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该研究从现有的资料和临床观察入手,通过对1名行为偏差幼儿进行为期3个月的舞动治疗个案研究,分析造成其行为问题的原因,探索微观环境和中间系统在偏差行为幼儿教育中所处的地位,探讨对此类幼儿进行矫治的具体方法、策略和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舞动治疗是一矫治幼儿偏差行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幼儿;偏差行为;舞动治疗;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4)02-0035-04
【作者简介】庞佳(1971-),女,南京人,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教师、副教授;叶涛(1977-),女,江苏淮安人,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讲师。
一、问题的提出
偏差行为是指儿童正常心理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发展性问题。幼儿偏差行为一般包括任性专横、攻击他人、活动过度、注意分散、孤独自闭、态度冷漠等。研究显示,相比儿童的心理和精神障碍,儿童偏差行为的严重程度要低得多,但如果得不到及时矫治,也有可能会演变成儿童心理和精神障碍。心理和精神障碍是指已经过临床诊断的精神障碍。因此,如何解决幼儿偏差行为就成为教师和家长面临的重要课题。

舞动治疗与幼儿身心发展研究的兴起直接受到教育生态学、神经科学、心理学、舞蹈学等不同学科前沿研究的推动,具有科学研究的时代特征。美国舞动治疗协会(AYerican Dance Therapy Association,简称ADTA)将舞动治疗定义为:“舞动治疗是一个将动作作为进一步强化个人情感、社会、认知和身体整合的心理治疗的过程。” [2] 根据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幼儿园和家庭系统作为教育的一个生态环境,对幼儿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从生态学视角,研究家庭教育与在幼儿园情景下幼儿社会、情感等发展的互动联系,利用治疗性舞蹈来矫治幼儿偏差行为成为一种全新的探索与尝试。
二、研究目的和方法
本研究针对幼儿言语能力表达不足的特点,通过舞动治疗,让幼儿通过身体动作表达心理需求,揭示其偏差行为的成因,呈现舞动治疗干预过程,形成有效的干预策略,以缓解他们的偏差行为,顺利进入小学教育。
(一)研究目的
1. 探究个案偏差行为的成因、舞动治疗技法和干预策略。
2. 探究个案在舞动治疗过程中,动作与心理动力、情绪表达及与研究者互动行为的关系。
3. 探究幼儿园和家庭系统如何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消除幼儿的心理失衡。
(二)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一种用来检验个案在幼儿园内的综合状况的研究方法。本研究的个案对象Y是幼儿园园长介绍的,在征得个案家长的同意之下,开始随班观察研究,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观察法:观察法分为两种:一是自然观察法,即在不加干预的自然状态下对Y进行直接观察,或是通过录像手段进行间接观察;二是控制观察,即控制Y的条件,或通过干预以观察Y的行为反应。观察项目和范围依目的而定,一般包括Y身体外观动作和言语,在人际关系中表现的应对方法等。
调查法:调查法是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Y的发展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系统的间接了解和考察。由于Y不善于交流,研究者分别与Y的教师、家长对其生长发育、疾病情况、生活环境等进行调查。
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教育改革的小范围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在于不断反思,解决实际问题。将反思的结果和实践经验化为干预行动,通过行动与反思之间持续的互动,不断修正治疗计划和干预方案,推进干预进程。
三、 研究对象
