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体育教师要着力于建立“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师引导”模式课堂教学,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发展其体育能力。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师引导;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明确指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传统的“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体育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今体育教学,初中体育教学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革新,建立“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师引导”模式,满足新时期初中生的特点,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
一、营造和谐关系,学生亲师信道
师生关系是教学中最基本的关系,体育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其群体性和参与性的特点都要求师生之间要进行高效的交流和互动。然而由于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过于严重,学生的主观感受在一定程度被忽略了,体育课堂上只有教师一人侃侃而谈、大胆行动,学生皆畏畏缩缩、奉命行事,师生间交流少之又少,更无互动可言,体育课堂严肃有余,但活泼严重不足。
师生关系的好坏严重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师引导” 模式下的体育课堂的必备的基础。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只有学生从心底与教师达成默契,才能够自觉发挥学习积极性,将体育课堂真正视为自己的课堂,主动学习。所以,体育教师要收起一贯的严肃面孔,而换一张笑脸对待学生,跟学生进行真诚的沟通和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平易近人和关心学生,从心底产生对教师的认同和依赖,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教师引导的教学模式的建立扫除障碍。
二、有效激发兴趣,导出积极情绪
“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师引导”模式下的体育课堂,教师的作用重在于导,所谓“导”就是教师要利用有效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发现体育课堂的乐趣,切身感受到体育课是一种享受,让学生自然从心底升腾起学习的欲望。托尔斯泰说得好:“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句话一语道破了“教师引导”模式下的体育课堂的关键。强大的兴趣基础是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的关键所在,所以,“教师引导”模式下的体育课堂要首先激发起学生的运动兴趣,导出积极的学习情绪,引导学生一路轻松学下去。
初中生都喜欢求新求异,乐意接触新事物,讨厌一成不变。可是诸多体育教师的教学手段基本都是固定不变的,不断炒冷饭,毫无创新可言,这样的体育课堂恰似给学生泼了一盆冷水,让他们残存的运动兴趣消失殆尽。事实上,要激发学习兴趣并不难,只要教师跳出墨守成规的小圈子、给课堂加入一些新鲜小片段,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就高了。每节体育课前,准备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大可不必总是跑步、徒手操等老一套,一些小游戏不仅能够达到热身效果,还可以成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例如,我时常请学生尝试不一样的跑步方式,追逐跑,蛇形跑、后退跑等只是将学生最熟悉的跑步稍加改编,但跑步却因为这样一点小的改变成为了一件充满乐趣的事。听命令做相反动作是我跟学生一起都很喜欢的热身小游戏,动作仍然是学生平时熟悉的简单体育动作,但是由于要根据命令做相反动作,在调动身体积极性的同时还要调动思维积极性,很多学生都对此乐此不疲,身心同时得到放松。
三、重视多媒体教学,化解教学难点
很多体育教师都有这样的误解,认为运用多媒体教学是文化课的事,与体育课无关,其实不然,多媒体教学恰恰是“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师引导”模式下的体育课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手段。
体育课上很多动作看似简单,其实却蕴含了诸多玄机和技巧,单凭教师口头讲解和示范很难将动作要领和细节完全展示出来,这就造成了学生对动作细节把握不当,练习再多却始终不得要领。遇到这样的教学难点,与其教师费心讲解,倒不如借助多媒体的优势,给学生展示和分析动作细节,让体育教学更加直接、具体。例如,为了将篮球的急停跳投技术讲解清楚,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将整个动作完整地展示给学生看,还将动作进行分部解析,急停、屈膝、蹬地、伸肘、曲腕整个过程学生看得清楚,学的明白,很快就掌握了这个学习难点。
四、把握男女生特点,巧妙因势利导
进入初中以后,男生和女生之间的差别愈发凸显出来,他们在运动兴趣、运动倾向和运动方式上都存在着巨大差异。“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师引导”模式下的体育课堂是学生自由驰骋的天地,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应该得到尊重,其运动才能也都应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和施展。因此,教师要密切关注男女生的差异,在正确合理运用教材的同时尽量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照顾不同学习的运动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学得顺心,练得开心。
初中男生好动好胜,喜欢挑战,教师利用这个特点多给创造机会学生施展体育才能。在教授篮球、跑步、跳高等竞技性较强的体育项目时,在进行了集体教学、成了基础训练之后教师可适当组织男生进行一些小比赛,激发他们的好胜心,让其体育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而针对一般女生喜静、爱美心强的特点,教师不妨在竞技体育项目上对女生放宽要求,而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女生喜欢的健美操、艺术体操、瑜伽等动作类运动上去,这些运动大受女生欢迎,面对体育课,她们不再懒散,而是积极参与,训练热情很高。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多多听取学生的心声,将他们共同感兴趣的内容引入体育课堂,共同练习,以达到师生同乐、共同学习的境界。例如,在注意到班级里很多学生都对网球运动情有独钟后,我便将基础的网球知识引进课堂,给学生讲解网球技巧,并且分享知名的网球明星的训练故事,男生和女生对待这项学习内容都很认真,教学效果很好。
初中生的可塑性很强,只要教师能够加以正确的引导,每个学生都能够在体育课堂上找到自己的一方天地,树立起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规律锻炼的习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徐桂刚,创新教学模式,有效提升初中体育教学成效,文理导航,2011.2
[2] 林健,初中体育有效教学实践琐谈,中学教学参考(下旬),2010.12
