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十八弯,您先干了这碗酸

来源 :意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rdontang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离开家乡生活后,但凡我张口说要去吃“酸汤鱼”。无一例外,回回都被人纠正:“酸菜鱼?”显而易见,酸菜鱼的名头在大众美食界更响亮。
  严格说来,川菜酸菜鱼的酸是四川泡菜的酸,而黔菜酸汤鱼的酸是大米发酵的酸。但在多数异乡人眼中,品尝之前就先将二者归于一类,并不过分。毕竟,吃“酸”的习惯,可不是走到哪儿、碰到谁都能轻易接受的。

01 野性,随性,我都要


  先不说酸,咱从“辣”和“姑娘”谈起。
  “辣”向来是西南各地争奇斗艳的团宠,然而,即便身为辣酱师奶老干妈的原产地,当人们提到嗜辣胜地,贵州也总是最容易被遗忘的小透明。
  在人们的普遍印象里,嗜辣地区的姑娘,多少都沾着点辣味十足的红火、活力,多年前,宁静在采访中坦陈自己脾气大,“不过贵州女孩子比我还辣,我是贵州女孩的败类”。
  相比起娇俏的四川妞、野性而直爽的重庆妹子,深山峻岭里的贵州姑娘,浑身带着向外奔放的江湖气息,同时有着一种坚毅的性感,典型如宁静和曾美慧孜。
  梁文道这般形容曾美慧孜:“性感本身有一种力量,一种生命力。”
  好了,记住两个关键词:野性,随性。离开视觉,咱们回到味觉上来。当“辣”味不那么明显,不那么坦荡,酸之于贵州,逐渐跻身辣之上,炼成了“出”家本领。
  酸是一种十分微妙的味道,常作勾兑,很难独咽,但在一些固定的食物里,少一滴或多一滴都不行。姜文在《邪不压正》里声称要为了那一勺醋去吃一顿饺子,酸在百味中的存在感,就像丛林里忽然闯入的一只精灵,味蕾四处追寻,却偏偏逮不到她。那种既向外奔放、跳动,又向内静静渗透的味觉,就是酸。
  后来,人们用“酸”形容不上不下、进退维艰的一种尴尬心情状态,也正是真实而猝不及防地戳穿了人心底一抹微妙难言的心机和情愫。
  同是酸,陈醋发源地山西人吃酸,吃的是酸味本色,贵州的酸辣,则藏在舌尖上的任何一处罅隙里。它往往以酸笋、酸菜等材料出滋味,追求一种热辣和鲜爽之味。

  令人“闻风丧胆”的折耳根是贵州食谱里雷打不动的个性C位,而酸味,则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深寨姑娘,清泠的声音漫山流淌,你感觉她的气息无处不在,却怎么也捉摸不到。
  如果说,备受悬疑、动作片喜爱的川渝辣,是生猛和血性的代表,崎岖幽深、群山环绕的贵州酸,则同时有着“地无三尺平”的迂回婉转,以及安居疏清的野逸之境。

02 你说的酸是什么酸


  “三天不吃酸,走路打窜窜(东倒西歪的样子)”,你永远想不出酸在贵州可以有多少种存在形式,酸如水那般变化万千,飘乎不定。
  酸的灵魂主要寓在汤里。从大类看,贵州的酸大致分为红汤和白汤。红汤酸主要用拇指大小的野生西红柿(当地叫“毛辣角”)熬制,这种西红柿果肉多、紧,酸味足够,也即酸汤鱼的主要底料。将“毛辣角”放在汤里沸煮,熬出淡红、醇厚的果酸,再用红油将辣椒炒稠、出色,最后添汤熬制,去渣后调制,就成了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主产的红油酸。
  一方水土养“熟”一方人,离开了辣,贵州本地人对纯粹的“酸”,敏锐度其实并不高。
  就像传说中湘川渝的“微辣”,西南人的舌头像是腌制的,百毒不侵,酸辣这种刺激性的味觉,在他们的舌尖上,既带着一点圆钝,却又的确是十足锐利的。他们一口能尝出外地酸味的“不正宗”,却在外地人来品尝自家酸味时不自觉紧蹙眉头时,诧异地抛出一句“酸吗?”
  在贵州,不夸张地说,几乎每一味食物都离不开“辣”。酸亦然——不辣的酸,在贵州根本不叫酸。辣和酸从来形影不离。光是热辣,像一个粗糙的大汉,一个劲儿往味蕾上最刺激的神经蹿;而光有酸,又过分高冷、刁钻了些,味道入不去食物里,总是板着一张脸似的。
  而酸辣联姻,就产生了某种奇妙的味觉效果。像一曲铃声从竹帘水雾背后传出来,和着清脆的溪流咯咯咯地响,有什么東西在舌尖,活了。
  “酸辣”之祖要数家家户户必备的一罐“糟辣椒”,小时候在遵义长大,无数次见其捣制过程,用镰刀碾碎红椒皮,掺入大量水分、生姜和大蒜继续弄碎,再密封腌制。腌制中,酸味逐渐出来,添上白萝卜、豇豆等蔬菜,逐渐嗅到刺激的辛辣和清冽的酸味混合飘出。
  酸在贵州,绝不能仅作一味调料用,在酸滋滋的味道背后,定然藏着更为丰厚的层次。

