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新说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mm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备课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备得好,教师才能在上课时做到思路清晰、胸有成竹,学生才能听得轻松、学得有趣,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课备得不好或没有备课,会使教师讲得不知所云,学生也犹如在云里雾里一般,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得不到保证。但是要想备好一节教学质量高的课,没有扎实的教学功底是很难实现这个目标的。因为备课是要在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有效的教法及学法,所以如何避免因个人智慧与经验的不足造成备课的盲点,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就成为教师长期关注和探讨的话题。
  现在,学校普遍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来应对这个问题。作为一线教师,笔者认为现行的集体备课模式成效甚微,原因在于:一是教师的待遇偏低,集体备课的积极性不高;二是教师的工作压力大,教学任务繁重,每天要在写教案、改作业上花费大量的时间,还要挤出时间来进行业务学习,对于集体备课,确实心有余而力不足;三是当前集体备课的模式值得探讨,大部分学校都是每两周开展一次备课组活动,先由主备课教师写好未来两周课的教案,等到备课组活动时再拿出来讨论和修改,最后各备课组成员根据讨论的结果,结合本班的情况,再来写教案,但其可行性值得商榷。因为它不仅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要求教师必须在规定的备课组活动时间内讨论8~14篇教案,斟酌每个知识点及教法是否合理、预测未来两周的学生学习情况,这对于教师来说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使得备课组活动只能流于形式。另外,学校年轻教师多沉迷于电脑和网络游戏,乱写教案或无教案上课的现象尤为严重,所以有的教师发出感慨:“抄写教案,何时才能退出历史舞台?”
  备课是教师的责任,但备课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写教案,而应是整合教学资源,结合学生的特点来备课。备课不能局限于教材和参考书,集体备课也不能只局限于本年级的几个同科教师,而应寻求更广阔的视野、参与更大的备课团队、集中更广泛的智慧。有的私立学校已经开始进行网络化备课,如放假前,将下学期的备课任务分配给每一位备课组成员,要求在开学前以电子文稿的形式上交,并制作好三列表格,第一列为教师活动,突出教法;第二列为学生活动,突出学法;第三列为备注栏。开学后,集中印刷,分发给每一位备课组的成员。这不仅可以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去积累知识、分析解题、评改作业、与学生进行交流,还可以让教师细致地讨论备课的教案以及每一个知识点的讲解、每一题作业的设置,并将更好的方案或设计意图写到对应的备注栏里,课后再根据教学实际进行修改与完善。这样能使学校建立有本校特色的精品教案库,有助于年轻教师的成长和学校教学整体质量的提高。
  但是,实行了网络化备课后,如何考查教师的常规教学呢?教师是否还会思考如何把课讲好呢?事实上,实行了网络化备课后,这样的现象肯定会时有发生。但不可否认,用一份优秀的教案做参考,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为了预防上述不良现象的发生,学校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更好地考查教师的常规教学,检查备课组的活动记录,并要求每次都记录备课组的活动内容,每个成员都要发言;查看教案里的备注栏,每一位备课组成员都要在备注栏里写出自己认可的方案或各个环节的设计意图(要求写出设计意图,是为了教师能按照教案上好课),加大教师对学生作业数量和完成质量的检查力度,提高考核标准,并对教师的业务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激励教师加强业务学习。
  学校进行网络化备课,可以提高教师备课的效率和质量,也可以驱使教学更加公平,师资力量的分配更加合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到优秀的教学,让备课为成功的课堂教学领航。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实验中学)
其他文献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最辉煌灿烂的一部分就是中国古典艺术。中国古典艺术是以“意境”为核心,以“意象”为纽带,以艺术符号为表现形式的生命体现。中国古典艺术的代表诗歌和绘画,都不约而同地把“意境”作为最高审美范畴。“意象”是凝聚作家主观情思的,富于审美意味和文化内涵的客观外在物象。举例来说,元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