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复习要注意准和度,要及时给出评价,及时帮助学生做好反思
关键词:数学复习;组织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51-01
复习组织好,有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全面的认识,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得到提升,不仅在知识上,而且在逻辑思维能得到很好的提升,同时又时激发学生的兴趣。
复习不是重复的学习,每次复习都应该有新的目标,复习要做到常上常新,一步一个脚印。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教师的备课要相当的重要,尤其对基础内容的复习,要做到“变”和“准”,“变”就是要强化变化,改变形式,变换角度;“准”就是要熟悉学生,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疑点,难点心中有数。采取有针对性地检查和补救措施,做到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把握好课程标准,认真选题
首先要认真研读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它是教学的依据。再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选题,在教学中要做到点点落实,用滚雪球的方式检查,教师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要心中有数,在初次复习的时候进度千万不能过快,否则“欲速则不达”。教师在选题时应要注意到如下几点:
1.选题一定要结合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以往老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在新课标下可能已经不做要求,比如集合及其表示由B将为A,而函数的概念则由A升为B,教师在选题时要做到心中有数。
2.回归课本,课本中的典型例题,习题是高考命题之“源”;
3.选题注意难度的适中,学记中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灰心;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太容易则不容易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深度,太难则成为学生“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达不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让学生望而生畏,抹杀学生的自信心和学生的积极性。要把握一个“度”,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题量也要适中,不是题做的越多越好;习题应该典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起到一题涉及到一类题目的效果。最后还要注意习题的层次性问题,知识的掌握一定要循序渐进。
二、坚持课后答疑,做好评价工作
作业布置一定要及时收交,及时评改,及时讲评,及时订正。评改时要做好及时统计学生的做题情况,从中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学生做错的题目,要看错在哪儿,共性的问题是什么,错的根源在哪儿,只有找对根源,才能解决本质问题。学生做对的题目也要留意看看有没有新颖的解法?为讲评积累资料,在讲评的过程不能就题讲题,一定要适当的变式,适当的提升,尽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中有所收获。共性的问题集体讲,个性问题个别辅导。最后,督促学生及时订正。整理好错题集,这样可以不定时的进行复习。
三、在探究中感悟,在反思中提高
在教师讲完一定组题目之后,要及时地提供给学生归纳整理的时间,反思本题复习了哪些知识点,各知识点考查的目的及侧重点,同时反思自己在做题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技巧,解题的关键是什么,错在哪儿,有何体会,在反思及时归纳总结,变为自己所有。在反思中不断的提高自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所学,而不是仅仅掌握这道题目,而是对于同类题目的也能迎刃而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不定时强化,帮助记忆
斯金纳认为强化是行为的形成和改变的最根本的规律,他发现强化安排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其时间和次数的分配他把这种分配叫着强化时刻表。他把强化时刻表主要分为五种:
(1)正确的反应每次均予以强化。这种做法不仅不经济,而且一旦不强化,很快就消退。
(2)定比间隔强化。正确反应不是出现均予以强化,而是按一定次数比率予以强化。它有利于保持反应重复频率的平稳,但也容易因不强化而消退。
(3)定时间隔强化。不管正确反应发生的次数,而是按一定的时间间隔予以强化,它虽然不容易因不强化而消退,但反应频率不稳定。
(4)不定比间隔强化。以次数不定的间隔来强化,它的效果最好,最不容易因不强化而消退,而且反应重复的频率也稳定。
(5)不定时间隔强化。以不一定长时间间隔来强化,它也有不易消退的好处,反应重复频率的稳定性也与不定比间隔强化不相上下。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人们很少每次做事后都收到强化的,也很少收到定时或是定比的强化,而最常用到的是既不定时也不定比的强化,我们在数学中也应该利用斯金纳的强化时程表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巩固。例如在复习完集合这段内容之后,我们就可以在以后的教学时不时插入相关的内容,以帮助学生强化记忆,当然,不可以每次练习都有,如果每次都在练习中有所体现,则会因强化过多失去效力,只有不定时不定比的出现,这样效果反而会更好。
