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红军、老教育家、原山西省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任正南同志,于2003年4月16日在离石市逝世。这位90高龄的老教育家的突然离去,使山西教育界和他的学生们都非常悲痛,并深深地怀念他。
任正南同志从上世纪30年代初,即在吕梁山区从事教育工作,先后任过小学教师,完小校长、中学校长、中专校长、大专校长,是我省教育战线的老前辈。他的学生遍布全国,近至离石、太原、北京,远至西藏、新疆、海南,以四川、山西为最多。他们中既有陆、海、空军的将军,也有各级党政机关的领导干部和科技专业人才,更有默默无闻的乡村教师和医生。
任正南老师出生在山西省柳林县王家沟乡任家山村的一个贫寒家庭。父母是勤劳忠厚的农民,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识,却节衣缩食供他上学。任正南靠自己勤奋努力,于30年代以优秀成绩考取了当时山西省唯一的一所贫民公费学校———太原贫民中学。他在太原初中毕业后回离石,当了一名乡村的小学教师。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后,他和许多爱国青年一起,参加我党领导的“牺盟会”、“战地动委会”,宣传抗日,动员群众,并曾从家里背着小米、炒面在吕梁山区打游击。1938年以后,为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根据离石县委的指示,他和几位有教学经验的同志一起创办了“离石民小”,招收一些山区的先进青少年,经一年多的文化和政治培训后,输送到抗日部队和地方政府工作。抗战胜利前后,“离石民小”改为“离石县第一完全小学”,他担任校长。全国解放后,他受命到山西省政府农业厅任教育科长,负责全省的农业科技教育工作。1957年春,厅里派他到运城、太原创办了“安邑拖拉机学校”和“太原拖拉机学校”后兼任校长。60年代初,拖拉机学校下马停办,太原市教育局向省里要求任正南同志留太原市加强学校工作,他愉快地担任了太原市第一中学的领导工作。
1980年,吕梁地区办起了第一所大专学校———山西省高等专科学校。任正南同志受当时分管教育的地委副书记渠立绪同志的邀请,在吕梁高专担任了党委副书记和副校长,从而为发展山西的高等教育事业谱写着新的篇章,一直超期工作数年才离休。
一生从教一生革命
任正南老师6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积累了在小学、中学、大学工作的丰富的教学与治校的经验,在我省也属资深的教育家。曾和他一起工作过的学校领导和教师都对他很敬重。他们说,任正南同志一生从教,一生革命,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安排职务时,他总是推荐年轻人上,说年轻人接受新事物快,少保守,工作热情高。过去按例提升工资时,他让了又让,总说自己工资不低了,他少调一次,可以多调两三个名额,减少矛盾,有利工作。他经常满腔热情地帮助青年教师和能力弱的教师,熟悉业务,提高教学水平,使很多教师成了学校的教学骨干力量。青年教师都亲切地说:“任老师是我们学校老师的老师。”
他待人热情诚恳,谦虚谨慎,平易近人,学校的教师、职工们有心里话都愿和他谈。由于他接近群众多,了解情况多,分析问题深刻,能公正地分清是非,对受委屈者给予安慰,对有过错者敢于批评教育,因而在他领导下工作的同志们都心情舒畅,非常团结。
任正南在抓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很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他常提醒教师们要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给学生做出表率。1957年他在安邑拖拉机学校工作时,有位青年教师头发留得很长,衣着不整,常为小事和人争吵。他找这位教师谈话,说你的工业技术课讲得不错,学生爱听,如果能注意自己的行为规范和衣着头发,教课效果会更好。这位教师很受感动,说我一定不辜负老校长对我的关心和信任。这以后再未发生和别人吵架的事,衣着也整洁了,也能积极参加学校的公益活动。

关爱贫困学生
任老师在教育工作中特别关爱贫困家庭的子女,千方百计帮助贫困学生,通过学习文化,走上了革命道路,不少人成了领导干部和专业人才。他常说,我国广大农村有很多天资很好、聪明过人的孩子,就因为家里贫困上不起学,很多人被耽误了,太可惜。所以他长期热衷农村教育,对家境贫困的学生倍加关心。
