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it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研究中国山水画,就必然涉及到传统(临摹)与现实(写生与创作)两大问题。解决这两个方面,是画好中国山水画的关键。对此,“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一剂良药。
  关键词:山水画;传统;写生
  一、关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由唐代著名画家张璪(约735-785)提出,据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10记载:“张璪,字文通,吴郡人。初,相国刘晏知之,相国王缙奏检校祠部员外郞,盐铁判官。坐事贬衡州司马,移忠州司马。尤工树石山水,自撰《绘境》一篇,言画之要诀,词多不载。初,毕庶子宏擅名于代,一见惊叹之。异其唯用秃毫,或以手摸绢素,因问璪所受,璪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毕宏于是阁笔。可见这八字对中国山水画个中的高度概括及其理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外以“造化”为师,内以“心源”为质,阐明了其山水画理念是主客观统一,在生动表现自然意象的同时传达出画家的主观情趣。对后世的山水画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陈姚最《续画品》中也强调“学穷性表,心师造化”;
  唐李嗣真《续画品录》也云:顾生思侔造化,得妙悟于神会。
  北宋范宽一生只留下一句论画之语,即是关于造化和心关系的:“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据《宣和画谱》卷11),主张心统造化,画出心中之造化。
  明董其昌有不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不可为画之语,他认为师造化不仅要师法山川之外在形态,更要把握其生生不息,无往不复的内在精神,要“丘壑內营”。
  清石涛: “此予五十年前未脱胎于山川也,亦非糟粕其山川,而使山川自私也。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所以终归之于大涤也。”(《苦瓜和尚画语录.山川章第八》),山川和我已经“迹化”,我是山川的代言人,所以一切都归之于大涤,即是归之于“心源”。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八字金言,从其一提出,就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山水画坛,为一代代的山水画家在迷茫之中点亮了一盏明灯,指引着他们披荆斩棘,给他们在对待传统(临摹)与现实(写生与创作)问题上予巨大启示,使他们能在山水画上勇攀高峰。
  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与山水画优秀传统
  外师“造化”,笔者认为此造化并非仅指客观自然,对其写生,还应包括优秀中国山水画传统,因为传统的优秀山水画也是在此原则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是符合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原则的,此“传统”是值得外师的,但应该注意的是:我们可以学习它,临摹它,借鉴它,从它身上 吸取到自身需要的营养,但不能食古不化,泥于古人窠臼。
  在这一点上,中国当代山水画家傅抱石就做得很好,他高呼笔墨当随时代,反对程式化,僵化的,脱离现实生活感受,只是玩弄笔墨游戏的山水画,他崇尚石涛的创新精神,有感于石涛文字:“画有南北宗,书有二王法,张融有言: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今问南北宗,我宗耶?宗我耶?一时捧腹曰:我自用我法。”他学习临摹优秀传统山水画,而不仅仅沉浸于古人山水笔墨程式而陷入泥古不化之境地。这显然得益于他对“中得心源”的完美体悟。北宋时杨岐派禅师道完有一次上堂说法:“古人见此月,今人见此月,碧潭光皎洁,决定是心源,此说更无说。(《正灯会元》卷18)心源即是这恒长不变的明月,心源即为心之源,即真如、即般若、即智慧。“中得心源”就是在对古人优秀传统的妙悟中回归真性,点亮智慧之灯,以智慧之灯去照耀,傅抱石正是以他独有的艺术创作智慧在传统山水画汇总出入自如,颉取其精华为其所用。如他1925年创作的《竹下骑驴》图(133.6cm*32.2cm),款题:学米者,惟高克恭称后劲,董思白以天纵之明崛起云间,曰世之宗米,层以墨点堆成,浑无分后,未为墨也,当时的米芾在画坛影响极大,“米氏云山”也让后世擅画者痴迷,但不少人学米往往生吞活剥,傅抱石知道其中误区,从不亦步亦趋,而是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较强的个人情感,这也是他的过人之处,因而日后能成为山水画大师。
