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从要素体系和指标体系2个方面分析了装备保障信息化体系的组成,指出装备保障信息化体系是一种耗散结构。采用信息化指数对装备保障信息化程度进行定量评价,利用耗散结构理论
【机 构】
:
装甲兵工程学院科研部,装甲兵工程学院信息工程系,装甲兵工程学院科研部 北京100072,北京100072,北京10007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要素体系和指标体系2个方面分析了装备保障信息化体系的组成,指出装备保障信息化体系是一种耗散结构。采用信息化指数对装备保障信息化程度进行定量评价,利用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观点,构建了装备保障信息化体系演化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体系建设的开放性、注重体系建设的协调性、提高体系建设的预见性、注重体系建设的渐进性等建议。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omposition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system of equipment support from two aspects of the system of factors and indicators, and points out that information security system of equipment support is a 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 informational index is used to quantitatively evaluate the degree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of equipment support. Based on the basic viewpoint of 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 an evolution model of equipment support informationization system is constructed. On this basis,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openness of system construction,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coordination of system construction, improving the predictability of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gradual progress of system construction.
其他文献
军校推进党的十七大精神"三进入",必须正确处理科学理论武装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牢固确立十七大精神在政治理论教学中的统领地位;正确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
反映军交运输信息化发展阶段特征的指标有很多,这些指标随着信息化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而表现出非线性的变化特征.根据这些特点,将军交运输信息化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并利
对话是人类生存亘古久远的话题.在当代社会,对话不仅仅是人类交流和沟通的一种方式或手段,戴维·伯姆认为它还是探索人类思维作用方式的途径.对话可以暴露人类深层的意识结构
黄铁矿是富有机质沉积的特征矿物.根据TOC/S、TOC/DOP、S/Fe关系以及S-TOC-Fe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对三水盆地古近系(土布)心组红岗段黑色页岩中沉积黄铁矿的形成及其控制因
增强新学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需要全面调查了解新学员思想政治素质状况,在充分肯定其基本素质方面占据优势的前提下,客观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有的放矢
军队医院后勤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同时也为了军队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各级军队医院都对后勤管理进行了改革。本文对医院后勤管理存在的问
创造性思维就是对已知或未知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CAI课件在培养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有着诸多优势.本文主要探讨利用CAI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优势及注意事项.
本文讲述了光机电一体化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做法,光机电一体化是一门新课程,涉及知识和技术较多、较新,在确立了课程建设思想,目标和标准的基础上,重点对课程建设的具体内
根据2002年6~8月和2003年5~8月期间在慕士塔格冰川西坡收集的降水样品,探讨了该区降水中δ18O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降水中δ18O具有较大的变幅,可达20‰左右,其值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和气温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该区降水中δ18O与温度存在正相关关系,但与降水量无关.在海拔5500~7450m的范围内,稳定同位素比率的高程效应显著.降水中δ18O随海拔而垂直变化的梯度值接近?
研究了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海岸发生的9级大地震前后地球表面潜热通量的时空演化过程,发现如下几个现象:(1)在印尼9级大地震前,在震中及其附近地区,出现了显著的潜热通量异常;(2)地震前最大的潜热通量异常出现于缅甸小板块中段俯冲带上,这里正是地震破裂带的中部,也是余震集中的区域;(3)异常发展具有由弱到强、由零散到集中的过程,异常开始出现在缅甸小板块张性东边界及其东侧海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