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艺术同在,伴审美共生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ou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下高校油画教学普遍存在着重“技”轻“艺”的现象,即在油画教学中片面地重视对技法层面的训练,漠视对学生表达绘画艺术思想及审美的引导。本文立足教学方式的层面提出几点打破这一“瓶颈”的策略。
  关键词: 高校油画教学 “瓶颈” 策略
  
  现代绘画大师马蒂斯在《致青年美术家的信》中曾言:“美术家应该深刻地认识大自然,应当和它节律合拍,这就要努力来使自己掌握技巧,有了技巧,往后就可以用独特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一论点不仅强调了绘画过程中技巧运用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指出了运用技巧的归宿——传递认知的情感,表达艺术的思想。当下高校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重“技”轻“艺”,即在油画的教学中片面地重视对诸如造型、色彩及材料运用等技法层面的训练,漠视引导学生对油画艺术的本质元素——绘画艺术思想的鉴赏与传达。打破这一“瓶颈”,对提升油画教学的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瓶颈”之表现:重视技法,忽视审美
  油画是建立在充分发挥其材质、技法等能量基础之上的一种艺术形式,其艺术上的精深与技术上的精深是紧密关联的。油画需要对“形”、“体”、“色彩”的掌握和运用,需要对各种技法语言的了解和熟悉。因此,绘画技法本身的重要性无可非议。但作为有着独立艺术价值的油画作品,其技法的运用体现出的是艺术家对美感不同的追求和表现及艺术家的风格与修养;油画本身的美感充分表达出的是画家的情感,它应超越质感的局限,而将精神贯穿其中,这是油画的最高境界。所以在学习油画语言和技法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体验作品中所蕴含的审美因素和艺术思想。
  吴冠中先生认为,艺术的思想和审美重于技法,高校美术教学的一个主要目的应当是提高学生的审美力。当下的高校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遵循“技术至上”的教学观念,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以技能训练为主,忽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及艺术修养的养成等现象,直接导致崇尚个性、自由与独创的艺术创作与灵魂的缺失。
  油画技术是油画艺术的物质性构成基础,油画艺术则是油画技术物化成的精神状态,承载了创作者的审美理想和追求。从中西方典范的油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它们无不体现着深刻的绘画艺术思想。高校的油画教学并不仅仅是一种单纯技术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使学生了解到“艺术是什么”和“什么才是真正的好的艺术”,进而开拓学生的思维,增强其艺术判断力和鉴赏力,培养其创新精神,从而促成其作品表现出来的不仅仅再是视觉的一种满足,而达至用个性的绘画语言传递自己的审美追求和艺术思想。因此,美术教育亟待打破这种重视技法,忽视审美的“瓶颈”。
  二、破冰之策略:尊重个性,提升审美
  油画艺术是个性的产物,其取向是求异,即便是同一物象,在不同画家的笔下也会出现极大的差别。从丹培拉的“透明画法”到达·芬奇的“薄雾法”,从卡拉瓦乔对聚光效果的运用到鲁本斯厚薄共用的画法及“伦勃朗式”风格的形成,从透纳“大写意”的画法到库尔贝“真”胜过“理想”和“美”的追求;无论是“印象派”的“光”和“色”表现,还是高更、塞尚等对“主观化了的客观”的表达,抑或20世纪油画艺术领域所呈现出的多元风格,都无一例外地表明了技法仅是艺术家最大化地展示艺术个性、表现审美思想的一种手段,我们学习和赏鉴的指向决不仅仅只局限于其艺术技法,更重要的应是对其审美思想的感知和艺术追求的体悟。
