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旧日重阳日,传杯不放杯。即今蓬鬓改,但愧菊花开。北阙心长恋,西江首独。茱萸赐朝大,难得一枝来。”这是杜甫的一首《九日诗》,诗描写了唐朝宫中重阳节赐菊花酒、佩茱萸的宫俗,也反映出重阳节饮菊花酒是我国古代一个重要的节仪。
关于菊花酒的由来,众说纷纭,汉代《西京杂记》有“自古莫知”一说。但汉代无论宫中,还是民间都有重阳饮菊花酒一俗。《西京杂记》中有一段故事说,戚夫人(汉高祖妃)有一侍儿名叫贾佩兰,她在宫内时,每逢“九月九日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后来汉高祖死,戚夫人被吕后所害,贾佩兰被逐出宫门,嫁给一个名叫段儒的扶风人为妻。从此汉宫重阳节造菊花酒的方法流传到民间。又据《续齐皆记》记载:东汉时,汝南有一个名叫桓景的人随方士费长房游学,一天费长房突然对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中有灾,宜急回去搭救。”还告诉他消灾的办法,九日令家人做绛囊,内盛茱萸缚于手臂上,并“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桓景急赶回乡,九日那天照师傅的话,全家系茱萸囊登高,并饮菊花酒,果然避过一场瘟疫。这两段故事,一方面说明,在东汉时,重阳登高、饮菊花酒已有史载;另一方面,这两段故事都与汉代方士(好神仙方术的人)有关系,众所周知,汉代皇帝大多追求长生不老,命方士炼不死之药。戚夫人久居宫中,每逢九月九日(为阳数)食篷饵,饮菊花酒,求长生不死,完全是受方士的影响。而东汉桓景的师傅也是方士,这样看来,我国重阳节饮菊花酒的起源与秦汉方士有密切关系,其最初目的是求阳通神和辟谷成仙。
菊花酒,一般是用菊花酿制而成。但古代一些文人墨客,却喜欢摘新鲜菊花泡酒饮。他们称这样的饮为“露饮”和“落英饮”。据《续晋阳秋》记载说: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一名潜)好酒成性。某年遇九月九日,家中无酒,陶渊明心里急得慌,他放下书本,出门漫步,走到住宅东边的竹篱下摘了些菊花,然后坐在地上闷闷不乐,正巧望见王弘穿着一身白衣给自己送来一坛酒,陶渊明高兴地跳起来,并顺手将菊花泡入酒中,不料泡有菊花的酒更是发出奇特的酒香,两人大杯畅饮,双双醉倒在菊花树下,从此,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成了名句,他用鲜菊花泡酒也是一例创举,日后,一些文人墨客遇到重阳节,必集菊花树下。一边采鲜菊酌酒,一边吟颂菊酒诗,成为酒事中的一种雅趣。
唐宋以来,宫中重阳节始有赐菊花酒的宫俗。据《唐书·李适传》记载:“凡天子飨会游豫,唯宰相及学士得从,春幸梨园并渭水祓除,则赐细柳圈辟疠,夏宴葡萄 ,赐朱樱,秋登慈恩寺,浮屠献菊花酒称寿……”。唐王游山玩水也想有点文化气氛,多些诗情画意,故特许宰相和学士从游,春天有梨园水边之游,夏日有葡萄园之游,遇重阳必登佛寺,饮菊花酒,唐王春、夏、秋三游,一来是应时赏景,更主要是祓除辟病,求长寿。重阳节赐菊花酒的宫俗一直相传下来,历代不衰。据《月令广义》载:“宋九日赐群臣菊花糕、菊花酒。”《辽史·礼志·重九仪》中也提到:“引臣僚前班立,所司赐菊花酒。”与唐朝相比,宋、辽宫中赐菊花酒已普及到群臣。可见,宫廷赐菊花酒的节仪得到进一步发展。因菊花被视为长寿之物,因此,宫廷中向群臣赐饮菊花酒实有赐福之意。君王也可以借此和睦君臣的关系。
