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肃省永昌县水源中心小学,甘肃永昌737200)
创新是人类智慧和意识能动性的最高表现,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思维是人类大脑中高级且复杂的活动,只有通过思维才能把从外界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转化为自己大脑中的知识,进而成为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关心和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立足于协调学生自身发展要求,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学实践活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思维因素,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经历思维发现和创新的实践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我有以下的体会。
一、在好奇中探索,在情境中生疑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鼻祖,不怕有问题,就怕无法提出问题。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与新技术的发现往往从好奇开始。好奇心使人追根究底,乐于探索事物的奥秘,善于观察特殊事物,发现其中的奇异。因此,爱护和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勇于提出各种新奇的问题,是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起点。
生疑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础。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也比较容易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和兴趣,从而更加自主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数学教学中,我们始终采用创设情景的方法,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识矛盾”,促使学生产生弄清未知的心理需求,为创新做好心理准备。如:教学“认识物体”时,我把收集到的物体(牛奶盒、魔方、鞋盒、啤酒罐、乒乓球、玻璃球、玻璃杯)让学生进行分类,根据学生分的结果,给物体命名。
接着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等过程来初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与球的特点。最后再让学生用这些物体进行拼摆图形,进一步提高对这四种形状的物体的认识。整个课堂活而不乱,兴趣盎然,整堂课学生都在玩中学,学中乐。
二、注重知识的科学迁移,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多为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其中必然包括学习的迁移。其实质就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就是把学到的某些原理知识应用到学习新的知识或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去,也就是实现知识的迁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科学运用学习的迁移,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1.温故而习新,促使知识迁移。在教学中,只要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促使其同化,在求同存异的思维引导下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从而使知识实现从“故”到“新”的纵向迁移。如在六年级数学比例尺的教学中,可以联系比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到比例尺也是比的一种形式,这样学生就能很容易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以及相关的计算问题。
2.多角度解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智力。小学生思维灵活性的最简单的办法是求多解练习。在实际运用中一方面要深入挖掘每一章节的多解因素,为学生创造多解的训练机会,另一方面要注意不能停留在一解一得的水平上,要掌握变“异”规律,才能举一反三。
例如,王师傅原计划14天生产零件840个,结果4天生产了280个,照这样可以比原计划提前几天完成?教师提问:“你可以从哪些不同角度来解答这道题呢?”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全方位审视结果,学生发现有多种解法:①归一法解:14-840÷(280÷4);②比例解:设实际x天完成840/x=280/4,设提前x天完成840/(14-x)=280/4,③分数法解:14-4÷(280÷840);④倍比法解:14-4×(840÷280);⑤方程解:设可提前x天完成840÷(280÷4)+x=14。这些解法,使学生沟通了比例,归一、倍比、方程等知识间的联系,起到了活跃学生思维的作用。由此可见,只有科学运用学习的迁移,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提倡多思与首创精神,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学生的思维是灵活的,也是无限的。它蕴藏着巨大的未知和发现。对小学生来说,不要求他们创造数学知识,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用数学的思想去观察,分析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勤于多思和创造精神,是很有必要的。教师要经常给学生讲些数学家、发明家的故事,指出这种创造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幸福,这对于激励学生从小立志与尝试创造来说,是一种好办法。
在提倡多思与首创精神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思维的独创性是指学生思维具有创见,它是思维的最高层次。适时设计一些习题,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的思维从求异向创新过度,从而体现发展学生的独创性。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可以一般方法为基础,进而引导学生另辟蹊径,寻求独创解法。
