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复杂过程。要提高学生学习的成绩,不仅需要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也需要动机、态度、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对学生获取学习的成功都是不可缺少的。 长期以来,人们在分析教学过程时,一般都把注意力放在认知系统上,而另一个重要因素──非智力因素,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一、非智力因素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1.英语学习动机及其激发与培养。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内部动因和力量(包括个人的意志、愿望、心理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的等等。)一个有英语学习动机的学生会表现出渴求外语学习的强烈愿望。它是推动外语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因,是影响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 英语教学中学习动机,与学生所处的社会条件、教育和教学条件直接有关。英语学习动机的激发在于利用各种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或意向),成为实际学习活动的动力。 动机的激发,不仅可以调动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为完成当前的学习任务创造有利的条件,而且还可以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从而有利于今后的学习。学习动机的激发不限于教学的开端,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2.英语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及对策。不同的学生因为有着不同的态度和个性特征,对整个学校的学习活动、所学课程和教师都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英语学习中的情感,是指学习者对英语和英语使用所持的态度、对本族语与外语的关系以及本族文化与所学语言国文化关系的看法。 情感对学习有动力或阻力作用。 积极的情感可以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情感因素,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状态,使之对所获取和使用的语言有快乐感,从而对所学材料中包含的思想道德意义、美学意义产生共鸣并形成理性的渴求。
3.克服语言焦虑感 ,培养学习英语的意志和毅力。焦虑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恐惧不安、烦躁和害怕犯错误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对他们的学习会产生很大影响,甚至会导致他们放弃英语学习。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语言焦虑感的产生是由于学生缺乏自信心或学习目的不明确,担心弱点被暴露而导致的,语言焦虑感加大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障碍。 帮助学生克服语言焦虑感,首先应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端正学习态度,不断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就应经常肯定和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妥善对待学生的语言错误,形成一种和谐的教学气氛。
二、充分运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优化英语教学
1.立足实际,转变教学观念。在实际的英语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对教学活动和所学课程非常热爱,积极参与;有的学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有的甚至厌恶学习,产生厌学情绪。在教学实际中,有的学生保持积极、乐观、充满兴趣的状态;有的处于既不积极也不消极的中间状态;有的处于焦虑、厌倦、烦躁的消极、沮丧状态。他们对教师的情感也大不相同。有的学生喜欢、爱戴老师,积极主动与老师交流;有的学生敬畏或惧怕老师,对老师敬而远之;还有的学生与老师对抗,甚至憎恨老师。因此,在教学观念上,教师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变知识的单纯传授为知情并重;变灌输式教学为师生互动和启发协商式教学;变应试教育的评价为重视学生知识与情感和谐发展的全面评价。
2.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建和谐的学习氛围。师生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了解每一个学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开始。为此,教师应利用翻阅学生的档案.家访.与学生谈心.与其他任课教师交流等多种途径了解每一个学生。教师要用言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他们的朋友。若个别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可以尽量放慢语速,或走近学生问一声:Could you follow me ?或者亲切地问道:Is there anything wrong with you ? I wonder ifI can help you ? 为了避免与学生产生距离感,教师讲课时可以走到学生中间,采用配对练习.小组活动.连锁问答和即兴表演等形式,与学生平等对话。
3.区别对待性格不同的学生,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数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与他们的性格有关。一般说来性格开朗、自信心强、认真负责的学生学习进步快;而那些具有消极、悲观、恐惧、自卑等不良性格的学生英语学习就很难取得良好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应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对那些性格内向、消极、悲观的学生要给予特别的关注,研究他们的个体学习方式,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能适应他们的需求。不同的学生在情感方面的需求和表现是不同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
4.学会反思,不断提升教师素养。每上完一堂课后,我都会写一些教学反思之类的读书笔记。体会最深的是,学生往往在不同的语言情景中有着不同的心理反映,他们的一个疑惑的眼神,他们略带忧郁的表现以及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往往透露着他们内心的一些“秘密”。如何利用好这些心理因素,加以点拨,往往能对教学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最尊重富有教学激情的教师;学生最爱听饱含情感的教学语言。教师以积极和愉快的情绪教学,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好;而教师以消极.低沉的情绪教学,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差。教师良好的情感状态来自于教师的素养,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乐观向上的情绪,养成良好的教态,锤炼教学语言,加强表达能力的训练,能以言传情和以行动情。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在英语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中,反思性语言教学已成为促进教师自我发展和提升教师素养的有效途径。
总之, 在学生智力水平和已有知识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这一语言实践主体的积极性、自觉性和驱动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学习效率。 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开发学生智力,另一方面也要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会带来教学质量的较大提高。