  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与山水画现实(写生和创作)
  上一节谈到了山水画与优秀传统之间的关系,创作山水画离不开对优秀传统的临摹学习与借鉴,更离不开对大自然的感悟,本节的外师造化中的“造化”即指大自然。唐元稹(779-831)在《画松诗》中就有说:“张璪画古松,往往得神骨。翠帚扫春风,枯龙戛寒月,流传画师辈,奇态尽埋没。纤枝无潇洒,顽干空突兀。乃悟尘埃心,难状烟霞质。我去淅阳山,深山看真物。元稹认为,张璪得松之“真”,而那些仿造的画师们,确使松的奇态埋没了,失去了松之“真”,为什么呢?只因画师们是仿造,他们缺少了像张璪那样用心去观察,体会古松的潇洒出尘之韵。这正印证了五代荆浩《笔法记》中所说的: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那些仿造的画师们只得到了松之“似”,而没有得松之“真”,故最后不能得到气质俱盛的艺术效果。所以诗最后元稹也说:“我去淅阳山,深山看真物。”
  历代杰出的山水画家们都极其注重对真山真水的体悟,明代沈顥在其《画麓》中就谈到:董源以江南真山水为稿本;黄公望隐虞山即写虞山,皴色俱有,旦日囊笔砚,遇二姿树态,临勒不舍;郭河阳取真云惊涌作山势,尤称巧绝。由此可见,师造化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之上,还要“中得心源”。造化是“象”,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它一旦进入人的审美视野时,就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人的主观烙印,主体的心理状态也会因此而发生变化,此时的“造化”与“心源”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主体的“意”(心源)与象(造化)开始融溶流动, “心源”得到触碰,师造化是得心源的基础,但不是所有的“造化”都能入画,还需要根据“心源”来修正眼中所见之造化,造化与心源相辅相成,相互作用,才能创造出优秀的山水画作品。
  四、结语
  当代中国的山水画创作现状不容乐观,大多数当代中国山水画家们都以凸显画面的张力和视觉冲击力为标准,形象虽然逼真了,但给人的感觉仅仅是一张画,缺少了神韵,容易使人审美疲劳,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深究。其中有创作观念、创作方法的不当,更有没有处理好“师造化与得心源”的关系问题。在当今时代,只有将继承传统;深入生活;发展创新三者结合起来,即通过外师“造化”(传统与现实),并于胸次,经过“心源”的涵养和充实,陶铸心中“万象”,内营成心中的形象,再通过画家“以己手写己心”而成纸绢上的形象,这是融合了画家人格、气质、心胸、学养等的综合反映,如此,才能推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并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山水画。
其他文献
摘 要:密尔的《论自由》自问世以来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书中第三章对个性自由进行论述,强调了个性自由的价值和习俗专制的危害,道理深入浅出鞭辟入里。本文试图从个性与习俗的关系的角度解读密尔的自由观,给高呼自由、创新却易被习俗所困的当下中国以现实的启示。  关键词:自由;个性;习俗  密尔《论自由》一书“不仅对于西方的思想界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于东方的思想启蒙和社会变革也产生了重要
期刊
摘 要:萨尔瓦多·达利,西班牙画家,是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级人物。与毕加索、马蒂斯共同命名为二十世纪最有代表性的三个画家。达利作为超现实主义绘画在美术领域的主要代表,饱受人们关注和争论。奇怪、梦呓般的形象创造,不仅启发了人们的想象力、诱发人们的幻觉,并且吸引着观赏者的视觉焦点。近乎于疯狂的想象力与现代的潜意识精神学说相辅相成造就了梦幻般的艺术样式,为20世纪的画坛增添了许多光辉。而《记忆的永恒》就是
期刊
