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民增收是农村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它不仅影响农业的自我发展和农村的稳定。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近年来,岫岩县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目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制定措施,落实责任,加大工作力度,将发展生态种养业作为推进农民增收的重点措施来落实,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民增收提供可靠保障。
一、蛐岩县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岫岩满族自治县地处辽东半岛北部,总面积4507平方公里,总人口50万,是一个“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近海山区县。岫岩县曾经是我省的“老少边穷”地区,历史上一度是国家级贫困县,在全省八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中经济排名倒数第一位。但是短短几年时间,岫岩的发展令人刮目相看。不仅摘掉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成了国务院命名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而且成为辽宁省少数民族自治县的排头兵,而在这些成就的取得中,特色生态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对于农民来讲最大的资源就是土地,可是土地的面积毕竟是有限的,岫岩现有耕地面积83.52万亩,农民人均占有土地面积仅为2.12亩。自古农民几乎都是靠天吃饭,如今即使现代的农业技术可以改变靠天吃饭的命运,但是土地所产出的粮食毕竟是有限的。如何让有限的土地创造更大的收益成为改变农民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问题,特色生态农业的发展为这个问题找到了一个最为合理的也是最为可行的答案。岫岩县政府通过几年的努力,按照农业产业化,产业特色化,创新工业化的理念,将特色农业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利用规模经营,产品深加工等方式,不仅打造了自己的品牌,确立了自己的市场地位,而且最重要的是真正地从实际上为农民提供了致富的道路,为农民提供了就业的岗位,切实实现了农民的增产增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二、岫岩县生态种养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岫岩县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使林业、粮食、蔬菜及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资源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目前,全县已初步形成一种特色产业加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化发展格局,且发展形势十分喜人。围绕主要优势农产品及其优势产区,因地制宜,进行科学规划和重点支持,搞好特色产业带和特色产业乡镇建设,提高优势农产品的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和市场竞争力,切实使特色产业的优势和农业综合效益得到更好的发挥。为使经济作物全程机械化项目顺利实施,岫岩县政府多次深入各乡镇调查摸底,掌握一手资料,确定项目乡镇作业面积。花生全程化项目主要集中在哨子河、岭沟等乡镇,机械化作业面积6.5万亩;中药材机械化项目主要集中在三家子、药山镇等乡镇,作业面积5.7万亩;林业育苗项目集中在大营子、阜昌经济区等地,作业面积5万亩;设施农业项目集中在黄花甸、大宁经济区等地,作业面积7万余亩。进一步搞好特色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进而带动特色农产品的种养,扩大特色产业规模,真正使特色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重要渠道。
在具体的项目上,按照城乡统筹发展要求,岫岩县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型产业。目前,岫岩已初步形成了“四大产业”、“七大基地”和“十小园场”特色农业发展格局,呈现出了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良好局面。“四大产业”中畜禽饲养量达到2 000万头(只),柞蚕放养量达到1.5万把。食用茵接种量达到2亿盘,干鲜果树总量达到2500万株。桑蚕、蔬菜、苗木、草场、薯类、露地瓜果和中药材等“七大基地”,总面积达到23万亩。小菜园、小果园、小桑园、小药园、小麻栎园、小榛子园、小苗木园、小林场、小草场和小养殖场等“十小园场”总量达到2万个,构成了促进岫岩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满天星斗”的增长点。目前,全县农事龙头企业达到120家,农民经纪人达到3 000多人,各类农业协会70多个。带动全县40%的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
以食用菌种植业为例。岫岩食用菌发展迅猛,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岫岩先后被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中国滑菇第一县”、“全国食用菌优秀基地县”、“全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级单位”、“小蘑菇新农村建设优秀团队”、“辽宁省食用茵基地县”、“滑子蘑国家农业地理标志认证”等荣誉称号。2011年,岫岩农业总产值实现42亿元,蘑菇产业发展迅猛,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全年食用菌接种量达到6亿袋,产量达到60万吨;辽宁省微生物研究院岫岩分院建成使用,不仅推广了“香菇架子栽培”等新技术,还新引进蘑菇品种5个。槿宁、中通、合盛、新咏等企业投产,新绿洲10亿元农业产业项目顺利推进,全县蘑菇年深加工能力达到20万吨。2011年,成功举办了全国食用菌产业发展会议暨第二届岫岩蘑菇节,荣获全省首批“一县一业”示范县称号。