一、非智力因素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1.英语学习动机及其激发与培养。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内部动因和力量(包括个人的意志、愿望、心理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的等等。)一个有英语学习动机的学生会表现出渴求外语学习的强烈愿望。它是推动外语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因,是影响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 英语教学中学习动机,与学生所处的社会条件、教育和教学条件直接有关。英语学习动机的激发在于利用各种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或意向),成为实际学习活动的动力。 动机的激发,不仅可以调动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为完成当前的学习任务创造有利的条件,而且还可以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从而有利于今后的学习。学习动机的激发不限于教学的开端,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2.英语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及对策。不同的学生因为有着不同的态度和个性特征,对整个学校的学习活动、所学课程和教师都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英语学习中的情感,是指学习者对英语和英语使用所持的态度、对本族语与外语的关系以及本族文化与所学语言国文化关系的看法。 情感对学习有动力或阻力作用。 积极的情感可以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情感因素,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状态,使之对所获取和使用的语言有快乐感,从而对所学材料中包含的思想道德意义、美学意义产生共鸣并形成理性的渴求。
3.克服语言焦虑感 ,培养学习英语的意志和毅力。焦虑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恐惧不安、烦躁和害怕犯错误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对他们的学习会产生很大影响,甚至会导致他们放弃英语学习。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语言焦虑感的产生是由于学生缺乏自信心或学习目的不明确,担心弱点被暴露而导致的,语言焦虑感加大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障碍。 帮助学生克服语言焦虑感,首先应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端正学习态度,不断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就应经常肯定和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妥善对待学生的语言错误,形成一种和谐的教学气氛。
二、充分运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优化英语教学
1.立足实际,转变教学观念。在实际的英语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对教学活动和所学课程非常热爱,积极参与;有的学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有的甚至厌恶学习,产生厌学情绪。在教学实际中,有的学生保持积极、乐观、充满兴趣的状态;有的处于既不积极也不消极的中间状态;有的处于焦虑、厌倦、烦躁的消极、沮丧状态。他们对教师的情感也大不相同。有的学生喜欢、爱戴老师,积极主动与老师交流;有的学生敬畏或惧怕老师,对老师敬而远之;还有的学生与老师对抗,甚至憎恨老师。因此,在教学观念上,教师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变知识的单纯传授为知情并重;变灌输式教学为师生互动和启发协商式教学;变应试教育的评价为重视学生知识与情感和谐发展的全面评价。
2.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建和谐的学习氛围。师生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了解每一个学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开始。为此,教师应利用翻阅学生的档案.家访.与学生谈心.与其他任课教师交流等多种途径了解每一个学生。教师要用言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他们的朋友。若个别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可以尽量放慢语速,或走近学生问一声:Could you follow me ?或者亲切地问道:Is there anything wrong with you ? I wonder ifI can help you ? 为了避免与学生产生距离感,教师讲课时可以走到学生中间,采用配对练习.小组活动.连锁问答和即兴表演等形式,与学生平等对话。
3.区别对待性格不同的学生,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数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与他们的性格有关。一般说来性格开朗、自信心强、认真负责的学生学习进步快;而那些具有消极、悲观、恐惧、自卑等不良性格的学生英语学习就很难取得良好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应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对那些性格内向、消极、悲观的学生要给予特别的关注,研究他们的个体学习方式,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能适应他们的需求。不同的学生在情感方面的需求和表现是不同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
4.学会反思,不断提升教师素养。每上完一堂课后,我都会写一些教学反思之类的读书笔记。体会最深的是,学生往往在不同的语言情景中有着不同的心理反映,他们的一个疑惑的眼神,他们略带忧郁的表现以及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往往透露着他们内心的一些“秘密”。如何利用好这些心理因素,加以点拨,往往能对教学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最尊重富有教学激情的教师;学生最爱听饱含情感的教学语言。教师以积极和愉快的情绪教学,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好;而教师以消极.低沉的情绪教学,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差。教师良好的情感状态来自于教师的素养,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乐观向上的情绪,养成良好的教态,锤炼教学语言,加强表达能力的训练,能以言传情和以行动情。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在英语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中,反思性语言教学已成为促进教师自我发展和提升教师素养的有效途径。
总之, 在学生智力水平和已有知识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这一语言实践主体的积极性、自觉性和驱动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学习效率。 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开发学生智力,另一方面也要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会带来教学质量的较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