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承到创新:学校发展的应然与必然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gqzhin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样看待学校文化?怎样构建学校文化?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我看来,文化是一条流动的河,从“过去”经“现在”流向“未来”,其实质应该是传统与当代及未来预期的有机整体。一所学校若要发展,就应该正确认识传统中可弘扬的内在元素,在传承的基础上积极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重构。在历史、当下、未来的融通与碰撞下,我与伙伴们确定了哈尔滨市继红小学校发展的整体思路:由优质走向品牌。
  学校文化创新的内生动力——“历史自觉”
  “历史自觉”是在对学校发展演变的规律和趋向的深刻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对自身的历史定位。学校的管理者只有对学校历史有清醒、理性、能动的认识,才能让学校文化从昔日文化中“生长”出来,并在“再生”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这一过程,必然带来学校的突进。
  早在20世纪90年代,继红小学就以“大练基本功”享誉省内外。搜寻过去与现在师生认知结构中的“衔接点”,我们找到了“红杉精神”的文化浸润。审视继红每一段走过的历程,我们在厚重的积淀中找到团队发展的“根系”和“支点”——“长板先行、短板增值、间隙加密”。基于对历史的深刻自觉,我们确立了今后继红小学发展的第一条路径:师资队伍建设突进,学校面向2035年,于初衷坚守中革新。在此基础上,谋划出三个具体落实项目——
  传承“红杉精神”之深远,实现交替领跑以创新。由继红传统中的“一群领跑的人”向“一群奔跑的人”的团队发展态势突进,形成“道德领跑、能力领跑、意识领跑、学识领跑”四维领跑场。每个人在不同的跑场中,从模仿借鉴的“跟跑”,到吸收内化的“并跑”,进而到自主创新的“奔跑”。
  传承“木桶原理”之统揽,探求联盟发展以创新。木桶的容量主要取决于短板的高度。在学校文化深度建构的过程中,我们将“导师联盟”作为第一推动力,建立“奔跑者发展联盟”模式,科学架构联盟运作的组织形态,从“专题导向、长板引领、多板跟进、常态指导”四个层面加大“短板”的增值力度,注重联盟之间和联盟内部成员间的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借力成长。
  传承基本功训练之大成,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以创新。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意”三个维度的专业基础性素养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专业核心素养+专业持续性素养+专业支持性素养”的“互联网+”教师专业素养模块。同时,将课题研究作为教师发展的最佳路径,树立“难题”变“问题”、“问题”变“课题”的意识,实现教师由“书匠型”向“研究型”“专家型”转变、由“被动发展”向“主动发展”转变。
  站在传承的立场上,找到学校发展的内源性,思考其创生性,学校办学特色的确定和形成便有了内在的逻辑依据。将“历史自觉”纳入办学的哲学思维之中,学校管理者读懂了历史,找到了学校发展的内在依据,也就把握了现实和未来,传承本身就成了创新。
  学校文化创新的思考基点——“当下语境”
  “当下语境”是不断发展着的历史范畴,任何学校的历史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过去时,我们必须带着新的观念去审视传统,使新政策或新理念以契合学校文化特征的方式得到落实,使社会和教育的发展逻辑成为学校自身发展的逻辑。
  “前世”铸就“今生”。当下,继红小学如何完成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建设者”的历史使命?“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需要我们形成什么样的课程体系?该如何将传承与当下语境融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将学校的发展历史、发展精神与现实紧密契合,让继红小学成为新时代学校发展的一面旗帜,是当代语境下继红人的使命。
  基于对当下语境的深刻反思,我们确立了今后继红小学发展的第二条路径:主动发展路径突围,继红当下语境下的融合转型。在此基础上,谋划出三个具体落实项目——
