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曲的目光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s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自20世纪“世纪伟人”的一封信,熔断了本应束缚在战争眼前的一道枷锁,它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凶恶利用着这位心忧苍生的科学家。
  ———题记
  科学,本不应被如此揪扯着推上历史舞台;舞者,在踏出舞步的那一刻可能便已知晓,厚重的幕布因他而打开。

此举 本是好意


  核試验的最新进展惊醒了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的爱因斯坦。他很快看出了其中的深远意义,于是将一封信呈送到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手上。在信中,他小心翼翼地表达了自己对这项新发现的看法,用科学家犀利独到的眼光捕捉着角落里即将释放的潜力,同时希望罗斯福总统将推进工作派给一个没有官职在身的人,让他来制造这样一名“顽劣的孩童”。身为犹太人的爱因斯坦在希特勒的疯狂压迫下来到美国,他绝不允许威力如此巨大的武器落入这个“疯子”的手里,给惨痛的时代再次笼罩上一层恐怖。
  罗斯福总统在白宫内默默地研究着来信,他额头上沁出的汗珠儿聚集在紧皱着的眉头,他也感到了这扇紧闭的大门后隐藏的威力,变得举棋不定。但当他想到德国正在加紧研制原子弹时,一阵寒意立即从他的身后袭来。经过一星期的全面考虑,他最终对来信做出了肯定回答,发出了进行核试验研究的指令,并将实验室设在了芝加哥大学。“舞者们一齐迈出了舞步,渴望紧跟时代的音符。”

魔盒就此开启


  费米的核反应堆建成,制造原子弹项目被加速提上日程,“曼哈顿计划”应运而生。奥本海默集结了费米、玻尔等人,组成研究团队,通过夜以继日的工作,铸造出了打开魔盒的钥匙。
  在计划开展后的第二年零七个月,这个“新生儿”便尝试挥出一记重拳:一声巨响过后,一团巨大的火球升上天空,末日的景象浮现在每个人面前。费米别出心裁地将一把碎纸片从头顶上方撒下,强烈的冲击波将它们带起,他如炬的目光紧随着碎纸片飘落的轨迹,断言:“这颗原子弹的威力相当于两万吨TNT炸药释放的能量。”而事后仪器测量的结果和他的预言只差毫厘,在场的所有人都被“魔盒”开启瞬间的威力震撼了。
  此时的德国已经投降,日本法西斯也处于崩溃边缘,墨西哥州基地中的两颗原子弹本已经再无使用的必要。但罗斯福总统的突然离世,把所有不确定因素放到了新上任的总统杜鲁门身上。由于“曼哈顿计划”的严格保密,这位新上任的总统在上任当天晚上才了解他之前从未听说过的核武器,一向看待事物非黑即白的他拿到了核武器便急切地想加以利用,以此改变战争的走势。随后,杜鲁门签署了对日投放原子弹的命令。“领舞者沉浸在跃进的乐章中,却忘记了微笑,挂着思索中的忧郁。”

灾难满目疮痍


  之后发生的一切,世人皆知。在广岛与长崎投下的两颗原子弹,爆炸的强烈光波使成千上万人双目失明;放射雨使事件的经历者与死神提前打了照面,留给他们的只剩下梦魇;顷刻间街道化为乌有,无数无辜百姓消失在这道光亮中……诚然,这一切瓦解了日本法西斯抵抗的最后一丁点儿幻想。但是,将彻头彻尾的罪恶击得粉碎的代价是那些无辜的人的生命。科学,在那一刻也被蒙上了血色。
  得知消息后,爱因斯坦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这位“领舞者”对自己未能阻止原子弹的研发而内疚不已。在面对记者的采访时,他说了这样一句话:“上帝呀,我有罪!”参与计划的研究人员也大多陷入了心灵的泥沼。潘多拉的魔盒被他们以科学的名义开启,将其关闭已是天方夜谭。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研制氢弹仍是政客们追逐的目标,掌控权力的标签被贴在氢弹的外壳之上。“狂热的粉丝一哄而上拥挤在舞者身前,领舞者则选择默默退场,把这场不完美的演出封存于记忆。”

未来去往何地


  奥本海默没有选择回避世人的目光,更没有妄想从氢弹上收获名利,他拒绝缄口不言的纵容,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强烈反对核武器研制的道路。在我看来,他是在世人弯曲的目光中正视了自己,是那句“我们的手沾染了鲜血……”让他宁愿用尽绵薄之力,以为那是对科学真谛的救赎。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奥本海默淡然面对莫须有的罪名,经历监禁和各种限制,但他一直坚持自己的态度———禁止核武器,将一切放置于崇高的道德地位,从而赢得了世界的敬重。
  可憎的不仅是对待科学弯曲的目光,还有对科学精神的漠视。时间总会让更多人幡然醒悟,而这些勇士更愿意燃烧自己,提前驱散黑暗,带来光明。在二战后的军备竞赛中,对核武器的研究与生产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世界人民的安全。此时,和平好似离弦之箭不得不发,《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在联合国的提议与磋商下诞生。“人海的喧嚣逐渐散去,舞者不再盯着舞台的一隅,周围好像看到了光!”1957年苏联奥布灵斯克核电站的落成,推开了核发展的另一扇窗。世人被窗外美丽的景色吸引,原本弯曲的目光也重新变得充满善意,散发着勃勃生机。