而以食用菌为一品的“一品三业”中的另外三业,即畜禽、柞蚕、中药材产业也都有了很好的发展,并且为以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012年将重点推进中惠食品、鑫昊绒业、东信绒毛制品等项目。柞蚕放养达到2万把,是“全国柞蚕生产基地县”。现有万鑫茧丝业等深加工企业30家。将重点推进位于岫岩工业园区的鞍山珑棉家纺等项目建设。依托畜禽和柞蚕产业,岫岩正着力打造全省一流的丝毛产品深加工产业基地。中药材种植达到6.8万亩,主要种植林下参、菊苣、桔梗、穿龙骨、紫草、细参等品种,共有大型种植基地20多个,深加工企业2家,2012年将新增种植面积1万亩,重点推进总投资1.1亿元的中兴医药菊苣粉、甜菊粉生产项目,该项目填补国内空白。项目建成后,可生产菊苣粉3 000吨、甜菊粉600万吨,年创产值3亿元,实现利税1.2亿元。全县围绕“一品三业”,已发展各类农事企业125家,其中省市级15家;各级各类农民合作组织200余个;带动了45%以上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走出了一条“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据统计,“一品三业”产值已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70%,挑起了富民的大梁。
三、特色生态农业发展的思考
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对农民的增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农业今后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可行的道路。土地是农民的根本,世世代代的农民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想从仅有的土地上多到得一些收获是难上加难,如今农民的负担减轻了,而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又给农民指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条增收增效的道路,对于农民的后辈来说不用再过着与父母一样地里刨食的日子,对于他们来讲生态农业就是寸土寸金。用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农民的问题,以生态的发展来实现农业的发展。这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一大步,更是阶梯式的步伐,是值得发扬和传承的。
虽然我们在生态农业的发展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值得注意的是,生态农业的发展是可复制的产业发展,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谁也不能保证没有竞争对手的出现,如何在市场的竞争中真正地站稳脚跟,是我们现在必须想到的,我们不能满足原有的成就,应该对可能出现的市场变化有所估计,因为大家都知道农业产品的生产链条很长,春季的市场无法预料到秋季的变化,即使是订单合同等形式也不能保证零风险。如何去规避风险是我们最应该学到和做到的,适当地调整我们的产业结构,使其对市场的变化能做出快速的反映。这样可以更大程度避免农民的损失。农产品期货经济在中国的市场发展中越来越成熟,农民的收入渐渐地在与国际市场挂钩,这几年的大蒜、绿豆、药材等农产品就被大炒了一番。提高农民的经济意识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另一要求,不仅我们的发展需要可持续,我们的思维和意识更需要具有可持续性和前瞻性。从现实中看到机遇,从机遇中看到风险,从风险中得到应有的效益回收才是真正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可行的长远的道路。
作者简介:于新(1967-),女,辽宁岫岩人,教研室主任,高级讲师,从事生态种养业研究;唐娇(1983-),女,辽宁岫岩人,教师,从事生态种养业研究。
(中共岫岩县委党校)
(责任编辑:张娟)
一、蛐岩县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岫岩满族自治县地处辽东半岛北部,总面积4507平方公里,总人口50万,是一个“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近海山区县。岫岩县曾经是我省的“老少边穷”地区,历史上一度是国家级贫困县,在全省八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中经济排名倒数第一位。但是短短几年时间,岫岩的发展令人刮目相看。不仅摘掉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成了国务院命名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而且成为辽宁省少数民族自治县的排头兵,而在这些成就的取得中,特色生态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对于农民来讲最大的资源就是土地,可是土地的面积毕竟是有限的,岫岩现有耕地面积83.52万亩,农民人均占有土地面积仅为2.12亩。自古农民几乎都是靠天吃饭,如今即使现代的农业技术可以改变靠天吃饭的命运,但是土地所产出的粮食毕竟是有限的。如何让有限的土地创造更大的收益成为改变农民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问题,特色生态农业的发展为这个问题找到了一个最为合理的也是最为可行的答案。岫岩县政府通过几年的努力,按照农业产业化,产业特色化,创新工业化的理念,将特色农业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利用规模经营,产品深加工等方式,不仅打造了自己的品牌,确立了自己的市场地位,而且最重要的是真正地从实际上为农民提供了致富的道路,为农民提供了就业的岗位,切实实现了农民的增产增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二、岫岩县生态种养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岫岩县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使林业、粮食、蔬菜及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资源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目前,全县已初步形成一种特色产业加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化发展格局,且发展形势十分喜人。围绕主要优势农产品及其优势产区,因地制宜,进行科学规划和重点支持,搞好特色产业带和特色产业乡镇建设,提高优势农产品的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和市场竞争力,切实使特色产业的优势和农业综合效益得到更好的发挥。为使经济作物全程机械化项目顺利实施,岫岩县政府多次深入各乡镇调查摸底,掌握一手资料,确定项目乡镇作业面积。花生全程化项目主要集中在哨子河、岭沟等乡镇,机械化作业面积6.5万亩;中药材机械化项目主要集中在三家子、药山镇等乡镇,作业面积5.7万亩;林业育苗项目集中在大营子、阜昌经济区等地,作业面积5万亩;设施农业项目集中在黄花甸、大宁经济区等地,作业面积7万余亩。进一步搞好特色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进而带动特色农产品的种养,扩大特色产业规模,真正使特色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重要渠道。
