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更有价值的爱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iao9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年级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站,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学生在识字断句上已经没有太大的问题。但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并不乐观,因为进了初中或高中,他们会承受更大的应试压力,到那个时候语文已经不完全是语文了,人文性也有可能变成工具性。因此,我希望自己的教学能够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教益。
  《爱之链》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取材于外国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乔依帮助一位老妇人,而老妇人又帮助了乔依的妻子的故事。虽然文章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有着不同的表述方式,但主旨是一样的,“爱”是一根“链”,可以传递。文章的精彩之处在于,爱之传递并不是通过说教来实现的,而是通过情节的巧妙组合来实现的。如果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能够突破学生对爱的狭隘理解,让学生理解大爱,那我们就能帮学生寻找更有价值的爱。
  一、回忆曾经的爱
  在我看来,《爱之链》这篇课文的教学需要学生以已有的爱为基础,但根据以前的教学经验,学生所理解的爱更多的是亲情之爱。固然,亲情的爱是无私的,但这种爱突破不了亲情,因而就有了一个范围,而当爱走出亲情,走向陌生人时,爱的范围就扩大了,爱的价值就彰显了。
  师:在生活中,同学们都感受到了哪些爱?
  生1:爷爷奶奶给我的爱。
  师:你能举出爷爷或奶奶爱你的事例吗?(生举例)
  师:通过这些例子,大家说说什么是爱。
  生2:爱就是爷爷奶奶对我们无私的付出。
  生3:爸爸妈妈有时虽然很忙,没空陪我们,但他们在外努力工作,其实也是出于对我们的爱。
  师:同学们听过灰姑娘的故事吗?
  生:(异口同声)听说过。
  师:有同学说,灰姑娘的新妈妈其实也是一个有爱的人,只是她爱的不是灰姑娘,而是自己的女儿。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说法有道理吗?
  生4:有道理。
  生5:没道理,新妈妈是坏人。
  《爱之链》讲的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但凭心而论,课文中的爱与学生所理解的爱并不完全一致,一个助人为乐的事件还不足以让学生将之与爱联系起来,因此我们应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爱,为爱的价值的发掘埋下一个伏笔。引入灰姑娘的片段,为学生的理解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爱?什么是大爱?
  二、感受爱之链
  有了上述基础之后,我引导学生读课文,有了下面的一段对话。
  师:读了课文,你们觉得最能打动你们的是故事中的哪些情节、哪些句子?
  生1:乔依的工厂在前不久倒闭了,他很悲伤。
  师:这句话为什么能打动你?
  生1:因为我爸爸也有一段时间找不到工作,心里很难受。
  师:还有谁要回答?
  生2:他的脚蹭破了,因为他没穿袜子。他的手蹭破了,也顾不上擦流出的血。为了帮助别人,乔依不顾自己受伤的事实。
  师:是啊!当一个人不顾自己受伤而帮助别人时,这已经超出了助人为乐的境界,是一种无私的付出。乔依的付出是无私的,大家觉得有道理吗?
  生3:有道理。
  师:为什么?
  生3:因为乔依并没有要老妇人的钱。
  生4:更让人感动的是,乔依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您遇上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就请您给他一点帮助吧。”
  师:这句话为什么让你感动?
  生4:正是因为乔依的这句话,爱才传递到了老妇人身上,老妇人后来帮助了年轻女人。
  师:年轻女人是谁?
  生4:乔依的妻子。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4:因为这个年轻的女人的丈夫叫“乔依”。
  师:对,乔依想让爱传递下去,爱最终传递到了他妻子身上。爱兜了个圈儿,又回到了乔依这儿。
  师:我们课文的标题是什么?
  生5:《爱之链》。
  师:知道为什么叫“链”了吗?
  生6:因为爱在传递,像链子一样……
  课文中,爱之所以成链,正是因为“传递”。故事的结局是令人惊喜的,在不少课堂上,对爱的理解往往也是到此为止。但在我看来,如果止步于这样的理解,那么这样的爱还没有挖掘到真正的价值,甚至还有可能坠入某种因果循环的理解当中,因此对爱的价值的探寻还应当继续。
  三、寻找爱的价值
  爱之链中的大爱是需要寻找的,也就是说对爱的理解不能局限于课文,而应当过渡到实际生活中。而当爱面临实际问题时,它往往会变得不那么简单。从教学目的来看,我们希望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对爱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影响自己的日常行为。
  师:如果你是乔依,你会帮助老妇人吗?(这个问题到底该不该对学生提?学生年纪还小,不应当承受这样的心灵纠结:不帮意味着没有爱,帮意味着付出。但我最终还是提了,因为爱的价值只有经过这番思考才能发现。)
  学生沉思片刻后,他们回答“会”。(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作出了“会”的回答,意味着学生的心灵已经受到了净化,而这正是教学的目标。)
  师:同学们回答了“会”,老师很高兴。爷爷奶奶对我们的付出是爱,这种爱是以亲情为基础的。新妈妈对灰姑娘的姐姐的爱也是基于亲情的爱。乔依给我们展示了另一种爱,这是一种怎样的爱?
  生1:非亲情之爱。
  师:对,非亲情之爱比亲情之爱更难得,这种爱是维系没有亲情关系的人与人之间融洽关系的纽带。正是因为这种爱存在,我们的世界才会这样美好。
  生2:如果新妈妈对灰姑娘也有乔依这种爱,那灰姑娘就不会那么悲惨了。
  师:对!新妈妈不但没有爱灰姑娘,还处处为难她,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她对自己的孩子好就赞扬她。
  学生点头表示认可。
  师:课文最后有一句话,大家好像忽略了。
  生3:“亲爱的,乔依!”我们没忽略,正是因为这句话,我们才知道原来她的丈夫就是乔依。
  师:前面一句话呢?
