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用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然而,在新课标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有些教师矫枉过正,从一种极端走向另一种极端,主动放弃了自身的主导地位。与新课程的实施背道而驰。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认清文本、学生和教师之间主体地位的动态转变,指导好学生的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以课堂为阵地,以文本为载体,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行为,是阅读主体与阅读客体不断沟通、交流的过程。阅读教学也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实际上就是一种交际。交际就涉及到双方双向的而非单方单向的发出、传输与接受、表达。因此,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他们之间的主体地位,是交替出现、动态发展的。
一、文本的主体性
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文本,尤其是文学文本已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客体。接受美学家伊瑟尔认为,文学文本“有别于一般那种可以直接观察得到,或者至少能够设想得出其整体的既定客体。因此,文本与读者的关系是截然不同于那种既定客体与观察者之间的关系的。”因为文学作品不是一个既定的封闭的空间,而是一个开发的、动态的“召唤者”,他向读者不停地发出召唤,从而引发读者不停地思索和发问。例如,在读《孔乙己》时,你会思索: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吗?读者要带着疑问仔细倾听文本的诉说,然后文本接纳问题并作出应答。文本中有个隐含的读者在轻轻向我们诉说,我们会发现悲剧确实是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可是悲剧又不仅仅是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文本通过一系列的事件,不绝于耳的笑声,向我们悠悠地诉说着孔乙己还死于冷漠的人际关系。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读者处于客体化的地位,而文本却处于了主体化的地位。而长期阅读文本,又增加了读者的知识积累,提高了读者的文化修养,这样,读者又在这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客体化了。
二、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改提倡创新精神,主张学生张扬个性,尊重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地位。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文本意义的解读也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读者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经历、知识结构和审美情趣等使文本意义的理解必然呈多元化趋势。文本本身的价值和视野是有限的,而读者的具体化结果和填充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却是无限的。
要想让学生在多元解读文本过程中彰显个性的风采,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建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
现代教育观念和教学实践强调教师要以民主的作风对待学生。“教学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健全和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正如语文新课标所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实施民主教学,做学生“主体的守护者”,呵护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为,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
首先,抓住文本内容进行个性化解读。 一篇文章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所以,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时,让学生先交流对文本内容把握情况。如莫怀戚《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真善美的颂歌。讲的是一家人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故事。读这篇文章的历程,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学生在散读这一流程后,获得美好的阅读印象,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有的学生在交流中,谈到了一家人互相包容、互相体谅的精神,谈到了可贵的亲情、温馨的气氛,谈到了尊老爱幼的美德,谈到了春天美丽的景色、生命的气息。
其次,抓住文本主旨进行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主旨的诠释,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甚至可以说是作品鉴赏和阅读教学的必然归宿。它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使学生对课文达到本质性的理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思维的健全;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提高其认识水平,提高其道德境界。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具有多元性,不同的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想方法认识到种种具有个体差异性的主题。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主题可有多种解读:(1)对于像盲孩子一样孤单弱小的人,我们应该关爱他们,这样他们才会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2)在盲孩子获得光明的同时,“影子”也获得了生命,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这说明,给别人带来幸福,自己也能得到幸福;(3)只要执著追求理想,理想便会实现;(4)热爱生活的人,生活便会恩赐于他。又如《白兔和月亮》寓意可多达五六种:(1)拥有财富是好事,却可能失去人生的许多乐趣;(2)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能强求;(3)拥有财富,不能产生患得患失之感;(4)做任何事要量力而行。
最后,个性化填补文本“空白”。空白是指文本中未实写出来或者未明确写出来的部分,它是文本中已经实写出来的部分内容向读者所暗示或提示的东西。这种“空白”是存在于文学文本的各层结构中,最明显的是存在于情节结构层面上。“空白”是吸引与激发读者想象来完成文本形成作品的一种动力因素。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个性化地填补“空白”,从而领略作者含而不露的深意。
三、教师的主体性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
教师的最大作用在于使学生与文本建立某种联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和作者进行交流,从而达到彼此的和谐与统一。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读者与作者和作品相互解释相互构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掘阅读主体和阅读客体之间的联系,为阅读主体和阅读客体架构起相互沟通的桥梁,而不是教师用自己的阅读取代学生的自我阅读,更不是用教参或者专家的结论取代学生的理解。
总之,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人生,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阅读对于学生文学素养的熏陶和积淀,以及培养学生开放、多元的文化精神,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把握好文本、学生和教师之间主体性转换的规律,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尊重阅读客体的个性特征,了解作者独特的视角和个性化的语言,同时也要尊重阅读主体的个性化理解和自我感受。
