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省建水县曲江镇欧营小学是1883年创办的一所村办小学,学校至今还留有一块清朝嘉庆年间的匾额,上题“各造其极”。可见,古代的教育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古板。
“一个人如果任其花园中的植物自然发展,他很快就会惊奇地发现花园里长满了野草,而且连植物最基本的特点都发生了变化。因此,如果这个花园还要作为植物的培育地,换句话说,如果要使这个花园超越无情的自然力量的法则,那么就必须有一个园丁的塑造能力。园丁所要做的是:为植物生长提供合适的环境,或者排除不良影响,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悉心照管需要照管的事物,并且无情地消灭那些将夺取更优良植被的营养、空气、光线和阳光的野草。”我们也许会惊奇地发现,纳粹思想家达雷的这段话,似乎可以用来描述我们现实中的教育行为——为求安全,把学生装进笼子;要得稳定,大人的话学生要不折不扣地听;因为统一,把学生放进框框,毁掉想象。
教师是用自身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以人为本,倡导宽容,允许差异,而不是用锋利的工具修剪学生。如果教师真是在从事园艺活动,那么,在一种选拔与淘汰机制下,自然就会有一些教师将那些升学无望的学生视为野草,并将他们排除在教育关爱之外,甚至无情地除掉。你敢说现实中这样的事还少吗?
教育部颁布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学生“穿戴整洁,朴素大方,不烫发,不染发,不化妆,不佩戴首饰,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穿高跟鞋”。这已经规定得够细致了,可还有学校要求老师要随时跟学生的发型较劲:2008年8月24日,昆明某中学颁发《学生仪容仪表规范公约》规定学生的发型:“男生不留长发,要求做到前不扫眉,旁不遮耳,后不擦领,不许剃光头;女生不准披头散发或束怪发,不烫发、不染发、不盘发、不压直板、不打摩丝、不梳各种怪异刘海。”今后,学校是不是要给每位老师配发一把可以随时修剪头发的剪刀?
每个人都有他独自的潜能,而且遵循着其独特的成长轨迹发展,教育者应找到并引导他正确地开发这种潜能。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瓦拉赫中学时父母为其选择学文学,老师评价他“学习用功,过分拘泥,难造就文学之材”。他的父母立即让他改学油画,但他不善构图,成绩全班倒数第一。就在多数人看来他没啥出息时,化学教师却发现他做事一丝不苟,建议他学化学。这一下就点燃了他的智慧之花和潜能之渊,经过努力,他终得其所。
人不能都成为什么奇才和大家,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他应该成为的那个身心健康而有所作为的人。令人遗憾的是,我们长期以来都不顾孩子的成长需求,不研究、不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发展需要,而是像《病梅馆记》中那个“鬻梅者”一样,按照文人画士欣赏梅的标准和夭梅的手段,肆意“斫其正、删其密、锄其直、遏其生气”,故使“江浙之梅皆病”了。浙江金华四中某高中生因忍受不了成绩名次和家长的压力,竟将其母打死,这不正是那落后、保守、不合人性的教育要求所吞下的苦果吗?我们长期以来的那种恨铁不成钢的愿望似乎可敬,但人生来哪能都是钢呢?有人本来就是一块铁,你为什么不让他锻成一块好铁,一定要强迫其成钢呢?
1922年在中国诞生的壬戌学制,以7项标准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一是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二是发挥平民教育精神;三是谋个性之发展;四是注意国民经济力;五是注意生活教育;六是使教育易于普及;七是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看过这些标准,再看看那个“各造其极”的牌匾,我真不知道我们今天的教育理念到底前进了多少。
“一个人如果任其花园中的植物自然发展,他很快就会惊奇地发现花园里长满了野草,而且连植物最基本的特点都发生了变化。因此,如果这个花园还要作为植物的培育地,换句话说,如果要使这个花园超越无情的自然力量的法则,那么就必须有一个园丁的塑造能力。园丁所要做的是:为植物生长提供合适的环境,或者排除不良影响,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悉心照管需要照管的事物,并且无情地消灭那些将夺取更优良植被的营养、空气、光线和阳光的野草。”我们也许会惊奇地发现,纳粹思想家达雷的这段话,似乎可以用来描述我们现实中的教育行为——为求安全,把学生装进笼子;要得稳定,大人的话学生要不折不扣地听;因为统一,把学生放进框框,毁掉想象。
教师是用自身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以人为本,倡导宽容,允许差异,而不是用锋利的工具修剪学生。如果教师真是在从事园艺活动,那么,在一种选拔与淘汰机制下,自然就会有一些教师将那些升学无望的学生视为野草,并将他们排除在教育关爱之外,甚至无情地除掉。你敢说现实中这样的事还少吗?
教育部颁布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学生“穿戴整洁,朴素大方,不烫发,不染发,不化妆,不佩戴首饰,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穿高跟鞋”。这已经规定得够细致了,可还有学校要求老师要随时跟学生的发型较劲:2008年8月24日,昆明某中学颁发《学生仪容仪表规范公约》规定学生的发型:“男生不留长发,要求做到前不扫眉,旁不遮耳,后不擦领,不许剃光头;女生不准披头散发或束怪发,不烫发、不染发、不盘发、不压直板、不打摩丝、不梳各种怪异刘海。”今后,学校是不是要给每位老师配发一把可以随时修剪头发的剪刀?
每个人都有他独自的潜能,而且遵循着其独特的成长轨迹发展,教育者应找到并引导他正确地开发这种潜能。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瓦拉赫中学时父母为其选择学文学,老师评价他“学习用功,过分拘泥,难造就文学之材”。他的父母立即让他改学油画,但他不善构图,成绩全班倒数第一。就在多数人看来他没啥出息时,化学教师却发现他做事一丝不苟,建议他学化学。这一下就点燃了他的智慧之花和潜能之渊,经过努力,他终得其所。
人不能都成为什么奇才和大家,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他应该成为的那个身心健康而有所作为的人。令人遗憾的是,我们长期以来都不顾孩子的成长需求,不研究、不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发展需要,而是像《病梅馆记》中那个“鬻梅者”一样,按照文人画士欣赏梅的标准和夭梅的手段,肆意“斫其正、删其密、锄其直、遏其生气”,故使“江浙之梅皆病”了。浙江金华四中某高中生因忍受不了成绩名次和家长的压力,竟将其母打死,这不正是那落后、保守、不合人性的教育要求所吞下的苦果吗?我们长期以来的那种恨铁不成钢的愿望似乎可敬,但人生来哪能都是钢呢?有人本来就是一块铁,你为什么不让他锻成一块好铁,一定要强迫其成钢呢?
1922年在中国诞生的壬戌学制,以7项标准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一是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二是发挥平民教育精神;三是谋个性之发展;四是注意国民经济力;五是注意生活教育;六是使教育易于普及;七是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看过这些标准,再看看那个“各造其极”的牌匾,我真不知道我们今天的教育理念到底前进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