时至明清,重阳饮菊花酒的习俗已经衰落,取而代之的是茱萸酒和菊糕为重要节物。如明朝京城“九月九日……面饼,种枣栗其面,星星然,曰花糕。(《帝京景物略》)”又《京都风物志》:“重九日,人家以花糕为献……谓之重阳花糕。”清代浙江《象山县志》:“重阳,士人登高燕赏,以茱萸泛酒。”又见《嘉泰会稽志》载:“重阳登高,蒸米作五色糕……诸暨饮茱萸酒。”但有少数地区,将茱萸与菊花混在一起泡酒饮。如《金华府志》:“九日,以萸泛菊。”又《福州府志》“九月登高,饮茱萸菊酒。”这说明传统饮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明清重阳节饮菊花酒习俗的衰退,主要是因为明清时期重阳菊花糕的盛行,用菊花糕比用菊花酿酒更容易,而且糕与“高”谐音,况且蒸糕里也有菊花,这样可谓一举多得,完全可以取而代之。
菊花酒,是用菊花酿制的酒。早在《礼记》中就有“菊有黄华”之美赞。菊花的别称不少,如节华、甘菊、家菊、甜菊花、药菊、馒头菊等。菊花含有挥发油、菊甙、腺嘌呤、胆碱、水苏碱、维生素A、维生素B1等,其性味甘苦,微寒,疏风清热,明目解毒。早在《荆楚发时记》中就有记载说:“九月九日……饮菊花酒,可令人长寿。”陶渊明也认为“(菊花)酒能祛百病,菊解制颓龄。”有却病延年的功用。陆游一次病中饮用了菊花酒,病体很快康复了。他兴奋之余提笔写诗盛赞:“菊得霜乃荣,惟与凡草殊。我病得霜健,每却童子扶,岂与菊同性,故能老不枯。今朝唤父老,采菊陈酒壶。举袖舞翩跹,击缶歌鸣鸣。秋晚遇佳日,一醉讵可无?”诗人亲身体会到饮菊酒得健康、防衰老的功用。
关于菊花酒的由来,众说纷纭,汉代《西京杂记》有“自古莫知”一说。但汉代无论宫中,还是民间都有重阳饮菊花酒一俗。《西京杂记》中有一段故事说,戚夫人(汉高祖妃)有一侍儿名叫贾佩兰,她在宫内时,每逢“九月九日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后来汉高祖死,戚夫人被吕后所害,贾佩兰被逐出宫门,嫁给一个名叫段儒的扶风人为妻。从此汉宫重阳节造菊花酒的方法流传到民间。又据《续齐皆记》记载:东汉时,汝南有一个名叫桓景的人随方士费长房游学,一天费长房突然对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中有灾,宜急回去搭救。”还告诉他消灾的办法,九日令家人做绛囊,内盛茱萸缚于手臂上,并“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桓景急赶回乡,九日那天照师傅的话,全家系茱萸囊登高,并饮菊花酒,果然避过一场瘟疫。这两段故事,一方面说明,在东汉时,重阳登高、饮菊花酒已有史载;另一方面,这两段故事都与汉代方士(好神仙方术的人)有关系,众所周知,汉代皇帝大多追求长生不老,命方士炼不死之药。戚夫人久居宫中,每逢九月九日(为阳数)食篷饵,饮菊花酒,求长生不死,完全是受方士的影响。而东汉桓景的师傅也是方士,这样看来,我国重阳节饮菊花酒的起源与秦汉方士有密切关系,其最初目的是求阳通神和辟谷成仙。