  传承红色基因之博大,注入时代脉搏以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继红小学作为一所有着红色传统的学校(前身是“东北烈士子弟小学”),更要传承红色基因,并注入时代元素。为此,学校将构建起“追忆红色,孕育红色,塑造红色,唱响红色,传承红色,践行红色”六个篇章,串起学校红色教育体系,开辟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新空间。
  传承主动发展之精髓,开拓多元路径以创新。“追求优质教育,实践主动发展”是继红小学一直以来的教育愿景和初心。但当我们结合现代教育发展的新需要,把主动发展放到更大的视野中去谋划时,开拓多元路径,进行自主的校本化开发,便成了学校新的创新驱动力。我校将重新打造包括“劳动教育、益智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在内的三条路径,来丰富主动发展的多元表达。
  传承教学模式之精湛,寻求定势突破以创新。“三段六步教学模式”是继红人集二十年之大成,为全校教师所认同。为使其更具个性化和实效性,今后,我们将植入模块集成教学思想,在教学设计的时间轴和项目轴中加入模块,在实施操作过程中,结合不同课型,分析数据,找到“三段六步式”与模块集成教学的结合点、融合点,探索出一套“范式引领、模式带动、变式增值”的高效课堂策略。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我们强调“当下语境”,还意味着学校的文化创新在选择“回头看”的同时,还应具备“左右看”的意识,即把其他学校发展中的优秀经验借鉴过来,為我所用。只有在与当代教育理念和教育实态的正面、全面碰撞中,我们才能更清楚、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学校的历史,从而更准确地选择学校的发展模式。
  学校文化创新的逻辑路径——“文化转型”
  所谓学校文化转型,是指学校在特定时期赖以生存的文化模式转向一种全新的、更具时代精神的文化模式。其实质是学校中人的教育观念尤其是教育行为的根本转变,是对学校主体性的重塑。
  基于对融合转型的深入思考,我们确立了今后继红小学发展的第三条路径:管理理念文化突破,学校进入发展快车道的蓄势之变。在此基础上,谋划出三个具体落实项目——
  传承制度管人之谨严,唤醒文化认同以创新。华东师范大学陈玉琨教授认为,学校的管理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校的管理主要依靠校长的观念、人格和能力;第二阶段,学校的管理主要依靠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机制;第三阶段,学校的管理主要依靠学校文化。未来,继红的管理将是一种文化认同下的行为自觉。
  传承规范严格之传统,聚焦儿童视角以创新。当下,学校的变革应该站在儿童的视角审视学校教育,从重构一种新的校园教育生态开始。继红小学将实现基于儿童视角的课程体系重构,倡导“学习在窗外,他人即教师,世界是教材”的理念,开展“行走中的课堂”,基于课程整合的基础,实现基础类、拓展类、探究类、专题类课程重构,以“情境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主题化、序列化、生活化的活动中进行道德体验和自我教育。
  传承环境育人之细腻,重构校园生态以创新。显性环境建设:让整个校园充满生机与人文气息,让儿童成为每一个角落的主人。隐性环境建设:以“让校园里‘种’满课程”为理念,以“生态公园、数字校园、文化乐园”为目标, 建设“生态教室”,构建体验式“生态课程”,形成“生态社团”,开展“生态农场”等活动,形成“环境即课程,校园即课堂”的育人模式。
  一所学校的成功,在于学校里“人”的思想、信仰、行为与学校文化融为一体并成为学校发展的底蕴导向,在于学校文化与社会发展、教育进步的契合度,在于学校文化所蕴含的发展空间与人文价值。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必然命题。未来,我坚信:每一位继红奔跑者都会仰望星空继续为学校的发展筑梦,同时也会脚踏实地去成为努力奔跑的追梦人!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继红小学校)
  责任编辑:刘洁
其他文献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城乡关系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及其当代化的重要议题。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告别早期泛分工论视域下的城乡对立观,从产业分工、劳动力空间流动、社会关系与社会基础服务体
文章认为我国《劳动合同法》注重保护劳动者的利益,相比之下对用人单位的利益关注较少,存在利益保护失衡的情况,这体现在我国劳动合同解除制度的制度价值定位上。伴随着我国
<正>废旧家电再利用技术的进步今年是日本实施《家电回收法》的第8个年头。当初绝大部分废旧家电塑料不得不采取焚烧或填埋等传统方式处理的情况,随着日本家电制造厂商废旧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