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其实我也很想家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M123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李白,人们印象最深的总是他“超越常人”的那部分。比如他的有才傲娇:国忠捧砚,力士脱靴,玄宗亲手给盛饭,天子呼来不上船。比如他的土豪任性:翰林待诏说辞就辞,整天五花马,千金裘,好像从来不差钱。他还潇洒自在,无牵无挂:说走就走的旅行,对李白来说就是日常标配,他一年到头不是在外面流浪,就是在流浪的路上……这么爽的人生,也是没谁了。
  所以,一说起这位诗仙,人们心底都有一句呐喊:如果能重来,我要做李白。
  可问题是,一千多年前的李白,真这般无忧无虑、随心所欲吗?这只是大家的幻想。李白和普通人一样,烦恼忧愁样样有——比如漂泊在外、孤独寂寞冷时,他也常会想家。
  李白最后一次望见故乡的明月,是在24岁的那个秋天。当时的他风华正茂,文能“作赋凌相如”,武可“杀人都市中”,还跟着身为纵横家的名师学了一身治国经略之术。装备已齐,是时候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李白于是在一个月色清冷的秋夜,告别亲友,独自乘舟出峡:“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乍离故乡,未免依依不合,李白回首西望峨眉山顶衔着的秋月,伤感怅惘的脸上顿时浮上一抹暖暖的笑:等着我故乡的月,我会衣锦还乡的。
  可惜,李白很快就发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让人很无奈。他出川后四处拜访达官贵人,却“十谒朱门九不开”,带的万贯家财因为大手大脚、随意施舍而很快散尽,在酒肆歌坊问结交的江湖朋友也一下子都不见踪影。独在异乡的李白开始饱尝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偏偏此时他又大病一场,贫病加举目无亲,差点儿命丧他乡。这时的他格外想家:“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除了这首诗,这期间李白写的思乡诗中,还有大名鼎鼎、堪称万千华人接头暗号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夜深人静,月光满地,叫人如何不想家?
  李白同期写给师父的信中,也是浓得化不开的思乡情,比如“国门遥天外,乡路远山隔”“故人不可见,幽梦谁与适”……如此高频度的思乡诗,不难看出当时病卧异乡的李白想家想到什么程度。可是光阴飞逝而功名未就,他再想也不能回。
  两年后,已在湖北结婚安家的李白,在地方上的干谒奔走依然毫无成效,为了心中的理想,他不得不北上长安求职。到长安后,他“历抵卿相”,压着自己的傲气到各个王公贵族府上投诗文、递简历,却依然处处碰壁。为了排遣壮志难酬的郁闷之情,他离開长安,来到了东都洛阳。
  晚上,李白独自在客栈里,伴着孤灯,喝着寡酒,盘算着未来的出路。忽然,有笛声飘来,格外凄清、婉转。李白闻声而起、倚窗独立,望向窗外的一轮明月。因为他听出来了,这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思乡的《折杨柳》。李白顿时想起了自己出四川的那个夜晚,夜空中也是这样的一轮明月,千里照离人。李白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伤感之情,提笔写下了一首动人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再等等我,故乡的山水明月,我一定会成功的,咱们到时见。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41岁那年,李白在玉真公主、贺知章等人的举荐下,奉诏入京,走到了玄宗跟前。可惜一切荣光不过是昙花一现,此时的玄宗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励精图治的明君了,也从未把李白看作是“济苍生,安社稷”的庙堂之才,君臣之间只谈风月,不涉国事。于是,不到三年,一个傲娇裸辞,一个顺水推舟,李白就这样被赐金放还了。
  一下子从御用文人跌落到社会底层,李白的心理落差不难想象。然而,最令他痛苦的不是一切又回到了原点,而是从宫廷出来后,他不知该往哪个方向努力了。迷茫之中,他又开始了漫游,表面上看是纵情山水,好不惬意,可背后的孤独、苦闷和忧伤,又有谁人能解?这一时期,途中的见闻常会催发他强烈的思归之情:“清猿断人肠,游子思故乡”“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其中,最触动人心的当属那首字字啼血的《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此时,李白已经过知天命之年了,从24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历经30年的劳苦奔波,换来的却只有仕途失意和人生漂泊。在宣城看到开得正艳的杜鹃花,他忽然想起了家乡的子规鸟。在家乡,每逢暮春时节杜鹃花开,子规鸟就会泣血啼叫。想到这里,李白不由得泪凝于睫,好像身边有无数只子规鸟在环绕悲鸣: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可是如何归去呢?自己本想功成名就再荣归故里,如今人至暮年却依然两手空空,出蜀时吹下的牛皮言犹在耳,又有何面目去见蜀中父老?