(一)个案的资料情况
个案Y,男,6岁半,某幼儿园。父亲常年在外地工作,过年才回家。Y平时由其奶奶和母亲照顾,母亲经常加班,每天工作到很晚才回来,和他交流较少。Y说话早,能表达但不主动和同伴、教师交流,拒绝他人的“拥抱”,缺乏社会交往技能;注意力不集中,对教师的指令无法做出正确回应;情绪不稳定,经常发脾气,攻击他人。喜欢吃甜食,如巧克力、糖果、棒棒糖等。
(二)个案的生态系统分析
根据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四个环境层次,即微观系统(Microsystem )、中间系统(Mesosystem)、外部系统(Exosystem)和宏观系统(Macrosystem),来重点对Y的微观系统和中间系统进行分析和干预。
1. 微观系统
微观系统是环境系统最内部的层次,是由儿童生存的环境和直接接触的人构成的,是发展中的个体在特定的环境中对活动、角色及人际关系的体验范型。 [3]对于Y来说,他所在的家庭和幼儿园就是其成长中最重要的微观环境。
家庭:从教育与生态学的角度来分析,影响Y的有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物质因素体现在Y家庭生活条件一般,但只要Y喜欢的东西,家长均会满足。由于其父常年工作在外,母早出晚归,爷爷奶奶性格内向很少带他出去串门,所以Y没有与其他邻居和同伴交往的机会。精神因素体现在Y的早期依恋方面,Y很少接触父母,妈妈与奶奶之间的矛盾,均忽略了Y的感受,扰乱了Y依恋关系的形成,可能导致其缺乏安全感和交流不畅现象。要知道家庭环境是影响Y发展的重要的社会生态系统,是Y生活的重要空间,而其家长却没有意识到。家长忽视了Y的行为偏异问题,他们总觉得Y还小,长大了这些行为就会好转,而家长认识上的偏差恰恰助长了Y的偏异行为。
幼儿园:教师因为和Y及家长交流不成功而感到心灰意冷,教师对Y的偏异行为束手无策,不敢对其过多干预,怕刺激他,由于教师放任其行为,可能催化了Y的偏异行为。 2. 中间系统
家庭与幼儿园的关系是儿童发展中重要的中间系统,良好的中间系统环境能为孩子的发展提供支持性的影响,反之则会破坏这种支持性影响。[4]教师将Y在幼儿园的交流不畅和攻击等行为和家长作了交流,希望家长予以关注,建议改变一些家庭教育方式,而家长则认为Y不合群都是由于教师对Y关心不够,与家庭教育没有必然关系。之后,教师见家长对Y的偏移行为不管不问,就基本上放任Y了。这样以来,家庭和幼儿园中间系统没有为改善Y的偏异行为提供支持性的影响。
三、方案设计
通过对个案偏差行为的初步分析,Y也许在婴儿早期缺乏家庭关系的全能体验,这可能是造成其问题的根本原因。至高无上的亲情纽带关系将支持着Y的发展,因此,我们采取家庭、幼儿园共同参与的舞动治疗模式,通过提供一种支持的治疗环境来调和亲子关系、师幼关系、家长和教师关系,让个案及其父母、教师有机会在治疗过程中暴露自己的负面情绪,并通过自身的行为加以控制和扬弃,逐步矫治Y的偏差行为。治疗方案是伴随着治疗过程中研究对象表现出的不同问题和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而形成的,它是一个动态干预的过程。我们根据Y的主要问题为其制订治疗目标与个性化治疗方案。
(一)治疗目标
长期治疗目标是提高与人沟通协调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注意力;提高情绪与自控能力;改善亲子关系、师幼关系、家长和教师关系。短期目标根据动态的治疗方案而制订,如减少50%的攻击行为,增加50%集中注意力进行集体舞蹈活动,增强语言和身体语言的交流能力等。
(二)治疗形式和时间
本研究在幼儿园活动室内进行,采用个别治疗和集体治疗相结合,每周3次,其中个体治疗1次,每次约30分钟,集体治疗2次,每次约45分钟。以1个月为治疗周期,通过3个月治疗周期实现以上治疗目标。
(三)治疗方法
本研究采用创造性舞蹈本体疗法,该由美国舞动治疗学家布兰奇·埃文(Blanche Evan)创立,它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理论(Alfred Adler)的心理分析理论和达克罗兹(Dalcroze)、诺威尔(Noverre)、斯坦尼斯夫斯基(Stanisovski)和门森迪克(Yensendieck)的即兴舞蹈理论为基础,强调儿童在创造自己舞蹈的同时又被舞蹈所创造的舞动治疗方法。该疗法基本目标是采用一些投射性的身体动作隐喻技术,协助Y通过各种身体动作体验来获得自我觉察的能力,允许其沉浸于无意识的身体表达,在积极的环境中去实践,以一种生动活泼的舞蹈活动方式表达出内心的情感体验。本研究主要采用创造性舞蹈本体疗法中的投射法、镜面反射法、触摸法、即兴创作法、舞蹈编排法等五种技术 [5]。