关键词:数学复习;组织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51-01
复习组织好,有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全面的认识,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得到提升,不仅在知识上,而且在逻辑思维能得到很好的提升,同时又时激发学生的兴趣。
复习不是重复的学习,每次复习都应该有新的目标,复习要做到常上常新,一步一个脚印。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教师的备课要相当的重要,尤其对基础内容的复习,要做到“变”和“准”,“变”就是要强化变化,改变形式,变换角度;“准”就是要熟悉学生,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疑点,难点心中有数。采取有针对性地检查和补救措施,做到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把握好课程标准,认真选题
首先要认真研读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它是教学的依据。再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选题,在教学中要做到点点落实,用滚雪球的方式检查,教师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要心中有数,在初次复习的时候进度千万不能过快,否则“欲速则不达”。教师在选题时应要注意到如下几点:
1.选题一定要结合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以往老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在新课标下可能已经不做要求,比如集合及其表示由B将为A,而函数的概念则由A升为B,教师在选题时要做到心中有数。
2.回归课本,课本中的典型例题,习题是高考命题之“源”;
3.选题注意难度的适中,学记中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灰心;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太容易则不容易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深度,太难则成为学生“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达不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让学生望而生畏,抹杀学生的自信心和学生的积极性。要把握一个“度”,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题量也要适中,不是题做的越多越好;习题应该典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起到一题涉及到一类题目的效果。最后还要注意习题的层次性问题,知识的掌握一定要循序渐进。
二、坚持课后答疑,做好评价工作
作业布置一定要及时收交,及时评改,及时讲评,及时订正。评改时要做好及时统计学生的做题情况,从中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学生做错的题目,要看错在哪儿,共性的问题是什么,错的根源在哪儿,只有找对根源,才能解决本质问题。学生做对的题目也要留意看看有没有新颖的解法?为讲评积累资料,在讲评的过程不能就题讲题,一定要适当的变式,适当的提升,尽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中有所收获。共性的问题集体讲,个性问题个别辅导。最后,督促学生及时订正。整理好错题集,这样可以不定时的进行复习。
三、在探究中感悟,在反思中提高
在教师讲完一定组题目之后,要及时地提供给学生归纳整理的时间,反思本题复习了哪些知识点,各知识点考查的目的及侧重点,同时反思自己在做题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技巧,解题的关键是什么,错在哪儿,有何体会,在反思及时归纳总结,变为自己所有。在反思中不断的提高自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所学,而不是仅仅掌握这道题目,而是对于同类题目的也能迎刃而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不定时强化,帮助记忆
斯金纳认为强化是行为的形成和改变的最根本的规律,他发现强化安排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其时间和次数的分配他把这种分配叫着强化时刻表。他把强化时刻表主要分为五种:
(1)正确的反应每次均予以强化。这种做法不仅不经济,而且一旦不强化,很快就消退。
(2)定比间隔强化。正确反应不是出现均予以强化,而是按一定次数比率予以强化。它有利于保持反应重复频率的平稳,但也容易因不强化而消退。
(3)定时间隔强化。不管正确反应发生的次数,而是按一定的时间间隔予以强化,它虽然不容易因不强化而消退,但反应频率不稳定。
(4)不定比间隔强化。以次数不定的间隔来强化,它的效果最好,最不容易因不强化而消退,而且反应重复的频率也稳定。
(5)不定时间隔强化。以不一定长时间间隔来强化,它也有不易消退的好处,反应重复频率的稳定性也与不定比间隔强化不相上下。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人们很少每次做事后都收到强化的,也很少收到定时或是定比的强化,而最常用到的是既不定时也不定比的强化,我们在数学中也应该利用斯金纳的强化时程表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巩固。例如在复习完集合这段内容之后,我们就可以在以后的教学时不时插入相关的内容,以帮助学生强化记忆,当然,不可以每次练习都有,如果每次都在练习中有所体现,则会因强化过多失去效力,只有不定时不定比的出现,这样效果反而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