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共情陪伴促“被拒绝型”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YY7896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上将幼儿同伴关系的类型分为四种,其中“被拒绝型”幼儿在同伴交往中通常表现得主动、活跃,但喜欢大喊大叫,攻击性行为较多,因此常被同伴拒绝,同伴关系发展出现困难。5岁时的睿睿就属于这一类型。
   在共情视角下,理解幼儿同伴相处遇
   到的困难
  “老师,睿睿又抢我的积木,这已经是第二块了。”区域活动时间,甜甜气愤地找我告状。“老师,睿睿把我好不容易搭起来的高塔给弄倒了,我都跟他说了,不能再放了,他就是不听,非要放,非要放,结果全都倒了。”甜甜的话音刚落,小布也怒气冲冲地跑了过来。我一脸无奈地望向还站在建构区里的睿睿,他一副被冤枉了的样子,手舞足蹈地大声辩解道:“我不是故意的,我只是想把塔再搭高一点儿!老师,我真的不是故意的,真的,真的!”仿佛是怕我不相信,他说了三遍“真的”。“那也是你弄倒的啊!而且,我都告诉你,叫你别放了,你就是不听,哼,我们再也不跟你一起玩了。”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强的小布对着睿睿就是一顿呛。“甜甜,咱俩玩儿娃娃家去,让他自己收积木吧。”小布拉起甜甜的手,两个小姑娘甩着小辫走了,留下睿睿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那里。
  平日里上蹿下跳,像只小皮猴一样的睿睿,在这一刻是安静的。看到他眼睛里流露出的落寞,我把滑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没有像往常一样批评他。我蹲下来,望着睿睿的眼睛,感受着睿睿的心情,突然察觉,此刻这个孩子很难过,他需要的不是有人对他说,他那样做不对,更不是老和尚念经一样地告诉他该怎么做,要如何改正,而是有人能够陪他一会儿,让他在这个有点难过的时刻不孤单。于是,我就那样静静地看着睿睿,带着一份心疼和理解。睿睿似乎感受到了我跟平常不一样,几秒钟以后,他轻声地问我:“老师,我是不是很讨厌?”我摸着他的头说:“没有啊,你是个好孩子。”“那为什么小朋友都不愿意跟我玩?”睿睿很郁闷地问。“那是因为你现在还没有学会跟小朋友相处的方法。”“和小朋友相处的方法?”睿睿的眼睛亮了,“是像滑轮滑一样的方法吗?”“嗯,差不多。”我惊叹于睿睿思维的敏捷。“是不是我学了这个方法,小朋友就会喜欢我,就愿意跟我一起玩了?”小家伙眨着星星一样的眼睛,满脸的向往。“嗯,应该是这样。”“那是什么方法?您快教教我吧。”睿睿急切地抓住我的胳膊,主动要求学习。睿睿的主动让我惊喜,在这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孩子生命本身那种内在的、积极向上的力量。
  我将自己换位到睿睿的角度,思索着:如果我是5岁的睿睿,什么样的方法既是能够让我进步的又是我能够做到的?正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换位,让我再次感受到,以往对睿睿的说教是那样的苍白、不具有建设性。此时,当我所关注的不只是睿睿拿了小朋友积木、弄倒了小朋友的塔这样的具体问题,而是关注到睿睿这个人的时候,我看到了睿睿所面对的困难——在跟同伴交往时,他往往只能从自己的意愿出发,不能很好地倾听、理解别人的想法和观点。而要解决这样的困难,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于是我对睿睿说:“我非常愿意教你,只是要学习这个方法,需要先加强耳朵的本领,你愿意从练习耳朵开始吗?”“嗯!”睿睿郑重地点了点头。我摸了摸他的小脑袋,打趣地说:“那耳朵练习要开始喽!睿睿请听好,请把积木收拾整齐,然后去小便、喝水。”“好的。”睿睿兴奋地收拾起来。
  望着睿睿,我的内心也荡漾着愉悦的涟漪。我惊喜地发现,我对睿睿的共情,不但温暖了睿睿,也温暖了我自己,让我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成就感。
   以共情理念为基础,分步骤引导
  幼儿所表现出来的问题通常都不是孤立的,与幼儿的认知水平、交往技巧、沟通能力、情绪管理能力、自尊自信水平以及其家庭教育方式等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就睿睿来说,因为父母一直在国外工作,他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两位老人心疼孙子没有父母的陪伴,所以对睿睿呵护备至,有求必应。这使得睿睿在跟小朋友互动时,也总是以自我为中心,难以倾听和理解其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当睿睿不能十分和谐地跟小朋友们相处时,就会遭到小朋友的拒绝,经常性地被拒绝,又会让睿睿不断体验到伤心、难过等消极情绪,同时产生出“我不是个好孩子”“大家都不喜欢我”这样的自我认知,而这样的认知对睿睿的成长非常不利。
  针对睿睿的情况,我以共情理念为基础,制订了一个详细的共情引导计划。在这个计划里,有跟睿睿祖父母的家园合作,帮助老人调整教育观念;有日常的倾听练习,请他当我的小耳朵,仔细听听小朋友说了什么;有真实情境里的情绪反馈,如在遇到小班小朋友早入园大声哭喊的时候,请他说一说那个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心情,为什么会哭得那么伤心;有游戏当中的及时指导,在睿睿可能遭遇拒绝之前,提醒睿睿注意自己跟小朋友互动的方式方法;有故事里的换位思考,如读《菲菲生气了》时,请他想一想,如果他是菲菲,他会不会也很生气?慢慢地,睿睿的移情能力增强了,在跟小朋友的相处中,越来越能听到小朋友的声音,能够跟小朋友商量着来,小朋友们给睿睿告状的情况也越来越少。看着睿睿渐渐有了自己的朋友,我非常欣慰。