  之后,把无数诗人推人深坑的安史之乱爆发了。一心想要借此建功立业的李白站错队,跟错人,惨遭牢狱之灾,后来又被判流放夜郎(位于今贵州一带)。万幸被赦还,归途中,李白在江夏与一位来自故乡的峨眉僧人相逢。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得知蜀僧是应诏入京,送别之际,李白为同乡写了一首奇诗(《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人中京》:“此中忽见峨眉客。峨眉山月还照君……”这首诗只有16句,却从头到尾不断提及“峨眉”二字,在一首诗中,所咏之物如此高频率地反复出现,在李白诗集中,找不出第二例。
  说它是奇诗,还在于这首诗的逻辑简直匪夷所思。在这首诗里,李白霸道地认为,不管哪里的月亮,都是故乡的峨眉山月。他走到哪里,故乡的明月就跟到哪里——“与人万里长相随”;不仅照着自己,还“照沧海”“照秦川”,沧海和秦川的明月不应该是“沧海月”“秦川月”吗?怎么会是你老家的“峨眉月”呢?李白却不管,反正峨眉山月照全球,我说是就是!这首诗中,李白通篇没有一个字说想家,却是最催人泪下的思乡诗。因为峨眉山月就是李白的乡愁。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蛾眉月——这诚然是他对家乡蜀僧的美好祝愿,但又何尝不是他对自我人生的期许和规划?
  可惜,此时此刻,他知道自己实现理想的希望已经微乎其微,那魂牵梦绕的故土也可能难再回…回首崎岖人生路,永远陪在自己身边的就只有头顶的这一轮“峨眉山月”。在李白心中,它早已是故乡和亲人的代名词。
  不久,李白病逝于安徽。终其一生,他没能回到故乡,再看一眼心心念念的峨眉月。既然李白这么思乡,为何一辈子都不回去?面子就那么重要吗?这也许是原因之一,自己吹的牛,忍痛也要接着吹下去。但除此之外,也跟古代交通不便、出蜀入蜀太费劲有很大关系。当时蜀道有多难走,李白自己就写过。300年后,同为四川老乡的苏东坡考中进士后,一辈子也只回过两次家;陆游人川为官时,一路居然写下了厚达六卷的《人蜀记》。这得走多久才到。
  依照这种交通条件,功名无着的李白哪有这么多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路上。何况后来又有了家庭妻儿的牵绊,他拖家带口就更不容易了。不得不说,这样的诗仙着实令人心疼。
  编辑/羽川
其他文献
因为穿错衣服而打打杀杀的奇事由来已久,其中理由也是五花八门。  穿衣与“尊卑”  战国时代的齐威王因看不惯民众穿得舒服漂亮,就颁布禁令:凡身着锦绣者,与诽谤国君同罪,也就是得死。  自汉代开始,不许穿与自己的身份、等级不符的服装,成了明确的法律条文。到了唐代,普通人如果穿了颜色越级的服装,要么坐牢要么去死。不只是颜色,朝廷在尺寸上也有禁令。李德裕做淮南观察使时勒令当地妇女剪短裙子,因为朝廷有规矩,
《格林童话》中有这样一个惊悚的故事:1284年,德国哈默尔恩镇老鼠为患,镇长束手无策。某日,镇上来了个身穿五彩长袍的神秘笛手,声称如果给他一笔酬金就能帮忙驱逐老鼠,镇长与居民欣然答应。笛手吹起笛子,鼠群神魂颠倒,纷纷随他来到河畔,争先恐后地跳入水中,全部溺死。笛手返回镇上领取酬金,谁料镇长与居民不肯如约付款,笛手默然离去。第二年,笛手再次现身吹笛,这回引来的竟是镇上的130个孩子,他们载歌载舞地跟
1900年,八国联军入京,作为大清朝的最高统治者,慈禧为了保全性命,携光绪等人逃往西安,美其名日“西巡”。在这生死关头,慈禧没忘记一件关乎个人恩怨的“大事”——处置光绪最宠爱的妃子珍妃。  此时的珍妃已被慈禧打入冷宫两年有佘,过着连宫女都不如的日子,而为解心头之恨,慈禧以“珍妃年轻貌美,必遭洋人侮辱,愧对列祖列宗”为借口,要珍妃自尽。性格倔强的珍妃并没有选择屈服,她目光坚定地看着慈禧,一字一顿地说
