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隐喻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作为一种重要认知方式,它有效地解释了一词多义现象产生的原因。本文尝试从认知角度用隐喻机制来分析“上下”这一常用多义词的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以及产生和变化机制。
关键词:隐喻机制 认知方式 映射 上下 一词多义
“上下”作为一个多义词,大致可以将它的意义概括为以下几个:①方位词,与左右的用法类似,大约,附近之意;②指尊卑,长幼,有礼貌的意义;③公人,衙役;④专指父母,作为偏义复合词出现的,只指上,不指下,或者专指父母中的一方,父亲或母亲。
首先,利用认知语言学中一词多义的隐喻机制来分析“上下”的各个意义彼此之间的引申关系。
隐喻作为一种表述方式,为新事物命名确立了一种理据,提供了一种参照,就是指新的词汇意义产生时必然要求它与所借之词在内部形式中有一定的相似性,就如“上下”在产生之初指地形的高低,二字均属于指事字。最初,人们在表述中并没有延伸出我们现在看到的诸多意义,而随着“国家”这一政治实体的出现,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统治阶级高高在上,而被统治阶级则处于被奴役地位,这种情况与地势的高低上下在感觉上十分相似,于是人们在类比思维的引导下,将人的地位高低,上下等级相互比拟,使得二者的相似特性成为关注焦点并且互相彰显、互相映射,于是就参照地形的上下高低特征和形状来认知和解释封建等级社会人们的地位等级高下,建构起了反映人们地位高下与地形高低相似的心灵概念,即词汇意义“地位高的人,地位低的人”。如“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又如“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从而形成了给人们等级高下造词的需求和基础。另一方面,人们普遍有很重的家国观念。在一个家庭中,每个家庭成员的地位也是不平衡的,因此,也顺便把表地势高低的“上下”两个词借用过来,使之发展为一个新的词义:指尊卑,长幼,如《周礼·夏官·训方氏》:“掌道四方之故事与其上下之法。”因为尊卑长幼这一新的义项在感觉上与地势高低有一种相似性,可以通过隐喻方式来确定这一新的义项。从上述分析中可以了解到,“上下”两个词通过隐喻方式产生了两个新的彼此有紧密联系的义项,在心理感觉上它们给人一种归属感,得到了人们的认同并最终固定下来。
其次,看“上下”组合成一个词组后的几个义项之间的联系。在词汇长期的应用中,“上”与“下”之间存在一个中间状态,即不上不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很多事情或事物的状态总是处在一种中间状态,或者是人们很难用肉眼去判断一个物体的精确程度,如烧一壶水究竟用21分钟还是19分钟?这时人们就迫切需要找到一类可以表达这种中间状态的词语,为之选词命名。而“上下”这个词也恰好有这么一种中间状态存在,当人们面对这一中间状态的命名对象时,基于丰富日常生活经验以及“上下”这个词组的常用性,发现二者在视觉或功能上有相似性,于是就将它们相互比拟,使得原本毫不相干的两种状态的相似特性成为关注的焦点并且互相彰显,相互映衬,建构起反映二者相似特性的心灵概念“大约,差不多”,如《儿女团圆》二中,“他有一个兄弟,在这四村上下。”此外,人們又在联想和隐喻的启示下,把原来的方位名词词组变成了副词,从而多增加了一个虚词意义,方便了表达的需要。
最后,来看一下“上下”的其他引申义是怎么通过隐喻得到的。
从目前的统计来看,“上”的使用频率要高于“下”,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向上看的心理,为了图吉利人们尽量说“上”而很少用“下”,这些在成语中有痕迹。久而久之,“上下”这一词组逐渐变成了一个偏义复合词,“上”的意义占主导,这时出现了另一个主要意义——父母,高堂。如“常欣伦早成家,以此娱上下,岂谓奄失此女,愍情至深,恻切心怀。”(王献之《白东帖》,《淳化阁帖》卷九)明代时期出现的以“上下”代指高堂的意义,就是从“上下”作为一个偏义复合词以后引申出来的。因为我国传统的封建等级观念认为,父母无论何时都是一家中最受人尊敬的,都是最高权威的代表,因此“上下”在视觉角度上与父母有相似性,容易在大脑的言语机制中引起“高高在上”的反应和心理联想。所以,通过这一相似点同样可以建构起反映二者相似特性的心灵概念——父母高堂。而在《古今小说·宋四公大闹禁魂张》:“众上下少坐,宋四公教我买粥,吃了便来。”为“公人”之意。这个用例将“上下”用作“公人,衙役”的意义,也是取“上下”作为偏义复合词与“公人、衙役”的“高高在上”这一相似点,再通过隐喻方式建构而成的。
参考文献:
[1]邢丽娟.多义词的隐喻机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
(18).