  鉴于此,我们的油画课堂首先应构建出一种精神自由、思想独立、艺术感情真挚、具备批判及传承意识的学术氛围。在实际的油画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在对油画艺术史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厘清“艺”和“技”的各自侧重,立足对当今多元社会的读解,确立科学的、发展的艺术理念,进而引导学生在熟练掌握绘画艺术技能的同时,又不局限于某种油画技法或流派,而是更多地关注作品的个性特征、思想内涵及审美追求,从而为自身的艺术表现意识、艺术创造能力及艺术创新精神的提升汲取营养。
  “按照美的原则创造出来的艺术品,反过来又会对人们起着美的教育作用,从而提高人们欣赏艺术的能力。这种欣赏艺术的能力的积累,就是人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艺术鉴赏的实践”①。因此,就有必要营造出一种油画教学的互动模式,既要有老师对典范作品的鉴赏与分析,更要有学生对这些作品做自我的审视与反馈,以达到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创作意识的目的。例如在对比中引导学生挖掘作品艺术的独特性,同样是19世纪的绘画,可以将莱顿与阿尔玛·塔德玛进行对比,在无限的艺术之美中寻出有限的规律及线索,在纵向的对比与横向的联系中培养起学生对油画“艺”的层面的把握;又如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不同的画风对作品配以不同的音乐,在形、色、声的律动中进行“艺林漫步”。在类似的互动教学过程中就能够较为有效地培养出学生对油画艺术的鉴赏能力。
  其次,引导学生多作个案的剖析与研究,激发其创作意识,提升其审美能力和创作的艺术水准。通过剖析画家风格的形成原因、阅历师从、技法特点、作品面貌等内容,演化出学生对自身的一种内省与对照,激发出学生内心对创作的深切渴望,从而提高其对作品的审美分析能力及独立创作的愿景。但“拙劣的艺术家永远戴别人的眼镜”。②这时教师就要引导他们从中挣脱而出,根据自己的个人特点发展自我的风格,达到创作愿景与作品艺术性的共融。例如梵高一次次地画出了《向日葵》与《自画像》,那短促有力的笔触、鲜亮的色彩所呈现出的是对阳光和生命的渴望,他是用生命在作画,于穷困潦倒中寻求精神的慰藉与归属,而对画家艺术思想了解得越深入,学生的创作意识就越能被调动起来。在这种感受与体验、剖析与研究中,学生感受到真理、领悟到“大美不言”的境界,这绝非是油画“技”的层面所能承载了的。
  最后,努力倡导艺术个性的发扬。艺术个性最终表现的并非是单纯的技术现象,而应是创作者成熟的思维与行为内容的凝聚与外化。这种凝聚与外化虽然具体体现在对造型和色彩不同的处理方式上或艺术风格中,但其最终指向却是艺术个性的张扬、艺术审美的追求及艺术思想的传递。用文杜里的话说就是:“艺术家的灵魂不是借造型和色彩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而是就寓藏在造型与色彩之中。”③例如,一般认为德拉克洛瓦的色彩好于安格尔,而安格尔的素描好于德拉克洛瓦;但实际上德拉克洛瓦的素描并不比安格尔的差,两者只是个性风格存在着不同。引导学生在油画“艺”的层面上认识到这种个性化,不仅能够挖掘并发扬他们自身的创作个性,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发展,为探寻油画的教与学、赏与析及油画的艺术创作等方面的创新都会有极大的帮助。
  
  注释:
  ①全国中师美术教材编委会.美术鉴赏[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2.
  ②何尚.接近天堂的美[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16.
  ③[意]里奥奈罗·文杜里著.迟轲译.西方艺术批评史[M].南京教育出版社,2005:238.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巫俊.油画[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7.
  [3]王毛子.当前油画教育的困顿与机遇[I].美术大观,2008.5.
  [4]罗斯浅.谈中国当代油画教育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I].美术大观,2009.5.