美好源自心底


  科学以无知之行始,以能行之知终。放松弯曲的目光,以好奇心探索未知是科学探究精神的合理方式。科学同时具有时代性,因时代而被创造也应该顺应时代被利用:科学正如一把双刃剑,努力将剑铸造得愈加锋利,而剑柄向来悬挂于细如发丝的伦理底线上。
  “对科学家来说,不可逾越的原则是为人类的文明而工作。”如何将科学合理运用,使其造福人类而非带来灾难,这是时代给科学出的难题。“舞者也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不仅是演出,用表演带来幸福与美好才是自己舞动的最终命题。”
  他们也曾用弯曲的目光视物,但正义的目光最终直透心灵。
  教师点评
  科学与战争,一个并不时新的话题,却在作者大胆的想象与生动的叙述中被演绎得富有情趣和理趣,带给读者阅读的惊喜。标题意蕴丰富,巧设悬念,形象、直观、准确地展现了世人对待科学的态度,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简洁的小标题呈现出故事的层次性,超强的叙事能力让故事的讲述收放自如,生动的细节描写丰富了文章的内容,适时穿插的议论为文章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简洁有力的结尾留下想象空间、韵味无穷。
  (周启群)
其他文献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想进行尝试,我就是想错一错!”据媒体报道,近日某中学开展的亲子沟通调查活动中,有学生这样呼吁。在关于孩子是否听话的调查中,超过五成家长认为孩子“不听话”,而超过七成孩子却认为自己“听话”,孩子普遍吐槽家长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强加到他们身上,忽略了他们是有思想的独立个体,并呼吁父母:“请给我们试错权!”  向父母抗争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共同经历,但索要试错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使命,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责任。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正是靠着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奋斗,不屈服、勇担当的精神,凝聚成了坚不可摧的中国力量。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在疫情防控中所展现的“负责任、勇担当”的大国形象,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新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期待有更多的普通人将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融为一体,树立起崇高的使命感,肩负责任,勇于担当。这
2019年11月27日,老朋友“顺其自然”又来了!浙江省宁波市慈善总会又如期收到署名为“其然”的挂号信,信里是103张汇款单,其中9999元的汇款收据有101张,50元和51元的汇款收据各1张,合计101万元。  每年的11月下旬或12月初,总有一份特别的爱如约而至,这就是“顺其自然”。这已经是宁波市慈善总会连续21年收到“顺其自然”的捐款了,总额已达1155万元。据慈善总会工作人员介绍,从199
印象中,故园每年都要下一场大雪,下得天空白茫茫的。蜡梅园里,只听得见雪落的声音。我踮起脚去够盖满雪的蜡梅枝,抓了一把雪含在嘴里,然后折下几枝蜡梅回家。  我上学的地方是一座不怎么下雪的城市。这里的春天像樱花的花期一样短,夏天却噩梦般地漫长。地理老師在气候分布图上圈圈点点,认真圈出长江中下游的一小块:“我们就在这儿,亚热带季风气候。1月份平均气温在0摄氏度以上……”  “0摄氏度以上怎么还会下雪呢?
看古人春游怎么玩  莺飞草长,正是外出游玩、欣赏美景的大好时节。踏青的传统由来已久,古时人们也常在清明前后外出游玩。那么问题来了:古人春游去哪儿玩、怎么玩呢?  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的春游,浪漫而有风情。《诗经》中许多爱情诗篇讲述的事都发生在春游之时。《郑风·出其东门》中的“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讲的就是郑国人喜欢春游,出了城东门后,满眼望去都是春游的女子,这时是郑国男子邂逅爱情的好机会。《郑风·
明代张岱在《自为墓志铭》中写到其少时“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迨及明亡,唯余断案残几,“必也寻三外野人,方晓我之衷曲”。细细品味,则可见其处世之可爱。身为纨绔子弟时,张岱保持着孩子般的真性情,恣意洒脱;国破家亡,面对人生风雨,张岱隐居四明山中,安贫乐道,潜心著述《石匮书》。  两种身份的转变,透露出张岱高明的人生态度:风雨里做个大人,阳光下做个孩子。  所以为大人者,欲以坚强之心面对挫折。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50分)  有人说,多方听取不同意见,会让我们明辨是非、智慧通达,所谓“兼听则明”。也有人说,大数据时代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向我们涌来,“兼听”更容易让人产生困惑,甚至迷失自我。  以上关于“兼听”的看法,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纸上。写作指导  一精准审题
“立德树人”可谓新一轮语文教育改革的核心,纵观近几年高考作文试题,可以说全面贯彻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了高考对考生的道德引领作用。如:2017年天津卷“重读长辈这部书”,2017年山东卷“24小时书店”,2016年上海卷“评价他人生活”,2016年山东卷“我的行囊”,2015年四川卷“老实人与聪明人”……这些都是对考生“德”方面的考查。那么,怎样才能在高考作文中充满“道德意识”呢?  
“缺月掛疏桐,漏断人初静。”初夏的月光是极好的,月色荡漾,竹影憧憧,白日里喧嚣的湖旁只有我一个人的脚步声轻轻回响,周围是一种与世无争的氛围,令人心绪宁静。  风是和煦的,而且因为从竹柏里吹过来,便带着一股幽远的淡香,连着一丝滋润的水汽摩挲着面颊,轻绕着肩腰,仅单纯的呼吸已是无穷的愉悦。一月一竹一人,和谐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我想,多年前朱自清先生赏过的荷塘月色也大抵如此吧。  走在马路上,发现
“据说几百年前,人类很喜欢穿越。”小流兴奋地告诉我,“他们总幻想自己穿越到其他时空,去改变历史,大显身手!你也赶紧发明个时光机,我们也来一回穿越。”她眼睛里放着光,嘴里喋喋不休,抱着我的胳膊不停地摇。  穿越?那么可不可以……不行。所有人都喜欢现在和未来,怎么能想着回到那么久远的以前呢?但是……  我这样想着,连连答应了小流叫我发明个时光机的要求。不错,我是个发明家,虽然年龄不大,却具有天才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