1. 投射技法
投射技法是一种无结构的非直接的询问形式,鼓励研究对象将其对所关心问题的潜在动机、态度和感情通过身体动作投射出来的一种技术。
2. 镜面反射法
镜面反射法是通过研究者自己的肌肉运动反射来模仿研究对象具有重要意义的特质动作,利用肌肉运动感觉的移情的一种反射技术。
3. 触摸法
带有治疗目的的触摸可以分为两类:安慰和挑衅。安慰的接触一般是来自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友好、安慰的接触,如拥抱、握手;挑衅的接触是研究者有意地用身体动作刺激研究对象的情感物质,如推、拉。
4. 即兴创作法
即兴创作法是指以舞动过程的任何一部分为主题,在想法和情感方面给研究对象提出创造性舞蹈动作的建议。如跺脚、晃动拳头、边说攻击性语言边跳跃等。
5. 舞蹈编排法
在研究者和研究对象建立相互信任之后,研究者开始教授一些舞蹈动作来最终纠正他们不正确的客体关系行为,促进新的互动交流及自我表达。
(四)治疗策略
1. 行为模仿策略
行为模仿策略是指治疗师、教师或家长有意识地模仿Y的特定行为,与其特定行为保持“同步”。“同步”能够营造一种融洽的治疗气氛,让Y产生好感,并模仿对方的言行。
2. 问题调控策略
问题调控策略是指对Y偏差行为问题加以调控。例如,在“好朋友”集体舞活动中,如果Y能接受他人的“拥抱”,将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并奖励一块巧克力;但一旦有攻击等不良行为出现,便将其进行十分钟左右的隔离(远离集体)。
3. 学习迁移策略
学习迁移策略是引导Y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用于实际生活和学习中。例如,将舞动治疗活动中的“拥抱”“招手”“点头”等动作运用到其他场合(如见到他班同学或是教师,或是家庭成员)。
4. 家庭参与策略
家庭参与策略是家长(父母或其他特定照顾者)应与治疗师、教师相互合作、沟通,彼此分享Y治疗过程,使家长与教师、治疗师能有一致性的看法与做法,让疗程能事半功倍。
四、治疗过程
在确定了研究对象和治疗方案之后,我们对Y进行了针对性的治疗,治疗过程包括四个阶段:建立融洽的治疗关系、表达感受、培养技巧和治愈舞蹈 [6]。
第一阶段:建立融洽的治疗关系。致力于加强研究对象的社交、情感和交流能力开发和连接。治疗关系建立是与动觉移情密切相关的。
第二阶段:表达感受。培养研究对象表达能力和探索能力,表达其感受、情绪、创伤,探索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过去现在发生的事件。
第三阶段:培养技巧。加强研究对象身体协调性,促进其认知能力发展,培养以内在心理为主的社交、情感和交流技巧。
第四阶度:治愈舞蹈。将前面三个阶段习得的各种能力在舞蹈情景中加以运用,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和合作下让研究对象探索舞蹈动作,并发现内在治愈力和快乐体验。
五、治疗效果

本研究以质和量相结合的评估方式来考察舞动治疗的实际效果,采用韦氏学前儿童智力测验(WPPSI)、学前儿童50项智能筛查测验、临床记忆量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儿童行为社交焦虑量表、学龄前儿童行为发展量表、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等的基础上,结合舞动治疗自身评估特点,设计了一套“儿童舞动治疗评估量表”(因文章所限,此处不做详细介绍)。“儿童舞动治疗评估量表”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动作能力、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社会行为能力和舞蹈能力。所有量表均由研究对象的家长和教师填写,治疗前和治疗后各填写1次。通过所有量表及各因子之间的相互分析,结果表明:经过3个月的持续渐进式治疗,通过对Y的认知、社会性交往、情绪等方面有效跟踪评估,治疗效果良好,基本实现了舞动治疗目标(评估过程及具体数据本处不做详细介绍)。例如,Y在舞动治疗前,缺乏行为交往经验,不主动和教师、同伴玩耍;而舞动治疗后,能与教师、同伴打招呼,在舞蹈活动中伴有“牵手”“拥抱”等身体接触。Y的母亲和教师均认为,“拥抱”的增加可以对Y的偏差行为有更好地控制,此外,和治疗师在一起分享自身的问题对她们的帮助也很大。