在学过百分数后,我设计过这样一题:五年级有甲乙两个班,甲班有54人,占全年级人数的60%,乙班比甲班人数少百分之几?要求展开思维,比一比谁的解法最多。在总结时发现有这样两个式子:1-(1-60%)÷60%和〔60%-(1-60%)〕÷60%。他的解题思路是把两班人数差和甲班人数两个个需要比的条件用它的百分率代替。显然这种想法是正确的,这种思路对小学生来说不能不说具有一定思维的独创性。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与指导。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不只是利用数学知识的模仿,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机会,大胆设想,丰富想象,让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的思维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创新是人类智慧和意识能动性的最高表现,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思维是人类大脑中高级且复杂的活动,只有通过思维才能把从外界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转化为自己大脑中的知识,进而成为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关心和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立足于协调学生自身发展要求,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学实践活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思维因素,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经历思维发现和创新的实践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我有以下的体会。
一、在好奇中探索,在情境中生疑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鼻祖,不怕有问题,就怕无法提出问题。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与新技术的发现往往从好奇开始。好奇心使人追根究底,乐于探索事物的奥秘,善于观察特殊事物,发现其中的奇异。因此,爱护和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勇于提出各种新奇的问题,是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起点。
生疑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础。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也比较容易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和兴趣,从而更加自主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数学教学中,我们始终采用创设情景的方法,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识矛盾”,促使学生产生弄清未知的心理需求,为创新做好心理准备。如:教学“认识物体”时,我把收集到的物体(牛奶盒、魔方、鞋盒、啤酒罐、乒乓球、玻璃球、玻璃杯)让学生进行分类,根据学生分的结果,给物体命名。
接着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等过程来初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与球的特点。最后再让学生用这些物体进行拼摆图形,进一步提高对这四种形状的物体的认识。整个课堂活而不乱,兴趣盎然,整堂课学生都在玩中学,学中乐。
二、注重知识的科学迁移,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多为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其中必然包括学习的迁移。其实质就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就是把学到的某些原理知识应用到学习新的知识或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去,也就是实现知识的迁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科学运用学习的迁移,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1.温故而习新,促使知识迁移。在教学中,只要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促使其同化,在求同存异的思维引导下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从而使知识实现从“故”到“新”的纵向迁移。如在六年级数学比例尺的教学中,可以联系比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到比例尺也是比的一种形式,这样学生就能很容易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以及相关的计算问题。
2.多角度解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智力。小学生思维灵活性的最简单的办法是求多解练习。在实际运用中一方面要深入挖掘每一章节的多解因素,为学生创造多解的训练机会,另一方面要注意不能停留在一解一得的水平上,要掌握变“异”规律,才能举一反三。
例如,王师傅原计划14天生产零件840个,结果4天生产了280个,照这样可以比原计划提前几天完成?教师提问:“你可以从哪些不同角度来解答这道题呢?”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全方位审视结果,学生发现有多种解法:①归一法解:14-840÷(280÷4);②比例解:设实际x天完成840/x=280/4,设提前x天完成840/(14-x)=280/4,③分数法解:14-4÷(280÷840);④倍比法解:14-4×(840÷280);⑤方程解:设可提前x天完成840÷(280÷4)+x=14。这些解法,使学生沟通了比例,归一、倍比、方程等知识间的联系,起到了活跃学生思维的作用。由此可见,只有科学运用学习的迁移,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提倡多思与首创精神,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学生的思维是灵活的,也是无限的。它蕴藏着巨大的未知和发现。对小学生来说,不要求他们创造数学知识,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用数学的思想去观察,分析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勤于多思和创造精神,是很有必要的。教师要经常给学生讲些数学家、发明家的故事,指出这种创造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幸福,这对于激励学生从小立志与尝试创造来说,是一种好办法。
在提倡多思与首创精神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思维的独创性是指学生思维具有创见,它是思维的最高层次。适时设计一些习题,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的思维从求异向创新过度,从而体现发展学生的独创性。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可以一般方法为基础,进而引导学生另辟蹊径,寻求独创解法。
在学过百分数后,我设计过这样一题:五年级有甲乙两个班,甲班有54人,占全年级人数的60%,乙班比甲班人数少百分之几?要求展开思维,比一比谁的解法最多。在总结时发现有这样两个式子:1-(1-60%)÷60%和〔60%-(1-60%)〕÷60%。他的解题思路是把两班人数差和甲班人数两个个需要比的条件用它的百分率代替。显然这种想法是正确的,这种思路对小学生来说不能不说具有一定思维的独创性。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与指导。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不只是利用数学知识的模仿,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机会,大胆设想,丰富想象,让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的思维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