摘 要:中国传统人物画和传统戏曲同属于中国古典主义美学范畴,传统人物画以人物来表现古典哲学及其伦理观,具有强烈的叙事性和形式感,这一点与传统戏曲是高度一致的。在画面构建和艺术表达所遵循的法则上二者又相互关联。本文试以《韩熙载夜宴图》为例,通过传统戏曲的表现特征来赏析其舞台艺术架构。  关键词:中国古典艺术;《韩熙载夜宴图》;舞台艺术  一、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舞台间架  中国古典艺术十分重视意境。意
期刊
摘 要:中外文化差异组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中外民族文化的差异。民族文化的差异中包含了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方面的差异,而科学文化差异方面又包含了审美差异等内容。本文通过中外文学形象上对人物侧重点的不同介绍了中外文学的差异,从比较文学理论角度上简述了两种民族文学的异同。并且简单的介绍了比较文学理论的概念及内容。  关键词:比较文学理论;中外文化;形象差异  一、比较文学理论  1.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出现 
期刊
摘 要:罗中立的《父亲》堪称是一幅具有划时代意义、美学价值和社会学价值的经典之作。这副作品,描绘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农形象,却像一首扣人心弦的沉重又悲怆的奏鸣曲令人震撼令人感动。  关键词:油画《父亲》;老农形象;意义;价值  对于油画《父亲》,我相信观众不会把它当作画家罗中立本人的父亲的肖象来看待,而是当作在特定年代下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 这是一个农民形象的父亲,画里的“父亲”脸上布满皱纹、
期刊
摘 要:莫奈的绘画语言在现代绘画中产生着重要影响,莫奈通过对色和光的探索,在现出色彩绚丽,光影迷离的世界。《日本桥》是莫奈后期的创作,以不同颜色为主色调的莫奈的日本桥,如同以不同音阶开启的乐章。本论文通过对《日本桥》的解析鉴赏,和自己对《日本桥》的一些欣赏心得,使我更加接近大师。感受大师!  关键词:莫奈;光与色;色彩;感受  一、 引言  1.研究对象。本文的研究对象为莫奈,莫奈的创作心路和创作
期刊
摘 要:在我国利用岩彩作为绘画素材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古朴的彩陶文化,兴于汉代的墓葬文化,而后鼎盛于唐代的工笔重彩,随着岩彩画在中国画坛的突起,岩彩画的教学在各高校也逐渐兴起。对于如何开发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探讨岩彩画的教学模式和存在的问题是本文主要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岩彩画;材料  古往今来,文人画在中国绘画中一直占据着不可磨灭的地位,但是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以及时代的进步,一种被称作”岩彩画”
期刊
摘 要:仓央嘉措在《七绝》中写道:“新茶香郁满齿唇,伴得糁粑倍美醇。情人眼里出西施,每对卿卿每销魂。”情人眼里真的可以出西施么?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本文试图从美学角度分析造成“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原因及其特点、本质,具体分析其合理性。  关键字:情人眼里出西施;美学意义  “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最早出自于清代翟灏的《能人编·妇女》:情人眼里出西施,鄙语也。在这里是贬义的,用来指责西施的误国。后来人们
期刊
摘 要:元代是一个多钟宗教并存的社会,各宗教壁画创作也必然受到重视。永乐宫壁画的色彩体系,直接影响了当时及其后的宗教壁画创作。本文以永乐宫壁画中的《朝元图》为主,从色彩构成的三个角度分别进行分析。  关键词:元代;壁画;永乐宫;朝元图;色彩  元代在建国初期道教被提倡,统治阶级需要利用宗教维系和巩固政权,宗教也需要借组政治庇护求得生存和发展,广大人名群众在岁无宁日,生存得不到保障时也渴望从宗教中获
期刊
摘 要:在中学美术美术课程标准中,鉴赏被定义为媒介与艺术形式,逐步运用感知以及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以获得审美的享受,并理解美术现象与作品的创造活动。在中学美术里,将美术批评适当引入美术鉴赏教学,能够使学生真正的成为一个鉴赏活动的参与者同时,也能够成为一个体验者和批评者,实现美术鉴赏教学的价值,学生们从美术作品中进行体验、感觉、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知识的过程。为此,笔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