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成了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这要求课堂教学的中心应逐步转移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切实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但是,不可避免的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堂活动设计偏离了预设,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二、教学活动主要问题
1.过于机械化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大量的机械重复的操练,师生之间的简单对话操练过多,但缺少生生交流和小组交流;有的虽有小组合作,但是更注重形式,没有实质性意义等。其实这些枯燥无味的活动,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不会灵活运用。
2.过于娱乐化
一些教师把活动简单地理解成了游戏和娱乐,还有些教师认为活动组织得越多越好,活动量大,课堂容量也就大。但由于一些活动纯粹是“为活动而活动”,没有明确的目的,活动显得散漫,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造成了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
3.过于个体化
在一些英语课堂,往往是老师一布置任务,学生就以最快的速度组合成组,似乎互动的效果不错。可仔细观察便会发现,一些小组学生各顾各的,也有一些小组是某个学生的“一言堂”,其他学生当听众。只有互动的过程,做秀的成分比较大,个别学生可能得到了提高和发展,但是落下的是一大片。
三、有效教学活动设计及案例分析
有效的教学活动设计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既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层次性,又要体现活动的情景性、生活性和趣味性。
1.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课堂活动的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展开。但与此同时,要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而不是被动接受老师的安排,因而活动的设计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真正参与进来。
案例:新教材Go for it!八年级上Unit 10 If you go to the party, you’ll have a great time!中学习了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这个句型值得我们教师多加思考。在上Period 2环节,学生对该句型已有一定基础,因而教师设计了一个小组活动——用if句型进行造句比赛,组内轮流讲述编成一则故事。
教师引入:
T: It’s Monday. I think I will go to the movies tonight. If I go to the movies, I won’t finish my homework.
S1:If I don’t finish my homework, I won’t do well in my test.
S2: If I don’t do well in my test, my parents will be sad.
S3: If my parents are sad, they will be angry with me.
S4: If they are angry with me, I…
这样的游戏,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又加之以练习课本知识(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有效激发了学生谈的热情,不仅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实现了课堂教学活动生活交际化。
2.体现学生的层次性
据分层教学理论,要求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体现人文性。教师要按照学生的规律进行教学,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参与课堂活動的机会,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收到既提高又补差的效果。
案例:新教材Go for it!八年级下册Unit 7 Section B,2b reading部分学习时,教师分部分来阅读文本,问题的设置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导入后,先让学生fast reading: Read 2b quickly and match(连线) the main idea with each part. 可知文章主要分成三部分。其次,进行careful reading。根据三部分的不同内容及难易程度,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Part one: read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part two: fill in the blanks; Part three: read and retell the story。接着,听课文录音后,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最后,教师设置了一张思维导图(如图),让学生谈论文章,复习本课所学知识。整个reading环节的活动设计层次分明,既有基础题型,又有提高练习题,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
3. 体现活动的生活性
“教育即生活”,意味着教育应保持生活的素材、样态,弥漫着生活的气息,彰显着生活的色彩。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该致力于打造一个简约的、生活化的课堂中,学到直观的、有真实感的知识。
案例:教材Go for it!八年级上册Unit Will people have robots? Section A 2d-3c部分,在让学生根据课文谈论对未来的畅想,学会运用There will be来造句。除此之外,还要鼓励学生关注生活实际,因而在课堂上设置了Discussion一环节,结合生活,选择三幅图片,设计三个问题,让学生谈论。
Q1: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environ in Keqiao? Q2: What can we do?
Q3:What will it be like?
T: If everybody takes part in saving the world, we will…(此时配背景歌曲Heal the world)
三个问题都是源于学生的生活,谈论家乡柯桥的同时,复习了将来时there will be句型,激发学生参与课堂谈论的热情。
4. 体现活动的趣味性
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课堂活动也不例外。活动只有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索,创新。所以课堂活动应力求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案例:新教材Go for it!八年级上Unit 10 If you go to the party, you’ll have a great time!中学习了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第一节课,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该句型,但纯粹的语法讲解又过于枯燥,因而在后面设计了一个猜数字的游戏,每个数字代表不同学科的题型,有音乐有化学有数学等,但都需要学生用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来回答,既考查了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又涉及其他知识兼有趣味性,做到寓教于乐。
例题1:涉及化学(If you can do it, your science teacher will be happy.)
T: If H2 and O2 are lighted, what will we get?
S: If H2 and O2 are lighted, we will get H2O (water).
例題2:涉及数学(If you can do it, your math teacher will be happy.)
T: If AB is as long as AC, how big will angle C be?
S: If AB is as long as AC, angle C will be 70°.