我们对牛仔的印象大多来自美国的西部电影——大礼帽,牛仔裤,腰挎手枪,行侠仗义,似乎不食人间烟火。可现实果真如此吗?  在美国西部的广袤土地上,看似只有沙漠、野草和没有商业价值的野生动物。但西部养牛人发现了地下的黄金,无数移民汹涌而来,造就了传说中的牛仔。  西部的牛大多凶猛难驯,驱赶庞大的牛群是一种既冒险又刺激的工作,从而锻造出真正的牛仔精神。  一般的牛群都在千頭以上,两个最有经验的牛仔走在前面
英法联军打到北京之后,被迫跟洋人签约的大清,事实上已经接受了按照西方的模式建立国与国关系:西方国家使节驻京,使节觐见大清的皇帝,递交国书。然而,签约之后,咸丰借口有病,赖在热河不肯回京,不久去世。小皇帝同治尚未成年,两宫太后以此为借口,拖着不让见。所以,西方公使虽然在北京扎下了,但始终见不到皇帝。西方那一套国家间的外交模式,在形式上始终无法完成,这让公使们很着急。  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
在欧洲和美国,公众只知道“一战”是一场“漫长、残酷而不失伟大的战争”,对其细节所知不多。在美国20世纪参与的重大战争中, “一战”是唯一一场在首都华盛顿没有纪念碑的。在民间, “一战”也很难唤起深刻的敬畏乃至反思,描绘那场发生于一个世纪前的战争的影视作品屈指可数,相关书籍多年也没出几本。  这种现象与技术限制有关——“一战”留下的“物证”远没有后来的战争多。不过,一个重要因素常被忽视,那就是,参战
一  赵元任之妻杨步伟是那种风一样肆意洒脱的女子,哪怕一丝一毫的束缚于她都是不愿承受之重。虽然出生在规矩和人口一样众多的大家族,虽然出生前便被父母指腹为婚,但她一路走来,却如狂风过境,所有试图捆绑住她的束缚都被吹得七零八落。  她会调皮地捉弄教书先生,在先生面前唱自己编的口水歌;会在饭桌上批评孔夫子浪费食物,哪怕被长辈斥为大不敬;会在试卷上写“女子者,国之母也”;会找祖父谈判,说婚姻大事应由自己做
一  母爱不是《红楼梦》的主题,却像一根金线,编织在字里行间。比如贾琏和贾蓉为人处世颇有差别,却有一种相似的丧,即便作恶,也不似被母亲溺爱的薛蟠那样作得生机勃勃,倒像是无可依凭,不如放纵。  理论上母亲是我们灵与肉的双重护佑,有妈的孩子是块宝,然而,人间事,常常并不这么简单。有各种各样的女人,就有各种各样的母亲,  “女子本弱,为母则强”作为一句口号足够铿锵,但事实上,弱小的女性当了妈,也不会秒变
拿破仑曾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对于美国名将麦克阿瑟来说,可能要换种说法:不想当总统的将军不是好将军!麦克阿瑟虽然是一名军事将领,却一直有个梦想——当美国总统,为此他连续三次参加总统竞选,那么结果怎样呢?  麦克阿瑟第一次参加总统竞选是1944年,因为他是共和党人,共和党内部就有意让他成为总统候选人。可那时候他的名气还不大,也没有当上五星上将,因此在州预选中就落选了。不过,他没有就此放弃,
世界上的单身直男千千万,但卞之琳和夏济安可以组成一个组合——西南联大外文系苦恋兄弟。  你以为文艺直男们个个口若莲花?卞之琳和夏济安告诉你,即使文章锦绣,满腹经纶,若谈恋爱毫无技术,仍旧是一枚蠢直男。  卞之琳的苦恋对象,是我们颇为熟悉的张充和。  卞之琳的基础还是不错的,他的朋友沈从文是张充和的姐夫,他的机会其实还是有的。在与张充和相识之后,卞之琳的写诗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他开始写情诗了,写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