  生4:“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师:这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生5:也许她以前还对生活失望,但这句话说明她对生活又充满希望了。
  师:很好。她为什么又充满了希望呢?
  生6:因为她感受到了别人对她的爱。
  师:对,我们来听一首歌——《爱的奉献》。
  伴随着“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的歌词,课堂结束了。
  文章以“爱”为主题,我们要给学生传递大爱,但这种大爱不能灌输,应当让学生自主生成。大爱超越了亲情之爱,是无私的,是不求回报的。但当爱以链的形式传递时,付出爱的人也终会有爱的收获。在实际生活中,爱之链其实更长,我们应当让学生认识到,爱之链越长,这个社会才会越美好。我以为,这才是文章的主旨所在。诚然,语文课不是思想政治课,但我们要帮学生走完这段寻找爱的价值的路。
  (责编莫彩凤)
其他文献
小学教材中的课文大多以记叙文为主,而记叙文又以写人记事的居多,所以对这类文章的教学进行探讨十分有必要。我们知道,通常情况下写人必定写事,以事情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等,而写事也往往离不开写人,它们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那么,写人记事类文章究竟该如何教学才更有效呢?下面就以《爱因斯坦与小女孩》这篇课文的教学谈谈我个人的浅见。  一、以事情为主线,梳清文章条理  写人记事类文章内容浅显、语
词意理解方面的学习,是学生进一步领悟文本的前提与基础。只有学生对词语意义有了鲜明而又深刻的理解,后继的学习进程才会更加行云流水、顺畅自如。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注重引导学生在各种形式的表达中形成整体体验,在词意理解的过程中感受语文学习的独特魅力。  一、 静为动——动态化表达凸显形象性  小学生活泼好动,动态化的表达有利于让他们注意力集中,思维变得活跃。因此,根据词语特征,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利用手势、表
对话是课堂学习、课堂教学的本质,而长期以来课堂对话往往有“形”无“实”。例如,脱离学习本质的对话前提缺失、徒具问答其表的教师独白、不具对话实质的浅层问答、流于表面形式的小组讨论……“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是对当前“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的继承和发展,是在“先学后教”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凸显“研学”。我校基于“研学后教”理念上的教学尝试,以“研学案”为对话基础,以探究研学问题为对话关键,以培养学习能力为对话
语文是一门极具个性化的课程,有着很大的弹性和生长的空间。教师自身独到的阅读品位往往赋予了课堂教学生命的灵气。可以说,一个热爱阅读,有着语言的敏感性、丰富性的教师,才能体味、感知语文阅读中的种种内涵、意蕴,才能让课堂显得聪颖自信,教学内容变得血肉丰满。  一、情境·感性  “入乎其内,方能出乎其外。”阅读时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才有可能品悟出文章的真义。由于学生生活经验的缺乏,阅读时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字义教学是识字教学的核心,其实质是帮助学生建立起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的字和它所代表的事物间的联系。字义教学对字形教学的影响很大,可以使学生减少机械识记,增强意义识记。理解字义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只有根据不同的生字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教材选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字义教学更扎实、有效。  一、利用构字规律,理解字义  汉字是表意文字,汉朝的许慎将其构造方式总结为“六书”:“象形者,画成其物,
“课题”是课文的“眼睛”,它或直接点明题意,或标明范围,或说明相关地点人物,它是引导学生触摸文本并进入文本灵魂的捷径之一。但这么重要的资源,在语文教学中,往往被很多教师给忽视了。教师最常见的做法是在教新课时往黑板上一写课题,让学生齐读几遍,课题的生命价值就算体现了。《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课题”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第一课时是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也是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提高素养的起始点。一般来说,第一课时就是识字学词,通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理清课文的层次。那么,怎样才能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高效导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都是孩童,他们对一切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要想激发他们的学习兴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小学语文课堂的结束语,犹如热闹聚会的温情告白,好比画龙需要点睛,对巩固所学知识、强化教学效果,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高明的结束语是课堂教学的“凤尾”。在长期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我精心设计课堂结语,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以学生小结为主的总结归纳式结语  新课快结束时,教者帮助学生梳理全课内容,要求学生用简洁明了的话语总结课文,使新知识在学生大脑中经过“信息编码”而
阅读教学的本质,是要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和熏陶,以期培养和塑造健康的人格,在未来社会发展中能够独立自主做人做事。我在语文教学中努力想通过有效途径,提高渗透语文课堂的人文性,以下是我在《生命桥》教学实践做的模式探索,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交流。  一、人文关怀,点燃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是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更是探求知识的源泉所在。新课伊始,我从学生的阅读期待入手,引导学生对羚羊命运从关注到揪心,激起想
人民教育出版社顾振彪老师认为,现在的语文教材中思想内容好的课文大致分为“讲一点的小哲理、抒一点小感情的软性散文”和“歌颂历代人民反抗剥削、压迫的刚性作品”两种。我想歌颂党和祖国对人民的关怀也是“刚性作品”,而被选进苏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材的乔羽的《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歌词即属于这种类型。其中,“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这一问是歌词的点睛之笔。那如何引导学生说出答案来呢?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直到这次执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