以Y的8次舞动治疗为例,从行为观察表中可以看出,Y的偏差行为次数减少,“专注力持续时间”和“主动参与活动”等方面均有提高。
以Y的“运用语言主动问好”“拥抱行为”和“攻击行为”为例,根据图2《行为观察图》的数据,得出Y的“攻击行为”出现次数减少,而“运用语言主动问好”和“拥抱行为”次数增加。

六、结论
通过幼儿偏差行为的舞动治疗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舞动治疗方法对改善幼儿偏差行为能起到缓解作用,并使其问题向着良性方向发展。
其次,生态环境的失衡是导致Y行为偏异的主要原因,即家庭生态环境的失衡、同伴关系的缺失、教师对幼儿的忽视等均是幼儿偏差行为的诱因。因此,给Y创设一个表达情感、发泄问题的支持性的生态环境,让其把掩藏的问题通过身体舞动“说”出来,通过介入、干预、改善Y的生态环境系统,使Y的偏差行为得以缓解或消失。
舞动治疗本质上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各种舞蹈和心理治疗方法在这种疗法建设中交织。今天,生态学、神经科学、早期教育研究、发展心理学、精神关系以及认知科学等理论必将有助于其疗效进一步得到验证,从而使更多的偏差行为幼儿受益。
【参考文献】
[1] 傅宏.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
[2][6] Sharon Chaiklin, Hilda Wengrower.The Art and Science of Dance/Movement Therapy: Life is Dance [M]. New york:Routledge, 2009: 146,167.
[3] 虞永平. 学前教育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1:60.
[4] 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487.
[5] Fran J Levy. Dance movement therapy:A Headling Art[M].Revised edition.National Dance Association,2005:30-35.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学前特殊儿童舞动治疗研究”(课题批准文号: C-c/2011/01/30)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张付庆)
【关键词】幼儿;偏差行为;舞动治疗;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4)02-0035-04
【作者简介】庞佳(1971-),女,南京人,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教师、副教授;叶涛(1977-),女,江苏淮安人,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讲师。
一、问题的提出
偏差行为是指儿童正常心理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发展性问题。幼儿偏差行为一般包括任性专横、攻击他人、活动过度、注意分散、孤独自闭、态度冷漠等。研究显示,相比儿童的心理和精神障碍,儿童偏差行为的严重程度要低得多,但如果得不到及时矫治,也有可能会演变成儿童心理和精神障碍。心理和精神障碍是指已经过临床诊断的精神障碍。因此,如何解决幼儿偏差行为就成为教师和家长面临的重要课题。

舞动治疗与幼儿身心发展研究的兴起直接受到教育生态学、神经科学、心理学、舞蹈学等不同学科前沿研究的推动,具有科学研究的时代特征。美国舞动治疗协会(AYerican Dance Therapy Association,简称ADTA)将舞动治疗定义为:“舞动治疗是一个将动作作为进一步强化个人情感、社会、认知和身体整合的心理治疗的过程。” [2] 根据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幼儿园和家庭系统作为教育的一个生态环境,对幼儿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从生态学视角,研究家庭教育与在幼儿园情景下幼儿社会、情感等发展的互动联系,利用治疗性舞蹈来矫治幼儿偏差行为成为一种全新的探索与尝试。
二、研究目的和方法
本研究针对幼儿言语能力表达不足的特点,通过舞动治疗,让幼儿通过身体动作表达心理需求,揭示其偏差行为的成因,呈现舞动治疗干预过程,形成有效的干预策略,以缓解他们的偏差行为,顺利进入小学教育。
