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 分类 比较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t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认识图形到底要认识图形的什么?最直接的答案就是要认识图形的特征。通常来讲,图形的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图形的元素特征;二是图形的测量特征;三是图形的关系特征。小学生认识图形的特征是一个逻辑思考的过程,概括、分类、比较是小学生进行逻辑的主要途径。
  一、在概括中认识图形的元素特征
  对于平面图形来说,元素特征主要是指一个图形边与角的特征。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相关图形进行概括,能够快速地认识其元素特征,进而区分和辨认图形。例如,四边形有四条边和四个角,教学中我让学生先画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四边形,然后概括画出的图形有什么相同点,最后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修正对图形元素特征的理解。
  师:你们画的四边形一样吗?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生:我们画的都不一样,但有相同的地方。
  师:同桌商量一下,什么地方一样?
  生:有四条边,有四个直角。
  师:有四个直角的是什么图形?
  生:正方形或长方形。
  上述案例中,先让学生画一个四边形,然后讨论画的四边形是不是一样的,引导学生初步概括了四边形的特征。由于学生之前所认识的四边形主要是长方形,为了避免学生认识上以偏概全,我又引导学生感受长方形与四边形之间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使新课程倡导 “学得主动、学得有效、学会思考、学有乐趣”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中得到生动的诠释。
  二、在分类中认识图形的测量特征
  在学生认识了图形的元素特征后,要着重引导学生认识图形的测量特征。这里所说的测量特征主要是指图形元素的数量特征,如一个图形的对边相等情况、平行情况等等。在形式逻辑中,分类是揭示概念外延的一种逻辑方法。分类的要点主要有两个:一是要有分类的标准;二是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引导学生通过分类能够有效地认识图形的测量特征。仍以“认识四边形”一课教学为例,课堂上我设计了开放性的分类活动,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四边形的边与角,思考图形的测量特征。
  出示六个图形,分别是正方形(1号)、长方形(2号)、梯形(3号)、平行四边形(4号)、菱形(5号)、有一个直角的一般四边形(6号)。
  师:如果把这六个图形分成两类,怎么分?
  生1:有直角的分成一类,没有直角的分成一类。
  生2:全部直角的分为一类,不全部是直角的为一类。
  生3:有直角的为一类,1号、2号、6号为一类。
  师:为什么要把6号拿过去?
  生4:因为6号也有一个直角。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分类方法?
  生5:有斜边的为一类,没有斜边的为一类。
  生6:长得很像的为一类,如1号和2号为一类,4号和5号为一类,3号和6号为一类。
  师:把1号、2号、4号和5号都放在一起,有没有道理?你们想我这样放的理由是什么?
  师:长方形有什么特点?
  师:4号图形对边相等吗?
  上述案例中,我先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分类,再来讨论分类的标准与结果。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地经历对图形进行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过程,进而获得对图形特征的进一步认识与理解。在开放的分类活动中,学生不仅有机会分享他人思考的成果,而且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在比较中认识图形的关系特征
  图形的元素特征与数量特征是认识图形的两个侧面。因此,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图形的关系特征。所谓关系特征,可以理解为一个图形与其他图形之间的关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的方式认识图形的关系特征。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分类”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的比较活动。
  师:从信封里抽出三角形中的一个角,这个三角形可能是——
  生1:可能是直角三角形。
  生2:可能是钝角三角形。
  生3:可能是锐角三角形。
  (师在信封里抽出一个三角形,露出一个直角)
  生4: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师在信封里抽出一个三角形,露出一个钝角)
  生5:是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师在信封里抽出一个三角形,露出一个锐角)
  生6:是锐角三角形。
  生7:不一定,有可能是直角三角形,也有可能是钝角三角形。
  师:刚才看到一个角你们就能判断出是什么三角形,现在为什么不一定呢?再给你们看一个角。
  生8:还是不行。
  师:为什么无法确定?
