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负压输液器临床应用的研究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zcx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为开发新型输液器做基础研究,探讨微负压输液器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将符合要求的16例病人随机分两组,每组8例,治疗时分别应用微负压输液器与普通输液器,观察回血程度、操作时间、穿刺次数及病人感受等指标。结果:微负压输液器组在回血程度、操作时间及穿刺成功率等指标均显著优于普通输液器组(P<0.001)。结论:微负压输液器能充分提高回血程度,缩短静脉穿刺操作时间,显著提高穿刺成功率;操作便捷、安全可靠,有广泛的临床推广应用前景。
  关键词微负压输液器临床应用回血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2.234
  AbstractObjective:to do the basic study for the newtype transfusion system.System and to detect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effect of micro negative pressure transfusion system.Method:16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negative pressure transfusion system group and common transfusion system group.Observed the condition of returned blood, the time of operation, the time of puncture and the feeling of patient.Results:The condition of returned blood and the time of operation in micro negative pressure transfusion system group were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1).The success rate was evidently higher the common pressure transfusion system group(P<0.01).Conclusion:The micro negative pressure transfusion system can significant improve the condition of returned blood,decorate the time of puncture in vein,increase significantly the success rate of puncture.It’s operation is easy and safe.So it is worth spreading.
  通过静脉途径将液体、药物等导入机体是临床治疗的基础,目前临床普遍应用的输液器已衍用多年,但在特殊人群,存在回血现象不明显,穿刺成功率不高等问题。因多次重复穿刺造成局部血管损伤、感染、渗血并增加病人痛苦,因此,探讨一种功能完善、结构合理、操作简便的新型输液器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普通输液器存在的不足因素,并将改进型输液器(微负压输液器)应用于临床进行对比观察,取得了可靠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外周浅表血管暴露不明显或(和)血管充盈较差的病人16例,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9~80岁,中位年龄67岁。随机分为A、B两组,用微负压输液器时为观察组,用普通输液器时为对照组。两组资料在性别、年龄、KPS指数及外周浅静脉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差异(P>0.05)。
  治疗方法:静脉穿刺均由有临床治疗经验的主管护师操作,遵循先远端后近端的穿刺原则[1],均以手背面为常规穿刺部位。静脉输液时均由有临床经验的主管护师操作,第1周:A组用微负压输液器,B组用普通输液器;第2周:A组改用普通输液器,B组改用微负压输液器。
  观察指标与判断标准:①回血程度:以针头后见回血≥10mm为显著,≥5mm为充分,≥2mm为一般,<2mm为回血不足;②操作时间:指每完成一组(8人次)穿刺治疗的总时间累计;③穿刺成功率:以进针后不退出针头/或不更换穿刺部位即准确进入浅静脉为成功;④病人满意度:为病人对每次穿刺的直接感受,分满意、不满意。
  统计学方法:采用交叉设计,自身对照,以直接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收集资料。回血程度用Ridit分析;穿刺操作时间用t检验;穿刺次数(1次成功率)及满意度调查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
  结果
  两组回血程度比较:经按规定治疗方法治疗后,两组回血程度结果比较,观察组在回血程度上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01)。见表1。
  两组穿刺操作时间比较:观察组穿刺操作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01),见表2。
  
  两组穿刺次数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均观察穿刺112例次,观察组1次穿刺成功率98.2%,对照组1次成功率为89.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见表3。
  
  满意度调查:经问卷调查,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满意度分别为96.4%和90.2%,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讨论
  外周浅静脉穿刺是静脉输液、用药的基础,输液失败的焦点是在进行穿刺时,部分病人因回血现象不明显,使操作者难以准确判断针头是否进入血管中而造成穿刺失败,反复穿刺造成局部血管破坏并给患者造成身心痛苦,也增加了感染几率甚至贻误抢救时机,因反复穿刺造成患者不满甚至引发纠纷也有发生[2]。虽然通过静脉穿刺训练、加强责任心等可减少一些失误,但患者个体差异等不确定因素较多,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回血现象是末梢静脉静脉中的血液在克服输液管内的静水压、输液器管壁张力及外界大气压后产生的[3],而婴幼儿及末梢循环差的病人,克服上述阻力的能力较差,因此在进行静脉穿刺时很难观察到有充分的回血现象甚至无回血,而充分的回血,是判断静脉穿刺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静脉输液所使用的输液器已衍用多年,虽几经改进,大多是着重于穿刺成功后对输液功能上的完善,国内郑云公布了一种负压输液器[4],但在结构、操作上均较为复杂,未见临床应用的报道。
  通过临床观察,普通输液器存在针头虽已进入末梢血管而未出现回血,即不同步现象,此时操作者会试图通过挤、捏输液管等办法促进回血,以观察判断穿刺是否成功,这样势必延长操作时间,并给操作者造成心理影响。我们在普通输液器的基础上研制成微负压输液器,其结构特点是在输液器针头后约20cm处增加一弹性膨胀管,穿刺时针柄与膨胀管重叠,拇指轻压,利用其弹性回缩力产生负压,待针头进入血管时即能适时、定量地将血液吸入输液器管中,输液器产生的负压能有效克服流体阻力,将被动回血过程转变为主动回血过程。
  我们对两组穿刺资料进行对比,经统计学处理得出,微负压输液能显著改善回血指标,两组对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见表1),说明观察组的输液器管中的负压能有效地把血液吸引到输液器中,使回血指标充分可靠,使穿刺有了可靠、客观的判断依据,非常有利于穿刺操作的顺利进行,进而显著提高了穿刺成功率(见表3);同时因微负压输液器结构简单合理,操作便捷,并未增加操作复杂性和延长操作时间,相反,由于有可靠的观察指标及穿刺成功率的提高,两组比较穿刺操作时间显著缩短(见表2)。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治疗时间,并减少了因反复穿刺引起的感染几率和患者的痛苦。微负压输液器组和普通输液器组的满意率分别达96.4%和90.2% ,从数字上微负压输液器组满意率较普通输液器组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考虑满意度还可能与服务态度、环境、心理等因素有关[5];两组均取得较高满意率,说明患者对两种输液器均能满意接受。微负压输液器是一种设计合理的新型输液器,它利用输液器自身产生的负压,把血液适时定量地吸入输液管中,从而使回血过程更及时,回血现象更明显,能有效避免普通输液器在静脉穿刺时存在回血现象不明显的弊端,有广泛的临床推广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86-289.
  2翁小杰.从护理投诉谈加强护理管理.护理管理杂志,2005,5(11):47.
  3楼方芩.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1310.
  4郑云.负压输液器.中国专利文献数据库,2003:3.
  5陈晓燕,郑修霞.门诊注射室病人需求调查分析.护理学杂志,2002,17(2):125.
其他文献
传感技术是国际公认的战略性基础技术,与计算机、通信技术同称为信息技术三大支柱。可广泛应用于冶金、石油、化工、电力、交通、水利、新能源、电子、环保、家电、航天、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