(一)研究目的
1. 探究个案偏差行为的成因、舞动治疗技法和干预策略。
2. 探究个案在舞动治疗过程中,动作与心理动力、情绪表达及与研究者互动行为的关系。
3. 探究幼儿园和家庭系统如何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消除幼儿的心理失衡。
(二)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一种用来检验个案在幼儿园内的综合状况的研究方法。本研究的个案对象Y是幼儿园园长介绍的,在征得个案家长的同意之下,开始随班观察研究,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观察法:观察法分为两种:一是自然观察法,即在不加干预的自然状态下对Y进行直接观察,或是通过录像手段进行间接观察;二是控制观察,即控制Y的条件,或通过干预以观察Y的行为反应。观察项目和范围依目的而定,一般包括Y身体外观动作和言语,在人际关系中表现的应对方法等。
调查法:调查法是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Y的发展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系统的间接了解和考察。由于Y不善于交流,研究者分别与Y的教师、家长对其生长发育、疾病情况、生活环境等进行调查。
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教育改革的小范围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在于不断反思,解决实际问题。将反思的结果和实践经验化为干预行动,通过行动与反思之间持续的互动,不断修正治疗计划和干预方案,推进干预进程。
三、 研究对象
(一)个案的资料情况
个案Y,男,6岁半,某幼儿园。父亲常年在外地工作,过年才回家。Y平时由其奶奶和母亲照顾,母亲经常加班,每天工作到很晚才回来,和他交流较少。Y说话早,能表达但不主动和同伴、教师交流,拒绝他人的“拥抱”,缺乏社会交往技能;注意力不集中,对教师的指令无法做出正确回应;情绪不稳定,经常发脾气,攻击他人。喜欢吃甜食,如巧克力、糖果、棒棒糖等。
(二)个案的生态系统分析
根据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四个环境层次,即微观系统(Microsystem )、中间系统(Mesosystem)、外部系统(Exosystem)和宏观系统(Macrosystem),来重点对Y的微观系统和中间系统进行分析和干预。
1. 微观系统
微观系统是环境系统最内部的层次,是由儿童生存的环境和直接接触的人构成的,是发展中的个体在特定的环境中对活动、角色及人际关系的体验范型。 [3]对于Y来说,他所在的家庭和幼儿园就是其成长中最重要的微观环境。
家庭:从教育与生态学的角度来分析,影响Y的有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物质因素体现在Y家庭生活条件一般,但只要Y喜欢的东西,家长均会满足。由于其父常年工作在外,母早出晚归,爷爷奶奶性格内向很少带他出去串门,所以Y没有与其他邻居和同伴交往的机会。精神因素体现在Y的早期依恋方面,Y很少接触父母,妈妈与奶奶之间的矛盾,均忽略了Y的感受,扰乱了Y依恋关系的形成,可能导致其缺乏安全感和交流不畅现象。要知道家庭环境是影响Y发展的重要的社会生态系统,是Y生活的重要空间,而其家长却没有意识到。家长忽视了Y的行为偏异问题,他们总觉得Y还小,长大了这些行为就会好转,而家长认识上的偏差恰恰助长了Y的偏异行为。
幼儿园:教师因为和Y及家长交流不成功而感到心灰意冷,教师对Y的偏异行为束手无策,不敢对其过多干预,怕刺激他,由于教师放任其行为,可能催化了Y的偏异行为。 2. 中间系统
家庭与幼儿园的关系是儿童发展中重要的中间系统,良好的中间系统环境能为孩子的发展提供支持性的影响,反之则会破坏这种支持性影响。[4]教师将Y在幼儿园的交流不畅和攻击等行为和家长作了交流,希望家长予以关注,建议改变一些家庭教育方式,而家长则认为Y不合群都是由于教师对Y关心不够,与家庭教育没有必然关系。之后,教师见家长对Y的偏移行为不管不问,就基本上放任Y了。这样以来,家庭和幼儿园中间系统没有为改善Y的偏异行为提供支持性的影响。
三、方案设计
