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现状与研究

来源 :教育界·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ly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建立以来,各部门紧紧围绕落实新的资助政策体系开展了大量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教育事业的持续、协调和健康发展,对于维护学校和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仍存在着诸如部分资助政策不合理、资助主体单一,受助面窄、资助中重“经济”,轻“精神”、贫困生认定困难和受助学生后续管理欠缺与诚信较差等问题,急需完善。
  【关键词】高校 经济困难 资助
  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问题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1997年,中国高等教育并轨制度开始实施,大学生上学难的问题随之出现。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629万人,是1998年的5.9倍,高校在校人数达2400万人,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在我国,据教育部调查统计,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15-30%,其中特别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8-15%。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资助体系也随之不断地变革。建国60年以来, 政府对大学生的资助政策从“免学费加人民助学金”到奖学金为主,再到政府为主的多元资助体系,表明对大学生的资助政策正在日益完善。2007年5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除了政府的资助外,各高校还利用自有资金、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资金等,设立了各种奖学金、 助学金,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
  一、我国目前贫困生资助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资助政策不合理
  近年来,我国对大学生的资助政策逐渐形成了以“奖、贷、助、勤、补、减、免”等多元化资助体系,为解决高校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但是一些政策与贫困生的实际状况脱节,违背了资助的初衷,过多地关注贫困生的“优”而忽略了“贫”。那些学习成绩一般的贫困生大多来自偏远地区,由于经济和教育的落后,能进入大学读书已经实属不易,再加上部分政策过多地关注贫困生的“优”,而使他们需要花费大量的业余时间去勤工俭学,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则大大缩减。相反,一部分成绩优异的贫困生可能多次受到资助。因此,高校贫困生受资助过程中“贫富差距”现象也突显出来。
  (二)资助主体单一,受助面窄
  我国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目前大多来自政府资助。与西方发达国家贫困生资助经费来源构成比较,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吸纳社会投资、个人捐赠等非政府渠道的资金比例很低。
  (三)资助中重“经济”,轻“精神”
  目前高校关注更多的是如何增加贫困生的经济资助,对于如何解决贫困生的精神贫困或心理问题则关注较少。大部分贫困生来自经济和教育欠发达地区,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再加上因经济困难产生的生活和心理方面的压力较大,在社会交往方面也缺少锻炼。在应对贫困的过程中,不少贫困生存在焦虑、抑郁心理;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易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在为人处世方面往往出现偏激行为。
  (四)贫困生认定困难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不同地区间的生活指数差距较大,很难制定全国统一的贫困生界定标准。目前只有一个较为模糊的标准: 凡是学生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平均生活线的就算贫困生。实践中,高校对贫困生的认定仅仅依赖于学生入学时填写的《家庭经济调查表》、学生生源地贫困证明或学生个人的贫困申请。这些证明贫困的资料都是学生单方面出示的,资助工作随意性很大,操作透明度不高。同时,由于大多贫困生来自比较偏远的地区,对国家的资助政策不甚了解,缺乏争取资助的意识,还有部分贫困生由于自卑,羞于说明贫困情况,致使得不到资助。
  (五)受助学生后续管理欠缺与诚信较差
  在高校经济困难体系过程中,我们更多地重视对学生的经济资助,而高校育人的功能发挥得却很少。由于从我国高校资助政策上来说,受资助的学生是不具备任何法律上的义务。因此,高校工作者虽然规定了受资助的学生必须参加一定数量的公益活动和义务劳动,但这种规定大多也是以倡议的形式进行,并不具备任何强制执行力。因此对受资助学生的后续跟踪与反馈就显得更加重要。
  国家助学贷款,作为解决学生学费的主要途径,能够帮助缓解上学压力。然而部分贫困生毕业后不能按照约定偿还贷款,造成银行财产损失。据不完全统计,助学贷款违约率高达28.4%,高违约率导致许多银行不愿再对贫困大学生发放助学贷款。
  二、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建立
  (一)全程育人,建立一贯制帮困工作系统
  1. 系统建立贫困生档案,对贫困生进行摸底、复查
  准确确定贫困生,将学校有限的资助资金真正“助”给家庭确实困难的学生,是高校做好贫困生工作的先决条件。按照国家对贫困生的界定,学校制定贫困生评定体系,指导贫困生的界定工作。同时加强对贫困生的调查审定工作, 实行动态管理,准确认定贫困生的身份和随时了解贫困生的家庭经济变化情况。既要防止出现“贫困生一定终身”, 又要对家庭突发困难的“新”贫困生及时帮助和关心, 确保贫困资助真正资助给最需要的同学。
  2. 加强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在心理上,要让贫困生放下心理包袱,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迎接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对于家庭困难的同学,我们帮助他们树立健康、向上的信心,不被眼前一时的困难吓倒,在学习上刻苦努力、工作上认真负责、生活上不卑不亢、思想上积极向上,要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豪迈与气魄。同时在平时生活中,通过与贫困生的直接沟通与交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对于他们出现的困难,尽我们所能,及时给予帮助,为其排忧解难。
  (二)全方位育人,搭建帮困立体化架构
  1. 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工作”
  尽最大的力量给予贫困生帮助。学费对大部分家庭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尤其是农村贫困的地区,而国家助学贷款给同学带来了帮助,学校要开展为部分贫困生进行减免部分学费的活动。同时还积极协助学校做好减免学费工作,对需要减免学费的同学,要求他们准备好相关材料,到期上交学校相关部门。   2. 做好困难补助
