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阅读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语感,同时,阅读也是教学成果考核中的重要环节。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我认为教师需要把握四个要点: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正确解读文章的写作背景、重视朗读的作用、正确提问。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 理念 解读 朗读 提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教学的质量优劣直接反映出语文课整体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在对文章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采取正确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提升语文阅读教学效果。如何来实现上述目标呢?本文做了以下讨论:
一、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理念是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教师作为教学计划的制定者和实施者,需要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着力于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这就要求师生间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和谐关系,加强师生的交流和互动,让双方在平等的对话中实现教学过程,而不再是传统的教与学的固定模式。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大量地采用互动教学模式,让出时间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索,成为获取知识的主角,而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例如在讲授《皇帝的新装》时,我就让学生根据内容排一个短剧,另外举办一个辩论会,讨论皇帝为什么会被骗子欺骗甚至于在大庭广众丢脸而毫无察觉。这时,学生们为了编排短剧,认真地阅读课文,弄懂文章的内容、寓意,然后讨论每一个角色表现什么样的表情、动作等。在辩论会上,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得出皇帝之所以被欺骗,是因为人们惧怕皇帝的权势,不敢说出真相,而骗子正好利用了人们的这一个心理。这些探索的过程不仅让学生学会了《皇帝的新装》所要求的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兴趣,懂得了做人要控制自己的虚荣心、懂得知足,这些效果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实现的。
二、正确解读文章的写作背景
每篇文章都有特定的写作背景,包括作者的经历、心情,也包括时代的背景、特点等。因为写作的背景不一样,每篇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目的也不一样。正确地阅读一篇文章,就要正确地解读文章的写作背景。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元化地解读文章,把生活经验同阅读积累的知识结合起来,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解读、思考,读懂文章,感受阅读的乐趣和文章的艺术魅力。
例如,讲授朱自清的《背影》的过程中,在讲到第四段:“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他们去不好!”。我故意指出:作者当时已经二十岁了,可以独立做事了,而且只是坐火车,父亲却不放心,是不是父亲太胆小或者对儿子太溺爱了,大家怎么看待呢?同学们有的认同父亲胆小,怕作者走丢;有的认为是父亲溺爱,对作者的成长不利;有的举例说在国外20岁都应该在外面单独租房独立居住了,是作者自己太软弱。这时我引导大家思考当时的社会背景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天下不安定,随时可能面临着被各种动乱波及的危险。作为一个父亲,不论他的孩子年龄多大或者本领多强,总不免会担心。这时,同学们换位思考,结合自己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态度,明白了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的父亲并不是胆小或者溺爱,而是一个父亲对儿子最真诚的爱的表露。
三、重视朗读的作用
朗读是带着感情的阅读,它的作用表现在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文章的意境和文字的优美,同时能更加有利于对文章的记忆。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通过对文章的段落、语句的感悟,结合语调、语气、语速和语境的直观感觉来体会文章的深刻韵味,和作者的思想发生共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适量地安排朗读时间,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文章的韵律,把握文章的思想。
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对散文的朗读,因为散文多数写的是生活琐事或者思想感悟,最接近我们的生活,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意境。另外,现代诗词也是情感强烈、意境深厚的作品,也值得学生多朗读。例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的母亲》、《海燕》等就需要让学生多朗读,多体会。
四、有效提问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一门非常讲究的教学艺术。适时、适当的提问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问要具有代表性,能够举一反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能很好地串联起教学内容。另外,提问也要有趣味性,让学生对问题保持热情和好奇,有利于学生主动质疑、有效质疑。提问的方式多样,可以结合时事、可以引用典籍、可以一句带过,也可以刨根问底。提问后要留住时间给学生思考和讨论,鼓励学生分组交流,相互辩论。
课堂上,我常用的提问方式是随内容提问和专题设疑。前者是根据教学进度适时提问,现场解答,重在对课文内容的解读;后者是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对某一个专题的开展需要进行设疑,一般是先提问,由学生在课后分组讨论,课堂上进行专题交流。提问与解答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很有趣,也很重要。很多老师不明白这个互动过程的重要性,常常忽视了互动,结果没有细心设计问与答的互动方式,降低了问答的质量。我很看重学生的参与过程,尽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把机械的问答过程变成一个有趣的师生互动交流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
总之,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关系到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学生在不断地变化和成长,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不断地调整和创新。只有始终坚持更新教学理念,读懂、读透文章,再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在教学中始终跟随时代的变化,才能正确地执行新课程理念,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 姜灵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优化策略探究[M].
[2] 李涛.关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看法[M].