通过对个案偏差行为的初步分析,Y也许在婴儿早期缺乏家庭关系的全能体验,这可能是造成其问题的根本原因。至高无上的亲情纽带关系将支持着Y的发展,因此,我们采取家庭、幼儿园共同参与的舞动治疗模式,通过提供一种支持的治疗环境来调和亲子关系、师幼关系、家长和教师关系,让个案及其父母、教师有机会在治疗过程中暴露自己的负面情绪,并通过自身的行为加以控制和扬弃,逐步矫治Y的偏差行为。治疗方案是伴随着治疗过程中研究对象表现出的不同问题和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而形成的,它是一个动态干预的过程。我们根据Y的主要问题为其制订治疗目标与个性化治疗方案。
(一)治疗目标
长期治疗目标是提高与人沟通协调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注意力;提高情绪与自控能力;改善亲子关系、师幼关系、家长和教师关系。短期目标根据动态的治疗方案而制订,如减少50%的攻击行为,增加50%集中注意力进行集体舞蹈活动,增强语言和身体语言的交流能力等。
(二)治疗形式和时间
本研究在幼儿园活动室内进行,采用个别治疗和集体治疗相结合,每周3次,其中个体治疗1次,每次约30分钟,集体治疗2次,每次约45分钟。以1个月为治疗周期,通过3个月治疗周期实现以上治疗目标。
(三)治疗方法
本研究采用创造性舞蹈本体疗法,该由美国舞动治疗学家布兰奇·埃文(Blanche Evan)创立,它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理论(Alfred Adler)的心理分析理论和达克罗兹(Dalcroze)、诺威尔(Noverre)、斯坦尼斯夫斯基(Stanisovski)和门森迪克(Yensendieck)的即兴舞蹈理论为基础,强调儿童在创造自己舞蹈的同时又被舞蹈所创造的舞动治疗方法。该疗法基本目标是采用一些投射性的身体动作隐喻技术,协助Y通过各种身体动作体验来获得自我觉察的能力,允许其沉浸于无意识的身体表达,在积极的环境中去实践,以一种生动活泼的舞蹈活动方式表达出内心的情感体验。本研究主要采用创造性舞蹈本体疗法中的投射法、镜面反射法、触摸法、即兴创作法、舞蹈编排法等五种技术 [5]。
1. 投射技法
投射技法是一种无结构的非直接的询问形式,鼓励研究对象将其对所关心问题的潜在动机、态度和感情通过身体动作投射出来的一种技术。
2. 镜面反射法
镜面反射法是通过研究者自己的肌肉运动反射来模仿研究对象具有重要意义的特质动作,利用肌肉运动感觉的移情的一种反射技术。
3. 触摸法
带有治疗目的的触摸可以分为两类:安慰和挑衅。安慰的接触一般是来自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友好、安慰的接触,如拥抱、握手;挑衅的接触是研究者有意地用身体动作刺激研究对象的情感物质,如推、拉。
4. 即兴创作法
即兴创作法是指以舞动过程的任何一部分为主题,在想法和情感方面给研究对象提出创造性舞蹈动作的建议。如跺脚、晃动拳头、边说攻击性语言边跳跃等。
5. 舞蹈编排法
在研究者和研究对象建立相互信任之后,研究者开始教授一些舞蹈动作来最终纠正他们不正确的客体关系行为,促进新的互动交流及自我表达。
(四)治疗策略
1. 行为模仿策略
行为模仿策略是指治疗师、教师或家长有意识地模仿Y的特定行为,与其特定行为保持“同步”。“同步”能够营造一种融洽的治疗气氛,让Y产生好感,并模仿对方的言行。
2. 问题调控策略
问题调控策略是指对Y偏差行为问题加以调控。例如,在“好朋友”集体舞活动中,如果Y能接受他人的“拥抱”,将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并奖励一块巧克力;但一旦有攻击等不良行为出现,便将其进行十分钟左右的隔离(远离集体)。
3. 学习迁移策略
学习迁移策略是引导Y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用于实际生活和学习中。例如,将舞动治疗活动中的“拥抱”“招手”“点头”等动作运用到其他场合(如见到他班同学或是教师,或是家庭成员)。
4. 家庭参与策略
家庭参与策略是家长(父母或其他特定照顾者)应与治疗师、教师相互合作、沟通,彼此分享Y治疗过程,使家长与教师、治疗师能有一致性的看法与做法,让疗程能事半功倍。
四、治疗过程
在确定了研究对象和治疗方案之后,我们对Y进行了针对性的治疗,治疗过程包括四个阶段:建立融洽的治疗关系、表达感受、培养技巧和治愈舞蹈 [6]。
第一阶段:建立融洽的治疗关系。致力于加强研究对象的社交、情感和交流能力开发和连接。治疗关系建立是与动觉移情密切相关的。
第二阶段:表达感受。培养研究对象表达能力和探索能力,表达其感受、情绪、创伤,探索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过去现在发生的事件。