03 不酸不过山


  据闻,贵州最早吃酸是因为本地不产盐。深居内陆的夜郎境域,无法直接获得盐脉,清朝《续黔书》有载“黔介滇蜀之中,独不产盐,惟仰给于蜀,来远价昂”。加之地势崎岖,乡有山路十八弯,城里也“地无三尺平”,交通不便,整体与外界的商品流通困难。
  史料记载:“每年从省外输入贵州的淮、浙、川、滇盐约20万吨。”马匹驮着食盐跨越崇山峻岭,远不能满足一省需求,因此又有“斗米换斤盐,斤盐吃一年”的说法。
  没有盐,那就以酸代盐。人们发现,酸不仅能延缓盐分流失,有些酸甚至能补充盐分。《荔波县志》里记载的“以牛豚等骨用水浸,俟其酸臭以当盐”,将牛猪的骨头用水浸泡,等到水分发酸、发臭之后,用来当作盐分。酸味掩盖了不那么丰富和新鲜的原食材味,劳动者们因是可以多吃几碗米饭,以便有力气干活。
  人类学者林淑蓉曾在对黔东南地区进行调研后得出结论:“由于地处云贵高原东半部,当地气候温热潮湿……常视此地为瘴疠之气盛行区,以酸及辣作为饮食特色……认为此种饮食习性可以预防长期生活于潮湿温热之环境、身体较容易出现的湿热病。”渐渐地,酸味在此地找到了一种适配度极高的生存之境。时过境迁,当盐早已不是稀罕玩意,贵州还保存着它对酸味的独特执念。
  在如今的乡村偏远地区,家家必备一只酸坛子,一个重要的功能即储存食物。
  贵州人似乎一年四季都在腌制各种酸食,没有什么日子是不适合吃酸的。三月青菜熟,即腌青;夏收后宰鸭群,便腌鸭;八月田鱼肥,大年杀大猪,于是腌各类肉。
  虽然历史种种,皆成过往,人们不再纠结于那些深埋于旧籍里的美食秘辛,以及艰难岁月里的温饱之困,但餐桌上的味道却随着血脉记忆传承至今。
  总要尝到那一勺沁人的酸,贵州才算是完整的贵州啊。
其他文献
处暑的链轨,向一首诗的春梦  得寸进尺地碾压过来  我惊出一身冷汗  一些正义的动词和邪恶的形容词  纷纷作鸟兽散  没有一首诗可以抵挡秋雨绵绵  沤在水里的一地鸡毛  准确地点中所谓智者的死穴或者命脉  没有哪个季节  不需要一个果断的了结  沤出的味道是诗歌里的腥  没有一个人能百毒不侵  一个身体向另外一个身体碾压过去  一滴雨永远无法抵达另一滴雨  一首诗曾经清洗了另一首诗  被烂泥蛊惑的
儿童是现实主义者:他对自己的存在深信不疑,正如他對梨和苹果的存在深信不疑一样。  青年人变成了理想主义者。他处于内在激情的风暴之中,不得不把目光转向内心,于是预感到他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但是成年人有一切理由成为怀疑主义者:他完全应当怀疑他所选择的用来达到目的的手段是否正确。他在行动之前和行动当中,有一切理由使他的理智总是不停地活动,免得后来为一项错误的选择而懊丧不已。  但是当他老了,他就会
一  叫他老怪,不是因为年龄与资历,而是因为某种程度或者类型。老怪是古玩市场里出了名的巧手,这双手伸出来,粗厚奇大,跟他这个身量极不相称。十根指头粗壮得像十支小胡萝卜,但这小胡萝卜是倒着生长的,从掌部往指尖越长越粗,到了顶端直接成了方形,连指甲长出来也是方棱折角的。总是洗不干净的样子,很不白净。但是老怪这双手,是值得骄傲的。行里其他人收了古家具,褪漆这道工序一般都运去修补工场请木匠做,老怪从来都是