菊花酒,一般是用菊花酿制而成。但古代一些文人墨客,却喜欢摘新鲜菊花泡酒饮。他们称这样的饮为“露饮”和“落英饮”。据《续晋阳秋》记载说: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一名潜)好酒成性。某年遇九月九日,家中无酒,陶渊明心里急得慌,他放下书本,出门漫步,走到住宅东边的竹篱下摘了些菊花,然后坐在地上闷闷不乐,正巧望见王弘穿着一身白衣给自己送来一坛酒,陶渊明高兴地跳起来,并顺手将菊花泡入酒中,不料泡有菊花的酒更是发出奇特的酒香,两人大杯畅饮,双双醉倒在菊花树下,从此,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成了名句,他用鲜菊花泡酒也是一例创举,日后,一些文人墨客遇到重阳节,必集菊花树下。一边采鲜菊酌酒,一边吟颂菊酒诗,成为酒事中的一种雅趣。
唐宋以来,宫中重阳节始有赐菊花酒的宫俗。据《唐书·李适传》记载:“凡天子飨会游豫,唯宰相及学士得从,春幸梨园并渭水祓除,则赐细柳圈辟疠,夏宴葡萄 ,赐朱樱,秋登慈恩寺,浮屠献菊花酒称寿……”。唐王游山玩水也想有点文化气氛,多些诗情画意,故特许宰相和学士从游,春天有梨园水边之游,夏日有葡萄园之游,遇重阳必登佛寺,饮菊花酒,唐王春、夏、秋三游,一来是应时赏景,更主要是祓除辟病,求长寿。重阳节赐菊花酒的宫俗一直相传下来,历代不衰。据《月令广义》载:“宋九日赐群臣菊花糕、菊花酒。”《辽史·礼志·重九仪》中也提到:“引臣僚前班立,所司赐菊花酒。”与唐朝相比,宋、辽宫中赐菊花酒已普及到群臣。可见,宫廷赐菊花酒的节仪得到进一步发展。因菊花被视为长寿之物,因此,宫廷中向群臣赐饮菊花酒实有赐福之意。君王也可以借此和睦君臣的关系。
时至明清,重阳饮菊花酒的习俗已经衰落,取而代之的是茱萸酒和菊糕为重要节物。如明朝京城“九月九日……面饼,种枣栗其面,星星然,曰花糕。(《帝京景物略》)”又《京都风物志》:“重九日,人家以花糕为献……谓之重阳花糕。”清代浙江《象山县志》:“重阳,士人登高燕赏,以茱萸泛酒。”又见《嘉泰会稽志》载:“重阳登高,蒸米作五色糕……诸暨饮茱萸酒。”但有少数地区,将茱萸与菊花混在一起泡酒饮。如《金华府志》:“九日,以萸泛菊。”又《福州府志》“九月登高,饮茱萸菊酒。”这说明传统饮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明清重阳节饮菊花酒习俗的衰退,主要是因为明清时期重阳菊花糕的盛行,用菊花糕比用菊花酿酒更容易,而且糕与“高”谐音,况且蒸糕里也有菊花,这样可谓一举多得,完全可以取而代之。
菊花酒,是用菊花酿制的酒。早在《礼记》中就有“菊有黄华”之美赞。菊花的别称不少,如节华、甘菊、家菊、甜菊花、药菊、馒头菊等。菊花含有挥发油、菊甙、腺嘌呤、胆碱、水苏碱、维生素A、维生素B1等,其性味甘苦,微寒,疏风清热,明目解毒。早在《荆楚发时记》中就有记载说:“九月九日……饮菊花酒,可令人长寿。”陶渊明也认为“(菊花)酒能祛百病,菊解制颓龄。”有却病延年的功用。陆游一次病中饮用了菊花酒,病体很快康复了。他兴奋之余提笔写诗盛赞:“菊得霜乃荣,惟与凡草殊。我病得霜健,每却童子扶,岂与菊同性,故能老不枯。今朝唤父老,采菊陈酒壶。举袖舞翩跹,击缶歌鸣鸣。秋晚遇佳日,一醉讵可无?”诗人亲身体会到饮菊酒得健康、防衰老的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