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日本的美的相位,首先是自然美的相位。自然美成为所有日本文化形态的美的原型、日本美学的基础。因此,我们考察日本美形态诸相位时,不能不从自然美的相位开始。本文围绕自然美意识的始源、根基、特征及深化四个方面对日本特有的自然美意识进行了探讨。不难看出,日本人认为自然意味着生命的根源、美的感情的根源。这种自然观和美学思想,成为日本人把握自然美和创造艺术美的底流。
【关键词】自然美始源根基特征深化
【中图分类号】G1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4-0047-02
一、前 言
人类的原始美意识形成的一个重要契机,是人对自然的本能性反应,即对自然的美的感觉和美的感动所引发的。人们最初的美意识始源于自然美以及对这种美的感受性。也就是说,人对美的感觉和感动,首先是与自然的美的素材联系在一起的。由此也可以说,自然是美意识的本源。日本的美的相位,首先是自然美的相位。没有最初的自然美,就没有其后的空间艺术美、艺术美和精神美等位差。自然美成为所有日本文化形态的美的原型、日本美学的基础。我们考察日本美形态诸相位时,不能不从自然美的相位开始。日本人受到美丽岛国自然环境的恩惠和培育,特别厚爱自然,对自然怀有深切的爱和特殊的亲和感情,对自然美的感觉特别敏锐和纤细,并且含有丰富的艺术性。本文以下试对日本人的这种自然美意识进行探讨。
二、自然美意识的始源
从日本自然美的发展历史来看,日本神话首先经过自然神话而进入人文神话。古代神话从一开始就将自然作为神来崇拜,将自然和神一体化。《古事记》、《日本书纪》留下了许多自然神话的故事,它们开章就以苇芽的萌生象征神的出现,以此说明在日本最早的自然不是神创造,而是自然本身自力生成的,所以日本人认为国土和山川草木都有灵性。古代日本人将山川草木都看作是神的化身,作为其崇拜的对象。古代日本人的自然观也由此而产生。从神话故事开始,日本人就认为神的慈悲沐浴着大地的草木,人受惠于自然是很大的,自然是生命的母体,是生命的根源,他们对自然怀有一种特别亲和的感情,对自然的爱,带来生活与自然的融合。人的生活与自然密不可分,这是日本人对自然的根本感情。可以说,人与自然的亲和与一体化,人与自然共生就成为日本人的美意识的一个重要特征。由此不难理解,日本人最初的美意识不是来自宗教式的伦理道德和哲学,而是来自人与自然的共生,来自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的民俗式的思想。日本人就是从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思考历史,从这种自然中发现美的存在。所以一位日本学者是这样说的:“日本文化形态是由来自自然的美学支撑的”、“对日本人来说,自然就是神,生活如果没有神,就没有自然,也就不能成为生活。也可以说,就没有日本的历史”。
三、自然美意识的根基——树木
古代日本人生活在悠悠绿韵的岛国大自然中,首先接触最多的就是树木。树木是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物象,它成为日本人自然美意识的根基。日本人最先发现自然美是从树木开始的,其五行的推移顺序是木、火、土、金、水五行相位,以木为首,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周而复始,以此来说明人的相位关系。同时五行又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以此来说明人与自然的配合关系。日本人的五行推移顺序,与中国人的金、木、水、火、土五行推移顺序迥异,中国人重金,日本人重木,原因也在于此。五行的美,以木为先,这是日本的文化历史和艺术美的源流。日本人的生活不仅是与树木联系密切,而且是与树木相生的。他们在生活中使用的东西,大都是与木分不开的,大至皇家建筑、宅邸建筑都是木结构,小至木筷、木碗、木桶、木托盘、木澡桶、木农具、木武具、木乐器等。至今日语的“碗”字仍留用“木”字偏旁,写作“椀”字。据日本学者统计,《万叶集》写的149种草木中,木就占66种,由此也可以看出日本民族对木有着深厚的因缘以及密切的亲情。
日本人重木的同时,也十分尊重与木相连的其他植物界。他们认为植物通过种子、发芽、成长或开花结果,不断轮回,以维系生命,表现出对生的强烈意识和幽雅的美。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处处体现了这种对自然美的追求。日本人的家徽不象西方人那样以狮、虎、鹰等动物作图案,而是以各种植物作图案。皇家御徽是菊花,并作为皇室的象征。德川将军的家徽是葵。日本人家家户户的家徽不是橘梗、松、杉、藤等植物图案就是樱、梅、牡丹等花卉图案。日本妇女和服花纹多为花草图案。日本用具一般都绘花鸟图案,并随季节不同而换上不同图案的用具。日本糕点不仅多以植物命名,而且作成各种花草形状。日本酒名、女侍、艺妓的名字有许多取自草木的名称,这都表明日本人对花草独有的尊崇和好尚。