  主要困难补助类型有政府助学金、减免学费、金秋助学金、特困生补助、勤工岗位津贴。
  3. 社会介入,开拓物资渠道,慈善事业协助帮困
  为了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 国家、学校下拨专项经费予以帮助。但是, 面对如此庞大的贫困生队伍, 来自各方面的扶助资金就显得“粥少僧多”了。为此我们主动采取办法, 积极拓宽资金渠道, 动员全校教职工和社会各种力量为困难学生提供帮助。
  在注意做好经济资助工作的同时, 大力加强对贫困学生勤工助学活动指导和支持, 是我们扶贫济困的另一重要措施。为了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在校内充分挖掘潜力, 广泛开辟勤工助学岗位, 在校内分别开辟了图书馆助理、勤工助学超市、洗衣房、宿舍巡视员、食堂等固定勤工助学岗位, 把对贫困生的资助从无偿变为有偿,帮助一部分特困学生走出困境。
  (三)全员育人,拓展帮困多元化形式
  开展学生品德教育的主体不仅仅是学生管理者的职责,应是所有教育者共同的责任,一个好的品德教育队伍,直接影响品德教育的效果。通过品德教育,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让他们学会用感恩的心回报社会。凝练一支以专业教师为主的学生品德教育队伍,全院行政教学人员、教师,不论职称职务高低,党政融合,齐心协力与学生零距离接触,直接参与学生的品德教育,做到全员育人,以教师的师德推进学生的品德教育。
  【参考文献】
  [1]余秀兰.60年的探索:建国以来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探析.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8(1):151-163.
  [2]肖阳.略论高校现行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与改进[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74-76.
  [3]曾练武,贺春生.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问题分析及其解困途径[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76-178.
  [4]王霞,冯文全.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11(28):99-101.
  [5]张东萍.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2(25):13-14.
  [6]林添福.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面临的新问题及对策[J].改革与开放,2008(5).
其他文献
在我国高等教育稳定发展的时期,提高教学和服务质量很重要。高等教育院校后勤服务管理应该适应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实现转型发展,更好的实行后勤服务管理职能,促进高等教育院校的健
【摘 要】笔者通过对干部档案中“三龄一历”信息的审核认定,发现存在内容失真现象。本文从分析干部档案的“三龄一历”信息失真存在的原因入手,概述“三龄一历”的认定标准,进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对策。  【关键词】干部人事档案 三龄一历 审核认定  近年来,各高校都在不同程度的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干部公开选拔、岗位绩效管理、人才引进等新举措。“三龄一历”即:年龄(出生日期)、党龄(入党时间)、工龄(参加
【摘 要】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对公众民意进行表达和传播的一种新形式,它对于公共事务的处理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所以政府必须以正确的逻辑对网络舆情进行治理。在本文中,笔者对网络舆情的作用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在政府部门在对其进行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网络舆情 治理 政府逻辑  一、网络舆情的作用  1. 倾听民情的新工具  进入21世纪以来网络公共空间已经成为了一个聚
【摘 要】智能手机是信息化的产物,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智能手机在给人们带来众多便利的同时,也给中职中专的学生管理提出了挑战。中职中专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进入社会就业,中职中专学校就是半个社会,作为中职中专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像初中、高中一样把手机堵在门外,更不能不闻不问,听之任之。我们要由“理”入手,“管”“理”并行,提高中职中专学生管理的效率与效果。本文将从中职学生使用手机的现状、利弊、解决的对策
【摘 要】伴随着各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党员工作的发展与培养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高职院校中,因为学生在校时间相对较短,水平相对低一些,导致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更是一路荆棘。因此,如何做好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培养出不仅有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学生,而且在政治上也拥有过硬技术的应用型人才,这应该是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中心和重心。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党员 发展工
【摘 要】笔者以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为平台,通过对民办艺术类高职院校教学特点和学生特点的分析,找出适合民办艺术类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即通过大力发展“五分钟德育”教育,把德育教育目标和专业课相结合以及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努力使学生从德育教育中真正受益,能够使自身素质得到提高。  【关键词】民办艺术类高职院校 德育教育 有效性  民办艺术类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经过多年发展取得很大进步,但仍存在
【摘 要】事业单位人员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价值理念上的偏差在实际培训工作中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思想认识不端正、战略指导不得力、调查分析未落实、师资力量有欠缺、评估制度不到位等。在进行原因分析的基础上,纠正人员培训工作的理念偏差必须要抓好四要素,即培训工作具体化、培训主体市场化、培训管理组织化和效果反馈常态化。  【关键词】事业单位 人员培训 价值理念  社会在发展,事业单位的人员培训日益受到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