阅读教学是以课堂为阵地,以文本为载体,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行为,是阅读主体与阅读客体不断沟通、交流的过程。阅读教学也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实际上就是一种交际。交际就涉及到双方双向的而非单方单向的发出、传输与接受、表达。因此,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他们之间的主体地位,是交替出现、动态发展的。
一、文本的主体性
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文本,尤其是文学文本已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客体。接受美学家伊瑟尔认为,文学文本“有别于一般那种可以直接观察得到,或者至少能够设想得出其整体的既定客体。因此,文本与读者的关系是截然不同于那种既定客体与观察者之间的关系的。”因为文学作品不是一个既定的封闭的空间,而是一个开发的、动态的“召唤者”,他向读者不停地发出召唤,从而引发读者不停地思索和发问。例如,在读《孔乙己》时,你会思索: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吗?读者要带着疑问仔细倾听文本的诉说,然后文本接纳问题并作出应答。文本中有个隐含的读者在轻轻向我们诉说,我们会发现悲剧确实是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可是悲剧又不仅仅是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文本通过一系列的事件,不绝于耳的笑声,向我们悠悠地诉说着孔乙己还死于冷漠的人际关系。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读者处于客体化的地位,而文本却处于了主体化的地位。而长期阅读文本,又增加了读者的知识积累,提高了读者的文化修养,这样,读者又在这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客体化了。
二、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改提倡创新精神,主张学生张扬个性,尊重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地位。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文本意义的解读也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读者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经历、知识结构和审美情趣等使文本意义的理解必然呈多元化趋势。文本本身的价值和视野是有限的,而读者的具体化结果和填充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却是无限的。
要想让学生在多元解读文本过程中彰显个性的风采,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建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
现代教育观念和教学实践强调教师要以民主的作风对待学生。“教学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健全和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正如语文新课标所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实施民主教学,做学生“主体的守护者”,呵护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为,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
首先,抓住文本内容进行个性化解读。 一篇文章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所以,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时,让学生先交流对文本内容把握情况。如莫怀戚《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真善美的颂歌。讲的是一家人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故事。读这篇文章的历程,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学生在散读这一流程后,获得美好的阅读印象,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有的学生在交流中,谈到了一家人互相包容、互相体谅的精神,谈到了可贵的亲情、温馨的气氛,谈到了尊老爱幼的美德,谈到了春天美丽的景色、生命的气息。
其次,抓住文本主旨进行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主旨的诠释,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甚至可以说是作品鉴赏和阅读教学的必然归宿。它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使学生对课文达到本质性的理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思维的健全;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提高其认识水平,提高其道德境界。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具有多元性,不同的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想方法认识到种种具有个体差异性的主题。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主题可有多种解读:(1)对于像盲孩子一样孤单弱小的人,我们应该关爱他们,这样他们才会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2)在盲孩子获得光明的同时,“影子”也获得了生命,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这说明,给别人带来幸福,自己也能得到幸福;(3)只要执著追求理想,理想便会实现;(4)热爱生活的人,生活便会恩赐于他。又如《白兔和月亮》寓意可多达五六种:(1)拥有财富是好事,却可能失去人生的许多乐趣;(2)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能强求;(3)拥有财富,不能产生患得患失之感;(4)做任何事要量力而行。
最后,个性化填补文本“空白”。空白是指文本中未实写出来或者未明确写出来的部分,它是文本中已经实写出来的部分内容向读者所暗示或提示的东西。这种“空白”是存在于文学文本的各层结构中,最明显的是存在于情节结构层面上。“空白”是吸引与激发读者想象来完成文本形成作品的一种动力因素。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个性化地填补“空白”,从而领略作者含而不露的深意。
三、教师的主体性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
教师的最大作用在于使学生与文本建立某种联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和作者进行交流,从而达到彼此的和谐与统一。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读者与作者和作品相互解释相互构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掘阅读主体和阅读客体之间的联系,为阅读主体和阅读客体架构起相互沟通的桥梁,而不是教师用自己的阅读取代学生的自我阅读,更不是用教参或者专家的结论取代学生的理解。
总之,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人生,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阅读对于学生文学素养的熏陶和积淀,以及培养学生开放、多元的文化精神,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把握好文本、学生和教师之间主体性转换的规律,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尊重阅读客体的个性特征,了解作者独特的视角和个性化的语言,同时也要尊重阅读主体的个性化理解和自我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