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职业高中数学教学中,充分发展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是提高教学质效的有效途径。作者认为,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数学学习中的兴趣、动机、情感和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必定会影响智力因素中的感知、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发展。对于职高学生而言,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和注重培养他们的兴趣、动机、信心、毅力等,这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职高数学教学 非智力因素 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结果。也就是说,要提高教学质量,不仅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注重发展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是传统教育与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区别之一。对于职高学生而言,由于综合存在数学基础弱、底子薄等多重因素,上课听不懂或者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甚至因失去信心而厌学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使得“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成了职高校园里常说常新的一大话题。我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意义教育是端正学习态度的根本问题
数学对人类的贡献和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宏观上讲,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经济社会的腾飞,都和数学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想象,随着“知识经济”的特征越发明显,现代数学势必以技术化方式更加迅猛地辐射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二是从微观上讲,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超速发展,社会上各行各业都处于激烈的竞争态势,优胜劣汰早已表现为社会发展的根本趋势和必然结果,不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将来必然会被淘汰。马克思曾说:“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到数学上以后,才能达到比较完善的地步。”由此可见,数学知识及其学习对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有鉴于此,我们不能不努力把握“数学是现实的数学”。数学教育不但应该源于现实,而且应当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我国教学大纲特别强调,数学教学要重视和注重解决生产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得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从而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形成数学应用意识。因此,数学教师在完全清楚教学意义的基础上,要经常深刻而持久地教育学生,只有让学生明白事理、主动参与和积极实践,才能引起他们足够的重视。
二、兴趣教学是提高教学质效的有力抓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职高数学教学过程中,一是可以利用数学理论的沧桑经历,以及数学家的成长传记、隽永名言和有趣的数学故事等,对学生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既增加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又能激发他们数学学习的热情。二是结合教学实践善于糅合现实生活中的常用具体问题,有效引导学生不断地深入思考,并促使他们从解决“身边问题”中去感受数学学习的兴趣和重要性。如仅仅教学科学计数法习题演练时学生不会感兴趣,对此,教师可换成问题:“50粒大米约有1克重,假设我国13亿人口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一年可以节约多少大米?”经过这样的设计再演练计数法,就能快速激起学生的求知求解热情,特别是计算结果大大出乎意料,学生无不感到非常惊奇——全国一年竟然因此而节约近万吨大米,而这些大米竟然需要动用近千辆的大卡车才能装运。三是善于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在教学中适时适量地提出来,以有效唤起学生的迫切心理,从而形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最佳态势,以获取最佳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内容时,教师写下这样几道计算题:(1)Cos23° Cos68° Sin23°Sin68°;(2)Cos34°Cos26°-Sin34°Sin26°;(3)Cos32°Cos58°-Sin32°Sin58°。当提问学生怎样计算时,学生肯定回答“先查表,后计算”,此时教师告诉学生:这种计算方法既麻烦,又往往只能得到近似值;如果换用一种新的公式去计算,既简单不用查表,又容易求出准确值。学生对此感到很有意思,自然就会把学习精力全部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再如在解任意三角形的教学中,教师提出“如何不过河就能知晓河宽,不上山就能知晓山高,不接触敌人阵地就能知晓敌我之间的距离”等一系列趣味性问题,待学生迫不及待地表现出想知道解决问题的“法力”之时,老师正式出示课题“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尊重学生是促进主体参与的有效保证
一是尊重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是教与学行为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双方互动合作实践。在职高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顺应新课程标准理念,坚持做到并努力突出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地位,积极尝试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不断培养和增强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意识和实践能力。如在讲完例题Sin210°Cos240° Sin10°Cos40°后,教师即可提问:“哪位同学能自编一类似的题目,谁又能知道类似题目而且答案亦为0.75的题目有多少吗?”完成这样的延伸题目之后,还可给出一道高考题:求Sin220°Cos250° Sin20°Cos50°的值,并提问:能否根据同学们猜想的公式预测出这道题的答案?通过这一问题的解决,同学们自然充满了自信,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及劳动成果得以应用的成就感,提高了数学学习兴趣。知识的融会贯通和举一反三增添他们继续学习的信心。二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就是尊重教育规律。教师要勇于承认和面对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努力做到“众生平等”和“因材施教”,千万不能“一根杆子量人”,也不能根据自己的认同感而做出有违师德的不公正行为,避免给学生造成身心上的伤害。三是坚持以激励为主的评价机制,充分发挥“亲师信道”的作用。学生毕竟是个不谙世事的求学对象,教师对他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不规范甚至错误行为,不要求全责备,应本着宽容为怀,施以积极的引导和心理上的疏导。特别对于那些学习成绩较差、基础薄弱、能力不强的“问题学生”,我们要给予更多的关注、欣赏、认同和鼓励,以尽力弥补他们的“不足之处”,促使他们在老师的关爱和激励下,能够“积小跬为大步”、“集小胜为大胜”,努力发挥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作用。