   以共情课程为抓手,启发幼儿理解并
   接纳他人的拒绝
  然而,正当我沾沾自喜,以为大功告成的时候,奇奇流着鲜红的鼻血,哭着来到我跟前,说睿睿打了他。我压抑住自己的震惊和火气,赶紧给奇奇处理鼻子,好在不是很严重,血很快就止住了,也没有其他地方受伤。安抚好奇奇,我来到睿睿面前。睿睿知道自己闯了祸,怯怯地看了我一眼便低下头去。察觉睿睿已经认识到了自己行为的不当,我没有再去批评他,而是语气平静地说:“睿睿,这是怎么一回事?”见我没有批评他,睿睿闷闷地说道:“我本来是想让奇奇跟我一起踢球的,奇奇上周就已经答应做我的好朋友了。但是我都问了他一万遍了,他都说要自己拍球。眼看就要回班了,我一着急,就想拍掉他手里的球,让他跟我一起玩,只是没想到我拍在了他的鼻子上。”睿睿的声音越来越小,感受到他这一刻的伤心和无助,我摸了摸他的头,说:“奇奇已经没事了,放心吧!”听到我这句话,睿睿紧绷的身体明显放松下來,他抬起头看着我再一次确认:“奇奇真的没事儿了吗?他的鼻子都流血了。”我从睿睿的眼神里读到了害怕。是啊!一个5岁的孩子,看到小朋友被自己打到流鼻血,他也一定吓坏了。“嗯,他真的没事了。”我一边说着一边给了睿睿一个拥抱,“哇——”睿睿在我怀里放声大哭起来。
  我一边安抚着睿睿的情绪,一边思索,该怎么引导睿睿坦然接受朋友的拒绝呢?一直以来,我都将引导睿睿去交朋友这件事放在了首位,却忽视了朋友之间也会有拒绝。其实,在幼儿的同伴关系发展中,像睿睿这样,因为被朋友拒绝而大打出手的情况屡见不鲜。受思维特点、认知经验、家庭教养等因素的影响,学龄前幼儿在交往中往往不能很好地认识到自己与同伴之间的界限,喜欢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同伴身上,被拒绝后,又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采用最直接最原始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愿望。这就需要老师有目的地引导,帮助幼儿建立边界意识,掌握调节自己不良情绪的方法。
  考虑到班上不只睿睿一个人在被朋友拒绝时会有不良情绪反应,我决定借着睿睿和奇奇的事,和孩子们一起开展共情润心主题课程里的活动“被朋友拒绝了怎么办”。活动中,我特别请睿睿来分享,当小老虎丹尼尔听到小欧说不想跟他玩,只想看石头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他又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睿睿特别认真地说:“丹尼尔开始有点生气,不过他对自己说,当朋友不想跟你玩,那就用别的事情来填满,然后就自己去玩翻斗车了,也很开心。”还没等我继续引导,睿睿便主动去跟奇奇道歉,还一本正经地跟奇奇保证说,如果下次奇奇不想一起玩,他也会去找别的事情来填满,再也不会动手了。两个小家伙不但言归于好,还初步理解到了朋友间的边界。而班上其他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也在“当朋友不想跟你玩,那就用别的事情来填满”的歌声中,获得了潜移默化的发展。
  不知不觉,半年的时间过去了,在和小朋友的互动中,经历过无数次被拒绝的睿睿已经成长为大班的共情小达人,虽然依然有被拒绝的时候,但在老师和大多数小朋友的心里,睿睿是个受欢迎的小孩。伴随睿睿的成长,我对共情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共情,不只是表面上的——我理解你现在的心情,然后转回到具体问题上去,而是要从内心深处对孩子有一份基于“人”本身的信任,相信孩子是向好的、向上的,给孩子以成长的时间和空间,从孩子自身的角度出发,引导和陪伴孩子慢慢成长。而这样的共情陪伴,不但可以促进“被拒绝型”幼儿同伴关系能力的发展,还能够提升幼儿和教师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让师幼关系也变得更为和谐和融洽。
其他文献
21世纪是信息网络时代,适应数字化生存环境是新时代给现代教育提出的新课题。最近,我校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运用我校电教老师的创意,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利用网络学习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教师要找准教学的切入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利用多媒体网络中的相关信息,创设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潜能与
2020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也带给我们无尽的思考。身处前所未有之世界大变局中,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們每个人都要拥抱变化,用超前的思维合理规划,以长远的眼光看待现在与未来。  去年下半年举行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加快教育现代化、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成为教