第三阶段:培养技巧。加强研究对象身体协调性,促进其认知能力发展,培养以内在心理为主的社交、情感和交流技巧。
第四阶度:治愈舞蹈。将前面三个阶段习得的各种能力在舞蹈情景中加以运用,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和合作下让研究对象探索舞蹈动作,并发现内在治愈力和快乐体验。
五、治疗效果

本研究以质和量相结合的评估方式来考察舞动治疗的实际效果,采用韦氏学前儿童智力测验(WPPSI)、学前儿童50项智能筛查测验、临床记忆量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儿童行为社交焦虑量表、学龄前儿童行为发展量表、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等的基础上,结合舞动治疗自身评估特点,设计了一套“儿童舞动治疗评估量表”(因文章所限,此处不做详细介绍)。“儿童舞动治疗评估量表”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动作能力、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社会行为能力和舞蹈能力。所有量表均由研究对象的家长和教师填写,治疗前和治疗后各填写1次。通过所有量表及各因子之间的相互分析,结果表明:经过3个月的持续渐进式治疗,通过对Y的认知、社会性交往、情绪等方面有效跟踪评估,治疗效果良好,基本实现了舞动治疗目标(评估过程及具体数据本处不做详细介绍)。例如,Y在舞动治疗前,缺乏行为交往经验,不主动和教师、同伴玩耍;而舞动治疗后,能与教师、同伴打招呼,在舞蹈活动中伴有“牵手”“拥抱”等身体接触。Y的母亲和教师均认为,“拥抱”的增加可以对Y的偏差行为有更好地控制,此外,和治疗师在一起分享自身的问题对她们的帮助也很大。
以Y的8次舞动治疗为例,从行为观察表中可以看出,Y的偏差行为次数减少,“专注力持续时间”和“主动参与活动”等方面均有提高。
以Y的“运用语言主动问好”“拥抱行为”和“攻击行为”为例,根据图2《行为观察图》的数据,得出Y的“攻击行为”出现次数减少,而“运用语言主动问好”和“拥抱行为”次数增加。

六、结论
通过幼儿偏差行为的舞动治疗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舞动治疗方法对改善幼儿偏差行为能起到缓解作用,并使其问题向着良性方向发展。
其次,生态环境的失衡是导致Y行为偏异的主要原因,即家庭生态环境的失衡、同伴关系的缺失、教师对幼儿的忽视等均是幼儿偏差行为的诱因。因此,给Y创设一个表达情感、发泄问题的支持性的生态环境,让其把掩藏的问题通过身体舞动“说”出来,通过介入、干预、改善Y的生态环境系统,使Y的偏差行为得以缓解或消失。
舞动治疗本质上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各种舞蹈和心理治疗方法在这种疗法建设中交织。今天,生态学、神经科学、早期教育研究、发展心理学、精神关系以及认知科学等理论必将有助于其疗效进一步得到验证,从而使更多的偏差行为幼儿受益。
【参考文献】
[1] 傅宏.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
[2][6] Sharon Chaiklin, Hilda Wengrower.The Art and Science of Dance/Movement Therapy: Life is Dance [M]. New york:Routledge, 2009: 146,167.
[3] 虞永平. 学前教育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1:60.
[4] 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487.
[5] Fran J Levy. Dance movement therapy:A Headling Art[M].Revised edition.National Dance Association,2005:30-35.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学前特殊儿童舞动治疗研究”(课题批准文号: C-c/2011/01/30)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张付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