四、自然美意识的重要特征——注重四季自然美
日本人以这样亲和的感情去注视自然、接触自然和捕捉自然,自然就成为日本人产生季节感的媒介。由于这个缘故,日本人对四季怀有极大的关心,以极其纤细而多采的反应力去感受四季的变化。这种对四季自然美的重视成为日本人自然美意识最重要的特征。日本古代诗歌的艺术思想源泉就是摄取自然景物及其在四季中的变化,《万叶集》的作品,尤其后期的作品,充分反映了日本人对四季的异常强烈的关心和尊重,有些卷完全按照春夏秋冬四季来划分作品种类,全卷许多诗歌纯粹是季节歌,就是恋歌也或多或少地与四季的自然相结合。因为日本人认为在对季节微妙变化的感受中容易育成优艳的爱,而这种爱又渗透到自然和人的内心的灵性中,从而激发咏物抒情的兴致。万叶歌所表现的这种季节感,影响到其后整个日本文艺的命运。日本文艺有效地利用季节变化中的自然美,加深作品的内涵和丰富人物的思想世界。《源氏物语》淋漓尽致地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和草木的千姿百态,来反映主人公源氏生活的感情波澜以及男男女女各具个性的神态和心理,使自然与人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室町时代能乐大师世阿弥的能艺论《风姿花传》、《花镜》等,都与四季的植物世界直接相联系,以松木喻作贺曲,以樱花喻作幽曲,以红叶喻作恋曲,以冬木喻作哀曲,以幽玄美作为其能艺论的第一原则,确立了能乐的美学传统,成为日本人鉴赏能乐的一种审美情趣。日本的散文世界更是与四季自然风物分不开的,其中平安时代中期清少纳言的《枕草子》和镰仓时代兼好法师的《徒然草》被公认为日本散文文学的双璧,他们对四季自然变化表现出了极其纤细和多采的感受性。
五、自然美意识的深化——风雅美
江户时代俳人松尾芭蕉进一步发展自然的情趣,创造了以“闲寂”为中心的风雅美的形态,成为其后俳谐的基本的美理念,进一步扩大和深化日本人自然美意识的范畴。这里所谓“风雅”的概念,已不是指一般风流文雅之意,而是指自然感的美,即广泛地指雪、月、花等自然风物之情。可以说,芭蕉所强调的风雅之精神存在自然之中,所谓风雅之人是以四时相伴、以自然为友。也就是说只有在自然的创造与艺术精神同自我成为一体,才会产生风雅美,为此,首先是摆脱一切俗念,采取静观的态度,面对四时雪、月、花的自然风物,以及与之相关的人生世相;其次,怀抱孤寂的心情,以愉悦为乐。他认为,人的心灵悟到这一点,才能创造出“风雅之诚”。简言之,风雅本身就是孤寂。具体地说,这是以静观自然的心情来静观人,则人生等同于自然,达到物我合一,真实的物心与纯粹的感情相一致,即入物才能显其真情,才能把握物的本情。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日本人这种对自然的感受方法与思维模式,与西方人是完全不同的,西方人的自然观是将自然同人分割开来,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自然之间的区别十分明显,自然是人之外的客观存在,他们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乃至将自然看成是敌对的力量,人需要征服自然、战胜自然。日本人对自然的态度则相反,他们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融进自然之中,主体的人与客体的自然没有明显的区别,而且把自然看作是与人相互依存,可以亲和地共生于同一大宇宙中,人岂止不需要自然、战胜自然,而且需要顺从自然,与自然对话、与自然和谐。在日本人看来,人与自然的融合,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将自我投入自然之中,叫做“投入自然”;一是将自然吸收到自我之中,叫做“吸收自然”,无论哪一类,都是将人与自然一体化,即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的统一。不难看出,日本人认为自然意味着生命的根源、美的感情的根源。这种自然观和美学思想,成为日本人把握自然美和创造艺术美的底流。
以上对日本人崇尚自然的审美观进行了简单地总结和分析,由于水平所限,其中的不当之处,敬请批评和指正。
参考文献
1 唐月梅.日本美意识的始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1995:45~126
2 叶渭渠.日本艺术美的主要形态[C].日本学刊,1992:17~22
3 王 勇.日本文化[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16