  生9:因为所有三角形都有两个角是锐角。
  上述案例中,当学生在观察与比较中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建立按角分不同种类三角形的表象之后,教师通过猜三角形的游戏,丰富了学生对各类三角形的形象感知,让学生在比较中发展空间观念,学会认知的方法。
  总之,认识图形是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概括、分类、比较入手,认识图形的元素特征、数量特征与关系特征。
  (责编 杜 华)
其他文献
布罗茨基。图/IC  1970年,俄裔美籍小说家纳博科夫在读了一位苏联青年诗人的长诗之后,给这位作者寄了一条牛仔裤,这在当时的苏联还是稀缺品。流亡国外的作家索尔仁尼琴曾经表示,只要是这位诗人发表在俄语刊物上的作品,他从来不会错过。英国哲学家以赛亚·柏林描述说,读这位诗人的作品,立刻就能看出来这是天才。  诗人名叫约瑟夫·布罗茨基。一个出生在苏联的诗人,一位漂泊了半辈子的流亡者,一名犹太人,用俄语和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设计是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过程的关键,也是数学课堂的首要选择。  教育学上把问题定义为“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问题设计就是设计一个(或一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学数学”,增长知识,发展能力。一个好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思考。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好问题?怎样设计问题才能促进数学课堂的和谐呢? 
谐音成诗    老师在课堂上朗诵诗词,并要求堂下学生记笔记  老师诵读到题为《卧春》的诗:  “《卧春》,暗梅幽闻花,卧枝伤恨底。遥闻卧似水,易透达春绿。”  一名学生天生痴傻,竟是如此记的:  “《我蠢》,俺没有文化,我智商很低。要问我是谁,一头大蠢驴。”  笔记本交上,老师看后昏去一周不觉醒,学校因此而放假,学生高兴得蹦上了天。    这就叫懒惰    课堂上,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  题目是:
【摘 要】学好语文的因素之一就是学会阅读,而学会阅读的因素之一就是学会朗读。学生只有深入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带入自己的情感,体悟作者的感受,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因此,朗读教学也是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方法  朗读不仅是用语言将文章表述出来,更是需要眼、耳、脑、口并用的活动。朗读对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是非常有好处的。基于此,教师要重视朗读教学,利用朗讀让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37~38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过程,掌握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2.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初步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师:小朋友们,春天到了,小动物们出来采果子了。瞧,它们来了。(多媒体播放,小动物采果子的情景)你们认识它们是谁吗?
《唐国史补》中有个故事,李勉做开封县尉的时候,曾动用手中的权力让一个囚犯活了命。数年后,在河北地面遇到了他。故囚一家非常热情,竭尽全力款待他。私下里,两口子就如何报答恩人进行了讨论。故囚说:“这是救我活命的人,如何报答呢?”商量到最后发现无以为报,女主人说:“若此,不如杀之。”故囚心动。  这故事有点像《三国演义》里的曹操。  当初,曹操刺杀董卓未果,和陳宫去投奔父亲的故交吕伯奢。吕大喜。安排二人
[摘要]数学学习,应依据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规律,从学生的认知视角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弄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深度学习,自我领悟。在“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中,以问题引领,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思考,从而达到自主建构知识的目的。  [关键词]探究;自主建构;思维;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32—0069—02 
“对话”是课程改革所提倡的重要理念之一。叶澜教授也曾说过:“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中共同创意的过程。”但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大多数教师只重视“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而忽略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从而构筑理想课堂呢?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想与文本对话  情境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支撑点,创设
图/IC  5月17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集中通报典型案例,湖南株洲市由于污水管网改造滞后,雨污混流水直排湘江被通报。在这份通报中,最引人注意的莫过于“管网改造数据失真”这一问题。两个数据  这一事件,前后经历了半个多月时间。  4月初,中央第六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湖南后,向该省住建厅和株洲市住建局调取管网相关数据。株洲市住建局4月14日报送的《关于走访问询具体交流内容的有关资料》显示,“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