英语课堂上利用其他学科的简单知识来巩固新知识点,让学生觉得形式新颖,因而他们的兴趣一下子得以调动,本课的知识点也就自然而然地落实了。
四、小结
综观上述种种活动,无一例外地体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良好的互动。这种有效的互动式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及动手能力,教会了学生怎样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实现了教学效益的最优化,更验证了教师设计活动的成功。
总之,“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教育理念告诉我们:课堂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型”教学为途径,以“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为目标。切实改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学生的“群言堂”,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感悟和学习语言,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实现自我价值,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成了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这要求课堂教学的中心应逐步转移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切实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但是,不可避免的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堂活动设计偏离了预设,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二、教学活动主要问题
1.过于机械化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大量的机械重复的操练,师生之间的简单对话操练过多,但缺少生生交流和小组交流;有的虽有小组合作,但是更注重形式,没有实质性意义等。其实这些枯燥无味的活动,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不会灵活运用。
2.过于娱乐化
一些教师把活动简单地理解成了游戏和娱乐,还有些教师认为活动组织得越多越好,活动量大,课堂容量也就大。但由于一些活动纯粹是“为活动而活动”,没有明确的目的,活动显得散漫,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造成了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
3.过于个体化
在一些英语课堂,往往是老师一布置任务,学生就以最快的速度组合成组,似乎互动的效果不错。可仔细观察便会发现,一些小组学生各顾各的,也有一些小组是某个学生的“一言堂”,其他学生当听众。只有互动的过程,做秀的成分比较大,个别学生可能得到了提高和发展,但是落下的是一大片。
三、有效教学活动设计及案例分析
有效的教学活动设计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既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层次性,又要体现活动的情景性、生活性和趣味性。
1.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课堂活动的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展开。但与此同时,要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而不是被动接受老师的安排,因而活动的设计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真正参与进来。
案例:新教材Go for it!八年级上Unit 10 If you go to the party, you’ll have a great time!中学习了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这个句型值得我们教师多加思考。在上Period 2环节,学生对该句型已有一定基础,因而教师设计了一个小组活动——用if句型进行造句比赛,组内轮流讲述编成一则故事。
教师引入:
T: It’s Monday. I think I will go to the movies tonight. If I go to the movies, I won’t finish my homework.
S1:If I don’t finish my homework, I won’t do well in my test.
S2: If I don’t do well in my test, my parents will be sad.
S3: If my parents are sad, they will be angry with me.
S4: If they are angry with me, I…
这样的游戏,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又加之以练习课本知识(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有效激发了学生谈的热情,不仅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实现了课堂教学活动生活交际化。
2.体现学生的层次性
据分层教学理论,要求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体现人文性。教师要按照学生的规律进行教学,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参与课堂活動的机会,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收到既提高又补差的效果。
案例:新教材Go for it!八年级下册Unit 7 Section B,2b reading部分学习时,教师分部分来阅读文本,问题的设置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导入后,先让学生fast reading: Read 2b quickly and match(连线) the main idea with each part. 可知文章主要分成三部分。其次,进行careful reading。根据三部分的不同内容及难易程度,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Part one: read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part two: fill in the blanks; Part three: read and retell the story。接着,听课文录音后,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最后,教师设置了一张思维导图(如图),让学生谈论文章,复习本课所学知识。整个reading环节的活动设计层次分明,既有基础题型,又有提高练习题,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
3. 体现活动的生活性
“教育即生活”,意味着教育应保持生活的素材、样态,弥漫着生活的气息,彰显着生活的色彩。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该致力于打造一个简约的、生活化的课堂中,学到直观的、有真实感的知识。
案例:教材Go for it!八年级上册Unit Will people have robots? Section A 2d-3c部分,在让学生根据课文谈论对未来的畅想,学会运用There will be来造句。除此之外,还要鼓励学生关注生活实际,因而在课堂上设置了Discussion一环节,结合生活,选择三幅图片,设计三个问题,让学生谈论。
Q1: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environ in Keqiao? Q2: What can we do?
Q3:What will it be like?
T: If everybody takes part in saving the world, we will…(此时配背景歌曲Heal the world)
三个问题都是源于学生的生活,谈论家乡柯桥的同时,复习了将来时there will be句型,激发学生参与课堂谈论的热情。
4. 体现活动的趣味性
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课堂活动也不例外。活动只有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索,创新。所以课堂活动应力求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案例:新教材Go for it!八年级上Unit 10 If you go to the party, you’ll have a great time!中学习了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第一节课,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该句型,但纯粹的语法讲解又过于枯燥,因而在后面设计了一个猜数字的游戏,每个数字代表不同学科的题型,有音乐有化学有数学等,但都需要学生用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来回答,既考查了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又涉及其他知识兼有趣味性,做到寓教于乐。
例题1:涉及化学(If you can do it, your science teacher will be happy.)
T: If H2 and O2 are lighted, what will we get?
S: If H2 and O2 are lighted, we will get H2O (water).
例題2:涉及数学(If you can do it, your math teacher will be happy.)
T: If AB is as long as AC, how big will angle C be?
S: If AB is as long as AC, angle C will be 70°.
英语课堂上利用其他学科的简单知识来巩固新知识点,让学生觉得形式新颖,因而他们的兴趣一下子得以调动,本课的知识点也就自然而然地落实了。
四、小结
综观上述种种活动,无一例外地体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良好的互动。这种有效的互动式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及动手能力,教会了学生怎样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实现了教学效益的最优化,更验证了教师设计活动的成功。
总之,“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教育理念告诉我们:课堂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型”教学为途径,以“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为目标。切实改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学生的“群言堂”,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感悟和学习语言,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实现自我价值,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