4 王 确.主情的审美世界——谈日本人的美意识[C].外国问题研究.长春:外国问题研究出版社,1992:5~7
5 家永三郎.日本文化史[M].日本:大修馆书店,1990:105~110
【关键词】自然美始源根基特征深化
【中图分类号】G1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4-0047-02
一、前 言
人类的原始美意识形成的一个重要契机,是人对自然的本能性反应,即对自然的美的感觉和美的感动所引发的。人们最初的美意识始源于自然美以及对这种美的感受性。也就是说,人对美的感觉和感动,首先是与自然的美的素材联系在一起的。由此也可以说,自然是美意识的本源。日本的美的相位,首先是自然美的相位。没有最初的自然美,就没有其后的空间艺术美、艺术美和精神美等位差。自然美成为所有日本文化形态的美的原型、日本美学的基础。我们考察日本美形态诸相位时,不能不从自然美的相位开始。日本人受到美丽岛国自然环境的恩惠和培育,特别厚爱自然,对自然怀有深切的爱和特殊的亲和感情,对自然美的感觉特别敏锐和纤细,并且含有丰富的艺术性。本文以下试对日本人的这种自然美意识进行探讨。
二、自然美意识的始源
从日本自然美的发展历史来看,日本神话首先经过自然神话而进入人文神话。古代神话从一开始就将自然作为神来崇拜,将自然和神一体化。《古事记》、《日本书纪》留下了许多自然神话的故事,它们开章就以苇芽的萌生象征神的出现,以此说明在日本最早的自然不是神创造,而是自然本身自力生成的,所以日本人认为国土和山川草木都有灵性。古代日本人将山川草木都看作是神的化身,作为其崇拜的对象。古代日本人的自然观也由此而产生。从神话故事开始,日本人就认为神的慈悲沐浴着大地的草木,人受惠于自然是很大的,自然是生命的母体,是生命的根源,他们对自然怀有一种特别亲和的感情,对自然的爱,带来生活与自然的融合。人的生活与自然密不可分,这是日本人对自然的根本感情。可以说,人与自然的亲和与一体化,人与自然共生就成为日本人的美意识的一个重要特征。由此不难理解,日本人最初的美意识不是来自宗教式的伦理道德和哲学,而是来自人与自然的共生,来自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的民俗式的思想。日本人就是从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思考历史,从这种自然中发现美的存在。所以一位日本学者是这样说的:“日本文化形态是由来自自然的美学支撑的”、“对日本人来说,自然就是神,生活如果没有神,就没有自然,也就不能成为生活。也可以说,就没有日本的历史”。
三、自然美意识的根基——树木
古代日本人生活在悠悠绿韵的岛国大自然中,首先接触最多的就是树木。树木是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物象,它成为日本人自然美意识的根基。日本人最先发现自然美是从树木开始的,其五行的推移顺序是木、火、土、金、水五行相位,以木为首,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周而复始,以此来说明人的相位关系。同时五行又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以此来说明人与自然的配合关系。日本人的五行推移顺序,与中国人的金、木、水、火、土五行推移顺序迥异,中国人重金,日本人重木,原因也在于此。五行的美,以木为先,这是日本的文化历史和艺术美的源流。日本人的生活不仅是与树木联系密切,而且是与树木相生的。他们在生活中使用的东西,大都是与木分不开的,大至皇家建筑、宅邸建筑都是木结构,小至木筷、木碗、木桶、木托盘、木澡桶、木农具、木武具、木乐器等。至今日语的“碗”字仍留用“木”字偏旁,写作“椀”字。据日本学者统计,《万叶集》写的149种草木中,木就占66种,由此也可以看出日本民族对木有着深厚的因缘以及密切的亲情。
日本人重木的同时,也十分尊重与木相连的其他植物界。他们认为植物通过种子、发芽、成长或开花结果,不断轮回,以维系生命,表现出对生的强烈意识和幽雅的美。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处处体现了这种对自然美的追求。日本人的家徽不象西方人那样以狮、虎、鹰等动物作图案,而是以各种植物作图案。皇家御徽是菊花,并作为皇室的象征。德川将军的家徽是葵。日本人家家户户的家徽不是橘梗、松、杉、藤等植物图案就是樱、梅、牡丹等花卉图案。日本妇女和服花纹多为花草图案。日本用具一般都绘花鸟图案,并随季节不同而换上不同图案的用具。日本糕点不仅多以植物命名,而且作成各种花草形状。日本酒名、女侍、艺妓的名字有许多取自草木的名称,这都表明日本人对花草独有的尊崇和好尚。
四、自然美意识的重要特征——注重四季自然美