抗日战争时期,他在经济条件异常困难的情况下,艰苦地创办了“离石民小”,后改为“离石高小”、“离石完小”,为解决一部分烈军属子女和特困学生的吃粮问题,他带领师生,开荒地种粮种菜,并请求离石县政府筹借了3000斤小米,给学校买了两架织布机,办起了全国最早的半工半读班。他请来了曾在纺织厂工作过的王玉山当技师,教学生织布。在师生共同努力下,一年多后学生们织的布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布卖得快,经济效益也好,不但还清了借县政府的3000斤小米,又买了两架织布机,工读班的学生也由数人增加到30多人。他们的文化课也加强了。为了给更多的贫困学生提供学习机会,他要求工读班要精打细算,节省每一个铜板。为了让工读班的布卖个好价钱,他和一名校工每人挑着100多斤的布担子,走100多里路到临县城或白文镇赶集卖布。走时拿几个灶上烤的黑面饼子,路上饿了买碗小米稀饭就着饼子吃,卖完布即往回返,天黑了就沿途找个小学校和衣睡一晚,第二天起早赶回学校,又投入紧张的教学工作。
任老师救助贫困学生的模范行动,感动了学校的许多老师和校工,只要是学校的公益劳动大家都抢着干,很多老师争着在晚上给工读班的学生补文化课,工友们也义务挑着布担去卖布。
真挚深厚的师生情
任老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一切为了培养学生的美德,在学生们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少学生把任老师视为自己做人的楷模。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很多学生都忠诚革命事业,勤勤恳恳为党工作,做出了突出成绩。这些都与任老师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
当年工读班的织布能手阎定究,布织得又快又好,文化学习也很刻苦,后来成了一名精通财政管理的专家,在离石县财政局长岗位上勤勤恳恳地工作了20多年,直到清清白白地离职休息。
当年完小的优秀学生刘振华,60年代初即成为山西最年轻的优秀县长,后来任吕梁地委委员兼秘书长十几年,工作做得很出色,受到领导和群众的赞扬。后来的地委书记、专员年龄资历都比他浅,他从不计较,工作配合得很好。由于他在当地德高望重,离职休息后还被聘为老年大学校长、书法学会会长等职务。他对任老师一直很敬重,每年都要到任老师家探望,每有外地工作的同学回吕梁时,总要请任老师来和大家一起聚会。

1987年5月,任正南老师随省委老干局组织的老同志到北京观光,很多在京工作的同学都来看望,请他参加聚会、照像,在他面前还像当年小学生一样。一天,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总录音师、满头白发的李林来到我家看望任老师。一进门即像小学生一样恭恭敬敬地向任老师鞠了九十度的大躬。并说:“谢谢任老师的辛勤教育,并指引我走上革命道路。”多年未见面任老未认出李林,忙站起来说:“不敢当,你是谁呀?”李林忙说,“我是 家峁的李林。”说着师生双手紧紧握到一起,互致问候后,李林说起了当年的往事。说他原在村里放羊,1940年在姑姑家见到任老师,您得知我酷爱学习时,即动员我到“民小”上学,我说家贫无粮上学,您亲自到我村做父亲的工作,后又安排我半工半读,一年后即被晋绥军区宣传队选调当了文艺兵,开始学放幻灯,后又学习放电影。50年代初调来八一电影制片厂学习录音。为了打好理论基础,1953年我考进北京大学物理系,工作忙时,我就边工作边学习,坚持拿到了本科文凭。
任老师听了很高兴,笑着说:“我们都是党培养起来的干部。你现在是知名专家了还能来看我,我已很高兴了,以往的那些小事就不要再说了。”
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我们革命队伍中体现这种美德的感人故事常能见到。海军某基地政委王将军,1942年到“离石民小”上学时只有十多岁,是全校最小的学生,离家又远(为躲避日本鬼子扫荡,领导决定学校搬到陕西省吴堡县横沟),任老师对这位小同学的学习、生活倍加关心,经常关照他要吃饱饭,天凉了教他加衣服,生病了就让他住在任老师自己家里,由师母照顾,帮助治好了天花病。这位少年1946年参加了解放军,后参加了解放大西南,50年代初组建海军时,他随部队来到北海舰队。几十年来不管他工作多忙,每一两年都要回离石、太原看望任老师夫妇,每年春节都寄一些营养品、保健器材给老师和师母。他深知任老师长期工作在山区,未在大海边避暑,1990年暑期他利用休假把任老师接到基地附近的海滨城市,陪老师洗海水浴,吃海鲜,观海潮,爬古长城,玩得很开心。任老师知道王将军工作很忙,几天后即以不适应海边生活为由,不顾王将军一再挽留,和小孙子回到了离石市。
今春得知任老师有病后,在京的同学轮番电话问候病情。4月初王将军等正准备回离石探望任老师时,正赶上北京、太原“非典”疫情,大家未能回去与老师见最后一面。在简朴的告别仪式上,虽都送了花圈、挽联,但大家都深感悲痛和遗憾。
听说任老师在临终前还嘱咐孩子们,对他的丧事要一切从简,告知人越少越好,更不要向组织上提什么要求。这表现了任老师一生只想革命事业,很少考虑自己,最不愿给组织上和同志们增加麻烦。这就是我们的任正南老师,他一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处处为我们做出表率,我们每个学生都应牢记他的教导,以他为学习的榜样,并以此来悼念我们敬爱的任正南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