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627(2017)9-0164-01
转眼,进入特殊教育学校25年。进行美术教育已经有十几年了,近几年来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美术课称得上好?怎样上好美术课呢?在思考的同时,我把自己认为正确的理念放到课堂里,在一次次实践的检验中寻找答案。
一、精彩的导入必不可少
美术课的准备绝不仅仅是教具的准备,它要有更广泛的内容。比如在《团包手工》这一课里,教具是制作好的手工礼物,为了让课堂更有氛围,我试着准备了优美动听的儿童歌曲,歌曲在课堂气氛的烘托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另外在《时间告诉我》这一课上,我还为聋生同学们准备了关于钟表的谜语,不仅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还拓展了课堂的知识内容。除了有形的课堂资源的准备之外,更要准备的是老师多方面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虽然学生们的生理具有这样那样的特殊化,但是他们求知的心灵和对美的追求同样有着渴望,这得靠老师长期的积累。
二、寓教于乐、收放自如
课堂教学当然是重点,很多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这里我想谈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和引导儿童自由创作可能会出现的无序性的矛盾。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是上好课的保证,这是大多数教师认可的原则。但有些类型的美术课往往不需要这群特殊的孩子规规矩矩端端正正地作业,比如一些手工课,需要几个儿童合作完成,小朋友凑在一起难免会各抒己见,不会像成人那样有克制力,这样势必造成纪律不好。还有一些绘画课为了更好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加入了游戏、舞蹈等活泼的形式,课堂也会显得杂乱,问题是这样形式上的“乱”并非无效。国外的老師在上美术课不需要孩子坐得端端正正,他们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创作,可以画在桌子上,可以“乱涂乱画”。学生作画时可以戴耳机听音乐,边听自己喜欢的音乐边作画。我想这在国内肯定是禁止的。学校要求课堂必须有秩序,但一味的整齐往往会抹杀孩子的个性,限制孩子的创造性。怎样兼顾呢?那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上的收放自如,既不放纵,也不压制。
三、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
大人看孩子的画往往摇头,画的是什么呀,乱七八糟!殊不知,儿童绘画贵在无序、天然童真,去雕饰的浪漫稚拙,而且个性鲜明,想象力丰富。有的孩子喜欢色彩,有的孩子画画喜欢用线条。还有的孩子只喜欢画抽象的形状。所以对于儿童画的批改、评价应该有多重的标准,要善于发现儿童画中闪光的东西。
课程标准是新的,儿童是新的,在教学中肯定会有更多的新问题新现象新思路值得我们去思考,这确实是十分有意思的事情。美术课要想上好,还真不是那么容易,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的情景创设、环节安排、个性辅导、多样评价以及课后的反思等等一样都不可少,都需要美术老师精心去下功夫来思考、推敲。
四、在美术课中如何去激发学生的灵性
在我的眼里,爱画画的孩子都是聪明的孩子。他们用五彩的画笔画出了许多可爱的画面。那是孩子们眼中的世界,是那么的纯洁、那么的美丽,充满了灵性。
我一直都认为,教学生画画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让他们画得如何如何像,或者如何如何漂亮,而是要激发他们的灵性,即对世界的感悟。因此,我在教学中一直坚持开往式的教学,给孩子们充分的想象空间和发挥他们的自由性、自主性,具体来说可以概括为八个字:诱“感”、引“悟”、玩“味”、尝试。
诱“感”。就是引导学生从学习、生活和大自然中去感受、感覺美的东西。在给低年级教学中,让我体会最深的是:有些学生在幼儿时就喜爱绘画,但在我们农村,由于美术幼儿教师的缺乏,在幼儿园时期不能得到很好的诱导,而不能很好地发展他们以事物的感知能力。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就经常带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写生,培养他们的写生习惯,启发学生如何去观察,如何去感受生活中的美。使他们能够在以后的生活中发现美、营造美,从而使他们感受生活中的情趣。
引“悟”。就是引导学生从某一件事情或某一个故事中领悟出一定的道理,在绘画中就是明白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和美术技能。如:在一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明白波浪线条给人一种舒展流畅的感受觉,而锯齿形线条会让人感觉到紧张和尖锐。我就给学生讲了一个《狮子的头发》的故事,让学生从故事中领悟到这两种不同的线条会给我们两种不同的视觉效果使学生在听故事中接受知识;在教《色彩的冷暖》一课中就引导学生想象在夏天如果让他们住在这样的两种环境中会有什么样的感受:1.一间刷满红色墙壁的房间;2.一间刷满浅绿和浅蓝色的房间。引导学生学的既轻松又能自己感受出色彩在生活中的作用。玩“味”。就是在玩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出自己的感受,从中体味生活中的美。在小学美术第三册中有一课的内容是要求学生把下雨天的情景画出来,在上这一课时我选了一个下雨天,让学生打上雨伞走到街上观察街上的行人:街人的行人有的顶着风雨加快了脚步,有的打着伞漫步在雨中,孩子们若无其事地说笑玩闹,人闪的神情显得悠闲、轻松,同时学生注意雨中人们的各种不同表现。对于雨,每个人在不同的时刻有不同的感受,这样让学生自己去体味后,再鼓励他们把各自的感受画出来,这样学生就觉得学的很有意思。这就是从玩中去体“味”。
相信在我们这片特殊教育的天地里,一样有着春、夏、秋、冬不同的风景,我热爱我的学生们,热爱我的美术课。
