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士德谈冼星海及黄河大合唱

来源 :铁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625163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2月,我从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淘得《新四军军歌》作曲者何士德的一些旧藏,包括他的笔记本、老胶木唱片、老照片、书信资料等等。尤其珍贵的是,在何士德的笔记本中除记载了新四军军歌创作经过外,还记载了冼星海及《黄河大合唱》等。
   何士德与冼星海有着特别的情缘。据何士德回忆,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他参加对十九路军淞沪抗战的后援工作,并组织群众演唱黄自、聂耳、冼星海等人的抗日歌曲,但那时冼星海不在上海,因而两人并未见面。
   1934年的秋天,在上海北四川路横滨桥北边的广东旅沪中华基督教会的小教堂,何士德认识了冼星海的母亲黄苏英。那时何士德任教堂圣乐团合唱指挥,冼星海的母亲到教堂做礼拜 ,只因他们都是广东人,都说广东话就相识了。
   1935年夏天,冼星海从法国回到上海,何士德得知后,经冼母黄苏英引荐结识了冼星海。两人一见如故,曾一度合作,冼星海作曲,何士德指挥演唱,利用淞沪广东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洪钟乐社排练抗战歌曲,并到南京、广州、香港等地进行宣传演出。
   1936年冬天,冼星海找何士德,由何士德任指挥并担任领唱,为新华影片公司的影片《壮志凌云》錄制《拉犁歌》。后来何士德还指挥过冼星海作曲的《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顶硬上》《流民三千万》《茫茫的西伯利亚》等音乐作品。
   1940年冼星海离开延安去了苏联,之后,何士德成功指挥了《黄河大合唱》的演出。
   我在潘家园得到的何士德这本笔记本,与冼星海有关的内容似乎是何先生给学生讲课的提纲,时间是1983年8月17日。整理文字如下:
   冼星海是个著名的人民音乐家,在各国进步的音乐家中都知道他的名字,还有许多歌唱家唱过他的作品。
   (冼星海)1905年生在广东番禺县船工家庭,父亲早死,母亲带他去南洋干活,14岁回国,半工半读。22岁入北大音乐传习所,23岁考入上海国立音专。1930年至法国,在饭馆做工及进巴黎音乐学院跟名作曲教授杜卡等作曲高级班学习。教师对他关心帮助,给他饭菜,解决学习时吃饭问题。
   1935年(他)绕道英国搭货船,帮烧火船工一起工作免费到香港,后回到上海。参加救亡歌咏运动,写了不少爱国歌曲。
   1937年参加抗战到了武汉,在革命军事委员会第三厅郭沫若团队中主持武汉救亡歌咏队工作,写了很多歌曲,如《太行山上》等。
   1938年冬赴延安任鲁艺学院音乐系主任。
   1939年写《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及交响乐。
   1940年赴苏配反映中国电影音乐,改写“黄河”,写中国解放交响乐“中国狂想曲”。
   1945年因肺病在莫斯科医院逝世,终年41岁。
   冼星海作曲500余首,大合唱6部,交响曲2部,歌剧1部,还创作了室内乐,独奏及歌曲等。
   《黄河大合唱》创作于1939年3月,光未然词。黄河大合唱是一首新型的大合唱。
   他用音乐反映祖国在暴风雨时代的生活时,不拘泥于音乐形式,使自己的音乐技巧服从于他所要表现的生活内容。从而创作了新的、独特的音乐形式。《黄河大合唱》那雄伟的气魄,正像中国的大诗人郭沫若所形容的:“听吧,黄河在怒吼!那就是他的灵魂在怒吼,是中国的灵魂在怒吼!”这是星海音乐的特征。
   全曲充满激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和雄伟、浑厚的气魄,中国人民最后胜利的坚定信念。
   (一)“黄河船夫曲”
   静心细听,可以发现一幅图,巨大的人和大自然搏斗,像众多(几十个)船夫划船,画面上充满战斗的表情与力量。其中有两种情绪:
   (1)船夫渡河时和波涛搏斗的情形。唱“咳哟!划哟!冲上前”“乌云哪,遮满天,浪花哪,打进船”。
   (2)后面一段比较平静且优美,即在他们靠近河岸时,充满着愉快、希望与光明。最后两句,象征着要有继续奋斗的思想。整个歌曲写出了斗争运动的过程。
   (二)“黄河颂”
   是用“歌颂”的方法写的,热情奔放,高歌颂赞黄河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是由男高音独唱的。
   (三)“黄水谣”
   原是齐唱的民谣风的歌曲,后写成合唱。写黄河两岸人民的生活,侵略军来了,人民受尽苦难流离失所、妻离子散、天各一方。
   (四)“河边对口曲”
   两男对唱,一问一答,亲切的谈话,用民歌方式写的,伴奏是用中国民族乐器三弦、二胡。
   歌曲内容上讲,两个受侵略战争之害的人流浪到黄河边,倾诉其悲惨的命运,后来打定主意一同打回老家去,合唱队和唱。
   (五)“黄河怨”
   女高音独唱,代表妇女被压迫的声音,被污辱的声音,充满悲愤仇恨的声音。她要求她的丈夫替她把这笔血债讨还。
   音调是悲切缠绵,是含着眼泪来唱的一首悲歌。
   (六)“保卫黄河”
   齐唱、轮唱。用中国旋律写的轮唱,感情和思想都是很健康和乐观的。
   到了三部轮唱时听到“龙格龙格龙”的声音是轮唱的人声伴奏。抗战时这歌响遍各地,连小孩都会唱。
   (七)“怒吼吧黄河”
   是一首混声四部大合唱。充满热情、愤怒、雄壮和鼓舞的歌声,向着全世界受难的人们,发出战斗的警号。
   从这份简要的讲课提纲中,我们能体味到何士德对冼星海的怀念之情,他以这种方式向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致敬!