一  十月,是钓鱼的好日子。  教授在礁石上独坐了一天,得了四尾三两重的黑鱼。在海水渐渐淹没一切的幻象中,他再次看到一些模糊的景象,失去头颅的金牛山,尘烟密布得几欲废弃的小城。“也许那是银城?”教授自顾嘟囔了一句。在海浪扑过来的过程里,教授还看到了有人影在边庄那条小河里砸鱼,红村在雪夜里点起了无数个火红的灯笼。“我就要消失了!”教授在内心里高喊起来。他看着大片的灯笼的红从海浪里翻滚出来,滚到现实里
实习期最短的医生,白大褂只穿了一次就转正。  只不过,这白大褂不是在医院穿的,而是在让无数人担忧不已的郑州地铁5号线。  7月20日当晚6点到12点,郑州人民医院的试工医生于逸飞跪在地上做了六小时人工心肺复苏。  十几个人得到救助,脱离生命危险。  入职成为实习医生的第一天,就面临这样严酷的考验。  原本已经下车的于逸飞,在听到有人呼喊“有没有医生”的时候逆行救人。  掏出刚发的白大褂穿在身上,开
1  李较较是穿大红丝绸衬衣、露出墨绿的内衣花边,像某种蔬菜般突然出现在娜娜和乔远面前的。娜娜从没对自己的男朋友乔远说过,她还有个妹妹在北京上大学,而且是电影学院纪录片专业。这无论如何都值得一说。或是出于嫉妒,娜娜从没提过这个西红柿般红红绿绿的妹妹。而娜娜自己,中专毕业,虽是文秘專业,但她时至今日也分不清《滕王阁序》和《岳阳楼记》。  李较较比娜娜小八岁。她们的亲属关系并不近,只在三代以内——娜娜
一  夜风大得闪了世旺老汉的舌头,一整夜就那么咳过来。鸡叫头遍,合秀才把提着的心往下按稳当,揉着通红的眼睛把世旺老汉扶起来,说:“你回去吧,这么咳下去,我怕!”世旺老汉知道合秀怕什么,就作势抓了一把自己的胸,说:“看见没,它还有日子蹦跶,不会给你落过的。”  落过是黑王寨土话,给人落下过失的意思。合秀不看世旺老汉,把头望向窗外,窗外已经有了亮光,很微弱。合秀的语气同样微弱:“你手脚麻利点,不是我心
人的内心活动有些是低级自私的,看不到这一面,就不算对人心有彻底的认识。尤其是,在平静中反而容易看清楚,激情之时,人心往往显得很高尚。另外,每遇到一个问题,它就会整个扑上去,全力以赴,决不会一心二用。不是根据问题本身,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處理。世间之事也许都有各自的价值、标准和形态;但在我们心里,就会按自己的意愿将这些特点任意修凿。死亡对西塞罗来说是可怕的,对加图来说是自愿的,对苏格拉底来说是无谓的
如果上司说,你必须让一只猴子站在基座上背诵莎士比亚戏剧,你打算怎么做?  如果你和大多数人一样,那么你首先会建造一个基座。当上司问你事情办得怎么样了时,你希望他给自己一点表揚,说:“嘿,漂亮的基座,干得好!”于是你建好基座,等待那只会背诵莎士比亚戏剧的猴子奇迹般地变成现实。  但问题在于,建造基座是最简单的工作。“基座随时可以建,训练猴子才是第一要务,而所有风险和需要学习的东西都来自这项极端艰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