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济统计学专业是一个应用型和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很强的实践能力。立足于地方师范类院校,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经济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地方师范类;经济统计学;人才培养模式
2012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原来的统计学分成了三个门类,分别是:与统计有关的专业有理学门类下的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授予理学学位;经济学门类下的经济统计学,授予经济学学位。与旧版相比,在经济学这一级学科下新设置经济统计学二级学科,在理学门类下的统计学专业保留,新增加应用统计学专业。新版本科专业目录专业种类由原来的635种调减至506种,在专业种类大幅减少的情况下,与统计有关的专业却在增加,说明了统计学专业的重要性在日益增强。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技术,已经成为信息科技领域的新技术和新趋势,市场存在着巨大的大数据分析人才缺口。很多地方本科院校也看清了这种趋势和潮流,纷纷申请开设经济统计学专业。经济统计专业是属于经济学门类下的二级学科,与统计其他专业授予理学学位不同,经济统计学专业授予经济学学位,因此对于经济统计学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不能照搬其他统计专业模式,应有自己的定位和特点。
一、开展市场需求调研,设计以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专业培养目标准确定位
考虑到学校特色和地方需要,培养的方向主要以面向基层、中小企业为主,主要强调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扎根基层的务实精神。从这个基本方向出发,本专业培养目标是通过系统学习和实践,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理论基础,掌握经济统计学理论方法与经济学理论基础,具备较强的计量分析能力、统计软件应用能力以及实际工作能力,可以在经济管理机构、金融保险行业、信息咨询机构、市场调研机构、中小企业等部门从事数据的采集、加工、分析、开发、管理、研究工作、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复合型经济管理统计人才。
(二)人才培養方案多次修订
专业团队成员合理分工,定期交流,广泛征求社会、相关院校、学生的意见,对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体现在:1.培养目标尽可能考虑专业实际,具体并突出应用型;2.实地调研,并查阅西安财经学院、西南财经大学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开设的实践课程,结合我院师资,增开《应用时间序列分析》《应用回归分析》等课程实验;3.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增开Eviews、SPSS等专业统计软件的学习;4.为适应学生考统计师的要求,增开《统计法》课程;5.在专业任选课中增加《当代经济学前沿问题》《当代经济学流派》《专业文献导读》等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以大赛为依托,以项目为驱动,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实践能力
(一)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分析大赛,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海峡两岸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以下简称“大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统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商业统计学会、(台湾)中华应用统计学会共同主办,是面向海峡两岸高校大学生的一项公益性专业赛事。基于大数据时代背景,创建以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为核心,同步开展两岸互动、学术交流、成果转换与教师培训为一体的服务体系。大赛自2010年启动以来,大陆地区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近 800 所次院校、6万人次参赛。是政府支持、企业认可、高校师生积极参与、海峡两岸高度联动的统计学科实践教学平台。
2015年3月份开始,组织2013级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分析大赛。学生参赛热情极高,全班有2/3的同学报名参加知识赛,知识赛通过的学生组建了3支队伍参赛,全部获奖。2016年,再次组织学生参赛,并首次举办了第六届全国市场调查分析大赛校级选拔赛,共有5支队伍参加比赛,比赛竞争激烈,学生们展现了良好的专业素养和风貌。比赛旨在检验高校统计学类专业教学质量,推动高等学校创新调查与分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参赛过程中,学生团队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在比赛中学习,在比赛中成长,锻炼和提高了专业能力。
(二)全程辅导,帮助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
积极组织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以项目为依托,提高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从学生入校开始,就向学生宣传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按照学校文件要求,大一阶段的学生不能作为主持人,可以作为成员参与,大二开始便可以作为主持人申报。要求每个班至少申报两项,从如何确定选题,如何填写申报书,到帮助学生完成项目顺利结题,全程进行辅导。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的选题可以来源于老师所做的研究,也可以结合自身的兴趣和家乡的实际进行选择。立项之后可以获得一定的经费支持,从设计调查问卷、开展实地调研、统计分析数据到最后形成调查分析报告,学生参与整套流程,大大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校企联合培养,将学生见习、实习真正落到实处
(一)有效进行校企联合培养,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感知能力
突出专业办学模式特色,坚持学院、政府管理部门、企业和研究机构四方共同培养人才,坚持专业发展与经济统计人才市场需求紧密相连,师资建设和学生培养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紧密合作,针对政府和企业统计人员素质偏低的问题,着重培养能够胜任政府大型调查和企业市场调查活动的统计人才。重视实习基地建设。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企业的帮助,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帮助企业解决经营过程中的问题,帮助企业提高决策效果和运营效率,形成互利双赢的伙伴关系,这样企业取得了发展,学生能够高质量地完成实习,提高实践能力。
(二)做好计划,精密安排,将学生的见习、实习工作落到实处
专业实训和毕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真实运用,也是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统计行业、接受现实教育的机会。可以从第五个学期开始安排专业见习,第七个学期安排毕业实习,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机会。见习活动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到统计局等相关单位见习、组织学生实地调研等方式进行。毕业实习一般在课程结束后开始,需要提前动手,制定详细、切实可行的实习计划。采取小组负责制的方式,责任落实到人。
参考文献:
[1]李洪静.经济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高教学刊,2016(23).
[2]成艾华等.大数据背景下的经济统计学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教师教育论坛,2016(12).