   (责任编辑 徐良文)
其他文献
本刊北京讯 2021年8月26日,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陈毅元帅诞辰 120周年纪念日。为缅怀陈毅元帅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的崇高风范,传承他的革命精神,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奋进新时代,迈向新征程,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于2021年9月15日在北京万寿宾馆隆重召开纪念陈毅元帅诞辰120 周年座谈会。  淮南市新四军研究会党
期刊
近日讀史,常为那些坚贞不屈、慷慨赴死的共产党员感动得泪流满面。掩卷自问: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假如回到那个遥远的年代,面对的不是锦绣前程,而是清贫、危险、严刑拷打,甚至死于荒丘古道,你会做出怎样的抉择!   在红色的土地上,在血染山野的无名烈士墓前,在李大钊就义的绞刑架旁,在瞿秋白微笑坐定从容就义的翠坡,在周文雍、陈铁军举行婚礼的刑场,在被烈焰焚毁的白公馆、渣滓洞前,在雨花台烈士档案记述的往事中……
期刊
在丹辉身上,儿女至今未知父亲肌体留有多少弹片。   丹辉生在洪泽湖畔,1939年投身当地抗日武装常备队,后来加入新四军第四师。曾参加太平庄阻击战、津浦路西战役、陇海路战役、苏北朝阳集攻击战、涟水防御战、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等征战。历任连长、营长、师作训科长等职,1966年转业,离休前任江苏省农水局局长。   丹辉,中国共产党党龄82年。建党100周年之际,后辈们凝望父亲胸前的勋章,立志
期刊
我的父亲袁连云,出生于1925年秋月,属牛。他这一生,性格刚毅,硬汉一个,碰墙不回头,一直向前走,在我家族上下和周围乡村,可是出了名的。   1948年秋的一天,父亲牵着牛在地里耕田,可耕了一会儿,不知是牛饿了没劲还是其他什么原因,牛拖着犁就是不肯走。看着不肯使劲的牛,父亲找了根树条在牛屁股上狠狠地抽了几下。正在这时,祖父来到田边,看到父亲打牛,顿时心疼起他心爱的牛来。祖父不由分说,狠狠地把父亲
期刊
1949年,继东北的全境解放和济南战役的胜利,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进入了最后决战阶段。   1月10日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1月15日天津解放。   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   ……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标语刷遍了解放区的城乡。一队队人马、车辆,经过家乡的集镇和村庄,排山倒海般地向南开进。   解放区的新年,总是格外的红火,那年更添了一份喜悦、兴奋与欢腾。至于母亲,满身心
期刊
余巷村位于上兴镇南段,曹山省级旅游度假区的腹地,历朝历代都说这里是一块风光秀丽、资源丰富、人杰地灵的好地方。但是前几年发展的步子总是迈不开,生活的饭碗没有多少好滋味。这几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下,曹山省级旅游度假区成功创建,传统的农村吹起了一股生态的新风,老百姓端起了生态碗。依托现有的优势资源,大胆创新发展,生态碗里的“生态饭”越吃越香,成了全镇率先实现高质量乡村振兴的示范点。   如何快速
期刊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主流媒体对那些为人熟知的党史事件、人物的评价更加趋于全面和客观,在纪念建党百年的系列宣传中,这种还原历史真实的印记更加清晰。从讲述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文献记载,到记录党不断成长的历史专题片,再到反映那个时代特征的影视节目,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足以讓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辉煌历史,也让受众看到我们党不回避那些曾经为党在艰难求索中作过贡献,但在后来的革命洪流中被
期刊
龙峰村位于溧阳市西北角,与溧水、高淳交界,区域面积15.93平方公里,其中67%是山地,典型的丘陵地区。可就是在这块似乎贫瘠的土地上,舞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大龙。这几年,龙峰村先后获得“江苏省卫生村”“常州市电子商务示范村”“江苏省电子商务示范村”“江苏省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省级创新型社区”“江苏省象棋特色村”等荣誉。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只有建设一个强有力的村“两委”班子,才能
期刊
史书记载,当年新四军第三师师长黄克诚计划配发的火柴用完了,就到百姓家灶膛里借火。堂堂一师之长,掌管千军万马,却不肯动用权力多申请一盒火柴,其自身要求之严着实令人感动。   像黃克诚借火这样的事例在新四军里不胜枚举。第一师师长粟裕曾要求后勤部门按供给标准办事,决不允许为他准备超标准伙食,他留客吃饭的费用,都从个人当月津贴费中扣除。第六师师长谭震林坚持与机关同吃一锅饭菜,从来不搞特殊,该师供给部部长
期刊
近年来,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老区建设促进会(简称老促会)交出的每一份答卷都是高分,取得的每一项成绩都令人欣喜。说到区老促会的成绩和荣誉,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显得非常自豪:连续多年被省和南通市“三会”评为“南通市扶贫与老区建设优秀单位”“扶贫示范项目管理先进单位”,他们的先进事迹被中国老促会编入“全国老促会群英谱”,会长陆海忠荣获中国老促会“革命老区减贫贡献奖”、江苏省委组织部“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