻机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
  (18).
  [2]王玉新.汉字认知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
  [3]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4]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5]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杜婷 重庆 西南大学文学院 400715)
其他文献
世博中国馆电气系统设计包括负荷等级、供配电方式、应急电源、照明、防雷与接地等主要内容。重点对配电系统的配电系统结构及配置进行了阐述。中国馆作为世博群的主要场馆,
综合布线系统在ISO11801标准中描述为,由配线子系统、干线子系统、建筑群子系统3个子系统组成。TIA/EIA568标准中则提及布线系统包括配线子系统、干线子系统、建筑群子系统、设
摘 要:“相人偶”一语出现于《仪礼》《礼记》郑玄注,然郑玄不言“偶”字字义,自汉以来,其义不详。“偶”字字义,文献有载,说法不一。大徐、小徐本《说文解字》载“偶,桐人也”,戴侗《六书故》言“偶,象人也”,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云“偶,相人也”。笔者据“相人偶”出现之语境,结合相关资料对“相人偶”之“偶”字字义进行考释。  关键词:偶 相人 桐人    一    “相人偶”一语见于《礼记》《仪礼》郑
阐述了体育场电气设计中应重点考虑的几个问题,如负荷分级及供电电源、用电负荷分类及变压器的设置、场地照明的配电系统、临时用电的预留、防雷设计,并提出相应的设计思路,
摘 要:在2008年度产生的359条新词语中,“雷”毫无争议地当选了2008年最为流行的新词语之一。本文试图运用潜显理论分析新词语“雷”,从它的词源分析入手,揭示“雷”的引申义,重点对“雷X”的潜词显词化情况进行说明,最后对这一词语的规范化及未来发展情况作出预测。  关键词:“雷X”词 引申义 潜词显词化    一、前言    近些年来,“雷”一词在报纸和网络上频繁出现,研究“雷”的人也越来越多,
摘 要:本文以汉赋中代表作品枚乘三篇汉赋11个颜色词进行了封闭性的统计,对这些颜色词进行了组合及聚合分析描写,并对其语义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描写,我们认为枚乘赋颜色词使用兼含客观性、主观性及其隐喻及转喻的多重表现形式。  关键词:枚乘 汉赋 颜色词 语义    枚乘,乃西汉辞赋家。据《汉书·艺文志》载,有赋九篇。其中,《七发》的出现标志着汉代散体大赋的正式形成,并影响到后人的创作,形成了一种主客问答形
本文对《宋书》同义复音形容词聚合的语义构成特点、同义复音形容词聚合的内部差异及语用特点进行了描述,以期对《宋书》同义复音形容词聚合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
摘 要:古代汉语课程是高校文科专业的基础课程,但教学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如何做到“死”课“活”讲,一直是古代汉语教师思考的问题。本文讨论了汉语方言在古代汉语音韵、词汇、语法教学方面的作用及应用,认为将汉语方言这一语言“活化石”引入古代汉语课堂,以“今”证“古”,不失为提高教学效果的好办法。  关键词:汉语方言 古代汉语 教学    无论是在现代学校教育中还是在日常言语交际中,我们一贯强调“要讲
自从1999年国际排坛实行每球得分制以来,排坛所有技战术中变革最明显最突出的技术就是拼发球了.虽然拼发球的方式多种多样,但跳发大力球在拼发球中正在形成为一种主流趋势.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