在具体的项目上,按照城乡统筹发展要求,岫岩县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型产业。目前,岫岩已初步形成了“四大产业”、“七大基地”和“十小园场”特色农业发展格局,呈现出了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良好局面。“四大产业”中畜禽饲养量达到2 000万头(只),柞蚕放养量达到1.5万把。食用茵接种量达到2亿盘,干鲜果树总量达到2500万株。桑蚕、蔬菜、苗木、草场、薯类、露地瓜果和中药材等“七大基地”,总面积达到23万亩。小菜园、小果园、小桑园、小药园、小麻栎园、小榛子园、小苗木园、小林场、小草场和小养殖场等“十小园场”总量达到2万个,构成了促进岫岩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满天星斗”的增长点。目前,全县农事龙头企业达到120家,农民经纪人达到3 000多人,各类农业协会70多个。带动全县40%的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
以食用菌种植业为例。岫岩食用菌发展迅猛,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岫岩先后被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中国滑菇第一县”、“全国食用菌优秀基地县”、“全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级单位”、“小蘑菇新农村建设优秀团队”、“辽宁省食用茵基地县”、“滑子蘑国家农业地理标志认证”等荣誉称号。2011年,岫岩农业总产值实现42亿元,蘑菇产业发展迅猛,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全年食用菌接种量达到6亿袋,产量达到60万吨;辽宁省微生物研究院岫岩分院建成使用,不仅推广了“香菇架子栽培”等新技术,还新引进蘑菇品种5个。槿宁、中通、合盛、新咏等企业投产,新绿洲10亿元农业产业项目顺利推进,全县蘑菇年深加工能力达到20万吨。2011年,成功举办了全国食用菌产业发展会议暨第二届岫岩蘑菇节,荣获全省首批“一县一业”示范县称号。
而以食用菌为一品的“一品三业”中的另外三业,即畜禽、柞蚕、中药材产业也都有了很好的发展,并且为以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012年将重点推进中惠食品、鑫昊绒业、东信绒毛制品等项目。柞蚕放养达到2万把,是“全国柞蚕生产基地县”。现有万鑫茧丝业等深加工企业30家。将重点推进位于岫岩工业园区的鞍山珑棉家纺等项目建设。依托畜禽和柞蚕产业,岫岩正着力打造全省一流的丝毛产品深加工产业基地。中药材种植达到6.8万亩,主要种植林下参、菊苣、桔梗、穿龙骨、紫草、细参等品种,共有大型种植基地20多个,深加工企业2家,2012年将新增种植面积1万亩,重点推进总投资1.1亿元的中兴医药菊苣粉、甜菊粉生产项目,该项目填补国内空白。项目建成后,可生产菊苣粉3 000吨、甜菊粉600万吨,年创产值3亿元,实现利税1.2亿元。全县围绕“一品三业”,已发展各类农事企业125家,其中省市级15家;各级各类农民合作组织200余个;带动了45%以上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走出了一条“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据统计,“一品三业”产值已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70%,挑起了富民的大梁。
三、特色生态农业发展的思考
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对农民的增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农业今后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可行的道路。土地是农民的根本,世世代代的农民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想从仅有的土地上多到得一些收获是难上加难,如今农民的负担减轻了,而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又给农民指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条增收增效的道路,对于农民的后辈来说不用再过着与父母一样地里刨食的日子,对于他们来讲生态农业就是寸土寸金。用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农民的问题,以生态的发展来实现农业的发展。这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一大步,更是阶梯式的步伐,是值得发扬和传承的。
虽然我们在生态农业的发展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值得注意的是,生态农业的发展是可复制的产业发展,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谁也不能保证没有竞争对手的出现,如何在市场的竞争中真正地站稳脚跟,是我们现在必须想到的,我们不能满足原有的成就,应该对可能出现的市场变化有所估计,因为大家都知道农业产品的生产链条很长,春季的市场无法预料到秋季的变化,即使是订单合同等形式也不能保证零风险。如何去规避风险是我们最应该学到和做到的,适当地调整我们的产业结构,使其对市场的变化能做出快速的反映。这样可以更大程度避免农民的损失。农产品期货经济在中国的市场发展中越来越成熟,农民的收入渐渐地在与国际市场挂钩,这几年的大蒜、绿豆、药材等农产品就被大炒了一番。提高农民的经济意识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另一要求,不仅我们的发展需要可持续,我们的思维和意识更需要具有可持续性和前瞻性。从现实中看到机遇,从机遇中看到风险,从风险中得到应有的效益回收才是真正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可行的长远的道路。
作者简介:于新(1967-),女,辽宁岫岩人,教研室主任,高级讲师,从事生态种养业研究;唐娇(1983-),女,辽宁岫岩人,教师,从事生态种养业研究。
(中共岫岩县委党校)
(责任编辑: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