[2]王玉新.汉字认知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
[3]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4]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5]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杜婷 重庆 西南大学文学院 400715)
关键词:隐喻机制 认知方式 映射 上下 一词多义
“上下”作为一个多义词,大致可以将它的意义概括为以下几个:①方位词,与左右的用法类似,大约,附近之意;②指尊卑,长幼,有礼貌的意义;③公人,衙役;④专指父母,作为偏义复合词出现的,只指上,不指下,或者专指父母中的一方,父亲或母亲。
首先,利用认知语言学中一词多义的隐喻机制来分析“上下”的各个意义彼此之间的引申关系。
隐喻作为一种表述方式,为新事物命名确立了一种理据,提供了一种参照,就是指新的词汇意义产生时必然要求它与所借之词在内部形式中有一定的相似性,就如“上下”在产生之初指地形的高低,二字均属于指事字。最初,人们在表述中并没有延伸出我们现在看到的诸多意义,而随着“国家”这一政治实体的出现,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统治阶级高高在上,而被统治阶级则处于被奴役地位,这种情况与地势的高低上下在感觉上十分相似,于是人们在类比思维的引导下,将人的地位高低,上下等级相互比拟,使得二者的相似特性成为关注焦点并且互相彰显、互相映射,于是就参照地形的上下高低特征和形状来认知和解释封建等级社会人们的地位等级高下,建构起了反映人们地位高下与地形高低相似的心灵概念,即词汇意义“地位高的人,地位低的人”。如“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又如“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从而形成了给人们等级高下造词的需求和基础。另一方面,人们普遍有很重的家国观念。在一个家庭中,每个家庭成员的地位也是不平衡的,因此,也顺便把表地势高低的“上下”两个词借用过来,使之发展为一个新的词义:指尊卑,长幼,如《周礼·夏官·训方氏》:“掌道四方之故事与其上下之法。”因为尊卑长幼这一新的义项在感觉上与地势高低有一种相似性,可以通过隐喻方式来确定这一新的义项。从上述分析中可以了解到,“上下”两个词通过隐喻方式产生了两个新的彼此有紧密联系的义项,在心理感觉上它们给人一种归属感,得到了人们的认同并最终固定下来。
其次,看“上下”组合成一个词组后的几个义项之间的联系。在词汇长期的应用中,“上”与“下”之间存在一个中间状态,即不上不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很多事情或事物的状态总是处在一种中间状态,或者是人们很难用肉眼去判断一个物体的精确程度,如烧一壶水究竟用21分钟还是19分钟?这时人们就迫切需要找到一类可以表达这种中间状态的词语,为之选词命名。而“上下”这个词也恰好有这么一种中间状态存在,当人们面对这一中间状态的命名对象时,基于丰富日常生活经验以及“上下”这个词组的常用性,发现二者在视觉或功能上有相似性,于是就将它们相互比拟,使得原本毫不相干的两种状态的相似特性成为关注的焦点并且互相彰显,相互映衬,建构起反映二者相似特性的心灵概念“大约,差不多”,如《儿女团圆》二中,“他有一个兄弟,在这四村上下。”此外,人們又在联想和隐喻的启示下,把原来的方位名词词组变成了副词,从而多增加了一个虚词意义,方便了表达的需要。
最后,来看一下“上下”的其他引申义是怎么通过隐喻得到的。
从目前的统计来看,“上”的使用频率要高于“下”,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向上看的心理,为了图吉利人们尽量说“上”而很少用“下”,这些在成语中有痕迹。久而久之,“上下”这一词组逐渐变成了一个偏义复合词,“上”的意义占主导,这时出现了另一个主要意义——父母,高堂。如“常欣伦早成家,以此娱上下,岂谓奄失此女,愍情至深,恻切心怀。”(王献之《白东帖》,《淳化阁帖》卷九)明代时期出现的以“上下”代指高堂的意义,就是从“上下”作为一个偏义复合词以后引申出来的。因为我国传统的封建等级观念认为,父母无论何时都是一家中最受人尊敬的,都是最高权威的代表,因此“上下”在视觉角度上与父母有相似性,容易在大脑的言语机制中引起“高高在上”的反应和心理联想。所以,通过这一相似点同样可以建构起反映二者相似特性的心灵概念——父母高堂。而在《古今小说·宋四公大闹禁魂张》:“众上下少坐,宋四公教我买粥,吃了便来。”为“公人”之意。这个用例将“上下”用作“公人,衙役”的意义,也是取“上下”作为偏义复合词与“公人、衙役”的“高高在上”这一相似点,再通过隐喻方式建构而成的。
参考文献:
[1]邢丽娟.多义词的隐喻机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
(18).
[2]王玉新.汉字认知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
[3]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4]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5]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杜婷 重庆 西南大学文学院 4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