讲述活动是指为幼儿创设正式口头语言交往环境,要求幼儿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对某一图片、实物或情境的认识和看法(余珍有,2017)。活动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有一定的凭借物。由于幼儿生活经验和表象积累不足,很难像成人那样凭借记忆或想象进行描述,因此讲述活动需要具体的凭借物供幼儿参考。第二,有相对正式的语境。讲述活动中需要创设正式口头语言交往的环境,一般是讲给集体听的,因此在这种语境中的用词、语速、语调都会
为了吸引小班的孩子每天期盼上幼儿园,我们从小班开始饲养小兔子,并开展了相关的主题活动。伴随时间的推移,不知不觉中,小兔子“冰激淋”已经陪伴孩子们走过了两个春秋。孩子们从一开始需要成人共同帮忙护理小兔子,到渐渐地自己学习照顾它们,不知不觉中和小兔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就在升入大班后,小兔子发生了一些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  兔妈妈真的怀孕了吗  班上的小姑娘田田从老家带回了一只小兔子,并且坚持要将这只
近年来,幼儿园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重温幼儿园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有助于我们在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地把握未来发展态势。梳理已有研究成果,笔者发现大多数研究采用文献法,较少采用口述史的方法研究幼儿园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口述史研究反映和體现着时代的特色和历史亲历者的认知和视角,具有独特的价值。本研究运用口述史研究法,采访了北京市数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亲历者。作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也有幸采
编者按:园长课程领导概念的提出,反映了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背景下人们对高质量幼儿园课程教学的需求,以及对现存的幼儿园课程乱象的审视和思考。园长课程领导关注园长既身为领导者和管理者,又身为教育者的双重身份,倡导园长从“行政权威”成长为“专业权威”。本刊将连续三期刊登刘峰峰博士对园长课程领导的相关研究。  课程领导这一概念的产生与发展和课程改革密切相关,反映了人们在课程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对如何平衡国家课
2015年3月至6月,我区开展了第五届“童心杯”教育展评活动,这是我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检验队伍培养成效的一项常规举措。区教委学前科与研修中心学前部在分析判断我区幼儿园及教师在学习、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过程中教育观念、教育实践现状的基础上,将展评方向确定为“活动区游戏”,并在标准制定、参赛人员、展评内容、相关培训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  我们在回顾以往的区级以
编者按:保教并重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原则。这句话誰都知道。但是,要做到却不容易。对于很多年轻教师而言,做好保育甚至更难。  “萌新说”版块,欢迎年轻老师们说一说日常工作和职业发展规划中遇到的难题、苦恼、两难困境,我们会邀请小伙伴们来回应,也欢迎幼儿园集体报名参与话题策划、辩论、吐槽。(联系邮箱为2955610533@qq.com)  特别鸣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为参与讨论的老师(幼儿园)准备了最新出版
今年新接了小班,开学时缓解幼儿分离焦虑的工作是每年的必备项目,班中大部分幼儿都能够很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只有东东比较特殊。  东东是个高高瘦瘦的男孩。开学第一天,东东背着小书包高高兴兴地来到幼儿园,拉着我的手走进了教室,跟我一起做操,一起游戏,一双小眼睛总是紧紧地盯着我,按照我的指令一项项完成,很认真。到了中午要吃饭了,东东的眼神开始变得失落,当饭菜摆在面前的时候,他一动也不动,低着头默默掉眼泪。 
因我所在的中班年级组里有老师请病假,今年我先后在中一班、中二班任教。当我刚插班进中一班,我不了解班里的孩子们,是站在职业身份的角度在与他们一起生活。而他们一开始也不喜欢我,更不接纳我,不喜欢我陪睡陪吃,就连听到我的问题也懒得搭理我。可时间一长,我们渐渐爱上了对方,我能感觉到这种变化绝不是天天见彼此的一种麻木的习惯,而是发自内心的牵挂和喜爱。  何时开始变化的?我想是从圣诞节那天,豆豆凑到我身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