关键词: 职高数学教学 非智力因素 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结果。也就是说,要提高教学质量,不仅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注重发展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是传统教育与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区别之一。对于职高学生而言,由于综合存在数学基础弱、底子薄等多重因素,上课听不懂或者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甚至因失去信心而厌学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使得“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成了职高校园里常说常新的一大话题。我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意义教育是端正学习态度的根本问题
数学对人类的贡献和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宏观上讲,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经济社会的腾飞,都和数学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想象,随着“知识经济”的特征越发明显,现代数学势必以技术化方式更加迅猛地辐射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二是从微观上讲,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超速发展,社会上各行各业都处于激烈的竞争态势,优胜劣汰早已表现为社会发展的根本趋势和必然结果,不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将来必然会被淘汰。马克思曾说:“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到数学上以后,才能达到比较完善的地步。”由此可见,数学知识及其学习对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有鉴于此,我们不能不努力把握“数学是现实的数学”。数学教育不但应该源于现实,而且应当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我国教学大纲特别强调,数学教学要重视和注重解决生产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得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从而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形成数学应用意识。因此,数学教师在完全清楚教学意义的基础上,要经常深刻而持久地教育学生,只有让学生明白事理、主动参与和积极实践,才能引起他们足够的重视。
二、兴趣教学是提高教学质效的有力抓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职高数学教学过程中,一是可以利用数学理论的沧桑经历,以及数学家的成长传记、隽永名言和有趣的数学故事等,对学生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既增加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又能激发他们数学学习的热情。二是结合教学实践善于糅合现实生活中的常用具体问题,有效引导学生不断地深入思考,并促使他们从解决“身边问题”中去感受数学学习的兴趣和重要性。如仅仅教学科学计数法习题演练时学生不会感兴趣,对此,教师可换成问题:“50粒大米约有1克重,假设我国13亿人口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一年可以节约多少大米?”经过这样的设计再演练计数法,就能快速激起学生的求知求解热情,特别是计算结果大大出乎意料,学生无不感到非常惊奇——全国一年竟然因此而节约近万吨大米,而这些大米竟然需要动用近千辆的大卡车才能装运。三是善于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在教学中适时适量地提出来,以有效唤起学生的迫切心理,从而形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最佳态势,以获取最佳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内容时,教师写下这样几道计算题:(1)Cos23° Cos68° Sin23°Sin68°;(2)Cos34°Cos26°-Sin34°Sin26°;(3)Cos32°Cos58°-Sin32°Sin58°。当提问学生怎样计算时,学生肯定回答“先查表,后计算”,此时教师告诉学生:这种计算方法既麻烦,又往往只能得到近似值;如果换用一种新的公式去计算,既简单不用查表,又容易求出准确值。学生对此感到很有意思,自然就会把学习精力全部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再如在解任意三角形的教学中,教师提出“如何不过河就能知晓河宽,不上山就能知晓山高,不接触敌人阵地就能知晓敌我之间的距离”等一系列趣味性问题,待学生迫不及待地表现出想知道解决问题的“法力”之时,老师正式出示课题“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尊重学生是促进主体参与的有效保证
一是尊重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是教与学行为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双方互动合作实践。在职高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顺应新课程标准理念,坚持做到并努力突出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地位,积极尝试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不断培养和增强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意识和实践能力。如在讲完例题Sin210°Cos240° Sin10°Cos40°后,教师即可提问:“哪位同学能自编一类似的题目,谁又能知道类似题目而且答案亦为0.75的题目有多少吗?”完成这样的延伸题目之后,还可给出一道高考题:求Sin220°Cos250° Sin20°Cos50°的值,并提问:能否根据同学们猜想的公式预测出这道题的答案?通过这一问题的解决,同学们自然充满了自信,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及劳动成果得以应用的成就感,提高了数学学习兴趣。知识的融会贯通和举一反三增添他们继续学习的信心。二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就是尊重教育规律。教师要勇于承认和面对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努力做到“众生平等”和“因材施教”,千万不能“一根杆子量人”,也不能根据自己的认同感而做出有违师德的不公正行为,避免给学生造成身心上的伤害。三是坚持以激励为主的评价机制,充分发挥“亲师信道”的作用。学生毕竟是个不谙世事的求学对象,教师对他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不规范甚至错误行为,不要求全责备,应本着宽容为怀,施以积极的引导和心理上的疏导。特别对于那些学习成绩较差、基础薄弱、能力不强的“问题学生”,我们要给予更多的关注、欣赏、认同和鼓励,以尽力弥补他们的“不足之处”,促使他们在老师的关爱和激励下,能够“积小跬为大步”、“集小胜为大胜”,努力发挥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