转眼,进入特殊教育学校25年。进行美术教育已经有十几年了,近几年来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美术课称得上好?怎样上好美术课呢?在思考的同时,我把自己认为正确的理念放到课堂里,在一次次实践的检验中寻找答案。
一、精彩的导入必不可少
美术课的准备绝不仅仅是教具的准备,它要有更广泛的内容。比如在《团包手工》这一课里,教具是制作好的手工礼物,为了让课堂更有氛围,我试着准备了优美动听的儿童歌曲,歌曲在课堂气氛的烘托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另外在《时间告诉我》这一课上,我还为聋生同学们准备了关于钟表的谜语,不仅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还拓展了课堂的知识内容。除了有形的课堂资源的准备之外,更要准备的是老师多方面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虽然学生们的生理具有这样那样的特殊化,但是他们求知的心灵和对美的追求同样有着渴望,这得靠老师长期的积累。
二、寓教于乐、收放自如
课堂教学当然是重点,很多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这里我想谈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和引导儿童自由创作可能会出现的无序性的矛盾。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是上好课的保证,这是大多数教师认可的原则。但有些类型的美术课往往不需要这群特殊的孩子规规矩矩端端正正地作业,比如一些手工课,需要几个儿童合作完成,小朋友凑在一起难免会各抒己见,不会像成人那样有克制力,这样势必造成纪律不好。还有一些绘画课为了更好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加入了游戏、舞蹈等活泼的形式,课堂也会显得杂乱,问题是这样形式上的“乱”并非无效。国外的老師在上美术课不需要孩子坐得端端正正,他们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创作,可以画在桌子上,可以“乱涂乱画”。学生作画时可以戴耳机听音乐,边听自己喜欢的音乐边作画。我想这在国内肯定是禁止的。学校要求课堂必须有秩序,但一味的整齐往往会抹杀孩子的个性,限制孩子的创造性。怎样兼顾呢?那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上的收放自如,既不放纵,也不压制。
三、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
大人看孩子的画往往摇头,画的是什么呀,乱七八糟!殊不知,儿童绘画贵在无序、天然童真,去雕饰的浪漫稚拙,而且个性鲜明,想象力丰富。有的孩子喜欢色彩,有的孩子画画喜欢用线条。还有的孩子只喜欢画抽象的形状。所以对于儿童画的批改、评价应该有多重的标准,要善于发现儿童画中闪光的东西。
课程标准是新的,儿童是新的,在教学中肯定会有更多的新问题新现象新思路值得我们去思考,这确实是十分有意思的事情。美术课要想上好,还真不是那么容易,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的情景创设、环节安排、个性辅导、多样评价以及课后的反思等等一样都不可少,都需要美术老师精心去下功夫来思考、推敲。
四、在美术课中如何去激发学生的灵性
在我的眼里,爱画画的孩子都是聪明的孩子。他们用五彩的画笔画出了许多可爱的画面。那是孩子们眼中的世界,是那么的纯洁、那么的美丽,充满了灵性。
我一直都认为,教学生画画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让他们画得如何如何像,或者如何如何漂亮,而是要激发他们的灵性,即对世界的感悟。因此,我在教学中一直坚持开往式的教学,给孩子们充分的想象空间和发挥他们的自由性、自主性,具体来说可以概括为八个字:诱“感”、引“悟”、玩“味”、尝试。
诱“感”。就是引导学生从学习、生活和大自然中去感受、感覺美的东西。在给低年级教学中,让我体会最深的是:有些学生在幼儿时就喜爱绘画,但在我们农村,由于美术幼儿教师的缺乏,在幼儿园时期不能得到很好的诱导,而不能很好地发展他们以事物的感知能力。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就经常带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写生,培养他们的写生习惯,启发学生如何去观察,如何去感受生活中的美。使他们能够在以后的生活中发现美、营造美,从而使他们感受生活中的情趣。
引“悟”。就是引导学生从某一件事情或某一个故事中领悟出一定的道理,在绘画中就是明白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和美术技能。如:在一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明白波浪线条给人一种舒展流畅的感受觉,而锯齿形线条会让人感觉到紧张和尖锐。我就给学生讲了一个《狮子的头发》的故事,让学生从故事中领悟到这两种不同的线条会给我们两种不同的视觉效果使学生在听故事中接受知识;在教《色彩的冷暖》一课中就引导学生想象在夏天如果让他们住在这样的两种环境中会有什么样的感受:1.一间刷满红色墙壁的房间;2.一间刷满浅绿和浅蓝色的房间。引导学生学的既轻松又能自己感受出色彩在生活中的作用。玩“味”。就是在玩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出自己的感受,从中体味生活中的美。在小学美术第三册中有一课的内容是要求学生把下雨天的情景画出来,在上这一课时我选了一个下雨天,让学生打上雨伞走到街上观察街上的行人:街人的行人有的顶着风雨加快了脚步,有的打着伞漫步在雨中,孩子们若无其事地说笑玩闹,人闪的神情显得悠闲、轻松,同时学生注意雨中人们的各种不同表现。对于雨,每个人在不同的时刻有不同的感受,这样让学生自己去体味后,再鼓励他们把各自的感受画出来,这样学生就觉得学的很有意思。这就是从玩中去体“味”。
相信在我们这片特殊教育的天地里,一样有着春、夏、秋、冬不同的风景,我热爱我的学生们,热爱我的美术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