[3] 刘姣阳.浅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策略[M].
[4] 董桂明.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指导[M].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 理念 解读 朗读 提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教学的质量优劣直接反映出语文课整体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在对文章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采取正确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提升语文阅读教学效果。如何来实现上述目标呢?本文做了以下讨论:
一、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理念是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教师作为教学计划的制定者和实施者,需要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着力于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这就要求师生间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和谐关系,加强师生的交流和互动,让双方在平等的对话中实现教学过程,而不再是传统的教与学的固定模式。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大量地采用互动教学模式,让出时间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索,成为获取知识的主角,而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例如在讲授《皇帝的新装》时,我就让学生根据内容排一个短剧,另外举办一个辩论会,讨论皇帝为什么会被骗子欺骗甚至于在大庭广众丢脸而毫无察觉。这时,学生们为了编排短剧,认真地阅读课文,弄懂文章的内容、寓意,然后讨论每一个角色表现什么样的表情、动作等。在辩论会上,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得出皇帝之所以被欺骗,是因为人们惧怕皇帝的权势,不敢说出真相,而骗子正好利用了人们的这一个心理。这些探索的过程不仅让学生学会了《皇帝的新装》所要求的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兴趣,懂得了做人要控制自己的虚荣心、懂得知足,这些效果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实现的。
二、正确解读文章的写作背景
每篇文章都有特定的写作背景,包括作者的经历、心情,也包括时代的背景、特点等。因为写作的背景不一样,每篇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目的也不一样。正确地阅读一篇文章,就要正确地解读文章的写作背景。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元化地解读文章,把生活经验同阅读积累的知识结合起来,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解读、思考,读懂文章,感受阅读的乐趣和文章的艺术魅力。
例如,讲授朱自清的《背影》的过程中,在讲到第四段:“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他们去不好!”。我故意指出:作者当时已经二十岁了,可以独立做事了,而且只是坐火车,父亲却不放心,是不是父亲太胆小或者对儿子太溺爱了,大家怎么看待呢?同学们有的认同父亲胆小,怕作者走丢;有的认为是父亲溺爱,对作者的成长不利;有的举例说在国外20岁都应该在外面单独租房独立居住了,是作者自己太软弱。这时我引导大家思考当时的社会背景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天下不安定,随时可能面临着被各种动乱波及的危险。作为一个父亲,不论他的孩子年龄多大或者本领多强,总不免会担心。这时,同学们换位思考,结合自己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态度,明白了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的父亲并不是胆小或者溺爱,而是一个父亲对儿子最真诚的爱的表露。
三、重视朗读的作用
朗读是带着感情的阅读,它的作用表现在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文章的意境和文字的优美,同时能更加有利于对文章的记忆。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通过对文章的段落、语句的感悟,结合语调、语气、语速和语境的直观感觉来体会文章的深刻韵味,和作者的思想发生共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适量地安排朗读时间,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文章的韵律,把握文章的思想。
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对散文的朗读,因为散文多数写的是生活琐事或者思想感悟,最接近我们的生活,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意境。另外,现代诗词也是情感强烈、意境深厚的作品,也值得学生多朗读。例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的母亲》、《海燕》等就需要让学生多朗读,多体会。
四、有效提问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一门非常讲究的教学艺术。适时、适当的提问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问要具有代表性,能够举一反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能很好地串联起教学内容。另外,提问也要有趣味性,让学生对问题保持热情和好奇,有利于学生主动质疑、有效质疑。提问的方式多样,可以结合时事、可以引用典籍、可以一句带过,也可以刨根问底。提问后要留住时间给学生思考和讨论,鼓励学生分组交流,相互辩论。
课堂上,我常用的提问方式是随内容提问和专题设疑。前者是根据教学进度适时提问,现场解答,重在对课文内容的解读;后者是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对某一个专题的开展需要进行设疑,一般是先提问,由学生在课后分组讨论,课堂上进行专题交流。提问与解答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很有趣,也很重要。很多老师不明白这个互动过程的重要性,常常忽视了互动,结果没有细心设计问与答的互动方式,降低了问答的质量。我很看重学生的参与过程,尽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把机械的问答过程变成一个有趣的师生互动交流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
总之,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关系到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学生在不断地变化和成长,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不断地调整和创新。只有始终坚持更新教学理念,读懂、读透文章,再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在教学中始终跟随时代的变化,才能正确地执行新课程理念,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 姜灵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优化策略探究[M].
[2] 李涛.关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看法[M].
[3] 刘姣阳.浅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策略[M].
[4] 董桂明.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指导[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