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教育是以“人”的发展而不是以“内容”的发展为首要考虑目标的。在促进学校课程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首先抓住人的素养、能力、技能……在这样的基础上再一步步地展开创新课程的建设,才不会脱离教育的宗旨。
我们理解,在学校教育中落实核心素养需要从学科课程的关键能力入手;课程的关键能力培养则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强调学习者的基本技能。在课程体系中需要沿着“素养—能力—技能—工具”的线索,一步步将核心素养落到实处(如图1)。
任何一门课程都有着自己的发展周期,从建设到发展,再到稳定,既需要得到学校课程体系的支持,也需要在市、区级整体教育环境中得到发展。
体系与课程
实践中的一门门课程不是单独存在着的,不同课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北京市东城区东四九条小学的科技课程体系是围绕着科学课展开与布署的。以通识—选修—社团三级课程作为基础,配合定制课程/活动的师生项目研究成为学校四级配套课程。这样形成了从针对全体学生的通识课程到针对个体、照顾个性化的定制课程的不同层级。
在科技课程体系中,科学课内容成熟、稳定,是科技课程体系的基础性课程;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等课程可自选主题,结合学校已经建设的科技基地进行灵活补充;以特色校本课程中的深挖创新性作为延伸,形成若干课程相互配合的整体(如图2)。
课程同时是一个动态的体系。创新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在学校整体课程体系发展的过程中相融合,并根据课程体系调整自己的方向,成为课程体系中的一员。
活动与课程
初步构建课程体系时,学校就提出“活动课程化、课程活动化、课程体系化”的指导思想。我们理解,所有既定教育目标的活动都可归为课程。
以体系、课程的观点来整理原有的课程与活动,使教育、教学不分家,相互配合。科技活动尽量以课程的思路来完善活动设计、准备、实施;课堂教学中尽量引入更多的活动,帮助学生通过活动获得知识;组合原有的活动、教学、师生研究项目,相互配合、形成体系。
学校课程建设的整体工作分成了两个工作阶段,一是研究课程间的相互配合,二是课程间的相互融通。
学校课程也在一步步地发展,机器人课程逐步发展为信息科技综合课程,多米诺课程逐步发展为多米诺工程师课程,信息技术课程逐步发展成为信息综合活动课程……创新课程的发展需要符合学校的课程系统,配合课程系统的发展。我们认为,课程的建设要有大局观(如图3)。
向综合化发展的创新课程,在课程创新的理念下逐步发展。学生喜欢的是多彩的内容、丰富的形式,能够从兴趣中学习,在学习中得到兴趣。教师喜欢的是,它是特别能展现教师专长和风采的舞台,教师能在课程建设中逐步成长。学校喜欢的是,它能呈现本校的特点和环境,在系列创新课程建设过程中形成和完善学校的风格与特色。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东四九条小学)
我们理解,在学校教育中落实核心素养需要从学科课程的关键能力入手;课程的关键能力培养则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强调学习者的基本技能。在课程体系中需要沿着“素养—能力—技能—工具”的线索,一步步将核心素养落到实处(如图1)。
任何一门课程都有着自己的发展周期,从建设到发展,再到稳定,既需要得到学校课程体系的支持,也需要在市、区级整体教育环境中得到发展。
体系与课程
实践中的一门门课程不是单独存在着的,不同课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北京市东城区东四九条小学的科技课程体系是围绕着科学课展开与布署的。以通识—选修—社团三级课程作为基础,配合定制课程/活动的师生项目研究成为学校四级配套课程。这样形成了从针对全体学生的通识课程到针对个体、照顾个性化的定制课程的不同层级。
在科技课程体系中,科学课内容成熟、稳定,是科技课程体系的基础性课程;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等课程可自选主题,结合学校已经建设的科技基地进行灵活补充;以特色校本课程中的深挖创新性作为延伸,形成若干课程相互配合的整体(如图2)。
课程同时是一个动态的体系。创新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在学校整体课程体系发展的过程中相融合,并根据课程体系调整自己的方向,成为课程体系中的一员。
活动与课程
初步构建课程体系时,学校就提出“活动课程化、课程活动化、课程体系化”的指导思想。我们理解,所有既定教育目标的活动都可归为课程。
以体系、课程的观点来整理原有的课程与活动,使教育、教学不分家,相互配合。科技活动尽量以课程的思路来完善活动设计、准备、实施;课堂教学中尽量引入更多的活动,帮助学生通过活动获得知识;组合原有的活动、教学、师生研究项目,相互配合、形成体系。
学校课程建设的整体工作分成了两个工作阶段,一是研究课程间的相互配合,二是课程间的相互融通。
学校课程也在一步步地发展,机器人课程逐步发展为信息科技综合课程,多米诺课程逐步发展为多米诺工程师课程,信息技术课程逐步发展成为信息综合活动课程……创新课程的发展需要符合学校的课程系统,配合课程系统的发展。我们认为,课程的建设要有大局观(如图3)。

向综合化发展的创新课程,在课程创新的理念下逐步发展。学生喜欢的是多彩的内容、丰富的形式,能够从兴趣中学习,在学习中得到兴趣。教师喜欢的是,它是特别能展现教师专长和风采的舞台,教师能在课程建设中逐步成长。学校喜欢的是,它能呈现本校的特点和环境,在系列创新课程建设过程中形成和完善学校的风格与特色。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东四九条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