日本人以这样亲和的感情去注视自然、接触自然和捕捉自然,自然就成为日本人产生季节感的媒介。由于这个缘故,日本人对四季怀有极大的关心,以极其纤细而多采的反应力去感受四季的变化。这种对四季自然美的重视成为日本人自然美意识最重要的特征。日本古代诗歌的艺术思想源泉就是摄取自然景物及其在四季中的变化,《万叶集》的作品,尤其后期的作品,充分反映了日本人对四季的异常强烈的关心和尊重,有些卷完全按照春夏秋冬四季来划分作品种类,全卷许多诗歌纯粹是季节歌,就是恋歌也或多或少地与四季的自然相结合。因为日本人认为在对季节微妙变化的感受中容易育成优艳的爱,而这种爱又渗透到自然和人的内心的灵性中,从而激发咏物抒情的兴致。万叶歌所表现的这种季节感,影响到其后整个日本文艺的命运。日本文艺有效地利用季节变化中的自然美,加深作品的内涵和丰富人物的思想世界。《源氏物语》淋漓尽致地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和草木的千姿百态,来反映主人公源氏生活的感情波澜以及男男女女各具个性的神态和心理,使自然与人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室町时代能乐大师世阿弥的能艺论《风姿花传》、《花镜》等,都与四季的植物世界直接相联系,以松木喻作贺曲,以樱花喻作幽曲,以红叶喻作恋曲,以冬木喻作哀曲,以幽玄美作为其能艺论的第一原则,确立了能乐的美学传统,成为日本人鉴赏能乐的一种审美情趣。日本的散文世界更是与四季自然风物分不开的,其中平安时代中期清少纳言的《枕草子》和镰仓时代兼好法师的《徒然草》被公认为日本散文文学的双璧,他们对四季自然变化表现出了极其纤细和多采的感受性。
五、自然美意识的深化——风雅美
江户时代俳人松尾芭蕉进一步发展自然的情趣,创造了以“闲寂”为中心的风雅美的形态,成为其后俳谐的基本的美理念,进一步扩大和深化日本人自然美意识的范畴。这里所谓“风雅”的概念,已不是指一般风流文雅之意,而是指自然感的美,即广泛地指雪、月、花等自然风物之情。可以说,芭蕉所强调的风雅之精神存在自然之中,所谓风雅之人是以四时相伴、以自然为友。也就是说只有在自然的创造与艺术精神同自我成为一体,才会产生风雅美,为此,首先是摆脱一切俗念,采取静观的态度,面对四时雪、月、花的自然风物,以及与之相关的人生世相;其次,怀抱孤寂的心情,以愉悦为乐。他认为,人的心灵悟到这一点,才能创造出“风雅之诚”。简言之,风雅本身就是孤寂。具体地说,这是以静观自然的心情来静观人,则人生等同于自然,达到物我合一,真实的物心与纯粹的感情相一致,即入物才能显其真情,才能把握物的本情。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日本人这种对自然的感受方法与思维模式,与西方人是完全不同的,西方人的自然观是将自然同人分割开来,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自然之间的区别十分明显,自然是人之外的客观存在,他们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乃至将自然看成是敌对的力量,人需要征服自然、战胜自然。日本人对自然的态度则相反,他们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融进自然之中,主体的人与客体的自然没有明显的区别,而且把自然看作是与人相互依存,可以亲和地共生于同一大宇宙中,人岂止不需要自然、战胜自然,而且需要顺从自然,与自然对话、与自然和谐。在日本人看来,人与自然的融合,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将自我投入自然之中,叫做“投入自然”;一是将自然吸收到自我之中,叫做“吸收自然”,无论哪一类,都是将人与自然一体化,即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的统一。不难看出,日本人认为自然意味着生命的根源、美的感情的根源。这种自然观和美学思想,成为日本人把握自然美和创造艺术美的底流。
以上对日本人崇尚自然的审美观进行了简单地总结和分析,由于水平所限,其中的不当之处,敬请批评和指正。
参考文献
1 唐月梅.日本美意识的始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1995:45~126
2 叶渭渠.日本艺术美的主要形态[C].日本学刊,1992:17~22
3 王 勇.日本文化[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16
4 王 确.主情的审美世界——谈日本人的美意识[C].外国问题研究.长春:外国问题研究出版社,1992:5~7
5 家永三郎.日本文化史[M].日本:大修馆书店,1990:105~110