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的打甏酒俗

来源 :烹调知识·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dong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壮族平日与年节饮用的饮料,主要是自家酿制的米酒、木薯酒和白薯酒。这类酒,均属于低度酒。其中,米酒是壮族过年及宴筵宾客时,喜用的主要饮料。
  还有甜酒,也是宴客的佳酿。据记载,壮族酿制的这种甜酒,有上千年的历史。它是用糯米制作的,酿造程序比较简单,先将晾凉的糯米饭加酒曲,贮藏在一个瓦坛子里,用泥土封好坛口,8 d左右,糯米饭就浸出洁莹透明的酒泉来,随饮随取,非常方便。它散发出令人垂涎欲滴的酒香味,入口后,那千丝万缕果的芳香、更有酒的醇美,甜到嘴里又化到心里。醇香的甜酒,令人留恋,令人回味无穷,让人常常回忆着、幸福着。
  宋朝周去非《岭外代答》中记述,宋朝邕州、钦州一带的壮族村寨有一种颇具情趣的饮甜酒风俗——打甏。其实,“打甏”也叫“咂酒”,流行于四川、云南、贵州、重庆等壮族、侗族、彝族、傣族、羌族人民聚居的地方。
  如果有客人来,饮酒前,先在地上铺一张小席子,将小瓦坛置于宾客和主人之间,旁边放一陶盂凉开水。开坛后,酌水入坛,插入一根67 cm长的竹管,宾客和主人轮流用竹管吸饮酒。竹管中有一个像小鱼一样的开关,能启能合,吸得过急或过缓,小银鱼都会自动关闭。
  “打甏”的礼仪颇为讲究,首先由主妇致欢迎词,然后按先宾客后主人的礼规,将竹管庄重地递给客人。饮酒时,几人围住“打甏”,用小竹管插入酒坛,边畅饮边聊天,边饮边加水,谈笑风生,把酒话桑麻。有时主人还唱几曲民歌或祝酒歌,为你接风洗尘助兴,气氛欢乐喜庆,那奇情妙趣是壮族山寨酒文化的传承方式。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常与民同乐“打甏”,并赋下了千古传颂的咏“打甏”诗篇:“白云落梅浮涧水,黄梢新柳出城墙。闲拈蕉叶题诗咏,闷取藤枝饮酒尝。”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打甏”时的有趣场景。清末石达开率军来到少数民族地区,与当地人“打甏”,深被其欢乐淳朴的地方风情感染,写诗为赞:“万颗明珠共一瓯,王侯到此也低头。五龙捧着擎天柱,吸尽长江水倒流”,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风情画。
  古籍记载“打甏”为郫筒的遗风。郫筒是郫人的竹制盛酒具,郫人截大竹67 cm以上,留一节为底,刻其外为花纹,或朱或黑或不漆,用以盛酒。唐朝的李商隐 《因书》诗:“海石分棋子,郫筒当酒缸。”宋朝的杨万里 《六月二十四日病起喜雨闻莺与大儿议秋凉一出游山》诗:“万迭山连千涧水,双行缠伴一郫筒。” 明朝的谢榛 《送谢武选少安犒师固原因还蜀会兄葬》诗:“一对郫筒肠欲断,鹡鸰原上草萧萧。”
其他文献
摘要:翻转课堂模式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其应用在计算机教学中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此,本文将简单阐述翻转课堂模式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分析当前应用翻转课堂模式教学的现状。在这一基础上,笔者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分析翻转课堂模式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期为计算机教师提供参考,发挥翻转课堂模式的作用。  关键词:翻转课堂模式;计算机教学;课件设计;应用性教学  中图分类
摘要:随着微课的常态化普及和技术的日新月异,我国中小学对微课成熟后提出了更为深入的发展需求,其中微课的设计和制作作为重点关注的发展需求之一,在视听体验质量上亟待进一步提升。文章从“听”的体验角度出发,总结分析了当下中小学微课配音的四方面问题和现状,并针对这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期能为日后的微课设计与制作提供启示。  关键词:中小学;微课配音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家常菜,顾名思义,即居家常有的菜,是普通人家一日三餐的平常菜点,但在这日常的菜中,如果能做出点味儿来,令亲朋好友翘指称道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下面根据本人的经验,向大家介绍几道冷、热菜肴。  一、鱼香黄瓜条  原料:黄瓜4条,白糖40 g,醋25 g,辣椒油、盐、味精、香油、葱姜蒜末适量。  制法:1. 将黄瓜一破两半,挖去籽后先切成5 cm的段、再切成1 cm宽的条,放少许盐拌匀腌渍15 min,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