其他文献
摘 要: 《麦田里的守望者》和《围城》里的主人公霍尔顿、方鸿渐虽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但面对同样因物欲而异化的社会和冷漠而虚伪的世人,他们又有着相似的性格和孤独人生。本文以平行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从与他人沟通的无效性、与家庭的疏离,分析研究两位主人公——霍尔顿、方鸿渐相似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 霍尔顿 方鸿渐 孤独     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和中国大师钱钟书的《围城
作为世界最著名的童话之一,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以其诗意的语言和对生命的哲思俘获了无数读者。它讲述了因飞机故障迫降沙漠的飞行员“我”遇到来自B612号星球的小王子的故事。从交谈中“我”得知了小王子丰富的经历——从B612号小游星一直游历到地球。在小王子看来,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那些小游星和地球上的人看重的财富、虚荣等东西,而在于天上的星星,他的玫瑰和狐狸,以及沙漠里的一捧水。最后,小王子在蛇的帮助
影片《嘉年华》的“嘉年华”意为“美好年华”,导演文晏的解释是:我们身处一个像嘉年华似的时代,光鲜而喧嚣。大家没有办法停下来去思考背后的人与事情。因此,《嘉年华》想要讲述的正是这背后的人与事。《嘉年华》摘得74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和54界金马奖最佳导演等多项奖项之后,2017年11月24日于国内放映,恰与引起热议的“三色”幼儿园虐童事件发生在同一时段,引起了双重的关注和热议。影片带给人的思考是强
摘 要: 作者从主导—主体、教材—学材两个角度对语文教育进行了反思,希望与关心语文教育的工作者们一起探讨、研究,共同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关键词: 语文教学主体 主导 教材 学材    几年来,伴随着语文教学改革,陆续出现了一批具有新风貌的教材系列,这些教材的编撰者虽然走的路子不尽相同,但都在努力寻找语文教材的“主线”。但是,教材的“主线”到底是什么,“主体”的含义是什么,“主线”和“主体”又怎样
摘 要: 体验式教学是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和现象,以体验者的经历去感知、理解、感悟、验证教学内容的一种较新的教学方式。采用体验式教学不仅能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有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此,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采用体验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关键词: 体验式教学 积极作用 思想政治课程    一、 关于体验式教学  1.体验。  “体验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艺术。虽然经历了几千年的沧桑,还是会有大量的经典书作流传下来,并以不同的风貌反映出时代的精神,表现出永葆青春的强大生命力。这些书作为什么会有如此魅力?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可见自古以来的书法名作,必定是“形神兼备”之作,既展现出优美的外在形式,又洋溢着浓郁的文人气息,故而流芳百世。  赵孟烦言:“学书
【教学背景】  《故乡》是鲁迅短篇小说中的典范之作。文章以叙事主人公“我”回乡迁居的经历为线索,描述了那一时代中国农民的生活遭际与精神病苦,抒发了对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相互隔膜的深沉忧虑,以及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著信念。教读这篇文章,要引导学生准确而深刻地理解作品表现的社会生活的意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说的篇幅较长,而且因为时代原因和鲁迅特有的风格,很难理解,学生读到鲁迅的文章就
摘 要: “以人为本”的“依法治校”是“和谐教育”的重要理念。它们不论在内涵、原则,还是实施方略上,都是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的。要创建新世纪高校和谐有序的育人环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依法治校理念。  关键词: 以人为本 依法治校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学生工作,并把它提到一个新的水平,使其顺应时代的要求,做到与时俱
一、模糊的边界  (一)时空纵向的扩散(传统、历史)  将历史的时间轴推移来看,无论是文化运动或是工业革命,每一个重大的节点都是时空轴上的一个小点,星罗棋布,每一个节点发生时间的不同,让这些点的疏密关系产生着变化。有的聚集在一起连成一片,比如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对社会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与助推力;有的虽相对分散,但却又如黏合剂一般使分散的点黏接一起,比如起源于墨西哥的
摘要:20世纪现代主义小说的真实观突破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就事论事的写作模式,从而在更广阔的方面揭示生活的本质。它以内心的真实来回应20世纪人类生活状况的转变。在小说的气质表现上,这种真实观就是用一种荒诞的诗意来超越生活的苦难,从而深刻探索人类存在的本质。  关键词:真实观 内心真实 荒诞    20世纪小说的主要潮流是现代主义,它的出现颠覆了人们对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认识,它以反叛性、先锋性、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