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与文学血脉相承,密不可分,若把二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将相得益彰。音乐教育文学化,将使音乐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音乐教育 文学化
曾经有一位文学大师说过:文学是流动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文学。文学与音乐之间血脉相承,密不可分。
音乐虽然不像文学那样直接叙述生活事件,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包含着文学因素。而文学作品为音乐提供了广泛的题材,形成了多种音乐与文学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如歌曲、标题音乐等等。因此,音乐教学离不开文学,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音乐教学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音乐教育文学化可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音乐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是人们内心思想的自述,它不像语言文学有明确的语义性。在音乐教学中,如果借助于文学,我们就可以进入形象性的领域。如在欣赏东北民间乐曲时,笔者首先用文学语言讲述了音乐所展现的故事:传说有一对恩爱夫妻,丈夫被官府抓去服劳役,不幸客死他乡,妻子来到送别丈夫的江边,对江水追思往事,嚎啕痛哭,无比悲痛。故事引入以后,笔者结合音乐,再经过一些语言描述、分析、暗示,启发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这样情景交融、声情并茂的教学收到了良好效果。借助文学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寻找生活的原形与节奏,使之与音乐所反映的生活与节奏相结合,这不仅给音乐课堂带来了丰富的内容,活跃了气氛,也在提高学生音乐理解力的同时,提高了他们对社会生活的理解能力,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音乐教育文学化可加深学生对文学的理解
音乐是用“以声表情”的方法来创造“声情并茂”的艺术形象的。欣赏者可以根据音乐形象想象出生活的情景,进入生活的角色。在音乐的启迪下,文学形象得到进一步升华,加深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如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交响曲《天方夜谭》,作曲家用音乐语言塑造了五光十色的形象和画面,欣赏者会受到这样深刻的启迪:美丽而聪明的王妃舍赫拉查德以一个个生动离奇的故事感化了生性残暴的苏王沙赫里亚尔,让他放弃了残暴的誓言。这样就加深了欣赏者对文学作品的印象和理解。
三、借助文学来欣赏音乐,把音乐听觉转化为视觉
大多数音乐作品都是作曲家根据文学所提供的题材写成的。可想而知,在作曲家的思想中,首先出现的是文学形象。可以说,文学的进一步升华就是美妙动人的音乐。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小提琴协奏曲就是曲作者根据“梁祝”这一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写成的。曲作者从“梁祝”这个动人的故事中,择取了相爱、抗婚、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在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分别予以表现,全曲采用了奏鸣曲的结构。一开始是散板引子,弦乐器奏出柔和的震音,在这一背景上长笛吹出了清透华丽的旋律,接着双簧管和乐队奏出抒情的乐句,随后小提琴拉出动人的主题音乐,象征着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纯洁友谊和深厚的感情。当独奏小提琴奏出一段互相对答的旋律时,生动描绘出梁山伯与祝英台草桥相拜的动人情景。之后小提琴和乐队交替演奏出欢快的小快板,并模仿古筝和琵琶,奏出了轻快的旋律,生动地体现出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三年心心相印、欢乐嬉戏的情景。在学生欣赏这部作品时,教师若能结合文学原作,同时借助多媒体的手段,化听赏艺术为视赏形象,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对这部经典作品的欣赏水平。
总之,音乐教育文学化,把音乐和文学融为一体,使之相辅相成,互为启发,能更好地发挥音乐教学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蔡觉民.世纪高等师范院校创新课程中外音乐鉴赏[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2]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组织编写.全国中等艺术师范、中师音乐班专业教材音乐欣赏.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杨雁堤,艾悦.世界名曲与CD指南[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5.
(作者单位:广东省肇庆市技师学院)
关键词:音乐教育 文学化
曾经有一位文学大师说过:文学是流动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文学。文学与音乐之间血脉相承,密不可分。
音乐虽然不像文学那样直接叙述生活事件,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包含着文学因素。而文学作品为音乐提供了广泛的题材,形成了多种音乐与文学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如歌曲、标题音乐等等。因此,音乐教学离不开文学,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音乐教学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音乐教育文学化可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音乐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是人们内心思想的自述,它不像语言文学有明确的语义性。在音乐教学中,如果借助于文学,我们就可以进入形象性的领域。如在欣赏东北民间乐曲时,笔者首先用文学语言讲述了音乐所展现的故事:传说有一对恩爱夫妻,丈夫被官府抓去服劳役,不幸客死他乡,妻子来到送别丈夫的江边,对江水追思往事,嚎啕痛哭,无比悲痛。故事引入以后,笔者结合音乐,再经过一些语言描述、分析、暗示,启发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这样情景交融、声情并茂的教学收到了良好效果。借助文学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寻找生活的原形与节奏,使之与音乐所反映的生活与节奏相结合,这不仅给音乐课堂带来了丰富的内容,活跃了气氛,也在提高学生音乐理解力的同时,提高了他们对社会生活的理解能力,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音乐教育文学化可加深学生对文学的理解
音乐是用“以声表情”的方法来创造“声情并茂”的艺术形象的。欣赏者可以根据音乐形象想象出生活的情景,进入生活的角色。在音乐的启迪下,文学形象得到进一步升华,加深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如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交响曲《天方夜谭》,作曲家用音乐语言塑造了五光十色的形象和画面,欣赏者会受到这样深刻的启迪:美丽而聪明的王妃舍赫拉查德以一个个生动离奇的故事感化了生性残暴的苏王沙赫里亚尔,让他放弃了残暴的誓言。这样就加深了欣赏者对文学作品的印象和理解。
三、借助文学来欣赏音乐,把音乐听觉转化为视觉
大多数音乐作品都是作曲家根据文学所提供的题材写成的。可想而知,在作曲家的思想中,首先出现的是文学形象。可以说,文学的进一步升华就是美妙动人的音乐。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小提琴协奏曲就是曲作者根据“梁祝”这一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写成的。曲作者从“梁祝”这个动人的故事中,择取了相爱、抗婚、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在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分别予以表现,全曲采用了奏鸣曲的结构。一开始是散板引子,弦乐器奏出柔和的震音,在这一背景上长笛吹出了清透华丽的旋律,接着双簧管和乐队奏出抒情的乐句,随后小提琴拉出动人的主题音乐,象征着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纯洁友谊和深厚的感情。当独奏小提琴奏出一段互相对答的旋律时,生动描绘出梁山伯与祝英台草桥相拜的动人情景。之后小提琴和乐队交替演奏出欢快的小快板,并模仿古筝和琵琶,奏出了轻快的旋律,生动地体现出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三年心心相印、欢乐嬉戏的情景。在学生欣赏这部作品时,教师若能结合文学原作,同时借助多媒体的手段,化听赏艺术为视赏形象,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对这部经典作品的欣赏水平。
总之,音乐教育文学化,把音乐和文学融为一体,使之相辅相成,互为启发,能更好地发挥音乐教学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蔡觉民.世纪高等师范院校创新课程中外音乐鉴赏[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2]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组织编写.全国中等艺术师范、中师音乐班专业教材音乐欣赏.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杨雁堤,艾悦.世界名曲与CD指南[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5.
(作者单位:广东省肇庆市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