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2016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经济统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探索》(项目编号:JG201641)。
关键词:地方师范类;经济统计学;人才培养模式
2012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原来的统计学分成了三个门类,分别是:与统计有关的专业有理学门类下的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授予理学学位;经济学门类下的经济统计学,授予经济学学位。与旧版相比,在经济学这一级学科下新设置经济统计学二级学科,在理学门类下的统计学专业保留,新增加应用统计学专业。新版本科专业目录专业种类由原来的635种调减至506种,在专业种类大幅减少的情况下,与统计有关的专业却在增加,说明了统计学专业的重要性在日益增强。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技术,已经成为信息科技领域的新技术和新趋势,市场存在着巨大的大数据分析人才缺口。很多地方本科院校也看清了这种趋势和潮流,纷纷申请开设经济统计学专业。经济统计专业是属于经济学门类下的二级学科,与统计其他专业授予理学学位不同,经济统计学专业授予经济学学位,因此对于经济统计学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不能照搬其他统计专业模式,应有自己的定位和特点。
一、开展市场需求调研,设计以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专业培养目标准确定位
考虑到学校特色和地方需要,培养的方向主要以面向基层、中小企业为主,主要强调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扎根基层的务实精神。从这个基本方向出发,本专业培养目标是通过系统学习和实践,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理论基础,掌握经济统计学理论方法与经济学理论基础,具备较强的计量分析能力、统计软件应用能力以及实际工作能力,可以在经济管理机构、金融保险行业、信息咨询机构、市场调研机构、中小企业等部门从事数据的采集、加工、分析、开发、管理、研究工作、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复合型经济管理统计人才。
(二)人才培養方案多次修订
专业团队成员合理分工,定期交流,广泛征求社会、相关院校、学生的意见,对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体现在:1.培养目标尽可能考虑专业实际,具体并突出应用型;2.实地调研,并查阅西安财经学院、西南财经大学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开设的实践课程,结合我院师资,增开《应用时间序列分析》《应用回归分析》等课程实验;3.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增开Eviews、SPSS等专业统计软件的学习;4.为适应学生考统计师的要求,增开《统计法》课程;5.在专业任选课中增加《当代经济学前沿问题》《当代经济学流派》《专业文献导读》等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以大赛为依托,以项目为驱动,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实践能力
(一)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分析大赛,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海峡两岸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以下简称“大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统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商业统计学会、(台湾)中华应用统计学会共同主办,是面向海峡两岸高校大学生的一项公益性专业赛事。基于大数据时代背景,创建以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为核心,同步开展两岸互动、学术交流、成果转换与教师培训为一体的服务体系。大赛自2010年启动以来,大陆地区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近 800 所次院校、6万人次参赛。是政府支持、企业认可、高校师生积极参与、海峡两岸高度联动的统计学科实践教学平台。
2015年3月份开始,组织2013级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分析大赛。学生参赛热情极高,全班有2/3的同学报名参加知识赛,知识赛通过的学生组建了3支队伍参赛,全部获奖。2016年,再次组织学生参赛,并首次举办了第六届全国市场调查分析大赛校级选拔赛,共有5支队伍参加比赛,比赛竞争激烈,学生们展现了良好的专业素养和风貌。比赛旨在检验高校统计学类专业教学质量,推动高等学校创新调查与分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参赛过程中,学生团队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在比赛中学习,在比赛中成长,锻炼和提高了专业能力。
(二)全程辅导,帮助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
积极组织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以项目为依托,提高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从学生入校开始,就向学生宣传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按照学校文件要求,大一阶段的学生不能作为主持人,可以作为成员参与,大二开始便可以作为主持人申报。要求每个班至少申报两项,从如何确定选题,如何填写申报书,到帮助学生完成项目顺利结题,全程进行辅导。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的选题可以来源于老师所做的研究,也可以结合自身的兴趣和家乡的实际进行选择。立项之后可以获得一定的经费支持,从设计调查问卷、开展实地调研、统计分析数据到最后形成调查分析报告,学生参与整套流程,大大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校企联合培养,将学生见习、实习真正落到实处
(一)有效进行校企联合培养,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感知能力
突出专业办学模式特色,坚持学院、政府管理部门、企业和研究机构四方共同培养人才,坚持专业发展与经济统计人才市场需求紧密相连,师资建设和学生培养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紧密合作,针对政府和企业统计人员素质偏低的问题,着重培养能够胜任政府大型调查和企业市场调查活动的统计人才。重视实习基地建设。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企业的帮助,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帮助企业解决经营过程中的问题,帮助企业提高决策效果和运营效率,形成互利双赢的伙伴关系,这样企业取得了发展,学生能够高质量地完成实习,提高实践能力。
(二)做好计划,精密安排,将学生的见习、实习工作落到实处
专业实训和毕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真实运用,也是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统计行业、接受现实教育的机会。可以从第五个学期开始安排专业见习,第七个学期安排毕业实习,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机会。见习活动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到统计局等相关单位见习、组织学生实地调研等方式进行。毕业实习一般在课程结束后开始,需要提前动手,制定详细、切实可行的实习计划。采取小组负责制的方式,责任落实到人。
参考文献:
[1]李洪静.经济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高教学刊,2016(23).
[2]成艾华等.大数据背景下的经济统计学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教师教育论坛,2016(12).
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2016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经济统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探索》(项目编号:JG201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