[3] 曹淑忠等,体育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体育教学,2005.6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市春晖外国语学校)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师引导;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明确指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传统的“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体育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今体育教学,初中体育教学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革新,建立“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师引导”模式,满足新时期初中生的特点,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
一、营造和谐关系,学生亲师信道
师生关系是教学中最基本的关系,体育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其群体性和参与性的特点都要求师生之间要进行高效的交流和互动。然而由于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过于严重,学生的主观感受在一定程度被忽略了,体育课堂上只有教师一人侃侃而谈、大胆行动,学生皆畏畏缩缩、奉命行事,师生间交流少之又少,更无互动可言,体育课堂严肃有余,但活泼严重不足。
师生关系的好坏严重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师引导” 模式下的体育课堂的必备的基础。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只有学生从心底与教师达成默契,才能够自觉发挥学习积极性,将体育课堂真正视为自己的课堂,主动学习。所以,体育教师要收起一贯的严肃面孔,而换一张笑脸对待学生,跟学生进行真诚的沟通和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平易近人和关心学生,从心底产生对教师的认同和依赖,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教师引导的教学模式的建立扫除障碍。
二、有效激发兴趣,导出积极情绪
“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师引导”模式下的体育课堂,教师的作用重在于导,所谓“导”就是教师要利用有效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发现体育课堂的乐趣,切身感受到体育课是一种享受,让学生自然从心底升腾起学习的欲望。托尔斯泰说得好:“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句话一语道破了“教师引导”模式下的体育课堂的关键。强大的兴趣基础是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的关键所在,所以,“教师引导”模式下的体育课堂要首先激发起学生的运动兴趣,导出积极的学习情绪,引导学生一路轻松学下去。
初中生都喜欢求新求异,乐意接触新事物,讨厌一成不变。可是诸多体育教师的教学手段基本都是固定不变的,不断炒冷饭,毫无创新可言,这样的体育课堂恰似给学生泼了一盆冷水,让他们残存的运动兴趣消失殆尽。事实上,要激发学习兴趣并不难,只要教师跳出墨守成规的小圈子、给课堂加入一些新鲜小片段,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就高了。每节体育课前,准备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大可不必总是跑步、徒手操等老一套,一些小游戏不仅能够达到热身效果,还可以成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例如,我时常请学生尝试不一样的跑步方式,追逐跑,蛇形跑、后退跑等只是将学生最熟悉的跑步稍加改编,但跑步却因为这样一点小的改变成为了一件充满乐趣的事。听命令做相反动作是我跟学生一起都很喜欢的热身小游戏,动作仍然是学生平时熟悉的简单体育动作,但是由于要根据命令做相反动作,在调动身体积极性的同时还要调动思维积极性,很多学生都对此乐此不疲,身心同时得到放松。
三、重视多媒体教学,化解教学难点
很多体育教师都有这样的误解,认为运用多媒体教学是文化课的事,与体育课无关,其实不然,多媒体教学恰恰是“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师引导”模式下的体育课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手段。
体育课上很多动作看似简单,其实却蕴含了诸多玄机和技巧,单凭教师口头讲解和示范很难将动作要领和细节完全展示出来,这就造成了学生对动作细节把握不当,练习再多却始终不得要领。遇到这样的教学难点,与其教师费心讲解,倒不如借助多媒体的优势,给学生展示和分析动作细节,让体育教学更加直接、具体。例如,为了将篮球的急停跳投技术讲解清楚,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将整个动作完整地展示给学生看,还将动作进行分部解析,急停、屈膝、蹬地、伸肘、曲腕整个过程学生看得清楚,学的明白,很快就掌握了这个学习难点。
四、把握男女生特点,巧妙因势利导
进入初中以后,男生和女生之间的差别愈发凸显出来,他们在运动兴趣、运动倾向和运动方式上都存在着巨大差异。“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师引导”模式下的体育课堂是学生自由驰骋的天地,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应该得到尊重,其运动才能也都应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和施展。因此,教师要密切关注男女生的差异,在正确合理运用教材的同时尽量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照顾不同学习的运动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学得顺心,练得开心。
初中男生好动好胜,喜欢挑战,教师利用这个特点多给创造机会学生施展体育才能。在教授篮球、跑步、跳高等竞技性较强的体育项目时,在进行了集体教学、成了基础训练之后教师可适当组织男生进行一些小比赛,激发他们的好胜心,让其体育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而针对一般女生喜静、爱美心强的特点,教师不妨在竞技体育项目上对女生放宽要求,而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女生喜欢的健美操、艺术体操、瑜伽等动作类运动上去,这些运动大受女生欢迎,面对体育课,她们不再懒散,而是积极参与,训练热情很高。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多多听取学生的心声,将他们共同感兴趣的内容引入体育课堂,共同练习,以达到师生同乐、共同学习的境界。例如,在注意到班级里很多学生都对网球运动情有独钟后,我便将基础的网球知识引进课堂,给学生讲解网球技巧,并且分享知名的网球明星的训练故事,男生和女生对待这项学习内容都很认真,教学效果很好。
初中生的可塑性很强,只要教师能够加以正确的引导,每个学生都能够在体育课堂上找到自己的一方天地,树立起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规律锻炼的习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徐桂刚,创新教学模式,有效提升初中体育教学成效,文理导航,2011.2
[2] 林健,初中体育有效教学实践琐谈,中学教学参考(下旬),2010.12
[3] 曹淑忠等,体育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体育教学,2005.6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市春晖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